- +1
文萊:曾經的東南亞大國,怎淪為彈丸之地?
原創 環球情報員
文萊的衰落
作者|霈霖
責編|Thomas
東南亞的11國大多是發展中國家,僅有兩個國家達到發達國家水準,但卻都是袖珍小國:文萊和新加坡。
新加坡的面積最小,只有733平方公里,文萊稍大5765平方公里,但人口僅43萬,不足新加坡545萬人口的十分之一。
若是比歷史,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是一個年輕國家,1965年才實現獨立,距今58年。
而文萊古老得多,其前身始建于6-7世紀,即中國隋唐時期,歷史長達1500年左右。
▲文萊以富裕和景色優美而著稱
文萊從14世紀開始進入鼎盛期,疆域在16世紀達到最大,大約70多萬平方公里,不僅囊括幾乎整個加里曼丹島,還拓展到今天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所在的呂宋島,是當時的東南亞第一大國,歐洲人甚至稱其為“文萊帝國”。
然而,文萊這個曾經的東南亞第一大國,隨著歐洲時代的到來,疆域急劇縮水至鼎盛期的1%以下,絕大部分領土變成屬于現在的馬來西亞和印尼。
那么,文萊到底又是如何變成彈丸小國的呢?
▲如今文萊不到16世紀初鼎盛期面積的1%
一、背靠大樹
6世紀后期,隋朝重新統一了中國,海外的渤泥國隨即派遣使者入朝進貢,確立了與中國的宗藩關系。
“渤泥”是古代中國對文萊的稱呼,由于處在中國與東南亞海上通道的樞紐位置上,文萊因此一直與中國保持著密切的政經關系。
當時,室利佛逝和文萊是馬來群島的兩個最主要國家,主體民族都是馬來人,室利佛逝以爪哇島為核心,文萊占據著加里曼丹島北部。
此外,馬來人還進入了菲律賓群島的南部,中部和北部則以當地土著為主。
▲中國史書記載渤泥在6世紀已有國家形態
馬來群島擁有多達上萬個島嶼,在海上交通不很發達的古代,很難形成中央集權國家,較大島嶼的實權都控制在地方領主手中,封建割據勢力很強。
從6世紀開始,佛教從南亞傳入東南亞地區,這兩個國家都把佛教定為國教。10世紀以后,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又相繼傳入馬來群島,不斷侵蝕佛教的領地。
14世紀后期,以爪哇島為核心、信仰印度教的滿者伯夷王國攻滅了室利佛逝,成為馬來群島最大國家。差不多與此同時,隨著阿拉伯商人及移民的大力傳播,伊斯蘭勢力越來越強。
文萊與中國一直保持著友好關系,并在明朝建立后得到進一步加強。1408年,文萊國王麻那惹加那乃,親自前往中國拜見明成祖朱棣,受到明廷的熱情款待。不幸的是,文萊國王身染重病逝世于南京,明成祖為其修建王陵,并保存至今。
▲病逝于中國的古代渤泥國王陵
明朝加大了對文萊的支持力度,1405-1433年鄭和下西洋期間,文萊一直是船隊最主要的補給站和貿易中心之一,華人開始大量移民文萊,并稱加里曼丹島為婆羅洲。
鄭和下西洋結束后,明廷放棄了海外貿易,阿拉伯商人對東南亞的影響力越來越強,使馬來群島在15世紀中期基本完成伊斯蘭化。爪哇島、蘇門答臘島等地的領主先后建立起眾多蘇丹國,包括文萊和蘇祿。
這些蘇丹國的出現,使信仰印度教的滿者伯夷王國快速衰落,最終在1498年被幾個蘇丹國聯手滅亡。馬來群島從此陷入了分裂狀態,各蘇丹國分別割據一方,沒有一個類似室利佛逝或滿者伯夷的大國,從而給了文萊崛起的機會。
背靠大樹好乘涼,憑借明朝支持下的有利地位,文萊在16世紀前期達到最大疆域,幾乎整個加里曼丹島都處于其統治下。不過,島南部遍布熱帶叢林,開發程度很低,文萊的統治更多是在名義上,當地領主只是表面上效忠,繳納少量貢品,其實有非常大的自治權。
6世紀初,鼎盛期的文萊陸地疆域70多萬平方公里。
文萊還大力向東擴展,不僅迫使菲律賓群島南端、緊挨著文萊的蘇祿蘇丹國臣服,甚至將勢力范圍擴張到呂宋島,即今天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所在的島嶼,一度被稱為文萊帝國。
16世紀早期的文萊,僅陸地疆域便超過70萬平方公里,比中南半島上的緬甸、泰國等國更大,再加上所管轄的海域面積,可以稱得上是東南亞第一大國。
二、遠敵來襲
正當文萊處于鼎盛期的時候,歐洲殖民者來到了東南亞地區。1565年,西班牙人首先登陸菲律賓群島中部的霧宿島,征服當地土著后向南推進。
西班牙人雖然擁有先進的海船和武器,但實力還不夠強大。菲律賓群島南部及整個馬來群島,分布著眾多伊斯蘭蘇丹國,經常聯合起來對抗歐洲殖民者。像文萊和蘇祿就曾多次打敗西班牙人,迫使他們轉而重點經營菲律賓群島的中北部。
▲西班牙人在菲律賓群島建立的早期殖民城堡
但好景不長,隨著西班牙人站穩腳跟,又有荷蘭人和英國人的先后加入,文萊等蘇丹國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歐洲殖民者經常利用各蘇丹國之間的矛盾,對他們進行分化瓦解,然后各個擊破。
這種挑撥離間甚至可以針對某一蘇丹國的內部,以金錢、貿易或先進武器為誘餌,扶植不同派系爭權奪利,以削弱其整體實力,文萊就是受害者之一。
更主要的,文萊采用封建領主制度,蘇丹的直屬領地主要在加里曼丹島北部。其他區域則由地方領主掌握實權。這些地方領主大多擁有自己的武裝,只需向文萊蘇丹表示效忠,交納一定的貢品即可。
在歐洲殖民者的威逼利誘下,一些地方領主出賣貿易特權,并要求歐洲殖民者提供軍事“保護”,一步步脫離了文萊蘇丹的控制,使文萊的疆域逐步縮小。
▲19世紀以前,歐洲殖民者多次被亞洲國家打敗
17-18世紀,荷蘭人從爪哇島逐步向東推進,瓦解了文萊對加里曼丹島西部和南部的統治。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773年壟斷了文萊的對外貿易。西班牙人向菲律賓群島南部推進,不斷打擊蘇祿蘇丹國。按照當地居民的傳統叫法,歐洲殖民者也稱加里曼丹島為婆羅洲。
在英荷西殖民者的夾攻下,文萊蘇丹19世紀初的實際統治范圍,被壓縮到加里曼丹島北部,大約相當于鼎盛期疆域的四分之一。島的西部和南部被荷蘭人占據,成為荷屬印尼殖民地的一部分,蘇祿蘇丹國名義上仍然屬于文萊。
為了加強管理,文萊蘇丹將剩余疆土進行了劃分,中間是直屬領地,東部是沙巴省,西部是砂撈越省,直屬領地的面積比另外兩省加起來還要大。相比之下,馬來群島其他地方都已淪為殖民地,只有文萊保持著獨立,但這種獨立也只是暫時的。
三、內憂外患
面對歐洲殖民者的虎視眈眈,文萊蘇丹家族仍然屢屢內訌,嚴重削弱了自身力量。為了維持蘇丹的奢侈生活和軍費開支,又不得不加重稅賦,因而激起了民眾的反抗。
由于砂撈越省較為偏遠,蘇丹的統治比較薄弱,因此起義更加猛烈,在19世紀初達到頂峰,光靠蘇丹的軍隊已經無力鎮壓,便只好求助于外人,英國東印度公司。
▲布魯克肢解文萊,背后有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支持
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重點是馬來半島,對加里曼丹島不太重視,于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遣詹姆士?布魯克,來處理文萊蘇丹的求援。1840年,布魯克與文萊蘇丹達成協議,幫助鎮壓砂撈越的起義,條件是任命他為砂撈越省督。
此舉是典型的驅狼迎虎,布魯克依仗英國軍隊很快鎮壓起義,得到了省督職位后,在1842年宣布砂撈越脫離文萊成為獨立國家,外界稱其為砂撈越王國或布魯克王朝。
文萊蘇丹這才認識到英國人的真面目,不承認砂撈越獨立,斷絕與英國人的來往,并出兵打算收復失地。然而,文萊軍隊屢戰屢敗,最終在1846年被迫將砂撈越完全割讓給布魯克。
1847年,文萊不得不接受英國的“保護”,已經自身難保,距離淪為殖民地只差一步。1851年,西班牙人滅亡了蘇祿蘇丹國,將其并入西屬菲律賓殖民地。文萊失去了加里曼丹島以外的所有疆土。
布魯克在砂撈越頒布法律、委任官員、征收賦稅,建立起殖民統治體系。一開始,布魯克管轄的砂撈越,僅限于加里曼丹島的西北一隅,面積并不大。
然而,蘇丹并沒有停止橫征暴斂,各地的反抗此起彼伏、連綿不絕。從1853年開始,文萊蘇丹的直屬領地接連發生叛亂,布魯克以“保護者”的身份出兵平叛,每次都會割走一片與砂撈越相鄰的蘇丹直屬領地,使自己的地盤越來越大。
▲沙巴與文萊本部之間隔著高山,蘇丹的統治比較薄弱
面對布魯克的野心,文萊蘇丹擔心他會染指東部的沙巴省。沙巴省的開發程度不高,又緊鄰蘇祿蘇丹國,有大量蘇祿移民,致使文萊的統治并不穩固。
文萊蘇丹打算引入美國勢力,把沙巴省的主權賣給美國政府,以制衡布魯克。于是,美國政府讓一家美國私人公司買下了沙巴省。正當文萊蘇丹為聯美制英之計成功而慶幸時,事情卻發生了轉機。
▲失去砂勞越和沙巴后,文萊終于變成了彈丸小國
1882年,這家美國公司以經營不善為借口,將沙巴賣給了英屬北婆羅洲特許公司,老板是英國人阿爾弗雷德·登特。這樣一來,文萊的兩個省都變成英國殖民地,剩下的最后一點領地也被英國勢力三面包圍著。
1888年,文萊蘇丹在英國的脅迫下,宣布放棄國家管理權,只作為名義上的國家領袖。文萊與砂撈越、沙巴之間,從中央與地方的隸屬關系,變成了平等的英屬殖民地。
可布魯克的野心不止于此,1899年又借文萊腹地林夢地區的叛亂,將此地納入砂撈越,文萊被一分為二。有歷史學家認為,文萊19世紀后期的歷次叛亂,以及沙巴的轉手,背后都有英國人的身影,目標是侵吞文萊國土。
19世紀末,文萊近海發現石油資源,使文萊的戰略地位得到極大提高。與此同時,歐洲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英國政府在1906年全面接管加里曼丹島上的殖民地。
▲海上石油的發現促使英國最終完成對文萊的殖民
此時的文萊只剩下最核心的5000多平方公里領地,基本形成今天的規模。文萊從16世紀的東南亞第一大國,經過300多年內憂外患的折磨,終于跌落為彈丸小國。
四、不做鳳尾
二次大戰勝利后,東南亞地區迎來獨立浪潮。荷屬印尼在1945年宣布獨立,卻遭到荷蘭殖民當局的殘酷鎮壓。1946年,菲律賓歷經西班牙、美國、日本的殖民統治后,首先實現了民族獨立,蘇祿蘇丹國故土成為菲律賓的一部分。
由于英屬東南亞殖民地的獨立傾向也越來越明顯,英國政府在1948年整合出馬來半島上的馬來亞聯合邦、新加坡,以及加里曼丹島上的砂撈越、沙巴、文萊,總共5個政治實體,向獨立建國過渡。
經過殘酷的反殖民戰爭,印度尼西亞最終打敗了荷蘭殖民者,在1950年獲得獨立,并繼承了荷屬印尼殖民地的疆域,加里曼丹島的西部和南部成為其領土。
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首先獨立,1959年,文萊組建自己的政府,接管了殖民當局的權力。新加坡、砂撈越、沙巴也紛紛做好了獨立的準備。
▲設想中的婆羅洲聯邦差不多等于文萊歷史上的核心疆域
1961年,馬來亞聯合邦的總理拉赫曼提出“馬來西亞聯邦”,將五個英屬殖民地合為一體。文萊有自己的打算,最初計劃與砂撈越、沙巴組成一個國家即婆羅洲聯邦。
這個“婆羅洲聯邦”等于恢復了歷史上文萊蘇丹國的核心疆土。作為這塊地方曾經的主人,砂撈越和沙巴原本只是下屬省份,文萊因此希望能在聯邦內起主導作用,蘇丹享有特殊地位。有人將這種想法戲稱為“大文萊主義”。
▲剛獨立時華人占馬來西亞總人口的40%
然而,現實是文萊的面積、人口遠小于砂撈越和沙巴,三者在殖民時期是對等的政治實體,因此文萊很難凌駕于另兩者之上。另外,文萊一直不承認砂撈越兼并林夢地區,影響了兩者之間的關系。
既然文萊放不下歷史包袱,砂撈越和沙巴便產生了撇開文萊,合并建國的想法。在英國人的斡旋下放棄了,他們最終同意加入新成立的馬來西亞。1963年9月,馬來亞聯合邦、新加坡、砂撈越、沙巴共同組成了新的“馬來西亞聯邦”。
▲文萊最終拒絕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文萊也曾被邀請加入馬來西亞,但沒有成功。比起設想中的婆羅洲聯邦相比,馬來西亞融入了實力更強大的馬來亞聯合邦和新加坡,進一步突顯出文萊的劣勢。
文萊很難在蘇丹特殊地位,以及石油收入分配等問題上取得足夠發言權,因此拒絕了加入。
而且馬來西亞的民族和宗教成分更為復雜,雖然人口主體的是信仰伊斯蘭教的馬來人,但華人有40%左右的比例,并在經濟領域占有優勢。文萊基本上是信仰伊斯蘭教的馬來人。
▲獨立前文萊的防務依賴于英國駐軍
1965年,新加坡被踢出馬來西亞,被迫獨自建國,面積僅733平方公里,成為東南亞最小的國家。中國有句俗話:寧為雞首、不做鳳尾,文萊最終也走上了這條道路。
考慮到自身國力太弱,文萊一直依賴英國的軍事保護,直到1984年1月1日才宣布獨立。
與馬來西亞、新加坡相比,獨立后的文萊沒有選擇共和制,而是恢復了蘇丹制,主要是因為文萊人口少,民族和信仰較為單一,又有蘇丹制的傳統,可能更符合文萊的國情吧。
▲充沛的石油資源足以支撐文萊蘇丹的奢華生活
如今的文萊面積僅5765平方公里,在東南亞排倒數第二。比起16世紀鼎盛期的“文萊帝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彈丸小國。
2009年,文萊與馬來西亞達成協議,放棄對林夢地區的主權要求,以換取更多的海上及石油權益。
雖然失去往日的榮耀和輝煌,但靠著豐富的石油資源,文萊過上了富足的生活,2021年人均GDP達到3.1萬美元,在東南亞排名第二,僅次于新加坡的7.3萬美元,文萊蘇丹更以奢華而聞名于世。
長期作者|霈霖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本文系 「環球情報員」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原標題:《文萊:曾經的東南亞大國,怎淪為彈丸之地?》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