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海采礦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魚和熊掌能否兼得?
隨著人們在太平洋海床上發現了數萬億個土豆大小的稀土元素結核,礦業公司越來越密切地關注廣袤的未開發海洋區域——深海海底。錳結核中包含很多稀土金屬,這些結核看起來像散落在深海海底上的鵝卵石。但實際上,人們對海洋深處脆弱的生態系統了解甚少,可持續開采這些地區的采礦法規也處于起步階段。
(圖片:2015年,在夏威夷和墨西哥之間克拉里昂-克利珀頓區域,一架遠程飛行器拍攝到海底的錳結核 圖源:ROV KIEL 6000, GEOMAR)
ISA 委員會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制定采礦法規。但在 2021 年 6 月,太平洋小島國瑙魯(加拿大注冊采礦企業“金屬公司”的子公司的贊助商)發起了對《海洋法公約》中的一項條款的討論,這項條款要求海管局在兩年內批準采礦法規,從而顛覆了談判。法國、新西蘭、智利、斐濟、帕勞和其他國家、深海采礦聯盟等呼吁暫停海洋采礦。深海海底采礦可能帶來經濟改變,但同時也帶來政治、法律、及監管挑戰,而最重要的,是生態挑戰。
錳結核大約有土豆大小,遍布太平洋和印度洋部分地區的大片海底以及大西洋的深海平原。它們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富含37種金屬,包括鎳、鈷和銅,這些金屬對于大多數大型電池和幾種可再生能源技術都是必不可少的。
數千年來,金屬在貝殼或破碎的結節周圍成核,形成了這些結核。采礦試驗是在夏威夷和墨西哥之間廣闊的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頓區進行的,據估計,該地區擁有超過210億噸的結核,其鎳儲量是陸地儲量的兩倍,鈷儲量是陸地儲量的三倍。
圖片:錳結核的形成是由于金屬在另一個結核的外殼或部分周圍積累。圖源:Thomas Walter
克拉里昂-克利珀頓區的礦產儲量可能是陸地上同類礦藏的10倍左右。據估計,到2030年,這一新興產業的價值將達到每年 300 億美元左右。它可能有助于滿足全球對鈷的需求激增,而鈷是鋰離子電池的核心。
然而,正如一些科學家所指出的那樣,我們對月球表面的了解也比對深海海底的了解要多。
深海海底生態
目前,只有不到10%的深海海底被完整地測繪,這根本不足以了解海底結構和物質的基本特征,更不用說其中的生命和生態系統了。即使是研究得最徹底的地區,克拉里昂-克利珀頓區,也一直在那里有新發現。
(圖片:色彩鮮艷的海參和許多其他不尋常的深海生物生活在克拉里昂-克利珀頓區 圖源:ROV KIEL 6000, GEOMAR)
在克拉里昂-克利珀頓區收集到生物中,有70%到90%以前從未被發現過,這讓科學家們猜測該地區有多少比例的生物從未被發現或收集過。探險隊經常會帶回一些生物的圖像或樣本,這些生物足以讓讓科幻小說家充滿活力。
同樣未知的是深海采礦對這些生物的影響。
2021年在墨西哥約5公里深的水中進行的一項實驗發現,海底采礦設備產生了高達約2米的沉積物羽流。但該項目的作者強調,他們沒有研究生態影響。1989年,在秘魯海域進行了類似的早期實驗。當科學家們2015年回到該地點時,他們發現一些物種仍然沒有完全恢復。
環保人士質疑海底生物是否會被沉積物羽流窒息,以及水柱中的沉積物是否會影響依賴健康海洋生態系統的島嶼社區。而金屬公司辯稱其影響不如陸地采礦。
由于人類缺乏對海洋的了解,目前還無法為海洋健康設定環境基線,以衡量經濟效益與海底采礦對環境的危害。
稀缺性和采礦的經濟理由
從積極的方面來看,深海采礦可能會取代一些破壞性很強的陸地采礦,并增加全球用于風力渦輪機、光伏電池和電動汽車等清潔能源的礦物供應。陸地采礦對礦工本身和周圍社區的人類健康造成重大環境破壞和代價。
然而,深海海底采礦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尤其是考慮到這項技術還處于相對早期的階段。
首先是新技術商業化的風險。在深海采礦技術得到證明之前,在公司的資產估值中,發現的礦藏不能被列為“儲量”。如果沒有明確的價值,就很難籌集到建設采礦基礎設施所需的大量資金,這削弱了先發優勢,并促使公司等待其他人率先行動。
此外,商品價格也難以預測。技術創新可以減少甚至消除對某種礦物的預期需求。陸地上的新礦藏也可以增加供應。比如,瑞典在2023年1月宣布,剛剛發現了歐洲最大的稀土氧化物礦床。
開始深海海底采礦意味著為回報不確定的新技術投入大量成本,同時對自然環境構成風險。
誰來決定海底采礦的未來?
20世紀90年代初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海洋資源提供了基本規則。
它允許各國控制其海岸線200英里范圍內的經濟活動,包括任何采礦活動,約占海洋面積35%。在本國海域之外,國際海底管理局(ISA)監管深海海底采礦。
重要的是,ISA框架要求與國際社會分享從商業采礦中獲得的部分利潤。這樣,即使是沒有資源開采深海海底的國家也能分享其利益。關于這部分有爭議的,這也是美國沒有加入《海洋法公約》的原因之一。
在公眾很少關注的情況下,ISA 幾十年來一直在緩慢地制定海底礦產勘探法規,但這些法規仍未完成。十多家公司和國家已經獲得了勘探合同。
隨著一些公司試圖啟動商業采礦,ISA的工作已經開始招致批評。《紐約時報》最近對ISA內部文件的調查顯示,該機構的領導層淡化了環境問題,并與一些將參與海底采礦的公司分享了機密信息。ISA還沒有最終確定采礦的環境規則。
很多關于深海海底采礦的報道都強調了它對氣候的好處。但這種觀點忽視了深海采礦可能對地球上最大的原始生態——深海造成的危險。在急于開采之前,更好地了解這個現有的、脆弱的生態系統是明智的。
(本文僅作為研究分享,不代表平臺觀點)
編譯:Sara 審核:Daisy
原文參看:https://theconversation.com/deep-seabed-mining-plans-pit-renewable-energy-demand-against-ocean-life-in-a-largely-unexplored-frontier-193273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