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叔同:一歲盡處,萬象更新,只求一新
李叔同入山后專研律學,受戒精嚴。在永嘉慶福寺,為編纂《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宣布閉關,并自約三章:
余初始出家,未有所解,急宜息諸緣務,先辦已躬下事。為約三章,敬告同人:
一、 凡有舊友新識來訪者,暫緩接見。
二、 凡以寫字作文等事相屬者,暫緩動筆。
三、 凡以介紹請托及諸事相屬者,暫緩承應。
一個月后,又給相關友人寄去《掩關謝客簡》:
敬啟者:不慧痛念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自今以后,掩關念佛,謝絕人事。謹致短簡,以展訣別。他年道業有成,或可啟關相見。凡我師友,希垂鑒焉!
弘一自律甚嚴,閉關期間,無論是親朋好友還是達官權貴,一律不見。
南洋公學的同學郭奇遠來信想和弘一交流,弘一回信:“余道業未成,精力日衰,今后數年之內,仍不與朋侶接談,先辦己躬下事,為第一要著耳。”
教育家楊白民與李叔同相交二十余年,在老友中,叔同對楊白民“最為親厚”。
叔同出家后,楊白民曾來杭州與老友共度舊歲。
弘一錄格言贈老友,并寫了一段題記:
古人以除夕當死日。蓋一歲盡處,猶一生盡處。昔黃檗禪師云:豫先若不打徹,臘月三十日到來,管取你腳忙手亂。然則正月初一便理會除夕事不為早;處識人事時便理會死日事不為早;哪堪荏荏苒苒,悠悠揚揚,不覺少而壯,壯而老,老而死;況更有不及壯且老者,豈不重可哀哉?故須將除夕無常,時時警惕,自誓自要,不可依舊蹉跎去也。
余與白民交垂二十年,今歲余出家修梵行,白民猶沉溺塵網。歲將暮,白民來杭州,訪余于玉泉寄廬,話舊至歡。為書訓言二紙貽之,余愿與白民共勉之也。
早在弘一還是俗世的李叔同時,他就更多地靠善行而非良言來感化人。
他在浙江第一師范學校任教時的一位老門房對此深有感觸。
那時候,學校工友們都親切地稱李叔同為李老夫子。
多年后,老門房對“李老夫子”的善待他人仍念念不忘:
老夫子寒暑假回上海,都把鋪蓋放在我屋里,每次回來,都送我三塊袁大頭,一年十二塊,能買三床被子呢!
這照片是老夫子親自送我的。后邊的字是一個半大孩子來找借宿時寫上的,諸樂三先生說很好,我不懂。
供花是新派,燒香是老派,我經過學習,不信菩薩了,可是不給老夫子燒一根,一天就像少吃一餐飯一樣,燒慣了啊。
世上難找那樣好的老夫子了,哪位工友沒得到過他老人家的幫助。我和聞玉去看他,他剃了光頭,在院子里提水澆花,叫我們“居士”,自稱“小僧”,要我們坐,他親自送茶水,留我們吃素飯,菜里沒有油,那么苦,我和聞玉都哭了,他吃得有滋有味。簡直是活菩薩,真神誰見過呢?
弘一敬重蕅益大師,有時候他也通過宣講蕅益大師的文章“借花獻佛”開示弟子。
結束“南山律苑”的講學后,弘一前往晉江草庵過冬。
除夕那晚,弘一為兩位弟子傳貫法師與性常法師選講蕅益大師《祭顓愚大師爪發衣缽塔文》。
在這篇文章中,蕅益大師特別贊頌了顓愚法師“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和堅持特立獨行、拒絕同流合污的氣概;指出蕅益大師的卓越之處在于“古道自愛”“平實穩當”“破衫草履、茅茨土階”“躬自作役,不圖安享”“不肯茍殉諸方,甘受擔板之誚”。
在文章的最后,弘一表明了堅定的信念:“翁之爪發衣缽幸存,則翁之道風未滅,必有聞而興起者,庶共砥狂瀾于末葉乎!”
除夕之夜,弘一和弟子們重溫大師文章,既表示了對大師的敬仰,也寄托了對弟子的期望,當然,他還以此激勵自己。可謂一石三鳥。
每到新年,到處充滿新氣象。戶戶貼春聯,人人著新衣,見面問候都是恭賀新禧、新年大吉等吉祥話。
但弘一告訴弟子,對于僧人而言,萬象更新,只求一新,就是改過自新。
而改過自新有一個重要環節是“省”,只有通過不斷的、永不止息的反省,才會覺察“所有一言一動,為善歟,為惡歟”?若為惡者,即當痛改。
弘一要求弟子每日臨睡前,將一日之事詳細思之。
弘一在給弟子的開示中,充滿了這種“省”。
弘一1935年在惠安凈峰寺生了場大病,就搬到草庵寺養病。
后來他又扶病去了南普陀寺。當時他的病床上有一只鐘比平常的鐘晚兩刻。
別人提醒弘一說這鐘不準,弘一就笑著說,這是草庵鐘。
別人不解,弘一就解釋說,他在草庵寺養病時用的就是這只鐘,比其他鐘慢兩刻。
他之所以繼續用這鐘,因為看到這鐘,就會想到在草庵生大病的情形:“往往使我發大慚愧,慚愧我德薄業重。我要自己時時發大慚愧。”
于是,弘一故意把鐘改慢兩刻,好讓它時時警醒自己。
后來,一直到弘一生命的終點,他用的都是這只“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鐘。
這只鐘在,他的反省就不會停止。
而在他給弟子的開示中,就充滿了這樣感人至深的反省。
弘一的開示,可謂寓身教于言傳:自省省人,自警警人。
本文來源:《不寵無驚過一生:李叔同與豐子愷》
《不寵無驚過一生:李叔同與豐子愷》
魏邦良 著
李叔同與豐子愷算得上民國時期最有名的一對師徒。他們不僅是師徒,也是人生密友、藝術知音,兩人心心相印、惺惺相惜。
民國史上這對師徒,堪稱佳話,也是傳奇。事實上,這樣親密無間的師徒關系已成遙遠的絕響,已是不可復制的風景。
這本小書涉及這對師徒的交往,但更多的展現了這對名師高徒的人生經歷、藝術成就、做人風范乃至宗教情懷。
原標題:《李叔同:一歲盡處,萬象更新,只求一新》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