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流亡15年后,布萊希特回到了祖國 | 新書試讀
布萊希特,世界戲劇三大表演體系之一——“史詩劇”的創(chuàng)立者,二十世紀德國偉大的劇作家,龔古爾獎獲獎小說《布萊希特的情人》用大量史料支撐,詳盡描繪了他人生最后八年的時光。布萊希特1933年開始了漫長的流亡生涯,15年后才得以回到闊別已久的東柏林,故事就從此時開始了……
《布萊希特的情人》
[法]雅克-皮埃爾·阿梅特 著
周小珊 譯
浙江文藝出版社·KEY-可以文化
海琴的靈魂
他久久地凝視著從眼前掠過的紅棕色森林。
布萊希特在東西柏林隔離區(qū)邊界下了車,走進德國警察的哨所,打電話給德意志劇院。他妻子,海倫娜·魏格爾,圍著汽車活動活動雙腿。壕溝里有一輛生銹的裝甲卡車。
一個小時后,三輛黑色轎車來接他們夫婦。來的有阿布施、貝克爾、耶林、杜多夫,都是文化聯(lián)盟的成員。他們解釋說新聞記者在火車站等著,布萊希特說:
“這樣的話,我們就把他們擺脫掉了!”
他笑了。海倫娜笑了,貝克爾笑了,耶林微微笑了笑,杜多夫沒有笑。海倫娜·魏格爾懷抱著一束雛菊,筆挺地站在官員們的中間。她一身黑西裝,臉龐骨瘦,目光嚴肅,頭發(fā)往后梳著,面帶微笑,神情堅定。
布萊希特跟這幾個人握了握手。白色的面孔。灰色的面孔。夫婦倆站在身著黑大衣的文化聯(lián)盟官員中沒有動。
這個臉圓圓的,像羅馬皇帝那樣把頭發(fā)梳到額頭的布萊希特似乎給所有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布萊希特
終于見到了偉大的貝托爾特,德國最著名的戲劇家在流亡了十五年之后,又回到了德國的土地上。
當最后一位攝影記者被一名警察推開后,布萊希特關(guān)上車門,官方車隊便駛了開去。
布萊希特凝視著這條通往柏林的柏油路。
他們不是在進城,而是在走進灰暗。
不堪入目的涂鴉,樹,草,無人管理的河流,搖搖欲墜的陽臺,無名的植物,矗立在田野里的斷瓦殘垣。
汽車進入柏林市中心。系著頭巾的婦女正在給石頭編號。
他于1933年2月28日離開德國的土地。那時候,每條街上都是旗幟和納粹的標記……今天,是1948年10月22日。十五年艱難地過去了。如今,官方的汽車飛速行駛著,超越蘇聯(lián)的卡車和衣衫不整的稀少的行人。
布萊希特搖下車窗,叫司機停車。他下了車,點燃一支雪茄,凝視著這片廢墟。四周一片寂靜,白花花的圍墻,發(fā)黑的窗戶,無數(shù)倒塌的建筑。傍晚的落日,風,許多好奇的蝴蝶,一些被拆的炮臺,一座碉堡。
布萊希特坐在一塊石頭上,聽司機對他說,如果有金融家參與,城市很快就能重建起來。布萊希特心想,恰恰就是金融家們把城市推倒在地。他上了車,墻壁細長的影子投進車里。
綿延幾公里都是廢墟,破碎的玻璃,裝甲車,路障,帶刺的鐵絲網(wǎng)前面的蘇聯(lián)士兵。有的房子像洞穴。彈坑,綿延的水域,依舊是廢墟,大片的空地,偶有幾個行人聚集在有軌電車的車站上。
阿特隆飯店的工作人員從窗戶里看著他到來。
布萊希特在寬敞的房間里脫掉了華達呢雨衣和外套。他洗了澡,從箱子里挑了一件襯衣。樓下四層,就是德國的土地。
旅館的大廳里有歡迎致辭。當說到感謝他到來時,布萊希特有點昏昏欲睡。他想起了在奧格斯堡上高中時讀過的,旅居加利福尼亞時曾經(jīng)回憶起的一個非常古老的德國故事。
一個女仆發(fā)現(xiàn)有個熟悉的精靈到爐灶旁坐在她身邊,她給他騰了點位置,在冬天的漫漫長夜里與他交談。有一天,女仆請求海琴(她這樣稱呼他)顯出原形,但是海琴拒絕了。后來,女仆堅持了一陣后,他同意了,叫女仆到地窖里去看他顯形。
女仆拿了一個燭臺,走下地窖,在一只敞開的桶里,她看到一個死嬰漂浮在血泊里。而許多年前,女仆偷偷地產(chǎn)下一個嬰兒,割斷喉嚨,藏在一只桶里。
海倫娜·魏格爾輕輕地拍了拍布萊希特的肩膀,讓他從昏沉中,更確切地說,從沉思中清醒過來。他挺起身,鎮(zhèn)定自若,心里想著柏林就是一桶血,而德國,從他少年時代的第一次大戰(zhàn)起,也是一桶血,他則是海琴的靈魂。
血曾經(jīng)在慕尼黑的街上流淌,而現(xiàn)代德國又與古老的日耳曼故事中淌著的血流重合。他回到地窖,以卑微的理由,想從此把孩子帶出來,讓孩子接受教育,用冷水去洗掉地窖地磚上留下的血。歌德用他的《浮士德》,海涅用他的《德國》做過,然而污跡越來越大,德國母親快要窒息了。
透過窗戶,他看見穿著粗笨鞋子的女人在給石頭編號。街道沒有了,只剩下路和云。
晚些時候,在文化聯(lián)盟俱樂部的客廳里,頓姆希茨做了高明的簡短發(fā)言。
布萊希特快樂地看著貝克爾、耶林和杜多夫。多么有趣而不相稱的三人幫。他透過雪茄的煙霧想著。他面前的這些人負有引導東德走向藝術(shù)博愛之偉大理念的使命。其中兩個人曾經(jīng)是他年輕時的伙伴。從今以后他們成了“同志”。
想象一下三個身著深色外套和白襯衫、系著圓點領(lǐng)帶的男人的樣子。他們,在俱樂部寬敞的海鷗廳里,穿著用可怕的蘇聯(lián)棉布裁剪的西裝。頓姆希茨讀著三頁灰色的紙。他優(yōu)雅考究,像被提升為校長的大學教授一樣保持身材,好吸引年輕的女人。
他的身邊是約翰內(nèi)斯·貝克爾。他沒有變。他戴著圓圓的近視眼鏡,保留了溫和與親切。貝克爾記得年輕時的布萊希特,瘦瘦的,不快樂,頭上戴著帽子,嘴里叼著黑雪茄。布萊希特雙腳踩在椅子上,讀著,更確切地說是揉著柏林的報紙,因為靠《三毛錢歌劇》很快賺了不少錢而得意。
他從一本藍色的硬皮小書里學習“戰(zhàn)后經(jīng)濟”,帶著幾張解剖圖散步,想買把斧子劈開領(lǐng)導柏林大舞臺的那些軟腦殼。他跟著有軌電車跑,一手摟一個女舞蹈演員,爬到劇院的屋頂上。他贈給觀眾觀察社會的巨大眼鏡。問題呢?
《三毛錢歌劇》劇照
他還沒有時間讀馬克思的著作,但是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認為能從中找到無數(shù)戲劇點子。而貝克爾,在頓姆希茨致歡迎辭的時候,其實在想,今天,這個老布萊希特是不是在大衣下藏了一把斧子,要砍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官方作家們的腦袋……
當了東占區(qū)文化高級負責人的約翰內(nèi)斯·貝克爾,想著年輕的布萊希特完美無缺的皮大衣。他尋思著,現(xiàn)在,布萊希特的皮是否厚得足以對抗那些精通馬克思主義的同志,那些領(lǐng)導著令人生畏的作家聯(lián)盟的專家們。
海倫娜·魏格爾也記得貝克爾。在她看來,約翰內(nèi)斯身上發(fā)生的變化,是背:筆直的背,保持與官員身份相稱的身材。以前,他懶懶地躺在吊床上,把櫻桃核扔到女演員們的頭發(fā)里。海倫娜想,我會比布萊希特與貝克爾處得更好。
赫伯特·耶林讀著一篇簡短的發(fā)言,他更白,頭比較圓,而且光滑,目光掃來掃去,孤獨,清醒,考究。他翻著紙張,朗讀著他圓而小的字體,帶著熱情,也保持著距離。他的發(fā)言里滿是大家愛聽的流暢的套詞。
布萊希特記得以前,他讀耶林的戲劇評論就好像是在聽德高望重的醫(yī)生作診斷。耶林那時已經(jīng)是最受人尊敬和畏懼的評論家了。
他老來有了外交官的風度,但他的目光失去了敏銳性。他沒用多少時間就擺脫了納粹的影響。重建全民教育政策,缺的就是他這種水平的智者。他用光彩熠熠的語言恭維布萊希特的時候,大廳里的氣氛卻是冰冷的。
他用委婉、平靜、柔和的語調(diào)結(jié)束了發(fā)言。隨后他伸出左手,搭在布萊希特的肩上,提醒布萊希特,從一開始他就陪伴左右。他用他的手觸到了他們年輕時代的神圣實質(zhì)。然后還有一個發(fā)言。
海倫娜·魏格爾聽著,沉思著,有些疲倦。她把頭湊近布萊希特,在他耳邊輕聲道:
“那個胖子是誰?就是那邊手里拿著帽子的?”
她指的那個人,長得壯實,光禿的額頭上滿是汗水,穿著一件過緊的外套,扣子沒扣好。他巨大的袖口扣子,屬于庸俗的小老板那種類型。并且那人保持著立正的姿勢,仿佛看見德國的美德用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房間。
“杜多夫!這個無恥的杜多夫!”布萊希特回答道。
斯拉坦·杜多夫也一樣,二十年代在柏林工作過。他也是黃金時代布萊希特的一個伙伴,那時候他們花天酒地,神奇的柏林有著輕佻的女人,還有用剛從瀕臨破產(chǎn)的劇院錢柜里拿出來的錢換來的微薄的快樂。
這個保加利亞人在1926年或1927年左右參與了電影《庫勒·旺貝》的劇本創(chuàng)作。1932年,他在警察監(jiān)視下的莫斯科引導過布萊希特。布萊希特想:應(yīng)該拿出合適的、符合期望的藝術(shù)成果……大腦可能退化……
他對杜多夫笑笑。貝克爾擁抱魏格爾和布萊希特時,所有的人都鼓了掌。
上了白葡萄酒。
后來,在阿特隆飯店,電話響了,但是接電話的是魏格爾。大家都想看貝托爾特:雷恩、貝克爾、埃爾彭貝克、盧卡契。
樓層服務(wù)生拿來了一個放滿賀電的托盤。雪茄煙霧后的布萊希特保持著嘲諷、冷靜的目光。
夜幕降臨。
布萊希特獨自坐在房間里。他凝視著他的新通行證。
原標題:《流亡15年后,布萊希特回到了祖國 | 新書試讀》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