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現場|上博開年大展:從波提切利到梵高,橫跨歐洲美術史
環繞展廳,傳統的歐洲經典拱門、石膏線條、光影搭配深淺交替的莫蘭迪色系背景墻,很容易令人聯想到英國國家美術館優美古典的建筑空間。《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在現場看到,從第一幅作品安托內羅·達·梅西那《書房中的圣哲羅姆》、貝利尼《圣母子》開篇,循著作品的“指引”,可一路欣賞到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巴洛克藝術、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以及英國浪漫主義藝術等。而諸如拉斐爾、卡拉瓦喬、莫奈和梵高等一些公眾耳熟能詳的藝術史名家名作則如耀目的珍珠點綴其間。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是上海博物館 “對話世界”文物藝術系列大展第二個展覽,也是與英國國家美術館的首次合作。作為世界級的國家美術館,英國國家美術館有著近兩百年歷史,位列全球最受歡迎的十大藝術博物館之一。英國國家美術館館長加布里埃爾·費納爾迪博士在開幕致辭中表示,該展將在亞洲各地巡回展出,首站是上海博物館,這也是英國國家美術館在中國大陸第一次辦展。他十分高興美術館的館藏能通過此次巡回展覽接觸到新的觀眾。“漫步于英國國家美術館,就像打開一部從13世紀跨越到20世紀初的歐洲繪畫史,而這次展覽和圖錄旨在讓觀眾切身感受濃縮的藝術歷程。”
“在當下的國際環境下,讓中國觀眾能夠在家門口,不用飛越大洋,欣賞到這場千載難逢的藝術盛宴,是上海博物館投入大量精力、財力,促成這次展覽合作的初衷,也是我們的目標。上海博物館館慶70周年之際,奉獻這一重磅展覽,是向過去的70年里,上博始終堅守在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前沿的,一次最真誠的致敬。”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說。
展覽現場波提切利的作品《圣吉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跡》
展覽共分為“波提切利和15世紀意大利繪畫”“拉斐爾和意大利文藝復興全盛期”“戈塞特和北方文藝復興”“卡拉瓦喬和意大利西班牙的巴洛克繪畫”“倫勃朗和17世紀北歐繪畫”“卡納萊托和18世紀歐洲繪畫”“梵高和印象派繪畫”“透納和英國繪畫”八大版塊,以教科書式的方式,通過精選50位藝術巨匠的52件展品完整呈現從文藝復興至19世紀后印象派的歐洲繪畫史。
環繞展廳,傳統的歐洲經典拱門、石膏線條、光影搭配深淺交替的莫蘭迪色系背景墻,很容易令人聯想到英國國家美術館優美古典的建筑空間。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動線基本以時間為序,從第一幅作品安托內羅·達·梅西那《書房中的圣哲羅姆》、貝利尼《圣母子》開篇,循著作品的“指引”,可一路欣賞到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巴洛克藝術、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以及英國浪漫主義藝術等。而諸如波提切利的《圣吉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跡》、拉斐爾《加瓦圣母》、卡拉瓦喬《被蜥蜴咬傷的男孩》、莫奈單巨幅《鳶尾花》、梵高《長草地的蝴蝶》等一些公眾耳熟能詳的藝術史名家名作則如耀目的珍珠點綴其間。
展覽現場
徜徉至第七版塊——“梵高和印象派繪畫”,策展團隊在展廳中央布置了皮質長椅。觀眾坐在長椅上,被馬奈《咖啡廳演奏會的一角》、莫奈《鳶尾花》、雷諾阿《浴者》、高更《窗前果盤和啤酒杯》等印象派和后印象大師杰作環繞,而正對的“C位”即是梵高的《長草地與蝴蝶》。觀眾可于此小憩,也可在此細細品味印象派畫作。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
據上海博物館展覽部副主任褚馨介紹,展覽中前三個板塊都是圍繞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從意大利佛羅倫薩到威尼斯,再到荷蘭低地國家。
“波提切利和15世紀意大利繪畫”展示在的15世紀意大利繪畫全盛發展時期兩個截然不同的流派。以喬瓦尼·貝利尼為代表的威尼斯畫派,藝術家們崇尚自然主義,善用色彩;而佛羅倫薩的畫家,更注重線條和結構出現了波提切利這位當時被譽為最好的畫家。觀眾可在本版塊看到梅西那《書房中的圣哲羅姆》、貝利尼《圣母子》和波提切利《圣澤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跡》等名作,近距離觀察當時不同流派畫作的差異與特點。
梅西那《書房中的圣哲羅姆》
展覽的第一件作品《書房中的圣哲羅姆》來自早期文藝復興大師安托內羅·達·梅西那,圣哲羅姆(Saint Jerome,約342/347—420)是公元四世紀的一位圣徒。為了躲避塵世的誘惑,他離開羅馬前往伯利恒的沙漠,與獅子為友,建立隱修院,并把《圣經》從希臘語翻譯成通俗拉丁語(即《武加大譯本》),這一版本被天主教會沿用至今。也正因為如此,他總被描繪成紅衣主教的樣子。畫家描繪了一個寧靜而明亮的哥特式教堂空間,這里有高聳的穹頂、修長的廊柱和拱券、色彩斑斕的地磚。圣徒的獅子同伴信步穿過走廊,窗外是灑滿陽光的田園風景。臺階上的孔雀、鷓鴣和裝滿水的銅碗,分別象征了永恒、真理和純潔。圣哲羅姆正坐在書房里安靜閱讀。畫家以高超的技藝描繪那些或粗糲或閃亮,或冰冷或溫暖的質地,讓人聯想起揚·凡·艾克的《阿爾諾芬尼夫婦》。這件作品在當時就曾被誤認為出自揚·凡·艾克之手。
在“拉斐爾和意大利文藝復興全盛期”這一板塊,觀眾可看到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藝術家們創作的宗教藝術、肖像畫、歷史和神話繪畫,如拉斐爾的《圣母子像與施洗者圣約翰》、提香的《女子肖像》、柯勒喬的《維納斯、墨丘利與丘比特》等,從中感受古典主義在畫家筆下的“神圣力量和重生”。
拉斐爾《圣母子像與施洗者圣約翰》
拉斐爾的《圣母子像與施洗者圣約翰》描繪了圣母、嬰兒基督和圣約翰。畫面中,圣母上身扭轉,雙腿交叉而坐,姿勢復雜。嬰兒基督則坐在她的膝上,正低頭看著他的表兄施洗者圣約翰,后者手拿一根蘆葦十字架。耶穌正在傳遞一支康乃馨。在宗教畫中康乃馨象征著神圣的愛以及基督未來的受難和復活。圣母則似乎陷入了沉思,她試圖用藍色斗篷攏抱基督,另一只手則輕撫摸著身穿皮毛的圣約翰。三位圣像之間的心理互動既復雜又感人。拉斐爾試圖通過幾何結構圖來呈現出絕對和諧的視覺效果,使這些圣像與背景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深沉的靜謐感,同時啟發觀眾在欣賞之中尋找到內心的共鳴與和諧。
戈塞特《年輕公主(丹麥多蘿西婭)》
歐洲北部藝術家們的興趣更多傾向于各種各樣的宗教和世俗化的題材,通常著重于描繪材質和細節,呈現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場景。在“戈塞特和北方文藝復興”版塊展出戈塞特的《年輕公主》、阿爾特多夫的《人行橋風景》以及布克萊爾《四元素:水和火》等,觀眾可從這些作品精細自由的筆觸中體會早期荷蘭派繪畫特點。
布克萊爾《四大元素:火》
巴洛克藝術
展覽第四、五板塊展示的是巴洛克藝術,圍繞以卡拉瓦喬為代表的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巴洛克繪畫、倫勃朗和凡·代克為代表的歐洲北方的巴洛克藝術。
巴洛克時期的繪畫特點為動態的構圖、生動的色彩以及強烈的情感表達。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提倡一種全新的、激進的風格,他用強有力的筆觸,擅用戲劇化的光線賦予人物形象以強烈的存在感。在卡拉瓦喬的《被蜥蜴咬傷的男孩》這幅作品中,卡拉瓦喬成功捕捉到了被蜥蜴突然咬到后男孩一瞬間的表情和動作,極為生動,讓觀眾能直接感受到男孩的痛苦和驚訝,并將其演變成一個生動的故事,這便是卡拉瓦喬藝術中的革新,對歐洲藝術家產生了持久影響。
卡拉瓦喬《被蜥蜴咬傷的男孩》
倫勃朗和凡·代克是17世紀歐洲北部的杰出畫家。凡·代克擅長描繪貴族服飾的鮮艷色彩和奢華質地;而倫勃朗則發掘了顏料的無限可能性,用層次豐富的光線和陰影勾勒出人物豐富的面部表情。兩位藝術巨匠的作品在《63歲的自畫像》和《約翰·斯圖亞特勛爵與其兄弟伯納德·斯圖亞特勛爵》在展廳中相對而列,兩人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可從這兩幅作品中窺見一斑。
展覽現場,凡·代克《斯圖亞特爵士與其兄弟》
倫勃朗的《63歲的自畫像》是他1669年去世前幾個月所畫的三幅自畫像之一。在這幅臨終前的自畫像中,倫勃朗將關注點聚焦于自己衰老面部的色澤和紋理,用濃厚而又密集的顏料疊加,來呈現他斑駁的皮膚、凹陷的眉毛和嘴唇周圍稀疏的毛發。在繪制這張自畫像的時候,他正經歷著嚴重的財政危機并已經申請了破產。人們常認為倫勃朗晚年自畫像是自我審視的寫照,但是它也許是藝術家在不斷嘗試不同繪畫技巧的可能性,用來探索眾多與他年齡相仿的贊助人的肖像創作。
倫勃朗《63歲的自畫像》
印象派繪畫
印象派是指19世紀末在巴黎活動的一個松散的藝術家群體。“印象派”一詞最初帶有貶義,首次出現在1874年的一場展覽上,用以描述這個群體的作品。印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為馬奈、塞尚、雷諾阿和莫奈等,他們在創作中通常采用明亮的色彩,強調光影變化效果,并經常關注現代生活中的非傳統題材。在攝影技術出現期間,他們的作畫模式類似于相機拍攝的“快照”。印象派畫家通常在戶外作畫,直接面對主題進行創作,記錄下對周圍環境產生的即時而自然的感受。
第七版塊“梵高和印象派繪畫”展出了馬奈的《咖啡廳演奏會的一角》、塞尚的《畫室中的火爐》、雷諾阿的《浴者》、莫奈的《鳶尾花》和梵高的《長草地與蝴蝶》。
莫奈《鳶尾花》
莫奈在晚期時隱居到法國北部的吉維尼,在那里建造一個大型工作室,并培育了擁有200多種鳶尾花的水上花園,它們成為畫家晚期一些富有表現力的大尺幅畫作的靈感來源,莫奈的《鳶尾花》即創作于那一時期。
梵高《長草地與蝴蝶》
《長草地與蝴蝶》是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為數不多的梵高作品之一,描繪的是他短暫人生的最后階段,在法國南部的精神病院療養時,看到的院里的一片草地。梵高稱其為“廢棄花園”,那里“草長得又高又亂,夾雜著各種雜草”。這一片人跡罕至的花園,成為了他最后藝術創作的題材。在生命的最后幾周內,梵高迸發出了難以想象的創造沖動,這幅作品就是他藝術生命最后的光芒。濃墨重彩的筆觸在不同方向上彼此疊加,呈現出一片豐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動態,極具表現力和情感張力。
英國浪漫主義藝術
展覽的最后一個板塊“透納和英國繪畫”展示的是英國本土藝術的,以透納為代表的浪漫主義畫家,還有康斯坦布爾,以及英國著名的肖像畫家庚斯博羅,托馬斯勞倫斯的巨幅肖像畫。該板塊展出了庚斯博羅的《拉爾夫·朔姆貝格博士》及勞倫斯的《查爾斯·威廉·蘭姆頓肖像(紅衣男孩)》;并可從康斯特布爾的《史特拉福磨坊》中欣賞到其筆下的英國風景和獨特的藝術手法。
展覽現場,勞倫斯爵士《威廉·蘭姆頓肖像(紅衣男孩)》
康斯特布爾常常借鑒過去的藝術形式,并發展出一種高度創新的風景畫方法。他決心在工業化永遠改變薩福克鄉村之前,用畫筆來捕捉家鄉的美麗風光,他描繪了許多兒時熟悉的景色,創作出具有紀念意義的自然主義油畫。相比之下,透納則對現代化進程十分著迷,在他的風景和海景畫中納入蒸汽火車和拖船等新技術元素,并成功地將這些現代主題融入植根于傳統的新藝術風格。透納熟悉荷蘭黃金時代海洋繪畫,并對17世紀法國畫家克勞德非常欽佩,使其筆下的風景畫充滿了以光、氛圍和天氣為主導的詩意效果。
透納《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
透納的《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作品主題來源于古希臘著名的愛情故事。透納的作品顯示出其對荷蘭黃金時代海洋繪畫的深入了解,也可以看出對克勞德的極力推崇。透納的風景畫充滿了由光影效果烘托的詩意氛圍。
開幕現場
“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將持續至2023年5月7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