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圓桌|大國博弈激烈化、俄烏沖突持久化,如何展望2023年國際局勢?
2022年,是極不尋常的一年。世界面臨著戰爭與和平、衰退與復蘇、對抗與合作的艱難抉擇。站在歷史的新十字路口,我們正邁入挑戰與希望并存的2023年。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世界大勢將如何發展,是各國普遍探尋的時代之問。
2023年1月13日,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舉辦年度學術會議——“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回顧與前瞻2022/2023”。會議期間,多位國際關系領域專家學者就當前國際局勢及未來發展趨勢展開深入分析。
回顧2022年的大國戰略動向與博弈,中美之間多輪緊張的交鋒以及俄烏在戰場上的激烈對峙,是兩個無法繞過、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關鍵議題。就中美博弈而言,參會專家認為,俄烏沖突、佩洛西竄臺、美國中期選舉這三大重要事態深刻影響著去年兩國關系走向。同時,中美在科技領域的競爭愈發焦灼。談及俄烏局勢,專家多關注此次沖突對全球主要行為體之間的關系、力量對比的重塑,以及危機外溢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展望2023年國際局勢的發展走向,參會專家分析,世界仍將繼續處于動蕩、變革階段:大國博弈持續并強化,主要經濟體陷入低經濟增速,俄烏沖突恐持久化,全球治理面臨赤字危機……于我們而言,應該如何回應變動國際秩序下的風險與挑戰?在1月13日與會的多名專家看來,我們一方面應保持冷靜與戰略定力,對當前中美博弈的態勢與世界權力結構保持清醒的認識。另一方面,我們的視野應超越中美雙邊關系,在更多國家、不同領域壯大支持力量,把握戰略主動。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將此次參與研討的部分專家發言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部分參會專家(按姓名拼音字母順序)
達?。?/strong>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馮仲平: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
倪峰: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所長
吳心伯: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朱鋒:南京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
張運成: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
1月13日,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舉辦年度學術會議
回顧2022,明辨大國戰略動向與博弈
倪峰:三大事態深刻影響去年中美關系
去年的中美關系受到國際、國內發生的三個重大事態的深刻影響:一是俄烏沖突。這次沖突加速了全球主要行為體力量對比變化,一方面,在俄羅斯、歐洲等都受到不同程度影響的情況下,中美兩國的分量變得比以前更突出。同時,陣營化趨勢在加速發展。此外,這場沖突還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美國應對中國的戰略資源。
二是佩洛西竄臺。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中最容易引發軍事沖突的問題。自特朗普2018年開啟中美全面戰略競爭以來,兩國之間的“斗爭”總體還是“文斗”,但佩洛西竄臺就使得中美戰略競爭開始滑向“武斗”的方向,進而使得引發軍事沖突的風險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三是去年11月8日美國中期選舉,共和黨成了眾議院多數,使得該黨有了一個重要的影響對外政策的平臺。最近,經過多輪投票,麥卡錫當選眾議院議長。他在競選時承諾,若當選將率一個比佩洛西當時更大的代表團訪臺。在我看來,麥卡錫未來竄臺的概率較高,且拜登更難勸阻,這是中美關系2023年可能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
吳心伯:中美戰略較量尚未進入相持階段
從美國戰略目標來看,當前美國對華戰略至少包括三方面內容:阻止中國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的提升;阻撓中國實現國家統一,解決臺灣問題;打壓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美國主要是從三個層面推進這個戰略:
首先,在國內層面。政治上,美國兩黨已在對華政策上形成共識。拜登政府執政以來,在經濟、貿易和技術上加大投入。此外,在制度設計層面,美國的國防部、國務院、白宮的國安會、中央情報局,以及最近國會眾議院都圍繞中國建立和重組了一系列機構。
在國際層面,美方嘗試構建針對中國的經濟、外交、安全聯盟。經濟聯盟試圖納入包括七國集團成員、印太經濟框架參與國以及中國的臺灣地區,目的是要壓制中國技術發展,減少對華投資,限制中國的海外投資,在重要產業鏈上“去中國化”;外交聯盟成員則包括美國的盟友和重要伙伴,目的是要抑制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阻止中國通過國際機制維護自身的國家利益。安全聯盟成員包括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盟友與伙伴以及北約。目的是在臺海、東海和南海加強對華軍事威懾。
在中美雙邊層面。拜登政府希望美國能夠主導中美博弈的條件和規則。不過,這一點遭到了中方的堅定抵制,這方面讓美國感到沮喪和挫敗。
如何理解中美的戰略博弈目前所處的狀態?當前國內有一種意見認為,中美已經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我認為這個判斷不準確。原因是中美之間的力量還沒有達到大致均衡的狀態。從目前美國對華戰略的實施態勢來看,它未停止發動對華“攻勢”,反倒繼續拉攏其他國家,聚焦技術等關鍵領域的競爭。同時,中美博弈的陣線也未能固定下來,美國為了維護其霸權地位,正系統性地構建對華“戰略包圍圈”,而中國也正挫敗美國對華戰略圍剿,保持和擴大自身的發展動能和成長空間。
馮仲平:歐洲與俄羅斯從“斗而不破”走向“全面對抗”
去年,由于俄烏沖突的爆發,不少人把2022年稱為歐洲歷史上的分水嶺或者轉折點。對于這場沖突的回應,歐洲采取的行動可以概括為:反俄挺烏。目前,歐盟已經對俄羅斯實施了第九輪制裁,嚴厲程度是史無前例的,覆蓋的面是空前的。在援助烏克蘭方面,除了經濟援助、人道主義援助、軍事援助外,最重要的援助是破格提拔烏克蘭為歐盟候選國,這在之前看來是很難實現的。
俄烏沖突也給歐洲帶來了四大變化。
變化之一,能源危機使得歐洲的能源價格、食品價格、生活生產成本一夜之間超過了以往數倍,通貨膨脹高企,這可能引發歐洲經濟下行,甚至衰退。
變化之二,歐俄關系走向全面對抗。冷戰結束后,歐俄關系可以用“斗而不破”形容,即歐洲離不開俄羅斯能源,俄羅斯也離不開歐洲的市場,誰都離不開誰。即便是經歷了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這種“斗而不破”的關系依然保持。不過,2022年俄烏沖突之后,歐俄關系不僅“破”了,而且是走向“全面對抗”。
變化之三,歐洲對美國的安全依賴重新增大。需要強調,在特朗普時期,歐洲已認識到美國靠不住。但俄烏沖突以后,歐洲國家則認為,就算美國靠不住,也不得不要依靠。
變化之四,中歐關系下滑。近幾年來,拜登政府的政策、新冠疫情、俄烏沖突等多重因素導致歐洲對華負面認知強化,雙邊關系一路下滑。
展望2023,如何回應動蕩與不確定性的世界?
張運成:經濟要素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愈演愈烈
2023年,世界經濟將圍繞“三變”——格局之變、形勢之變、歷史之變深度展開。首先,格局之變是指,2008年以來,世界經濟屢遭重擊,先有國際金融危機、歐債危機、英國脫歐輪番登場,后有中美經貿摩擦、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密集來襲,新世紀以來的全球經濟增長格局從“三低一高”,也就是低通脹、低利率、低債務、相對較高的增長,逐步演變為“三高一低”,高通脹、高利率、高債務和低增長。
經濟增長格局轉變之際,世界經濟發展的政治安全邏輯正迅速超越經濟市場邏輯,經濟要素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愈演愈烈。
形勢之變則是指,現有部分預測稱,今年全球的經濟增速不到3%,甚至更低,大致呈現前低后高的走勢。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全球今年的總體通貨膨脹率將去年的8%左右,小幅回落至6.5%。結合來看,滯脹是未來幾年世界經濟形勢的基本盤。
歷史之變即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世界經濟領域的投射,疊加世紀疫情、美歐大通脹,極大改變全球經濟圖景,亞洲世紀加速到來。2000年,G7集團仍占全球經濟的七成,如今世界經濟總量前10名的國家中有四個在亞洲(中國、日本、印度和韓國)。但由于這一時期世界經濟增量有限,存量激烈爭奪,如追趕國能開辟新賽道,實現產業升級,其定能在蕭條期加速收窄與領先國的差距。
除了“三變”大趨勢,世界經濟在今年也將面臨衰退、美國利率沖擊、初級產品供需矛盾深化、產供鏈逆向調整、烏克蘭危機、重大流行病卷土重來、中美關系緊張等種種風險。
朱鋒:世界動蕩變革期效應進一步深化
2022年,最本質特點是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2023年,世界動蕩變革階段性的效應會進一步深化。這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美國在地緣戰略、地緣經濟兩方面對中國全面打壓將進一步強化。我們可以非常明確看到,傳統的“五眼聯盟”(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英國)加上日本已成為了當前美國塑造的“反華陣營”的最中堅的力量,這個陣營會擴大到什么程度有待觀察。
第二,當大國開始重新進入分裂、對抗,全球治理的赤字、弱化,將是不可避免的。例如,聯合國安理會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集體安全組織,其在俄烏沖突問題上基本無所作為。
第三,2023年的全球經濟到底會出現怎樣新的變化態勢值得觀察。近期,世界銀行對今年的全球經濟增速預期已經下調到1.7%。在此情況下,世界主要經濟體恐也將面臨低速增長局面,而這是否會開啟新的全球經濟蕭條時期,將對世界產生重要影響。
第四,俄烏沖突到底會持續多久,沖突規模是否會上升,是否會引發核沖突?沖突持續產生的外溢效應,將在能源、糧食、金融等領域給世界帶來新的沖擊。更重要的是,這次沖突還將對未來的國際規則、秩序產生重大消極影響。
第五,如果包括主要經濟體在內的全球經濟陷入新的低增長,疫情無法有效控制,再加俄烏沖突長期化,也不能排除產生新的政治沖突、社會動亂,甚至區域性戰亂危機的可能性。
面對2023年充滿動蕩和不確定性的世界,我們應該怎么辦?首先,從后冷戰時代的穩定增長期到今天的動蕩變革期,西方中心主義的權力結構尚未出現實質性的改變,我們要對此保持清醒;進入新的戰略風險期,我們需制定明確的戰略目標;在具體操作層面,還應將習近平外交思想和二十大報告中的各項基本原則落到實處。
達?。撼街忻离p邊關系,多做“加法”把握戰略主動
中央提出要統籌好“兩個大局”,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際上,由于“兩個大局”之間存在著某種張力,這對我們全黨來說是一個有難度的任務。一方面,中國未來要想實現偉大復興,就需要開放、連接、連通,特別是與世界的經濟、科技的高地,也就是同發達國家加強聯系。
不過,美國對華戰略也愈發清晰,就是要把中國排除出發達國家所在體系,“脫鉤斷鏈”成為中美關系中最難、最關鍵的問題。因此,對于中美兩國而言,誰能跟世界體系連接得更緊密,就能實現更好的發展,從而贏得這場競爭。
我們想與世界連接,遭遇美國的阻力怎么辦?這里就涉及“做好加減法”的問題。美國方面,要跟中國做“減法”,“脫鉤斷鏈”;另一方面,美方又在和盟友做“加法”,動作頻頻。
對中國來說,未來幾年,雖說與美國做“減法”不可避免,但更重要的是,要多做“加法”。
在某些情況下,美國在涉及中國重大核心利益的問題上和中國做“減法”,這涉及到主權領土完整、政治安全,中國也只能做“減法”,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但除此之外,中國要與世界其他國家、在不同領域做“加法”。這甚至也包括與美國做“加法”,比如拉住美國地方和工商界中支持中國的力量。做好了這些“加法”,我們才能超越中美雙邊關系,把握戰略主動。
吳心伯:對未來中美博弈態勢做好準備
中國應該如何與美國進行博弈,大致分為三個層面:發展實力,做強自己;“爭奪”第三方,突破美國的“包圍圈”;既斗爭,又塑造?!岸窢帯笔轻槍γ绹拇驂簭耐饨弧⒔洕?、軍事等進行堅決反擊,同時又積極引導和塑造美國的對華政策。
至于未來十年中美的戰略博弈的態勢會如何演變,從中國的角度來看,我們要關注三大指標:第一,中國能否在經濟總量上趕上和超過美國;第二,我們能否在半導體等關鍵和新興技術領域實現突破;第三,未來十年,我們能否在解決臺灣問題上實現重大的突破,不僅是實現國家統一這一最終目標,也包括塑造臺海環境,使得我們真正地牢牢把握住了臺灣問題的主動權。
總體而言,對于當前中美戰略博弈的態勢,我們要有清醒和謹慎的判斷;對未來的走向,特別是博弈的激烈程度和對抗的風險,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與政策準備。
馮仲平:俄烏沖突不會輕易結束
2023年對歐洲影響最大的因素還是俄烏沖突,而且這將持續深刻影響歐洲的經濟、政治、外交等各方面。同時,由于俄烏之間停戰、?;鸬臈l件相差太遠,俄烏沖突不會輕易結束,沖突持久化的可能性增大。
能源問題還將繼續困擾歐洲,數據顯示,高通貨膨脹可能會維持到2024年,經濟問題可能導致民眾對社會不滿度增加,抗議游行示威不斷,極右翼勢力上揚,歐洲政治不確定性增大。
大國關系如何演變?歐俄關系很難逆轉。歐洲享受了冷戰結束后30年的和平紅利,俄烏沖突爆發則宣告這場紅利時間已經到期,這意味著新冷戰的陰影將長期籠罩著歐洲大地。
歐美關系方面,盡管歐洲不得不倚靠美國,但歐洲人戰略自主的緊迫性也在加劇。最近,美國出臺了一系列帶有“美國優先”保護主義色彩的措施,歐美經濟矛盾再度突出。
中歐關系方面,習近平主席去年在二十國集團峰會期間與歐洲四個領導人面對面交流、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12月訪華,這些事件讓雙邊關系有所回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