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官网 (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十二臘月:年豐物阜慶清平

方云
2023-01-15 10:31
來源:澎湃新聞
? 文化課 >
字號

農歷十二月,俗稱臘月,又稱為“末月、除月、嚴月、嘉平月”等。臘月,是為迎接農歷新年狂歡奏響的序曲,此時年味的醞釀已至醇深厚。起儺、祭灶、祀先、曬臘、凈掃、裝飾等種種年節的準備,從臘月初一持續到以“除夕守歲”新舊交替的分割點,已然形成了集祀典、宴饗、游樂、休閑的一個節日叢,成為春節這一中華民族最為隆重、最具普及性與群眾性、持續時間最長的節日先導。

一、咚咚儺鼓餞流年

“臘”字是經字形演化與意義合并的簡化字,現代讀音發“là”,其繁體字形為“臘”。“巤”是“臘”的初文,意為帶毛的肉,后加“肉”部以明確,形容野獸之毛發有光澤而美。當用作經曝曬后可以存放一段時間的肉時,則讀音為“xī”。

《說文解字》中釋“臘”為:“冬至后三戌,臘祭百神,從肉,巤(liè)聲。”“臘”用以作祭名,在《禮傳》中記:“夏曰嘉平,周曰大蠟,漢改為臘。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獸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 ”。意思是進入臘月,以祭祀為中心內容的活動集中展開,此時節年歲交替,豐饒的物產最宜酬神謝祖并為來年祈豐;從物候上來看,此時節天寒農閑,勞力充裕,正是狩獵良機,以獲取更多的肉類來源。

臘祭的主題緊緊圍繞“祀先、酬神、報田、祈年”而展開,舉行臘祭的日子稱為“臘日”。周時“臘”與“蠟”各為一祭,“臘”祭祖先,“蠟”祭百神,《禮記·郊特牲》載:“天子大蠟八。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蠟之祭也,主先嗇而祭司嗇也,祭百種以報嗇也。”臘日最初并不固定,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開始固定在臘月初八,后又與紀念佛祖釋迦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融合形成為臘八節。

臘日或先一日有逐疫驅邪的行儺習俗。儺,源于古老的原始祭禮,《呂氏春秋?季公紀》漢高誘注:“大儺,逐盡陰氣為陽導也。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 宋《太平御覽》引《禮儀志》云:“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關于臘日行儺逐疫的起源,高承在《事物紀原》中引《軒轅本紀》曰:“子游島問于雄黃日:‘今人逐疫出魁,擊鼓呼噪何也?’ 雄黃日:‘黔首多疾,黃帝氏立巫咸,使黔首鳴鼓振鐸,以動心勞形,發陰陽之氣,擊鼓呼噪,遂次出魁’”。在生產力低下的上古社會,寒冷的冬日易生發瘟疫,先民便使用儺儀來達成驅邪逐疫之目的。

據《禮記·月令》《呂氏春秋》等書記載,大儺每年有三次,分別于季春畢春氣、仲秋御秋氣、季冬送寒氣。周時官方的儺儀是季春時節的諸侯國儺和仲秋時節的天子及王室儺。《周禮·夏官》記載了方相氏驅疫的儀式:“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師百隸而司儺,以索室驅疫。”這里的“索”是搜索之意,“索室逐疫”即在各房室中遍搜疫鬼而逐之。《後漢書》也記載了:“先臘一日,大儺,選中黃門子弟,十歲以上十二歲以下百二十人為侲子。”唐代《樂府雜錄》中詳細描述了宮廷儺儀的盛大:“用四方相,戴冠及面具,黃金為四目,衣熊裘,持戈揚盾,口作儺儺之聲,似除也。侲子五百,小兒為之,朱褶青襦,戴面具,晦日於紫宸殿前儺,張宮懸樂。” 

諺云“臘鼓鳴,春草生。” 參與人數眾多的是于季冬送寒的鄉人儺。當古老而神秘的鼓點于村野響起,則預示著迎接新春的到來。進入臘月,農事暫歇,正是酬年問神并祈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好時節,起儺、行儺、追儺便于鄉村一一上演,可以消災免難、祈福頌愿。《論語·鄉黨》篇中“鄉人儺”,《禮記·郊特牲》中的“鄉人裼”,都是歲末十二月庶民得以參加的儺儀。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中述:“村人并擊細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 

鄉人儺是以“(鄉)社”為中心的共同祭禮形態,體現出農耕祈年風調雨順的主題內涵。宋代風俗畫中不乏鄉人儺的展演。如南宋佚名的《大儺圖》,共刻畫了十二位舞者,面帶妝容,頭戴插有花枝的帽子,其中三人頭插梅花,是為“臘月”點題。除了斗笠、巾、冠之外,有的飾有粗角的獸頭,有的以斗、籮、箕之類裝飾。他們身攜鼓、鈴、檀板等樂器,手持扇、簍、帚、花枝、瓜果,團簇而舞,踏地起節,一派年節的歡樂氣象。另有蘇漢臣《五瑞圖》的庭院嬰戲,“聚戲舞蹈,或涂面,或戴面具,或播鼓,或秉菊,皆耳環手釧、繍袴文襠。”足見宋代儺事之繁盛。

宋詞中也有大量臘月行儺的詩句,如“又聽村村臘鼓鳴,年豐物阜慶清平”,“臘鼓年年,舊家樂事宜朋酒”,“驅病鬼,媚錢神。笑他臘鼓鬧東鄰”,“歲暮,臘鼓,懸螺畫虎。爆竹爭喧,藏鉤戲賭”等等。臘鼓聲聲,不僅是游子的近鄉情切,更是比鄰的聚樂相喧。諺云“臘鼓動,農人奮”,更明確指出了臘鼓作為時序上農業生產安排的提示功能,只要臘鼓擊響,便是農家忙著積田送肥的最佳時間,臘肥可提高土溫保暖防寒,在為來年囤積下豐沃土壤的同時,也埋種下了物美年豐的愿景。

南宋《大儺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宋 蘇漢臣《五瑞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二、臘日才過又小年

“禁闕迎儺鼓,鄰街祭灶香”。臘鼓敲響之后,祭祀灶神是臘月時序上重要的一環。宋范成大《祭灶詞》中詳細描寫了民間送灶之俗:“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上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少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祭灶的時間、供奉的祀品、送灶的形式以及達成的目的不一而足。祭灶日又稱“小年”,北方為臘月二十三日,南方是臘月二十四日。

相比于臘祭百神的隆重,祭祀灶神則演變得更為家庭化、世俗化。《禮記?祭法》云:“(王)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東漢鄭玄注為:“此非大神所祈報大事者也,小神居人之間,司察小過,作遣告者爾……灶,主飲食之事。”民眾視灶神為家庭保護神,故有“事神不如祀灶”之說。《荊楚歲時記》曾載“漢陰子方臘日見灶神,以黃犬祀之,謂為‘黃羊’。陰氏世蒙其福。”說的漢宣帝時,南陽人陰子芳因祀灶而發跡且世代蒙福的傳說,可見其時灶神受民眾熱捧之因由。但灶神會打小報告,也得罪不得,正如東晉葛洪《抱樸子》中述:“臘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所以比戶以飴糖祀之,并燒紙馬坐轎以供灶王爺交通,是民眾世俗心理的真實映照。

在歷史演變中,灶神的身份與形象也頗為豐富。民間稱灶王爺,灶君,灶君司命,灶神星君。《周禮》中記:“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淮南子·泛論篇》:“炎帝作火而死為灶。”炎帝與祝融均是火神成為最古老的灶神代表。灶神在民間又被稱為“灶王爺”,此稱謂顯然是指老年男性,民間木版年畫中所常見的灶王爺形象,多為長胡須、頭戴烏紗帽的老年官吏形象。

但最初的灶神亦可能是女性。《莊子·達生篇》中記“灶神,其狀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唐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亦述:“灶神名隗,狀如美女。”漢代張奎《經說》中有一位“種火之母”,具備“上天言事”的神職:“昔登昆侖之山,有一老母獨處其中……是名種火之母,在天則為天帝,在人間乃為司命……又為五帝之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悉是此母也。”所以民間木版年畫中,不光有灶王爺單像,還有與灶王奶奶二人并坐的畫像形式。

《四季平安灶》河南開封木版年畫民國版

奉祭灶神的方式與供品也隨著灶神傳說情節的多樣化而更加豐沛。漢時,祀灶以雞、羊、豕等犧牲為常見;到了東晉,《荊楚歲時記》載:“(臘日)并以豚酒祭灶神”;宋時隨著印刷術的發展,人們將灶神形象印刷在紙上制成可以焚化的“灶祃”,《東京夢華錄·十二月》條記:“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燒合家替代錢紙,帖灶馬于灶上。以酒槽涂抹灶門,謂之醉司命。”《夢粱錄》云:“二十四日不以貧富,皆備蔬食餳豆祀灶。” 《武林舊事》亦述:“祀灶用花餳、米餌及燒替代,及作糖豆粥,謂之‘口數’。”

到了明清朝,祀灶的節物也愈加豐富。“二十三日夕,禁婦女,以糖瓜、南糖、關東糖供神,以草節,料豆、清水供馬。初更后揭神像,焚錢糧燃爆竹,送神上天也。”除了為灶王爺供奉的水果糕點飴糖之外,還會備有涼水一碗、草料一碟,據說是為灶王爺升天的馬匹而備,人情世故極為周全,這也體現出,灶神被視作為“能上天下地、溝通天界與凡世”,可為家宅爭取實際利益且極具平民性的保護神。 

三、家家凈掃迎新吉

“掃塵練日臘三七,細竹長竿風卷疾。歲歲荒村守敝廬,家家凈掃迎新吉。”祀灶之后,無論是窮家還是富戶均要忙著“除塵”,亦稱“除殘”“掃屋塵”“撣塵埃”。家庭大掃除的衛生工作包括凈掃庭院、潔凈體膚與裝飾門庭。有諺云“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臘月二十五,掃房撣塵土;臘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臘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臘月二十九,臟土都搬走”。“塵”與“陳”音諧,“除陳布新”,在新春到來之前,將房屋、家具及雜用清洗一新,不僅是去除污穢,更有除舊、送窮、去晦氣之意。

相傳堯舜時代,凈掃就已作為驅邪逐疫的儀式。《周禮?夏官?戎右》中提及的“贊牛耳桃茢”就是這樣一種兼具凈化與驅邪雙重象征意義的儀式。割牛耳取血,再用鬼所畏懼的桃木做把柄,蘸涂牛血,用樹枝或荊苕或竹梢扎制的笤帚掃之,以驅除一切不祥。這里的“茢”,是周代對笤帚的別稱。許慎《說文解字》:“茢,芀也…桃茢執戈。茢,可掃不祥……茢菼帚也。”“芀”是指蘆菲;“菼”,即葦荻,都是制作笤帚的材料。《張衡·東京賦》中也有在儺儀中巫覡使用笤帚驅癘:“爾乃卒歲大儺,敺除羣癘。方相秉鉞,巫覡操茢。”

先民很早就認識到塵埃、污穢對身體健康不利。《周書·秘奧造宅經》中就已提出屋宇潔凈與衛生的重要:“溝渠通浚,屋宇潔凈,無穢氣塵埃,不生瘟疫。” 凈掃門庭,送寒迎春逐漸固化為新年習俗,愛清潔、講衛生也成為中華民族之美德。如宋吳自牧《夢粱錄》中述:“十二月盡……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以祈新歲之安。” 明袁宏道《歲時紀異》中記:“昊中十二月二十七日掃屋塵,曰‘除殘'。”清顧祿《清嘉錄》亦云:“臘將殘……去庭戶塵穢,或在二十三、二十四及二十七日者,俗呼 ‘打埃塵’。” 還有清人蔡云的《吳歙》:“茅舍春回事事歡,屋塵收拾號除殘。”  

先民很早就已掌握了沐浴祛穢,不僅能強身健體,還能祛病除疫的衛生知識。除歲迎新不光是家居環境凈潔,身體與心靈的雙重凈化也必不可缺,正如諺云:“臘月二十六,洗福祿;臘月二十七,洗疚疾;臘月二十八,洗邋遢。”清潘榮升《帝京歲時記勝?十二月?沐浴》中記:“歲暮齋沐,多于廿八日。” 江蘇常州地區多在臘月二十七日夜浴,“謂洗啾唧,祓除之意也”;為了討口彩,臘月二十八亦稱“洗發達”。

元 冷謙 蓬萊仙弈圖卷 局部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街街飾彩家家撣,掃盡桃符換對聯。”潔凈之后的門庭,需要進行迎祥祈吉的年節裝飾。明代劉若愚《酌中志》就詳細描述了歲暮時的裝飾物:“自年前臘月廿四日祭灶之后,宮眷內臣,即穿葫蘆景補子及蟒衣……三十日,歲暮,即互相拜祝,名曰‘辭舊歲’也。門旁植桃符板、將軍炭,貼門神。室內懸掛福神、鬼判、鐘馗等畫。床上懸掛金銀八寶、西番經輪,或編結黃錢如龍。檐楹插芝麻秸,院中焚柏枝柴,名曰‘ 熰歲’。”

這里提及的種種年節裝飾,在大門上掛桃符,張貼門神畫與春聯以示驅魔鎮宅,迎春接福;將軍炭,是指用紅籮炭末塑制成將軍形或仙童、鐘馗等,歲暮植于門之兩旁,有鎮宅辟疫的功效;屋內中堂懸掛福神、喜神、鐘馗等節令畫以示應時;床榻上懸掛金鋌、銀錠、銅錢、犀角、象牙、珍珠、方勝組成的“金銀八寶”、西番經輪和黃線編織的錢龍,既是財富的象征又可以厭勝;屋檐下插芝麻秸寓示著節節高,焚柏枝柴如同懸掛屠蘇袋可以驅疫免災;除此之外,還有在窗欞上飾團花剪紙,渲染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在門楣上裝飾五彩長箋,寓意長錢富足;案幾上擺放歲朝清供,意美延年。

清 姚文瀚《歲朝歡慶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四、大斗高斟臘味香

“庭罷驅儺戲,門收爆竹盤。酒香添臘味,夜氣雜春寒。”又有“浴冠舞童春服盛,秀眉齯齒頌聲長。傅山細吐晴霏潤,大斗高斟臘味香。”這些詩句形象地指出了臘味所象征的歲序意義。

最初,“臘”肉并非因時令而得名,而是因制作方式而得名,意指將鮮肉晾曬后再行風干的加工方法,如《易經》云:“曦于陽而煬于火,曰臘肉”。早在《周禮》《周易》中就已有關于“肉脯”和“臘味”的記載,當時朝廷還設有專管臣民納貢肉脯的機構和官吏。在民間,學生用成束干肉贈給老師作為學費或聘禮,這種干肉稱為“束脩”,如《論語?述而》云:“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漢代劉熙《釋名?釋飲食》中記:“臘言干臘也。脯,搏也,干燥相搏著也。又曰脩,脩,縮也,干燥而縮也。”

宋代臘味在民間普遍食用。宋陳元靚在《歲時廣記?煮臘肉》中寫道:“去歲臘月糟豚肉掛灶上,至寒食取以啖之,或蒸或煮,其味甚珍。” 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還記載了都城汴京的飲食店鋪和攤販上均有臘肉出售,并以東華門外魏氏作造為最佳。蘇軾《物類相感志》中也記載“臘肉內用酒腳醋煮肉紅,酒調則味甜。”明楊慎《丹鉛總錄》亦記述了“經臘而成,故曰臘肉。”明代《齊民要術·脯臘》中更是記載了以牛、羊、獐、鹿、野豬、家豬等制成的多種臘味品種,并說明以正月、二月、九月、十月為佳。

臘味是過去普通人家應付冬季食物匱乏,最為有效儲存的手段,如今成為中國廣大地區春節期間受歡迎的菜品,如川式、廣式臘腸、湖南煙熏臘肉、安徽臘鴨、江西臘魚等,類目繁多,風味各異。制作時節正是天寒地凍,鮮肉不易腐壞,也不易滋生蚊蠅。取原料洗凈后加入食鹽、胡椒等調味品,腌漬后晾曬,日曬夜收,待脂肪流出后即成。腌曬好的臘味在年節期間招待探訪的親友一起享用,這道契合了時間、溫度、濕度的風味,以添加了親情的守望,便成為了年節中最動人的那份情愫和抹不去的鄉愁。

臘酒佐以臘味,不僅是特有的年節風物,更是傳統田園鄉居生活的意象表征,如陸游名句“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年豐賽神畢,臘酒互相送”,則說的是賽神祭祀后,鄰里親朋間相互饋贈臘酒以示問候,是為淳樸古風的遺存。

有關臘酒的釀制方法,唐韓鄂《四時篡要·冬令》中有記:“造臘酒:臘日,取水一石,置不津(滲漏)器中,浸曲末三斗,便下四斗米飯,至來年正月十五日,又下三斗米飯,又至二月二日,又下三斗米,至四月二十八日外開之。其甕露著,不用穰草,則三伏停之,不敗。”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飲饌服食箋》記述了另一種釀制方法:“用糯米二石,水與酵二百斤,足秤;白曲四十斤,足秤;酸飯二斗,或用米二斗起酵。其味濃而辣,正臘中造。”

臘酒雖是農家自釀的米酒,簡陋又渾濁,卻被歷代詩人如名酒般追捧,如 “玉瓶素蟻臘酒香,金鞍白馬紫游韁”,“蘚花似雪玲瓏白,臘酒如春琥珀濃”,“今冬寒多忽作暖,羊脂臘酒青磁碗”,“辭臘酒憐比舍饋,迎春花欲上階明”,“臘酒飲未盡,春衫縫已成”,“杯酌猶傾臘酒,漏箭已傳春夜,何處不歌呼”。臘酒制成春已至,飲酒之時著春衫,杯中斟滿的是對新春的期冀與幸福生活的憧憬,懷中飲下的正是那份春意暖暖與人情味濃吧!

明 李士達《歲朝村慶圖》 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結語

“一夜臘寒隨漏盡,十分春色破朝來”。從備制年貨、凈掃門戶、裝飾庭院再到歡聚團圓,從臘月初一持續到除夕別歲,實現新舊交替,可以說整個臘月的每一日都是那么忙碌、辛勞且充實。對于遠在他鄉的旅人和游子而言,臘月的味道是甘甜醇香的,臘月的色彩是繽紛熱鬧的,臘月的情感是溫暖急切的。臘八儺、臘日鼓、曬臘味、釀臘酒,臘月以豐富的節日符號和儀式體系,超越時空傳遞著人間情愫的美好,飽含著熱愛生命、追求健康、敬祖孝先、貴和尚美的傳統美德,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品格的真實寫照與民俗情感的凝結。

臘月,被視作年歲的總結,卻更似親情的驛站,是我們終將回去的故鄉,催向新春的奔赴!

(作者:方云 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非遺理論創新基地 研究員,華東師范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應用研究中心 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喆
    校對:張亮亮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大连娱网棋牌下载| 海港城娱乐城| 机械手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尊龙备用网站| 永春县| 百家乐视频世界| 鸿发| 澳门百家乐公试打法| 皇冠现金| 太阳城百家乐娱乐开户| 旬阳县| 淘金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玩法有技巧| 百家乐官网分析博彩正网| 网络百家乐现金游戏哪里的信誉好啊| 老虎机上分器原理图| 金榜百家乐官网娱乐城| 大发888娱乐城网页版lm0| 大世界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六合彩彩图| 百家乐英皇娱乐平台| 百家乐路单资料| 卢克索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如何看百家乐官网的路纸| 大发888体育| 澳门百家乐21点| 百家乐官网视频官方下载| 澳门博彩8345cc| 百家乐如何买大小| 手机百家乐官网能兑换现金棋牌游戏 | 百家乐官网能战胜吗| 乐天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大发888pt| 百家乐l23| 克拉克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bet365金融技巧| 大发888下载安全的| 百家乐天天乐娱乐场| 百家乐园蒙| 百家乐翻天qvod| 百家乐算点子打法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