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兩會觀察|科技、人才、教育如何聯動?可以碰撞出什么?
“你注意到了嗎?從近年來的政府工作報告看,教育的議題正逐步脫離民生范疇,而與科技、人才放在了一起講。”上海市政協委員、民進市委專職副主委楊蓉說,“某種意義上說明,教育正逐步被提到戰略高度,這也讓教育回歸了它的本質任務——人才培養。”
2023年上海市兩會進入后半程。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科技、人才、教育如何聯動,已成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熱議的話題。
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上海要著力強化科技人才教育支撐,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如何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深耕教育領域多年的楊蓉給出看法,“要打破條條框框,創新制度機制,加快引領一批行業和領域拔尖人才,發揮頂尖人才引領作用,幫助人才組團隊、出成果,以頭部人才隊伍建設筑牢人才高地。”
人才是第一資源,而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支撐。
如何將科技人才培養的端口前移?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給出方向: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啟動新一輪公辦初中強校提質工程,加強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
上海市人大代表、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深有感悟,他表示同濟大學已經和附屬中學所在區域開展合作,建設科技高中。
“在科技高中里,我們要培養學生對于科技創新的概念、思考的方式,并且向中學生開放大學的實驗室,將國際前沿的科學問題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與中學生進行探討,引發他們對科技創新的好奇心與關注。”方守恩透露,科技高中的建設,將有助于高等教育的力量提前介入,為科技人才的培養埋下種子。
“科創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上海市政協委員、徐匯中學校長曾憲一也談到,要重視科技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建議出臺支持科創教育,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科創配套一條龍政策,“我們力爭20歲左右出科創人才,而不是讓其25歲還在象牙塔里。科創教育要努力把學校辦成科學家工程師的搖籃,為學生未來解決‘錢學森之問’奠定基礎。”
今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開展國家科技人才評價綜合改革試點。
如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少代表、委員認為,好的平臺、舒適的環境建設至關重要。
“任何城市要立于不敗之地,任何國家要長期可持續發展,一定是依靠教育、科技和人才。”上海市人大代表、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向澎湃新聞記者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目前,復旦大學正在全面推進大人才戰略,把人才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來抓,制定了一系列配套人才的計劃。“既引又育,引育結合,讓復旦校園的每一個人都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并建設人才友好型校園。”焦揚說。
從科創企業的角度出發,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捷鑫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章桃旭認為,上海要想把人才留住,服務是重中之重。
“服務要做細,也要做精,在住房、孩子讀書、就醫等方面給予他們便利舒心的服務,這樣才能把他們留住。”章桃旭說。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生物醫藥、公共衛生方面的科研力量也備受關注,如何建設、儲備此類人才,引發了諸多代表、委員的思考。
“三年來,我們看到了公共衛生的重要性,也意識到了原先我們公共衛生人才的儲備是不夠的,包含預防醫學、政策研究等領域,另外我們臨床上對于傳染病這方面的學科發展也有待進一步加強,各個學科的臨床醫生也要不斷學習,讓傳染病實現早發現、早干預。”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中醫藥大學公共健康學院副院長謝國群表示。
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吳寰宇同時表示,要建立健全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長效機制,拓展多種形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本市各層次人才培養計劃中設立公共衛生人才專項計劃,培育壯大公共衛生隊伍。持續推進各級各類公共衛生人員待遇政策落地,完善人才選拔聘用、培養儲備和激勵制度,提高行業吸引力。加快推進各類機構公共衛生應急處置“預備隊”建設,提升技術能力儲備。
激活“源動力”,點燃“新引擎”,筑牢“引鳳巢”,科技教育人才協同發展下,上海將奮勇爭先,繪就城市發展新藍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