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120話務志愿者已接聽4萬余個電話,“被賦予了續接生命的意義”
隨著新冠感染者數量的增多,連日來上海“120”急救電話接線業務量猛增。
為了保障上海院前急救工作順利開展,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記者從上海團市委獲悉,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連同團市委面向具有醫護專業學科高校緊急招募“120”急救電話話務志愿者,首批志愿者于2022年12月24日開始上崗服務。
截至1月5日,上海團市委累計共招募“120”急救電話話務志愿者156名,其中00后志愿者占九成,已累計接聽電話達40712個。
時間就是生命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學生張雨涵是志愿者中的一員,她每天從早上7:45一直工作到晚上8:00,隔天晚上會接一個夜班從晚上7:45再工作到第二天早上8:00。
“這段時間除了去衛生間、吃飯、倒水,都是在工作臺前面接聽電話,白班電話量比較多。”張雨涵告訴記者,她第一天上班總共接聽了300到500通電話;后面情況有所好轉,接聽人員數量增多,急救資源也有所緩和,張雨涵白天接聽電話大概200到300通,晚班200通。
張雨涵 本文圖片均為 受訪者 供圖
張雨涵回憶,在急救中心參加培訓,“幾乎以實戰的方式來告訴我們怎樣處理工作”,張雨涵和其他志愿者在旁邊記錄現場老師如何處理每一項任務。在老師的監督下,張雨涵進行了幾通電話的試接,老師指出了她存在的問題。
第一天參加完培訓,張雨涵覺得與急救患者對接,是一件嚴肅且危急的工作。回到家,她把整個工作流程仔細梳理了一遍,發現來電主要是院外搶救登記、轉院人員登記以及處理等問題。
“對面可能會提到的醫療咨詢,還有像死亡證明在哪里開以及現在在醫院有沒有空床位也需要回答患者。”張雨涵說。
第一次參加一線急救工作,她印象最深的是貼在工位正前方的一句話,“時間就是生命”,她在現場深有體會。
急需要幫助的患者得到了該有的急救,張雨涵也對自己醫學生身份有了更深的認可,“感覺真正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也幫助到了很多被病痛所困擾的人。”
老太太用上海話喊了聲“囡囡”
坐在工位上,戴著耳機,接通電話,身處于“120話務員”的崗位,朱至瑩才更加真切地意識到這個崗位被賦予了續接生命線的意義。“一頭在醫院,一頭在病患,這條線上最初的連接點就是由話務員串起來的。”朱至瑩說。
朱至瑩的工位
朱至瑩來自上海杉達學院醫學護理專業,上崗2次,值過一次白班一次夜班。朱至瑩發現,雖然從半夜開始到早上6:00左右算低峰期,但電話打進來登記之后也是要排隊排到70位之后。“早上6:00開始人就多了,排隊的人開始破百。白天排隊的人更多,一個電話剛掛下一個就進來了。”朱至瑩說。
為了提高效率,朱至瑩做志愿者時,通常接通電話后先問對方在上海哪個區,郊區就轉給郊區線,市中心的就繼續詢問地址和定位,然后再問病人情況和需要去的醫院。如果是來催車的話,就先告訴對方目前排到第幾位。
另外,她還經常需要安撫著急家屬的情緒。有時,她會接到家中只有兩位老人或獨居老人的電話,她也會多說幾句“保重身體”之類的關照。朱至瑩覺得,在這個特殊時期,老年人更加虛弱,需要救護車的情況更多。
她印象里,有很多會很親善地和她說話的老人。有次,她和一個聲音很和氣的老太太通了電話,老太太用上海話喊了她一聲“囡囡”,讓她一下有些怔愣。那一刻,她想到了自己的奶奶和外婆。
一天的工作做完后,雖然朱至瑩會覺得疲憊,但因為能幫到很多人,所以她覺得很值,頗有收獲。
在連續不斷的通話中,她也感受到生命的脆弱,電話另一頭的情緒總是能讓她有所觸動,有患者病痛加劇救護車卻久等不來的急躁和憤怒,也有即將等到車輛之后的松一口氣。更多時候,她要安撫對方的情緒:“不要緊張,不要激動,慢慢說”。
朱至瑩知道,自己是醫學生,除了學習醫學知識,還要多進行實踐,她也學到了南丁格爾的精神,比如:奉獻和無私,進行人文關懷,要傾盡耐心和責任心去照顧。她說,這次來做志愿者,也是想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