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山西博物院新展“揚州八怪”,看其延續脈絡和不同風格
鄭燮的蘭石、李鱓的古柏凌霄、汪士慎的梅花、金農的花卉……18世紀的揚州文人云集,以“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揚州畫派構成清代畫壇獨特的氣象。
近日,“丹青蹊徑——津晉館藏揚州畫派繪畫展”山西博物院舉行,展覽精選天津博物館和山西博物院收藏的揚州畫派十余位畫家60余幅畫作,展現揚州畫派的藝術成就。
展覽現場
康乾年間,地處要津的揚州,商業繁榮,官吏崇文,鹽商養士,“天下名士,半在維揚”。自由開放的社會環境和人文風尚,吸引了大批以平民書畫家為主流的藝術家,他們在藝術上熔詩書畫于一爐,獨辟蹊徑,大膽創新,水墨寫意,師法自然,畫壇為之一新。
展覽作品。
“揚州畫派”指的就是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間活躍于揚州地區的一眾書畫家群體,尤以“揚州八怪”為主要代表。所謂,“揚州八怪”其實并不只限于八人,其主要代表達十數人之多。他們的作品以大寫意花鳥畫和人物畫為主流,題材、風格、技法、意蘊等各方面大膽創新,不拘于摹古,突出意象,直抒性情,以一種清新悠縱、生機勃勃的姿態出現于我國18世紀畫壇,為傳統畫風注入變革的活力。據介紹,展覽的60余幅畫作展現了揚州畫派突破傳統文人畫“以遵守古法為原則、以力振古法為己任”的審美桎梏,主張“筆墨當隨時代”,通過筆墨來傳達“多直露、少虛偽、抒個性、用我法、專寫意、重神似”的藝術思想,以及“寧拙勿妍,寧丑勿媚”的審美態度。
展覽現場
展覽分為“文人薈萃 領異新風”“筆墨縱橫 心裁別出”“諧俗真趣 異彩紛呈”三個單元。
“文人薈萃 領異新風”展示了以陳撰、華喦、高鳳翰、邊壽民等人為代表的畫家,高舉“借古開今”的大旗,自成一體,師古不泥,關注平民,體悟生活,在追求文人性情的同時,營造出極強的裝飾趣味,將峭拔孤傲的品格和閑淡溫雅的藝術融會貫通,滿足了社會民眾渴求的文人雅趣。揚州畫派隱然成形。
其中,陳撰(1677-1758)曾寓居錢塘(今浙江杭州)。常游走于江淮間,并流寓揚州,遂歸為“揚州八怪”畫家群體之一員,亦被稱為揚州八怪中唯一不以賣書畫為生計的畫家。
陳撰因學識名于江淮,被薦舉作博學鴻詞科,但拒不應試,卻寄寓江都玉幾山房,專心書畫收藏鑒賞。所藏書畫頗富。他擅長花鳥畫,格調超逸,氣氛清雅,尤擅長畫梅花。與李鱓齊名,世并稱“復堂玉幾”。兼通山水畫,并擅長臨摹歷代名畫。
陳撰 《梅花圖軸》 紙本墨筆 縱109厘米、橫31厘米
新羅山人華嵒(1682-1756)因家貧失學,備受世俗冷落,憤而離鄉漂泊,客居杭州,由此結交了很多文人學士。中晚年一直頻繁往來于杭州、揚州,以賣畫為生。
華嵒 《疏樹歸禽圖軸》 紙本設色 縱83.5厘米、橫96厘米
華嵒的花鳥畫最負盛名,他吸收明代陳淳、周之冕、清代惲壽平諸家之長,形成兼工帶寫的小寫意手法。在畫法上,既有細節描寫的精微性,又不失筆墨上的簡逸生動,禽鳥毛羽細致蓬松的毫毛畢現。
邊壽民(1684-1752)是一位詩、書、畫“三絕”的文人畫家,他的花鳥畫,在元、明人畫法基礎上,著重吸收陳淳、徐渭的大寫意花鳥畫技法,而能出新。所作蘆雁,瀟灑生動,將蘆雁飛鳴食宿等種種形態表現得淋漓盡致,故有“邊蘆雁”之稱。
邊壽民 《雪泥印跡圖軸》 紙本設色 縱42厘米、橫32厘米
高鳳翰(1683-1749)早年山水師法宋人,較為嚴謹,有雄渾靜逸之美;中年以后多作花卉樹石,筆法奔放,縱逸不拘成法;晚年的左手作品,多作寫意,畫風為之一變,生拙蒼勁,更富奇趣。
高鳳翰 《半亭對菊圖軸》 紙本設色 縱121厘米、橫46.5厘米
“筆墨縱橫 心裁別出”單元突出了“文人畫”的創作主題,以大寫意花鳥畫和人物畫為主流,題材、風格、技法、意蘊等各方面大膽創新,不拘于摹古,突出意象,直抒性情,以一種清新悠縱、生機勃勃的姿態出現于我國十八世紀畫壇,為傳統畫風注入變革的活力。這一部分展出了李鱓、汪士慎、金農等人的作品。
李鱓 《古柏凌霄圖軸》 紙本設色 縱181厘米、橫101.5厘米
李鱓(1686-1760)以花鳥畫為主,畫風先后數變,早年畫風工細嚴謹,頗有法度。中年以后轉以粗筆寫意,大膽潑辣,墨法酣暢淋漓,達到了其藝術生涯的巔峰。晚年畫風又變,構圖繁復穩健,用筆老硬拙澀,有一些作品往往呈現出散漫頹唐的氣息。
汪士慎 《梅花圖軸》 紙本墨筆 縱77厘米、橫23.5厘米
汪士慎(1686-1759)善畫墨梅、蘭竹,尤以梅著稱,人稱“汪梅”。汪士慎畫梅專畫橫枝老干,以淡墨暈染枝干,以濃墨點苔,以干墨圈出花瓣,畫出來的梅花濕潤蒼勁,冷傲孤芳,自有一股疏香冷氣撲面而來。
金農 《花卉圖冊》 紙本設色 縱23厘米、橫30厘米
金農(1687-1763)被認為是揚州八怪之首,其畫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筆作花卉小品,尤工畫梅。人物畫多作羅漢、佛像,線條厚重,筆法老辣,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自有一種古拙莊嚴之氣。
金農 《花卉圖冊》 紙本設色 縱23厘米、橫30厘米
金農拓展了文人寫意人物畫的創作思路,其簡約古拙的畫風對后世具有重要影響。五十歲后始作畫,并創“漆書”,所用毛筆,如扁平刷子,以濃墨書寫,行筆只折不轉,兼有楷、隸體勢。
展覽現場,金農作品
黃慎(1687-1770)的繪畫技法全面,人物、花鳥、山水、樓臺等皆善,其中以人物畫成就最高。所作人物畫多歷史故事、民間傳說、舟子漁人、文人仕女、乞兒貧民等題材;其花鳥畫作品用筆洗練概括,大膽潑辣;山水以小品最精,境界開闊,詩趣盎然。
黃慎 《蹴鞠圖軸》 絹本設色 縱116.5厘米、橫125.5厘米
高翔(1688-1753)擅畫山水花卉,間作佛像人物。其山水主要取法弘仁和石濤,山石常以“披麻皴”畫出,苔點恰到好處,渲染較少,筆法簡練,墨色淡雅,有空靈之感。樹干常用雙鉤技法,樹葉或圈或點,墨色清潤。晚年時由于右手殘廢,常以左手作畫,作品生拙蒼簡,用筆老辣。
高翔 《山水圖冊》 紙本墨筆 縱24厘米、橫33厘米
高翔 山水圖冊紙本墨筆 縱24厘米、橫33厘米
鄭燮(1693-1765)以畫竹、蘭、石著稱,剪裁構圖崇尚簡潔,筆情縱逸,隨意揮灑,蒼勁豪邁。墨竹變化多端而自成一格,造型以簡、瘦為上,干枝細之又細,然細而不弱;葉少而肥,以增強竹子的蒼翠茂盛之感。書法名“六分半”,縱橫錯落,整整斜斜,如“亂石鋪街”,自成一家。
鄭燮 蘭石圖片 紙本墨筆 縱73厘米、橫114厘米
“諧俗真趣 異彩紛呈”單元側重突破,揚州畫派突破了傳統文人畫“以遵守古法為原則、以力振古法為己任”的審美桎梏,主張“筆墨當隨時代”,通過筆墨來傳達“多直露,少虛偽,抒個性,用我法,專寫意,重神似”的藝術思想和“寧拙勿妍,寧丑勿媚”的審美態度。
展覽中李方膺《雙鹿齊鳴圖軸》構圖簡單,卻表達出雙鹿的動態,但他尤擅畫梅,所作梅枝具有“長且直”的特點;畫花既不用粉彩,也不用墨暈,而用淡墨線圈瓣,濃墨點蕊,純以疏簡、孤傲之氣取勝。
李方膺 《雙鹿齊鳴圖軸》 紙本墨筆 縱133.5厘米、橫59.5厘米
閔貞(1730-1786尚在)的畫風灑脫活潑,白描功力深厚,筆墨超逸。所作人物,比例精確,動態自然,畫裙裳常用直筆勾勒,畫衣褶用水波紋線條,頗具動感,有挺拔豪放之氣。
閔貞 《壽星圖軸》 絹本設色 縱194厘米、橫97厘米
羅聘(1733-1799)拜金農為師,學詩習畫,是一位全能型的畫家,無論人物、肖像、山水、花卉,均有很高造詣。其肖像畫作品,繼承金農的寫意手法,注重人物精神氣質,但用筆更厚重,造型更準確,布局構圖別出心裁。
羅聘 《三元圖軸》紙本設色 縱112.5厘米、橫54厘米
展覽策劃人員張子寧表示:“觀眾在參觀中可以感受到,這些作品既屬于商人也屬于文士,既關乎藝術也關乎社會,將諧俗精巧和樸拙奇異、驚世駭俗、不拘一格的藝術風格匯聚成美學理論,引領時代,感召后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