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殘雪新作:“身體”與“精神”互為本質的敘事詩學
原創 王迅 文學報
新批評
近期,殘雪的長篇小說《激情世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評論家王迅表示,小說把作為審美活動的寫作與評論融入世俗生活,通過幾對戀人的情與愛展現文學之“美”,體現了殘雪小說在諸多維度上的創作轉向,其意義是多方面的。
“身體”與“精神”互為本質的敘事詩學
——從《激情世界》看殘雪小說藝術嬗變及意義
文 / 王迅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文學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整體上逐步走向通俗化的軌道。在小說領域,80年代所謂的“先鋒”作家開始“回歸”現實的大地上,接續了故事講述的寫實傳統。世紀末文學整體“轉向”是作家順應時勢的一種表征,顯示了創作主體“務實”主義的作風。因此文學的詩性價值不斷萎縮,藝術探索的氛圍也不如從前。然而,這股“回歸”潮流中,殘雪是個異數,尤 其《最后的情人》《新世紀愛情故事》等長篇小說在國際上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長篇新作《激情世界》是殘雪多年潛心研究哲學后寫下的作品,凝結著作者觀察世界、揭示本質的美學經驗,體現了其所指稱的“新實驗文學”的文體特征。
長篇新作《激情世界》
由“內”到“外”:小說“文本”的藝術新變
殘雪小說艱澀難懂,這是一般讀者的印象,也是學術界的共識。殘雪小說的“讀不懂”從根本上說緣于一種“反懂性”。這種“反懂性”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沒有寫作意圖;在內容上主要描寫白日夢、幻覺、潛意識等精神中不可言說的非理性的部分;在藝術方式上徹底反傳統,沒有傳統小說的故事、情節、人物、對話等;缺乏邏輯或反邏輯。(高玉:《論殘雪小說的“讀不懂”與文學閱讀的“反懂”》)長期以來上述四個方面是殘雪創作個性的體現,也是殘雪文本“讀不懂”的原因所在。之所以難以進入殘雪的世界,主要在于殘雪小說打破了傳統的敘事規范,顛覆了常規的閱讀經驗,而這種敘事的反常規性某種意義上正是殘雪小說的“實驗性”。換句話說,殘雪小說的“看不懂”,并非只是它在修辭學上設置閱讀障礙的結果,而是全方位挑戰傳統文學觀念所致。這一點體現了殘雪與馬原、余華、格非等“先鋒”作家創作上的根本差異。如果說80年代“先鋒”小說代表了新時期文學形式革新的主潮,具有不同程度的可模仿性,那么,殘雪的寫作則是對傳統小說美學的徹底反叛與顛覆,是一種不可復制的實驗性寫作,突顯了殘雪實驗寫作的本色。從接受學來看,閱讀殘雪是無所依憑的審美旅行,很難找到可資參照的“文本”來進行比較閱讀。同時,殘雪小說并非用單純的形式范疇與語法所能闡釋,而是帶有諸多的不確定性,甚至彰顯了某種哲學玄想色彩。這種實驗性文本呼喚著具有創造性思維的讀者。理解殘雪需要一種能動的探索性閱讀,一種高難度的閱讀。因為文本所呈現的經驗本身的不確定性以及把握這種經驗所需要的判斷能力與審美能力,都已經遠遠超出了普通讀者的審美視野。
然而,本文所討論的長篇小說《激情世界》為什么給讀者好讀易懂的印象呢?是否意味著殘雪開始邁向“回歸”常態化敘事的旅程呢?我們看到,隨著生理上步入老年狀態,不少當代作家的創作開始顯示出從容不迫的氣度,轉而追求樸素、簡單、平易的風格。近年來,莫言的《蛙》、格非的《春盡江南》就是極為典型的范例。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那些眼花繚亂的形式實驗逐漸讓位于平易的敘述和清晰的情節,顯示了一種返璞歸真式的美學指向。我們極少看到令人一頭霧水的“格非迷宮”,也再難尋覓《透明的紅蘿卜》那樣肆溢蔓延的感覺化敘述。“形式主義”作風的“收斂”在新世紀文學發展中日漸常態化。這種語境下,《迷人的異類生活》作為一部遲到的“轉型”之作,昭示出殘雪求新求變的審美渴求。此前,殘雪的寫作等同于藝術探險,那是一種向死而生的靈魂之舞,是對藝術家靈魂裂變歷程的探秘之旅。早期作品《天堂里的對話》描述藝術家自我尋找的體驗,透露出殘雪“真正徹底地把世界、把自身看作虛無”的藝術觀。(沙水:《論殘雪:1988年》)這種虛無體驗的描寫延續到新世紀創作中,如《邊疆》及大量中短篇小說。然而,《激情世界》則顯示了殘雪試圖從行為藝術表演的場所——靈魂城堡中走了出來。小說中幾對男女主人公在“現實”中交往的情節線索與情感故事非常清晰,與《XXXX》等文本構成互文關系。主人公在對系列“文本”的參悟中發現“自我”,解讀“自我”,發展“自我”,大大降低了小說閱讀的難度。同時,枝蔓橫生的情感線是小說中一道迷人的風景,費與寒馬、悅;寒馬與費、曉越;小桑與黑石、儀叔;小麻與小桑、儀叔;雀子、黑石與柏銘等,這種情感生活又與其文學生活相伴隨。費、黑石、小桑掙破“生活之網”的精神突圍充滿神秘感,引發讀者探一究竟的沖動,為小說營造了懸疑色彩,成為提升這部小說可讀性的重要因素。
初看起來,這是一部愛情小說。三角戀、老少戀等多種情感形態的滲入,容易讓人感覺模仿通俗小說人物布局模式的嫌疑。這種貌似通俗化、欲望化的情感書寫在殘雪以往小說中并不多見,亦是這部小說吸引讀者的重要元素。這顯示了一種“外向化”敘事路線。事實上,從《黑暗地母的禮物》開始,殘雪嘗試著改變敘事策略,由“內”轉向“外”。正是由于這種審美轉向,殘雪敘事顯在層面的“反懂性”消失了,而以“身體”美學逼近世俗日常的書寫,呈現越來越濃厚的煙火氣息。因此,這部小說之所以“好讀”,甚至容易產生閱讀“快感”,倒并非因為殘雪敘事回到了傳統故事的書寫,而是因為它給人的印象越來越接近外在的現實生活本身。
殘雪部分作品
故事內容貼近現實中的日常世俗,以及懸疑、推理等審美元素的滲入,恐怕是這部小說受到讀者青睞的重要原因。如果說這種創作轉向是小說敘事藝術上的調整,那么,作為敘事核心指向,關于實驗小說的閱讀方法與路徑的探討則是在方法論意義上為讀者提供解讀殘雪的線索。文本的實驗性決定了殘雪小說解讀模式的非常規化,而作者主要探討了這種非常規的解讀模式:從文學生活與現實生活互為鏡像的呈現中演示實驗小說閱讀的方法與路徑。所以,小說主人公本身也是文學審美的“主體”,他們的愛情生活與文學生活互相交織,試圖在深入文本內核的闡釋與分析中提升“主體”自我的精神層次,如第三部結尾,李海攜愛人雀子回歸故里,去尋找山上的“小木屋”,沒有現存的路可走的,每次攀登都意味著不同路徑的探索。作為隱喻,它為我們解讀殘雪提供了方法論意義上的啟示。這個意義上,《激情世界》可以視作一部關于殘雪實驗小說本身的“導讀”,如何理解殘雪這樣的作家,如何走進她的文本世界,主人公做出了示范。從審美深層來看,這種“導讀式”敘事倚重于作者“自我囚禁”式的理性思維的參與(殘雪:《趨光運動》),在這個過程中,主人公都是殘雪的“分身”,作為“藝術的囚犯”(涂險峰:《生存意義的對話》)彰顯日常本色,同時他們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掙扎,顯示了藝術家內心的矛盾。因此,小說主人公藝術靈魂的旅程,在“身體”與“精神”互為本質的敘事中,引導著讀者參透殘雪實驗小說的審美機制。
“物質”美學:殘雪哲學認知觀念的裂變
殘雪的實驗寫作向來倚重于“靈魂之舞”,力圖在務虛的坐標上揭示靈魂結構之堂奧。而《激情世界》則以“身體敘事”為立足點,成為殘雪小說創作歷程中值得關注的重要分水嶺。殘雪更傾注于欲望驅動機制的美學功能,使之成為與靈魂敘事相呼應的重要一極。“身體”走向前臺,作為物質范疇被提到敘事的重要位置,成為與靈魂敘事并駕齊驅的結構性元素。以小桑與黑石為例,作為同窗,多年后的邂逅使他們踏入愛河。但殘雪沒有把這種戀情簡單化和庸俗化,而是寫出了情感危機中靈魂的曲折與掙扎以及由此在內心深處升起的幸福感。那么,緣何而愛,又為何要掙扎呢?而這是殘雪的實驗“文本”區別于常態小說的根本問題,而答案的索解過程亦是作品解讀的重要一環。
在情感書寫中,主人公如何處理情感問題,是殘雪在這部小說中所要探討的核心問題。在藝術發生學意義上,情感形式的創造開啟于原始欲望的沖力,那么,如何回到身體的本能,去激活自我的情感,發動那最隱秘而高強度的精神風暴呢?弄清這個問題,有利于把握殘雪與其他作家在處理愛情題材上的觀念差異之所在。與以往創作相比,這部小說在敘事空間上更徹底地退回古老的欲望之境,去展示藝術審美中肉體與精神的糾纏。小說中幾對戀人結合的基礎都是文學,是文學令他們魂牽夢縈,而文學所代表的神性又有賴于肉體的覺醒。“我的作品所追求的是身心的一致,這種追求貫穿了我的整個寫作生涯。我從來就認為心靈只能通過身體來體現,人的身體則散發著靈光。”(舒晉瑜、殘雪:《我站在世界文學交流的前沿》)。“身心一致”說是殘雪新近藝術哲學的核心指向。以寒馬閱讀小說《XXXX》第三十一章為例,那些關于戀愛的描述中,“肉體的渴望”某種意義上等同于“寫作的渴望”。確切地說,如果審美主體沒有體驗過與小說主人公同質的性愛,閱讀與寫作是難以深入的。由此,作者這樣描述靈肉交融在現實與虛構中的同構性:“我想愛這個現實中或虛構中的人,我在書中讀到了她,為追求她,我就開始寫作,寫作又讓我對她的愛生長起來。”我們看到,在靈肉交融的升級機制作用下,肉體狂歡與文學生活構成寒馬與曉越藝術生存的兩極,在彼此的內心生發出火一般的創造激情,成就了一次次審美的高峰體驗。
殘雪近期出版的兩部小說集封面
應當說,殘雪對“物質”維度的強調,出于一個小說家對西方哲學局限的清醒認識。她認為:“西方把精神的那一維已經搞到了頂點,但是物質這一維還沒有起步。物質處于劣勢,是因為它不能說話,要通過精神說出來。”(殘雪、張杰:《最好的文學一定要有哲學的境界》)“身心一致”說是殘雪哲學觀念在文學領域的貫徹。它明確表達了“身體”與“精神”的同質化,而區別于此前創作談中的“唯精神論”。在第二部中,曉越把自己與寒馬的靈肉互動稱為“雙人舞”,暗示了藝術創造需要“身體”與“精神”的互相激發,也是這部小說主人公為何成雙成對的緣由所在。值得注意的是,“雙人舞”是在一種張力結構中表演的。小桑、小麻與儀叔之間以及寒馬與費、曉越之間的情感糾纏是小說張力的重要來源。如果說小麻與儀叔終成眷屬,暗示了“身體”與“精神”互為本質并構成藝術生存之兩極的經典法則,那么,曉越與寒馬的結合則被小桑稱為“文學上的天作之合”,表明兩者在文學審美意義上彼此成就的同構性。因此,殘雪所指稱的“物質”是“精神化的物質”,“物質與精神,事實上是一個東西,物質就是精神,精神也是物質。兩者互相斗爭、融合、勾連。”(同上)這段話有助于理解殘雪創作“轉型”的深層原因。作為敘事機制,精神物質化與物質精神化幾乎貫穿了主人公情感發展的全過程。所以,文學閱讀之所以成為主人公生活的重心,是基于把“身體”精神化的需要。而“身體”的覺醒與呼應作為“物質”體系,其功能則是將世俗之愛轉化成藝術創造中精神探險的沖動。這里顯示了彼此激發的機制。
雙線結構:寫作與評論兼容的敘事策略
從敘述學角度來看,《激情世界》采用了與卡爾維諾長篇小說《假如在冬夜,一個旅人》類似的敘事策略,小說敘事是在人物的閱讀活動中推進的。讀小說、寫小說與評小說,是《激情世界》敘事推進的主要線索。進一步分析,我們就會發出疑問,這部小說中的主人公究竟在讀什么樣的小說,寫什么樣的小說,又評什么樣的小說呢?這是閱讀過程中必須思考的問題。否則,我們很難領悟到文本所包含的哲學意蘊,發掘文字背后深層的審美意圖。
首先,這部小說中閱讀現象是分層的。儀叔、小桑、黑石屬于高級讀者,而小麻、雀子、悅等則屬于初級讀者,需要高級讀者點撥和引導以獲提升。對他們而言閱讀與生活是一體的。“讀小說就是解謎,那些謎無一例外都是生活之謎。”由于世俗生活千差萬別,讀者進入文本的角度不同,認知深度不一,因此對文本有不同的理解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其次,讀者的分層決定了閱讀的效果,是殘雪小說預設的接受維度。在談到文學接受環境不容樂觀時,殘雪把自己的小說受眾界定為“關注靈魂的高層次讀者”。這表明,閱讀殘雪小說是有相當難度的。事實上,這部小說中談論的作品《XXXX》與殘雪小說在閱讀難度、閱讀方法上具有同構性:文本的多重價值需要反復閱讀才能被激活,被實現。我們不妨試著從人物關于文本的評論中找出某些共同的觀點:這是一部深奧的小說。這些人物充滿了渴望,總是念念不忘地想著相似的事。他們互相間的談話心領神會,所有的話語中都有一種過分的激情在流淌……那里面所有的情節描述都不確定,都似是而非,正是因為詞語的后面有種強烈的意圖。如果以這段文字評價殘雪的小說,那是再恰切不過了。殘雪小說初看起來是“深奧的”,因為那些描述和情節總是“似是而非”,帶有諸多“不確定性”,而其“強烈的意圖”則隱藏在“詞語的后面”,需要讀者發揮主觀能動性加以破解。作為讀者的小說人物充滿了激情與渴望,都具有洞悉真相又秘而不宣的藝術人格,幾乎可與殘雪小說中的“自我”劃等號。第三,書中洋溢著朦朧的氛圍,閱讀過程如同探秘之旅。《XXXX》的魅力就在于,“所有的角色都在為一樁共同的事激動著,操心著。讀者能感覺到那種濃烈的氛圍,但要一把抓住并證實又不可能”,“看不透,卻又吸引著人去深入,并且每一步深入都有令人欣喜的收獲”。因此,這類小說不同于拋棄理性的后現代小說,盡管“每一篇作品都是一個謎,但這個謎是有謎底的,只不過讀者要找出謎底就要付出艱苦的勞動。”(殘雪:《探索肉體和靈魂的文學——訪美講演稿(上)》)這種閱讀需要“偵探精神”,就像李海那樣去偵探人的內心。第四,信息傳達的間接性與暗示性。這一點就像小桑所說:“不直接給你信息,卻來刺激你的聽覺。”又如,儀叔向小桑推薦的書中,小說男主人公與現實中的黑石幾乎可以劃等號,這對猶豫中的小桑來說無疑是一種情感信息的暗示。以上四點表明,《XXXX》在小說中被殘雪設置為理想中的敘事標本,主人公的文學評論即是解讀殘雪本身的示范。殘雪通過主人公的評論來闡釋小眾文學的審美價值,建構起創作主體與接受主體的“內部”互動機制。
文學想象方式上,在小說評論中把邏輯推理貫穿到情感體驗的描述中,是這部小說區別于當代愛情題材小說的美學標志。作為敘事策略,文學評論參與小說的敘述,與人物情感關系的發展交相輝映。鴿子讀書會是文學評論的公共平臺。主人公在讀書會上的發聲基于《XXXX》的閱讀,但又與他們自身的情感生活息息相關。小桑把《XXXX》中人物的“生活危機”和“情感危機”與自己的現實經驗進行對接,借助冥想的通道產生精神共振:穿越“夢一般”的“痛苦”,便是內心深處的幸福感。而這種審美實踐與殘雪的實驗寫作遵守同樣的方法論:“把個人生活與藝術連接起來的實驗。”(殘雪:《趨光運動》)因此,作為自我意識突顯的敘事策略,文學評論構成了這部小說敘事的動力,它在敞開文本意蘊的同時又對文本的理解構成某種遮蔽,有意識地建構一種審美張力。比如“網狀物”這一意象所營造的那種神秘氛圍,必然引誘讀者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因此,這部小說在“好讀”之外,依然隱藏著謎一樣的情感密碼。
結語
作為殘雪小說創作中的標志性作品,長篇小說《激情世界》把作為審美活動的寫作與評論融入世俗生活,通過幾對戀人的情與愛展現文學之“美”,體現了殘雪小說在諸多維度上的創作轉向,其意義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強化了作為殘雪小說審美標示的“內省”性質。殘雪小說人物的深層特征就是抵抗平庸,這種抵抗又是基于世俗的生活體驗。他們跟蹤、偵探自己的內心,在自我解剖中不斷反省,煥發出自我批判的光芒。應該說,這顯示了當下小說創作中難得一見的精神氣度。其次是“身體”從倫理價值向審美價值的位移。主人公情感生活與文學生活互相滲透,在“身體”與“精神”互為本質的藝術體驗中加深對“自我”的認識,最終抵達審美認知的新境界。第三,殘雪的寫作逐漸走向返璞歸真的境界,心理描寫細致入微,動人心弦又暗藏玄機。小說敘述在淳樸中透著激情,最終指向形而上的體驗。這種平易化的敘事作風看似降低了實驗文學的閱讀門檻,但事實上內在地呼喚著讀者的主動性、參與性與創造性。最后是生活、寫作與評論的一體化。在敘事中嵌入理性探討的敘事作風延續了自卡夫卡以來的現代藝術精神。《激情世界》也可視作殘雪多年來文學實踐的“創作談”,作者在欲望化敘事中重新審視“身體”的價值,顛覆了當代文學貶低“物質”高揚“精神”的敘事倫理,在還原“身體”以崇高意義的過程中昭示出漢語小說倫理深層變革的可能性。
原標題:《殘雪新作《激情世界》:“身體”與“精神”互為本質的敘事詩學|新批評》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