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逝者|57歲中科院院士蔣華良在滬病逝:教藥學,也教做紅燒肉
·2003年“非典”期間,蔣華良帶領研究團隊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表達了SARS重要蛋白,標記了一條可能的SARS感染途徑,獲得了一批有效的SARS病毒化合物。不僅研究化學,江蘇武進人蔣華良對“吃”也很有一套。紅燒肉、江南爆魚、常州肉丸、古鎮蹄髈……蔣華良都會詳細地附上做法。
蔣華良。
2022年12月23日15時54分,著名藥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蔣華良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終年57歲。
蔣華良,1965年1月出生于江蘇常州,1987年畢業于南京大學化學系,1992年獲華東師范大學理學碩士學位,1995年從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博士畢業后留所工作。1997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4年擔任華東理工大學藥學院首任院長,2013年至2019年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201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蔣華良主要從事藥物科學基礎研究和新藥發現,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何梁何利科技創新獎等獎項。他系統發展了藥物作用的靶標發現和藥物設計理論計算的新方法,被國際同行高度重視和應用,推動我國該領域研究水平進入國際前沿,同時發展了能預測化合物藥效的理論計算方法,解決了藥物設計領域的重大難題,并針對多種重要靶標,發現了數十個新結構類型的先導化合物。
“我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完全不敢相信,我們沒有一個朋友相信他真的走了,聽說華良兄昨天上午還在家里開線上會。”微芯生物總裁魯先平稱。他在22年前回到中國創業時,就認識了當時還是教授的蔣華良。“華良兄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人,他在20多年前就提出了很多和藥物研發相關的、開放性、前瞻性的策略,這在當時的意義非常大,而且他從來不考慮自己的利益,首先考慮的永遠是國家和科學的利益,是個真正的科學家。”魯先平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采訪時說。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援引一位12月23日上午和蔣華良院士開會的業內人士的話稱,“昨天(23日)上午9點到11點,我們還和蔣院士一起開會,是一個新冠口服藥的討論會,當時蔣院士的精神狀態還很好。”該業內人士還說,“據我們了解,蔣院士并沒有感染新冠,而是突發心臟疾病。”
蔣華良曾在自述文章《國之所需 吾志所向》中表示:“我的個人成長經歷,是一個從個人奮斗為目標發展成以研究所和國家發展為目標的經歷。‘國之所需,吾志所向’是矗立于心的科學信念,我將更加努力,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奮斗終身。”
原本志不在化學
1965年,蔣華良出生于江蘇省武進縣(今常州市武進區)農村,在“文革”期間讀完小學,他在自述中稱,“當時的教育事業基本停頓,除了一些淺顯的語文和算術以外,基本沒有學到多少文化知識。父輩們整日艱辛勞作,卻無法保障全家衣食的情形在我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兒時的我非常向往城市生活,夢想著哪天能離開農村,轉成居民戶口,有一份固定的工作,解決溫飽問題。”
1977年高考恢復,正在讀初中的蔣華良看到了離開農村的希望,加之徐遲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激發了他對數學的興趣,蔣華良一刻未停地投入到了學習。初中便自學完了高中數學課程,1979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江蘇省武進縣重點中學——湖塘橋中學(江蘇省武進高級中學前身);因病休學一年,期間自學了高等數學。當時的大學錄取率僅3%左右,蔣良華憑借自身的天賦和刻苦努力的精神,于1983年,考取了南京大學化學系。
事實上,蔣華良原本填報的是數學、理論物理學專業。但數學老師周亞瑜認為“讀化學,將來可以去化工廠,工資待遇好”。出于對這個績優生的偏愛,他幫蔣華良更改了志愿。
多年后,蔣華良感慨地說:“這反而成就了我更寬廣的知識基礎,畢業后先去了華東師范大學攻讀量子化學碩士,再到上海藥物所從事藥物設計,我喜歡跨界做科研的感覺。”
畢業后蔣華良進入江蘇省常州化工研究所工作。并在工作期間不斷探索著自身發展方向。因一直對數學和物理感興趣,又是學化學出身,加之當年理論化學是化學的熱門學科,1989年,蔣華良考取了華東師范大學研究生,攻讀量子化學碩士學位。1990年,蔣華良在山東省濟南市參加第三屆全國量子化學會議時,遇見了著名藥物化學家嵇汝運院士,并聽了陳凱先院士關于藥物設計的大會報告,“突然之間有了終身奮斗的目標:將自己所學到的有機化學和理論化學知識用于藥物研究。”
1992年,蔣華良考取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嵇汝運院士和陳凱先院士,進行藥物設計方法發展和應用研究。他曾多次提到,嵇汝運院士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了深遠影響。
蔣華良在《一些與嵇先生相處的零星回憶》一文中說:“自1992年至2010年,我在嵇先生身邊學習工作18個年頭,親歷了嵇先生做人、做事、做學問之道,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知識和經驗。在認識嵇先生前,報考吉林大學唐敖慶先生的研究生一直是我大學時的志向。自從見到嵇先生后,對嵇先生的為人以及他從事的研究方向有了進一步了解,我產生了新的想法——哪一天跟嵇先生讀研究生就好了,有機化學和量子化學都能用上。”博士學習期間,在嵇汝運和陳凱先的指導下,蔣華良完成了3篇論文,分別發表在《中國藥理學報》、《中國化學(英文版)》和《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JMC)》,當時還少有中國學者能在JMC雜志上發表論文。
1995年,蔣華良陪同嵇汝運出訪新加坡,嵇汝運稱:“小蔣,你的數理基礎較好,今后應注重數理知識在藥物研究中的應用。”回國后,蔣華良系統地學習了國外藥理學教材和相關文獻,最后形成了《物理化學在藥理學中的應用》書稿,編入了由丁健院士主編的《高等藥理學》研究生教材。
2003年“非典”期間,蔣華良帶領研究團隊全面投入到尋找抗SAKS藥物的研究中。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表達了SARS重要蛋白,標記了一條可能的SARS感染途徑,獲得了一批有效的SAKS病毒化合物。在200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研究小組以“重要藥理作用的靶標動力學行為與功能關系研究及其藥物設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17年,蔣華良與現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主委吳蓓麗等人合作,首次測了GCGR全氏蛋白的三維結構,并揭示了該受體不同結構域對其活化的調控機制。這項成果為2型糖尿病治療新藥的研發提供新的思路。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自然》(Nature)雜志。
2020年,蔣華良與饒子和院士合作,進行抗新冠肺炎藥物研發攻關。2020年1月26日,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抗2019-nCoV冠狀病毒感染聯合應急攻關團隊宣布:聯合課題組已測定新型冠狀病毒3CL水解酶(Mpro)高分率晶體結構。蔣華良則于同年獲得“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
而蔣華良自己最滿意的論文則是2013年,他與華東理工大學藥學院李洪林博士合作的,題為《Free energy landscape for the binding process of Huperzine A to acetylcholinesterase》的文章。該文章提出了配體-受體結合自由能全景圖(binding free energy landscape)構建方法。應用該方法,研究人員構建了國際上第一個精確的藥物-受體結合自由能全景圖----抗阿爾茨海默病天然藥物石杉堿甲(HupA)和乙酰膽堿酯酶 (AChE)相互結合的自由能全景圖,同時該方法能詳細地給出藥物與受體結合和解離的具體軌跡和作用機制,研究人員可據此提出新的藥物設計策略。
不僅教化學,也教做紅燒肉
2013年起,蔣華良擔任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期間積極謀劃和推動研究所跨越發展,推動建設了上海張江藥物實驗室、蘇州創新研究院、寧波生物產業創新中心等機構。
在人才管理方面,蔣華良提出改進科研管理,實行分類評價。按照“以疾病為中心、領域首席科學家領銜、多學科協同”的大團隊科研活動組織模式進行新藥創制,并進行科研、管理部門組織結構調整。在人員評定方面,瞄準真正的成果產出,重點考察核心任務成效,而非“帽子”、“項目”等資源獲取情況。打破“出論文”唯一標準,以“出新藥”為目標,對新藥研究人員進行考核,將臨床批件、新藥證書與職稱評定掛鉤。
2022年,蔣華良在接受民間科學公益組織“未來論壇”的采訪時稱:“我個人沒有什么了不得的成就,我最大的成就就是培養了一批具有科學素養的年輕人,他們中很多人已成為了學界翹楚。”
“當時剛回國進入藥物所,蔣老師就像啟蒙導師一樣。在國外讀書做研究時只要管好自己的事,但是回國組建自己的研究團隊就完全不一樣了,這方面蔣老師給我和我先生趙強的幫助是非常巨大的,所以當時毫不猶豫就選擇加入了民盟,感覺就像加入了一個大家庭一樣。”吳蓓麗說道。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新藥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柳紅稱:“蔣先生是一位‘戰略科學家’,他是站在國家的醫藥領域很高的高度,為整個醫藥產業去謀劃發展布局,對于科技前沿的一些動態和一些新的發現,他的敏銳性都非常強,能很快找到切入點去展開研究。嵇汝運院士和蔣華良院士對學生特別好,也是在他們的影響下,我加入了民盟。”
蔣華良的學生不僅在課堂,還在廚房。
他曾寫過一篇名為《紅燒肉中的著名化學反應》的科普文章。他在文中介紹:“做紅燒肉時通常要加白糖和料酒(黃酒),一般認為氨基酸與乙醇發生酯化反應,生成氨基酸乙酯,這一反應顯示了料酒去腥的作用,紅燒肉的香味主要也是氨基酸乙酯的功勞。”還向讀者介紹了一種不用醬油,而用糖飴(焦糖)上色紅燒肉的做法。很多讀者對此感興趣,隨后蔣華良將文章增改,加入了自己13歲時向老家糕餅師傅學做炒米糖的經歷,以及紅燒肉專用焦糖的做法。
除了紅燒肉,還有江南爆魚、常州肉丸、古鎮蹄髈……蔣華良都會詳細地附上做法。他在文章《吃喝的境界》中說:“我曾在《美食談》一文中談及,‘美食家需具備五大要素:會吃、會想、會說、會寫、還要會做’,這也僅僅是一種境界,更高的境界是在吃喝之間創造一種如詩如畫的意境;在窮困潦倒時,還能用簡單的食材做出美妙的食物,面對青山綠水,喝酒啖食,吟詩作賦。”
2016年,蔣華良開設個人微信公眾號“朵朵花開淡墨香”,科普、隨想、見聞都發表其上。在2016年的一篇推文《蔣華良:寫于十年前的教師節感言和書法》中,他說道:“我在做學生的時候,我的導師嵇汝運院士說過:與其說‘名師出高徒’,不如說‘名徒出高師’。做了近十年研究生導師,才真正理解了嵇先生這句名言的真諦,這實際上就是韓愈提出‘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在此,我也對想成為名師的人提一個要求——讓學生做自己不懂的課題,這樣教學才能相長,科技才能發展,社會才能進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