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國際博物館日 | 月亮升起來了,在上博聽見“心靈的風景”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的夜晚,在上海博物館內舉辦了一場“側耳?遇見風景——上海博物館之夜”誦讀會。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發現,夜幕之下,觀眾不僅能流連于正在舉行的“心靈的風景:泰特不列顛美術館珍藏展”,還能聆聽華茲華斯、拜倫、艾略特等英國文學大師筆下的心靈歌唱以及觀看莎士比亞戲劇片段。整場演出,觀眾沉浸在詩歌、繪畫、戲劇和音樂中,感受自然的變遷和人生的豐富。
心靈的風景,在三百年來英國畫家的筆下,在浪漫主義詩人的句中,在音樂家亨德爾的琴弦上以及莎士比亞的劇本里。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的夜晚,一場由上海博物館主辦、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承辦,聯合上海愛樂樂團和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藝術家們共同演繹的“側耳?遇見風景——上海博物館之夜”誦讀會在上海博物館一樓大廳與觀眾見面。8位電視主播與演奏家、戲劇表演者共同詮釋了10篇英國經典詩歌、2段英國小說節選,15幅英國風景畫作、1幕英國戲劇和2首弦樂四重奏曲目。
不久前,“心靈的風景:泰特不列顛美術館珍藏展(1700-1980)”在上海博物館開幕,橫跨3個世紀54位畫家的71幅畫作,作品獨立于“崇高”與“優美”,表達自然的純粹。展覽呈現出英國偉大風景畫家的杰出成就,并揭示了一個關于自然世界變遷與人類思考延續性的豐富故事。
誦讀會在一曲弦樂四重奏《水上音樂》中拉開序幕,創作此曲的是18世紀英籍音樂家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觀眾聆聽之時,可以通過兩側大屏幕,同步欣賞到展覽中的作品——透納的《斯齊亞沃尼大街,威尼斯:水節》,畫布上朦朧而雀躍的色彩與音樂的情緒相得益彰。
上海廣播電視臺電視主播邢航現場誦讀。接著,觀眾聽到袁鳴與邢航以中英文雙語版本朗讀的英國“湖畔派”詩人華茲華斯的詩歌《我好似一朵孤獨的流云》(我好似一朵孤獨流云,高高地漂游在山谷之上,突然我看見一大片鮮花,是金色的水仙遍地開放,它們開在湖畔 開在樹下,它們隨風嬉舞 隨風波蕩……后來多少次我郁郁獨臥,感到百無聊賴心靈空漠,這景象便在腦海中閃現,多少次安慰過我的寂寞,我的心又隨水仙跳起舞來,我的心又重新充滿了歡樂)。
與詩歌相映的,是約翰?林內爾創作于1864-1865年的《沉思》,描繪的場景據說是倫敦南部薩里郡雷徳希爾的一處風景,林內爾后半生就生活在那里。畫面中,斜臥在草地上閱讀的一位牧羊人,抬頭望天,若有所思。不遠處,他的羊群在樹木茂盛的山坡上吃草。林內爾是基督徒,作品主題多與對精神現實的沉思冥想有關,靈感來源于田園詩般的風景以及詩歌和宗教經典作品,他通過畫筆表達了理想化的生活狀態,而這一狀態也是詩人吟詠和贊頌的。
很難確定,究竟是畫家在詩歌里獲得了瞬間定格的畫面,還是詩人從一個畫面發展出了詩行,但它們如此和諧地詮釋出自然之美。在徐惟杰朗讀的詩人拜倫的《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中,就有著和畫家約翰?埃弗里特?米萊斯《月亮已經升起,但夜晚還未降臨》同樣動人的“畫面”。
月亮升起來了,但還不是夜晚,
落日和月亮平分天空,霞光之海
沿著藍色的弗留利群峰的高巔
往四下迸流,天空沒一片云彩,
但好像交織著各種不同的色調,
融為西方的一條巨大的彩虹——
(《意大利的一個燦爛的黃昏》,選自《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作者拜倫,翻譯查良錚。)
約翰·林內爾《日落收割歸來》,1853年,布面油畫。伴隨此作,李菡、王幸、印海蓉共同朗誦了濟慈的《秋頌》。華特·席格《霍夫一景》,1930年,布面油畫。伴隨此作,徐惟杰朗誦了葉芝的《當你老了》。
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格里松山的雪崩》,1810年展出,布面油畫。伴隨此作,觀眾觀看了莎翁戲劇《暴風雨》片段。
托馬斯·庚斯博羅《演奏大提琴的約翰·查菲神父》,約1750-1752年 ,布面油畫。伴隨此作,演奏了亨德爾的弦樂四重奏《愛的禮贊》。
上海愛樂樂團的演奏家表演弦樂四重奏《愛的禮贊》。
在濟慈的《秋頌》、丁尼生的《平靜》《橡樹》、葉芝的《茵納斯弗利島》《當你老了》、狄蘭?托馬斯的《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毛姆的《水塘》片段,以及莎翁戲劇《暴風雨》片段等等的演繹中,一幅幅靜靜沉睡上百年的名畫,以更近的距離劃過觀眾的眼前。誦讀間隙,上博書畫研究員李維琨和詩人、翻譯家黃福海穿插解讀畫作與詩作,使整場誦讀會更加立體和豐滿地呈現出來。
上海廣播電視臺電視主播印海蓉現場誦讀。英國風景藝術研究專家馬爾科姆?安德魯斯教授,現場誦讀華茲華斯的詩歌《丁登寺旁》片段。
誦讀會尾聲,這幾日剛剛完成三場演講的英國風景藝術研究專家馬爾科姆?安德魯斯教授登臺與觀眾見面,他說雖然整場演出幾乎都沒有聽懂,但能用心體會到詩歌精神給人的震動。隨后,他以純正的英音朗讀了華茲華斯的詩歌《丁登寺旁》片段。
據澎湃新聞記者了解,以繪畫與詩歌結合呈現一場藝術展覽,《心靈的風景》并非首次嘗試。此前的《明代吳門書畫家書札展》及《俄羅斯巡回展覽畫派展》,上海博物館就曾與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側耳SH”微信公眾號聯合推出誦讀系列,而此次誦讀會則是第一次將誦讀從線上搬到了線下,這場活動也應和了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即在超級互聯的世界里,博物館通過新的藏品闡釋手段找到新的觀眾。
約翰·阿特金森·格里姆肖《希思街夜色》,1882年,布面油畫。托馬斯·吉爾丁《切爾西的白屋》,1800年,紙本水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