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百人談 | 科學創業實踐者,如何打造實用性企培產品
對于創業者,情懷、人脈、資金、人才……孰輕孰重,尚無定論,但創業之路九死一生,卻是普遍共識。2016 年,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高維學堂應運而生,并確定了助力企業科學創業、少走彎路的使命。成立以來,高維學堂聯合 53 位創業實戰導師,為成長型企業量身開發出涵蓋戰略、業務、組織、管理和人才 5 大核心模塊創業必修課,線下公開課年均服務創始人和高管用戶超過一萬人次。
在創業的不同階段,創業者最主要的訴求是什么?面向創業者的企培產品,具有哪些主要特點?作為一家創業企業,高維學堂如何為企業成功助力?帶著上述問題,多鯨對話高維學堂創始人林傳科。
林傳科把企業創業的過程分成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驗證期,即多數人理解的初創期;第二階段是擴張期,企業從 0 到 1,再從 1 到 10;第三階段是進攻期,企業向行業內的老大發起進攻,并取而代之;第四階段是防御期,成為老大后布局防御資源,形成關鍵要素的壟斷;第五階段是轉型期。高維學堂重點服務處于驗證期后半段和擴張期階段的成長型企業。「從營收規模來看,大多分布在 5000 萬—— 30 億元之間;從區域性來看,分布在深圳和上海地區的占七八成;在行業分布上,集中度比較高的包括餐飲行業、科技型企業和跨境電商等消費品企業。」
為何高維學堂沒有瞄準預算和成熟度都更高的大企業?林傳科表示,「做知識支持服務,我們會假設一個問題,如果知識有生命,它會主動走向哪里?我們認為會向更愿意、更渴望使用知識的對象遷移。大企業從學習到落地,有很多組織性的障礙。而成長型企業的創始人,我們叫學友,都是眼里冒著光在聽課,聽完之后可以立即轉換落地,再反饋給老師,所以老師也很渴望教這群學生。」
林傳科繼續指出,雖然大企業預算高,穩定性強,生命周期長,能夠形成比較高的門檻,客戶關系一旦打通,就可以長期做下去。但相比之下,小企業對知識服務的需求更強烈,決策也更快。「服務小企業的運營壓力其實比服務大企業大很多。從經濟性和運營難度來說,服務大企業更好,但競爭也更激烈。97% 以上的中小企業,還是需要有人去服務去陪伴的。而高維學堂聚焦服務成長型用戶群體,也因此獲得了這類用戶的認可、青睞甚至尊重。」
在高維學堂內部,核心用戶群體有著清晰的用戶畫像。「第一,用戶群體是事業型而非生意型,前者是長期主義,關注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后者更關注資源和機會,所以會隨著風口不停變化。第二,事業型用戶群體會追求專業化經營而非游擊隊的作戰模式,業務一旦跑通得到驗證之后,基本上就會長期在高維學習,優化經營管理模式。第三,這類用戶群體既感性地追求長期主義事業,同時更有理性決策的風格。因為高維學堂的課程內容也好,課程氛圍也好,都特別理性,有人評價為性冷淡風,所以比較重情懷主義驅動的創業者到高維學習會有一些不適應感。總之,這類用戶群體來高維的主要目的是學習有效的創業知識,掌握企業經營的真正邏輯,靠自己的創新和團隊的能力去創造一門事業,而不是主要靠社交獲取資源。」
林傳科表示,高維學堂的獨特之處在于課后幾乎零社交,「一年頂多一次小聚會,也就是 724 科學創業節,除此以外幾乎沒有任何社交活動。我們不是抵觸社交,而是追求高質量同頻道的社交。」
與服務的客戶一樣,高維學堂本身也是創業企業,創辦初衷,則是基于對實用性的追求。林傳科指出,「我們常年在商學院學習,學了好多課,但覺得不夠實用,沒有真正解決問題,所以后來一群人成立了一個自己能用的商學院。因此高維的差異性體現在對用戶的理解和產品的打造上,理解新一代的創業企業,創始人、高管面臨哪些問題,這些問題背后需要哪些知識體系、工具,真正貼合用戶,使用戶感知到實用性。」
如何實現實用性?林傳科表示,首先要回歸產品標準和用戶需求。
「高維學堂確定了五大產品標準。比如,第一是教育價值觀,高維是科學創業的教育事業,我們偏好選擇有一顆真正教育之心的商業實戰老師一起長期同行。第二是回歸課程內容本身,有科學、體系、實用、應用四大標準,實現體系化落地,對產品每部分都深入打磨,形成獨特性的標準。每一門課從投入研發到成熟基本得至少一年左右的時間。」基于這些標準,高維學堂再選擇授課老師,并針對用戶群體的需求設計產品形態。
在老師的選擇方面,林傳科提出三要素,「第一,要符合高維的教育價值觀;第二,要有實戰背景和顯著性成果,而不只是講課的二傳手;第三,要真正懂創業企業,最好自己創過業,特別懂創業企業的不容易,也知道創業企業的學習要到什么程度,邊界在哪里,顆粒度在哪里,什么地方應該重點展開,什么地方點醒一下就可以,這些都屬于知識內容加工過程中隱形的邊界。」
高維學堂的理念是與老師共同成長,共同經營。「如果培訓機構賺的是信息不對稱的錢,就會盡量避免信息完全對稱和流通,所以會和老師形成博弈關系,甚至把老師當成供應鏈的成本,并沒有真正在價值鏈上創造增量價值。只有跟老師共同成長,共同把課程講好,給用戶和學科創造更大價值,才能和老師形成長期穩定、高頻的合作關系。」
在產品形態方面,林傳科指出,經過多年測試,發現線下小班課是用戶體驗最好的。「我們測試過 100 人、200 人、300 人等各種模型,最后發現 40—60 人的場域,對于創始人和高管群體來說體驗是最舒服的,和老師能有眼神交流和問題交流,同學之間課堂互動的邊界也比較好,所以就形成了線下小班課的標準模型。」
基于這一產品形態,高維學堂將內容分為戰略、業務、管理、組織、人才五大模塊。在空間結構上,每個模塊下面生產幾門或十幾門課程;在時間成長路徑上,則開創了科學創業路徑圖。在企業的不同階段,對企業應該解決哪些關鍵任務,對應需要學習哪些關鍵知識提供不同的建議。林傳科補充到一個細節,「我們經常勸退課學友,這門課不太適合他目前的階段,他報完名我們都會勸退他,把學費退給他,或讓他轉課到適合他的課,這屬于產品形態服務的過程。」
在營銷獲客方面,老用戶通過學習課程,可以直觀感知到產品的實用性,但陌生用戶較難對實用性這一抽象概念產生感知,因此高維學堂營銷主要依賴口碑,無法對外快速海量獲客。對此,林傳科并不焦慮,「創業最有意思的就是在這些糾結當中做好平衡和決策,尤其教育賽道,教育和商業之間特別容易產生沖突。想要更大的規模,把班開的更大,利潤就非常可觀,因為邊際成本很低。但我們會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反過來做很多克制,當教育和商業不能融合的時候,也會剝離開。批量獲客對用戶不夠友好,沒有把創始人當人來好好對待,并不是我們的追求和路徑。而口碑獲客前期雖然難,但越到后面曲線越陡峭,越能享受到口碑積累和信任積累,以及與人為善、對用戶友好帶來的正反饋。」
作為首家提出并擁有「科學創業」理論及落地體系的實戰型商學院,高維學堂自身也在實踐著「科學創業」。例如在輕資產運營方面,高維學堂固定資產僅 2000 余元,無一間辦公室。秉持死磕產品的精神,砍掉了銷售、推廣、廣告等成本支出。采用全員合伙制,正式員工 30 余人,人人自驅。在云辦公協同方面,高維學堂用交易替代管理,將任務項目化,將辦公流程化、數字化。
疫情之下,遠程辦公成為很多企業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選擇,而高維學堂自誕生第一天起就主動選擇居家辦公的組織管理模式。林傳科指出,居家辦公模式背后的挑戰眾多,因為遠程協作對人員自我管理、組織化協同管理、人員節奏管理都帶來巨大挑戰。而高維學堂之所以能成為居家辦公的領先者,實現人均績效突破 300 萬的佳績,背后既有隱形要素,還有底層 IT 要素和理念等要素,最關鍵的還是人的要素。
一方面,居家辦公模式帶來組織的管理變革——過去的組織主體居于個人主體之上,而居家辦公可以倒逼個人主體激發,構建人人平等的網狀組織。「任何一個新員工來到高維,我們都會告訴他在高維是一個自由專業者聯盟,沒有上級、沒有職級,只有自己。對于我們而言,就得把組織放低,把管控權、不安全感調低,讓每個人覺得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是工作的主人,有專業的追求。同時還要配套相應的機制文化,背后很多方面都需要調整。此外,還需要底層 IT 賦能,居家辦公的業務流程跑通之后,就把居家辦公模式建立到 IT 上,跑事情、跑流程、跑分工、做分配。」
另一方面,在具體事務上,高維學堂堅守的理念,是用最少的動作做最高價值的事情。「創業前五年,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們會問不做會死嗎?如果不會,那就不要做。用生死存亡倒逼節約,進行成本控制,把事情做少、做準。但最關鍵的要素還是人的要素,真正需要找到自驅動的人,有追求的人,有一技之長的人,只要這群人真心渴望做事,其實也不需要管理。」
林傳科表示,現階段高維學堂面臨的最大的挑戰,在于人才的管理能力和組織能力建設。「規模化業務如果配套以規模化人才和更大的團隊,到底是回到線下辦公還是繼續遠程辦公?如果繼續遠程辦公,人越多會帶來更大挑戰,且這個挑戰遠遠大過線下辦公。但我們目前還是偏向選擇繼續遠程辦公,并持續探索規模化協同的可能。德魯克管理體系和華為科學管理知識體系給了我們底氣和信心,而且美國已經有一千多人團隊遠程辦公的標桿。」
科學創業的理念,決定了高維學堂遠程協作的辦公模式。而目標用戶的學習習慣,則決定了高維學堂由線下主導的學習方式。林傳科指出,「線上同樣的老師,同樣的交付時間,同樣的課程內容,差不多只有線下 1/5 不到的價格,而且不用出差,看起來有很多便利性。但疫情一緩和,我們的用戶群體幾乎全部又回到線下上課,拋棄了線上學習方式。后來我們發現這跟群體學習的任務有關,用戶學習不是為了緩解焦慮,或簡單提升技能,而是為了用知識去解決關鍵決策或復雜方案的問題,因此需要線下的學習環境,進行完整的、體系化的學習。」
在林傳科看來,五年內,高管人群的學習還是以線下為主。「技術變革可能縮短時間周期,但從學習的任務而言,線下學習效用更高。而五年后,職業技能類培訓和專業能力培訓則會更多向線上遷移。」至于線下企培的規模化,林傳科卻并不看好。「企業培訓,尤其針對高管的線下培訓,既不容易做大,我也沒看見能做非常大的可能性,一二十億元就是天花板,所以雖然我們一直在對線下運營效率、服務體驗、產品質量進行探索,但并沒有抱規模化的期待。相比之下,線上企培具備人才標準化輸出的能力,且邊際成本非常低,可能更容易實現規模化。」
此外,林傳科指出,銷售驅動的企業培訓雖然也能做到比較大的規模,但仍然無法突破行業瓶頸,因此銷售和營銷不是企培行業規模化的核心瓶頸,而供需兩端的約束才是。「規模化的瓶頸還是得回到供給端和需求端,兩端都有約束。供給端的約束,在于老師很難被契約約束,而且行業內也沒有形成質量標準。需求端則非常零散,每個企業的需求都不一樣,而行業魚龍混雜,容易出現判斷的偏差,很多企業會根據別人的推薦選擇機構。所以無論是需求還是供給,都沒有形成行業級的集中,沒有形成社會認知和品牌化。」
談及如何把企培產品變成高頻剛需產品,林傳科表示,如果將效果顯性化,把痛點清晰呈現出來,比如與晉升有緊密相關性,企業培訓可以變得更加剛需。
最后,林傳科對未來提出一個「知識搭配任務」的設想,「把知識搭配在任務上、工作流上,降低學習的復雜度和費力度,實現快速的即學、即用,形成最短的閉環。這樣從學習效率、效果和體驗感都是最佳的。」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