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完美太子,死后成圣
原創 我是艾公子 最愛歷史 收錄于合集 #南北朝風云 43個
蕭統生來就是要做太子的。
他誕生之時,時任雍州刺史的父親蕭衍正在為爭奪天下做著最后的努力。蕭統出生的消息傳至軍中,蕭衍的部隊隨即拿下南齊京師建康城,并廢黜了蕭寶卷。
東昏侯蕭寶卷被趕下臺后,其弟蕭寶融被立為帝。作為推翻東昏暴政的首功之臣,蕭衍的權勢如日中天,他越發不甘為人臣子。僅僅時隔一年,就一腳踹開蕭寶融,在南齊朝廷上演了一出禪讓劇,自己登基稱帝,改國號為梁,史稱梁武帝。
蕭衍稱帝后,才滿周歲的蕭統立即被立為皇太子,備受呵護。
梁武帝這么著急地立蕭統為太子,除了迷信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他等不起了。
▲梁武帝畫像。
蕭統出生那年,梁武帝已經38歲。在此之前,他雖有妻妾數房,但除了發妻郗氏給他生了三個女兒,再無所出。人到中年,香火無以為繼。說實話,換做誰,都難免緊張過度。所以,在蕭統出生前,蕭衍便收了自己的侄子蕭正德為養子。
關于蕭正德,正史并沒有給他多好的評價。史稱其“少而兇慝,招聚亡命,破冢屠牛,兼好弋獵”??梢哉f,除了名字跟道德優良沾點邊,蕭正德活脫脫就是個亡命之徒。這種人,要是讓他做了南梁開國太子,不說日后會不會給新興的梁朝帶來動亂,就他那粗鄙的行為也足以讓梁武帝顏面掃地。
好在,梁武帝這邊正要奪下江山,那邊老天爺就給他賞了個麟兒,所有的問題迎刃而解。
梁武帝給尚在襁褓的蕭統賜字“德施”,背后是對太子未來當為天下仁君圣主的期盼。正常情況下,古代男子要在成年加冠時,才會被賜字。梁武帝這么早就給蕭統想好了第二個名字,可見當時的蕭統,在梁武帝心中的地位有多重。
在梁武帝的諄諄教誨下,蕭統小小年紀就顯露出開國太子該有的儀容儀表,史稱“太子美姿容,善舉止,讀書數行并下,過目皆憶”。
然而,這一切在梁武帝看來,還只是身為儲君的基礎。太子一出閣,他就給蕭統找來了當世大儒沈約當老師。
沈約乃當世大史學家,著有《晉書》《宋書》《齊紀》等史書,早在“竟陵八友”時代就與梁武帝蕭衍相熟,可謂是元臣耆老。當初,蕭衍意欲登基稱帝時,他是第一個站出來上書“勸進”的。
▲南朝著名文學家沈約。
選擇沈約做太子少傅,不難看出,梁武帝在督促太子遵循儒道的同時,也在為太子鋪就政治大道。
經過沈約的教導,蕭統舉止文雅,年紀輕輕就能吟詩作賦。據說,每逢出游或餞別親友故舊,蕭統總得為他們一賦數韻,以表達自己的懷念之情。久而久之,蕭統在以儒為本的教育背景下,逐漸變得學識淵博,頗得梁武帝贊許。
盡管梁武帝晚年以“佞佛”著稱,但他早年接受的,卻是地地道道的儒家教育。執政初期,他一度堅持“以儒治國”,令天下百姓看到了太平盛世的希望。
為了恢復生產,發展經濟,梁武帝不僅頒布了日后《隋律》《唐律》的藍本——《梁律》,更是全面實行籍田制度,勸課農桑,減免賦稅。針對當時人心多浮躁的狀況,梁武帝還用心寫下了一篇《孝思賦》,勸導臣民以孝為先,弘揚孝道,表彰天下孝子。
梁武帝不遺余力地完成這些政績,實際上也是對太子蕭統的一項行為教育。他希望太子蕭統長大后,能以孝當先,做一位仁慈寬厚的圣君。
而小小年紀的蕭統,似乎也從未讓梁武帝失望。
自蕭統出宮獨處開始,他便時時思念父母,每次入宮晨昏定省,總是與父母依依不舍。梁武帝將愛子的這種難舍之情理解為儒家的孝道,遂將原先的規矩改了改,讓蕭統每五天上一次朝,退朝后可以在宮中住上三五日,以感受家庭的溫暖。
除了孝順的一面,蕭統在政務處理上也愈發展現出他的“博愛”之心。
天監十一年(512),12歲的蕭統在宮中偶遇一群來給梁武帝送切結書的廷尉府屬員。由于他是第一次見到這種場面,便來了興致。他吩咐手下召見這群屬吏,當面詢問他們,能否讓自己參與審閱并審理剛剛由他們遞交的案件。
廷尉的屬吏們見太子不過是個半大小孩,就想糊弄一下人家,半帶開玩笑地許可了太子的決定。
▲《古圣賢像傳略》中的昭明太子蕭統。
誰知,蕭統年紀不大,判罰卻是有理有據。針對刑書上判罰過重的地方,蕭統直接改成“署杖五十”。這可難為死了那群前來覲見陛下的官員,他們將此事上報給梁武帝,梁武帝卻笑著追認了兒子的判罰結果,并規定日后太子有權旁聽所有案件審理,如遇可以輕判的案件,一切統歸太子自決。
就在蕭統獲得旁聽權不久,京畿附近的建康縣發生了一起誣告他人拐賣人口的案件。在古代,與拐賣人口相關的犯罪,基本都是殺頭的大罪。犯人只要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不死也得脫層皮。不過,太子剛剛在廷尉府展露了一番博愛的風范,小小縣官怎能不知趣?于是,建康縣令將誣告者輕罰“杖四十”,以求切結書能盡快通過東宮審核。
但蕭統看了切結書,卻直言縣官瀆職。他認為,假若誣告者誣告成功,那么被誣告者將面臨家破人亡的風險。就這樣草菅人命的大罪,輕判杖罰四十,縣官還有沒有良心?
緊接著,他將原先切結書的內容改成了“付冶十年”,也就是判罰誣告者到后方生產基地不分晝夜冶煉勞改十年。
自此,朝廷百官才發現,這位仁孝的太子,并不是個任捏的軟柿子。蕭統在這個時期的太子地位幾乎是牢不可破的。
隨著年齡增長,梁武帝對南朝流行的奢靡之風越發鄙夷。尤其是到了中老年時期,他的節儉節食是出了名的。
他日只一餐,吃的基本是粗茶淡飯,喝的是豆漿,從不飲酒。身為皇帝,他除了龍袍,身上幾乎沒有一件綾羅綢緞。就連一頂帽子,一張被子,也要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皇帝力行節儉,對天下而言,自然是與民休息的好時機。但對于大臣以及太子而言,老皇帝的標榜,正像是一面旗幟,招呼著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
不過,與底下刻意逢迎的部分官員不同,蕭統對節儉,卻是真心地推崇。自從梁武帝粗茶淡飯后,蕭統就要求東宮節衣縮食,“服御樸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
當時,在梁朝的北方,是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自南朝宋時代開始,南、北方的戰事就此起彼伏,互有勝負。梁武帝普通五年(524),北魏爆發“六鎮起義”,梁武帝認為,這是一雪前恥的大好時機,遂發動北伐。
▲北方劇變之后的梁朝態勢。圖源:中國歷史地圖集
然而,大軍出征之時正值雨季,戰爭的到來使得京師附近糧價飛漲,商家囤積居奇。
太子蕭統立即吩咐左右,“周行閭巷,視貧困家”,如遇不幸流落街頭的無辜人士,他必暗地里加以重賑。為防止冬季災荒及疫病的漫行,他還在宮中發起衣物捐贈活動,為京城的小家小戶送去溫暖。
蕭統以身作則,賑濟災民,自然收獲了一波極高的民間支持率??蛇@一切,在其他官員看來,與其說是太子在立名,倒不如說是在“佞儒”。
蕭統對儒家禮制的癡迷,還遠不止于此。
北伐期間,蕭統的叔父、始興王蕭憺去世。按照舊制,蕭統身為太子,是不需要給始興王這樣的臣子服喪的。可蕭統認為,這是法理在奪人情。為此,他專門召來了東宮屬員,要他們就此事進行探討,并拿出合適的治喪方案。
身為“東宮十學士”之一的劉孝綽認為,親族治喪不必過于注重形式。太子若想聊表孝心,在始興王出殯期間停止一切娛樂活動,就可以了。
蕭統對這樣的回答,并不滿意。他親下太子令,要求大梁滿朝文武以儒家“孝道”為題,討論出一個合理的治喪形式。最終,在聽到東宮學士明山賓“慕悼之解,宜終服月”的建議后,蕭統才終于滿意。他另下一道太子令,要求各衙門將給旁支親人服喪一直持續到服終的規定寫入國法,形成制度,推廣天下效行。
以孝治天下,這本就是梁武帝所提倡的,因此,蕭統的政令雖形式大于實際,但梁武帝并沒有出面干涉。直到梁武帝親眼目睹了太子一次“愚孝”的行為后,從未對蕭統發過脾氣的老皇帝,才忍不住批評了兩句。
▲《瑯琊榜》中祁王的歷史原型即昭明太子蕭統。圖源:影視劇照
普通七年(526)十一月,太子的生母丁貴嬪病逝。
自母親病起,蕭統就“衣不解帶,隨侍在側”。其母剛去世,他就表現得極其哀痛,“步從喪還宮,至殯,水漿不入口,每哭輒慟絕”。為人子哭得如此死去活來,連梁武帝都看不下去了,他命人給太子宣旨,稱:“毀不滅性,圣人之制。禮,不勝喪比于不孝。有我在,那得自毀如此!”
梁武帝的言外之意,太子因為母喪傷身,本來就是不孝。況且你爹現在還擱這杵著,你打算哭給誰看。趕緊給我起身吃飯,養好身體。
這也是蕭統長這么大第一次挨父親罵,想著不敬父親也是不孝,他才勉強每日喝點素粥,墊巴墊巴肚子。待丁貴嬪下葬完畢,蕭統原本肥壯的身體,“減削過半,士庶見者莫不下泣”。
本來像蕭統這樣三觀超正的太子,只待梁武帝駕崩,他便能順利登基。
可是,變故來得如此突然。
大通三年(529),太子蕭統被身邊的太監鮑邈之誣告行巫蠱詛咒之事。史上著名的“蠟鵝厭?!笔录S即浮出水面。
原來,在丁貴嬪薨逝時,身為大孝子的蕭統曾給母親物色了一塊風水寶地。后來,因為梁武帝身邊的大太監俞三副與人合謀,打算將私田作為丁貴嬪陵寢,向朝廷牟取暴利,梁武帝遂在相關利益人士的誆騙下,改變了最初的決定,將丁貴嬪移葬于俞三副的田地上。
此時,一名曾受過太子恩惠的術士告知蕭統,俞三副的田地在風水學上對太子不利。按照術士的說法,要想破解其中的不利因素,只需備齊蠟鵝等厭伏之物,埋于墓側的長子位即可。
蕭統不是無神論者,術士的這番話切實提醒了他。
孰料,待蠟鵝埋下去不久,東宮的太監鮑邈之就跑到梁武帝面前告狀,說太子與另一太監魏雅合謀,刨開丁貴嬪之墓,在里邊放了厭勝之物,詛咒梁武帝早死。
鮑邈之從前是太子身邊的親信,但其為人心術不正,沒過多長時間就失寵于太子。為了重新獲得上面的注意,他決定鋌而走險。
說實話,梁武帝一開始并不相信這些告密之辭。畢竟,蕭統這個孩子是自己看著長大,仁孝之名天下皆知。即便梁武帝晚年“佞佛”,蕭統也是尾隨其后,崇信三寶,遍覽眾經。受此影響,蕭統還在東宮建慧義殿,沒事就組織一幫高僧前來議論佛法,并形成了自己的佛教理論觀點。
▲蕭統曾經去過的南朝古剎棲霞寺。圖源:攝圖網
可鮑邈之說得繪聲繪色,再加上與梁武帝時代相近的北魏皇帝拓跋珪、拓跋燾爺孫倆都是因太子之禍而死,梁武帝不由不懷疑蕭統別有用心。于是,他秘密派人挖開丁貴嬪的墓地查看,果真在里邊發現了蠟鵝等物品。
至此,梁武帝不得不相信眼前的“事實”,蕭統多年來建立的仁孝人設,無論是否出自真心,此刻在梁武帝眼中已蕩然無存。
不過,梁武帝到底是位政治高手。他知道蕭統此時在民間乃至朝堂的聲望都很高,因此并沒有將此事擴大處理,只是將矛頭指向當初給蕭統提建議的術士,殺了他,以儆效尤。
自“蠟鵝厭祝”事件發生后,就沒有任何歷史記載表明蕭統曾為自己辯解過。這或許基于蕭統的自信,他相信梁武帝斷不會因小人的誣告,而徹底改變對兒子的看法。
蕭統的放心,也使得他在人生最后的時光里,有充足的動力去完成一件影響千年的大事——編撰選本。
蕭統自幼就崇拜陶淵明,曾公開表示自己素愛陶淵明的詩文,“尚想其德,恨不同時”,頗有些“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去”之意。在追偶像的道路上,蕭統想到了將陶淵明的詩集以及自先秦至梁朝八九百年間的優秀文學作品,整理成集,旨在文以載道,宣揚“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的文學理念。
選本的工作量毋庸置疑是巨大的,蕭統的東宮幾乎囊括了當時天下最具學問的一幫士子,包括前文提到的劉孝綽、古代文學批判名著《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著有《南史本傳》的陸倕等。蕭統沒事就與他們討論古籍,商榷古今,“繼以文章著述,率以為?!?。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文選》由此出爐。
▲為紀念蕭統而建的襄陽昭明臺。圖源:圖蟲創意
憑借這部巨著,蕭統一躍成為后世推崇至極的“文宗圣主”。
然而,“文學皇帝”蕭統在現實當中卻沒有機會成為一代圣主。
中大通三年(531)三月,身體一向沒啥毛病的蕭統與姬妾乘舟于湖上,想要采摘芙蓉花,但一行人玩得太開心,姬妾蕩舟太猛,導致太子掉落水中。蕭統不擅游泳,被救出時傷及股骨頭。因事態較為嚴重,事發后蕭統一不讓人找太醫,二不讓人報告梁武帝。就這樣在東宮躺了月余,竟因傷重不治,猝然而逝,年僅31歲。
消息傳到梁武帝耳中,年近古稀的他,快步趕往東宮,放聲大哭。之后,再以皇帝的禮儀厚葬蕭統,賜謚“昭明”。先前出爐的《文選》,也才有了后來《昭明文選》的稱謂。
蕭統的猝逝,讓梁朝陷入了史無前例的危機。蕭統薨逝時,梁武帝已經67歲。無論是為了帝位傳承還是提前立遺囑,留給梁武帝的時間似乎都不多了。常年“佞佛”的梁武帝也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考慮周全。
按照慣例,古代立儲講究“立嫡以長不以賢”,太子蕭統8歲就與南陽蔡氏成親,最大的嫡子蕭歡此時已是個十六七歲的翩翩少年。因此,蕭統去世后,朝野間以他立儲的呼聲最高。但梁武帝到底是經歷過推翻南齊統治的君主,對于前朝武帝蕭賾當年立皇太孫蕭昭業導致王朝衰亡的教訓仍歷歷在目。最終,他舍棄皇太孫蕭歡,立自己的第三子蕭綱為太子。
在冊封新太子之前,梁武帝將蕭統的一眾兒子無論嫡庶,通通進爵郡王,以此進一步強調昭明太子的地位。
誰也沒想到,梁武帝最后居然壽過耄耋,活到了86歲。就連昭明太子的嫡長子蕭歡也先于梁武帝去世。只是,活得久,不代表活得好。蕭歡去世八年后,太清三年(549),梁武帝被北方降將、宇宙大將軍侯景困于臺城,活活餓死。
▲晚年的梁武帝。
又八年,大梁滅亡。此時,昭明太子蕭統已逝去26年。
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人終歸無法得到命里沒有的東西,哪怕他身為儲君整整30年。但,人又往往可以得到命運意外的饋贈,就像千百年后的今天,人們依然因為《昭明文選》的光芒而對蕭統留有深刻的記憶,對一個風采的時代,對一段悲情的人生,念念不忘。
多少帝王死了便無人記得,唯有昭明太子,作為“文學皇帝”獨步千古,被銘記至今!
參考文獻:
[唐]姚思廉:《梁書》,中華書局,1973
[唐]李延壽:《南史》,中華書局,1975
錢汝平:《蕭衍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周貞亮:《梁昭明太子蕭統年譜》,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曹道衡、傅剛:《蕭統評傳》, 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杜志強:《蘭陵蕭氏家族及其文學研究》,巴蜀書社,2008
- END -
原標題:《完美太子,死后成圣》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