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西西一生,精彩、愉快,并且有益 | 送別西西
西 西(原名張彥)
1937年10月7日-2022年12月18日
2022年12月18日8時15分,香港著名作家、《我城》的作者西西,因心臟衰竭離世,享年85歲。
西西出生于上海,1950年隨父母移居香港。她的著作多元,包括詩、散文、長短篇小說、書評等四十多種。代表作有《我城》《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候鳥》《飛氈》《哀悼乳房》等。
西西喜歡看畫、看房子、旅行、筑娃娃屋、縫毛熊,被稱為“華文世界最有童心的作家”。西西的筆名,據她自述,乃象形文字,“西”是一個穿著裙子的女孩子兩只腳站在地上的一個四方格子里,“西西”就是跳飛機的意思,這是她小時候喜歡玩的游戲。
她到歐亞各地旅行,專注于“看房子”,為那些房子及房子里的人寫下旅行筆記;她訪遍亞洲各動物園、保育中心、熱帶雨林,探察猿猴原貌,寫下《猿猴志》;她認為縫制玩偶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寫作,寫下了《縫熊志》……有人說,她其實是一個專心于“游戲”的說夢人。
西西與她的娃娃屋
在華語文壇,西西備受同行愛戴和推崇。莫言曾說,“西西是我的老朋友和老師,她對我的幫助很大。西西先生飛揚跋扈的想象力和勇往直前的先鋒精神,在上世紀的華語文學寫作中獨樹一幟,她的學養、閱歷以及她寬博仁慈的胸懷,使她的著作具有了獨特的人文價值。”
余華著重評價了西西的寫作:“她告訴你的似乎都是你所知道的,可聽完以后你又覺得和你知道的不一樣。這就是西西的寫作方式。”王德威則認為西西是香港文學史上重要作家之一:“香港原不以文學知名,但因為西西,文學足以成為香港的驕傲。”
“素葉工作坊”在社交平臺發布西西逝世的消息時寫到:“西西一生,精彩、愉快,并且有益,有意義。我們都會懷念她。” 下文中我們整理了西西的部分作品及其創作來源,節選其內容,以此回顧她“精彩、愉快,并且有益”的一生,是為懷念。
1.《我城》
“為香港立傳”
西西的代表作《我城》被認為是第一部完完整整說出一種香港聲音的城市書寫,甚至被認為是整個華人文學里面,第一部有意識地要為一座城市立傳的試驗。
西西1975年開始在香港《快報》上連載《我城》:“我不懂寫鄉下,我也不懂寫天堂,又不懂寫地獄,那就寫城市。有些是幻想的,有些是現實的,有些是我父母親的記憶。”
為了與一般的寫實作品作區別,很多人更愿意將西西的創作說成是“童話寫實”,雖然也寫饑餓貧窮,但西西不愿以冷酷的社會現實為批判內核,“當悲劇太多,而且都這樣寫,我就想寫得快樂些。”她在《我城》里將尖沙咀寫成肥沙嘴,四人圍坐麻將桌,打的卻是透明軟糖。
年輕時的西西
《我城》中所有人物,包括寫作的視角文風都保持著一股真誠的童趣,比如阿發,樓頂的公共天臺被鄰居們堆成了垃圾場,阿發一點兒也不抱怨,也不生氣謾罵,而是以“親愛的鄰居”為開頭寫了一封信,說“如果天臺上種些花,將來墻上就有橙紅燈籠花,粉紅喇叭花,豈不好。經過木馬道的人一定會說,哦,這真是一幅美麗的墻呵。你們認為怎么樣。”
西西最初寫這個小說,是因為在晴朗的季節,看見穿著一條牛仔褲的人穿了一件舒服的布衫、一雙運動鞋,背了一個輕便的布袋去遠足,頭發上都是陽光的顏色。忽然就覺得,現在的人的生活,和以前不一樣了。她不求深明大義,只想好好寫寫香港這群青年人,活潑,充滿朝氣,彈著吉他唱Bob Dylan的歌:
“他們做的不過是卑微的工作:看守公園,修理電話,沒有什么了不起,但難得的是相當明白事理,有藏于內心的正義感,對生活的要求很踏實,很樸素……生活環境困難重重,可都努力去做,而且做得快快樂樂。”
這同樣是何福仁在為西西拍攝的紀錄片《候鳥》里嘗試貫穿的主題,“我以為那是西西一輩子的生活態度:遇上困難、挫折──她遇到不少,可不要怕,勇敢地解決它們。這是西西故事對年輕人的啟示。”
西西@《他們在島嶼寫作:我城》
《我城》片段之一
——如果天上擠滿了云
——擠不下了會怎樣
他問。
我說,這還不簡單,天上的云只要擠滿了就會變成水點,凝聚成雨,落到地面上來。
——如果地上擠滿了人
——擠不下了,會怎樣
他問。
我說,這也是很簡單的一件事。如果地面上的人多,就把地球擠滿了。整個的地球表面每一厘米都會站滿人,后來再來的人就站到人的頭頂上去,像筑石頭城一般,一層一層砌上去,砌到最后,地球會大叫一聲:吸不住了。地心的引力因此失去了效能,最外面的一層人紛紛掉到太空里去,好像煙花一般好看。
《我城》片段之二
阿發有一個書包。自從天臺上開始種起花來之后,有一天,悠悠拿來兩棵蔥,天臺上即長了許多蔥。后來,又有一天,阿果拿回來一把辣椒,于是,天臺上又長起了辣椒。天臺上有了蔥之后,又因為蔥多,阿發每天即上去拔兩條,放了在書包里。她說,她這么做,或者會令自己聰明。有一天,阿果就問她了:發條發,如果聰明了,把聰明怎么用呢。阿發說,若是聰明,可以創造美麗新世界。
阿發說要創造美麗新世界,是因為受了班主任的影響。阿發的班主任是一位得到全班同學敬仰尊重的女班主任。她教書很細心,做事有條有理有計劃,人不兇,從來不見她打罵學生,但大家聽她的話,上課又靜又留心,沒有一個同學不喜歡她。除了教書盡心外,這班主任又很關心學生,時常勸大家不要懶惰,又告訴各人做事要有毅力,有恒心。
這些話,阿發都記住了,阿發所以能夠照鬧鐘的指導分配時間讀書游戲,當然不是鬧鐘的本領,而是由于她有這么一位好班主任。有一次,班主任和他們一起去旅行。大家在草地上圍著她談話。班主任說,目前的世界不好。我們讓你們到世界上來,沒有為你們好好建造起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實在很慚愧。但我們沒有辦法,因為我們的能力有限,又或者我們懶惰,除了抱歉,沒有辦法。我們很慚愧,但你們不必灰心難過;你們既然來了,看見了,知道了,而且你們年輕,你們可以依你們的理想來創造美麗的新世界。
于是,阿發有了兩個愿望。那是在鬧鐘響了之后,放下作業簿的時間內寫下來的,記了在一本拍紙簿內。她的愿望,其中有一個和阿果相同,它們是:
一、到世界各地去旅行
二、將來長大了要創造美麗新世界
西西(左)和母親、哥哥(四十年代攝于上海)
2.《哀悼乳房》
“書本所說的,是失去乳房的事”
《哀悼乳房》一書,是西西的親身經歷。1989年8月,51歲的西西檢查患上乳腺癌,經過手術及半年治療后,開始寫這本書。“書本所說的,是失去乳房的事,沒有哀艷離奇角色與情節”,西西說,這本書“不是從一個專家的角度,而是以病人的身份,寫她治療的過程、病后的種種反省。”
許多作家筆下的“身體”都不夠單純。女人的身體在小說里要承擔很多的意義,很多的責任,多到讓人不堪重負,疲于奔命。如果女人不幸患上某種身體上的疾病,那加諸她身上的各類意義便更多了,而西西只想寫一本“以乳房為主題”的書。
西西脫去了一切對身體的闡釋,認真而平靜地告訴我們,如果患上乳腺癌,那么應該如何如何;如果想要預防癌癥,又要如何如何;如果你有患上癌癥的親友,你可以為他們做些什么……這一切,由一位身患乳腺癌的敘事者娓娓道來。
書中同樣充滿了對他人的關懷,西西在序言中這樣解讀這本書:“現代人生活忙碌、工作繁重、空閑時該到郊野海濱區散步,呼吸清新空氣,游泳、打球,小心照顧自己的身體。花太多時間通讀這本書也許會得不償失,最好是隨便翻幾段,選自己認為有趣的就行……皮囊不存,靈魂如何安頓呢?你是四十左右的人嗎?或者《數學時間》是為你寫的,人一旦成年,就該為自己的健康負責了。你的胃仍常常隱隱作痛嗎?你是否有胖了些,老覺疲倦,工作過多?請珍惜身體,注意飲食......”
七十年代的西西
《哀悼乳房》片段之一
病房里一共十個病人,化驗報告回來,都證實是良性瘤,她們是應該歡喜快樂的,而我,身上的腫瘤是惡性的。坐在長廊的沙發上,看見醫生和一個人一起走來,神情嚴肅,那個人是化驗師。外科醫生一直沒有什么笑容,我不知道他是天生如此還是由于我的病情,也許這是他的職業病,手術做多了,笑容減少了。
幃幔外面的那些耳朵聽到醫生對我說的話么?他說割了四個淋巴結,其中一個有一點兒感染,雖然不一定需要,但建議我接受放射治療。這些話,除了我和護士,還有誰聽見?也許沒有人,因為幾個人忙著收拾出院,幾個人正在紛紛揚揚地說起化驗報告,其中六號病人并沒有化驗報告,她在醫院里已經住了一個星期。
我們都在談論化驗報告的時候,一名護士走到六號病人面前來,問她討標本。病房里的每一個人都呆了一陣,因為標本不見了。六號病人說,手術后那天,是交過一個塑料袋給她,放在幾桌上。割下來那么難看的東西,就像拔下的腐齒,以為留著沒有意思,就由來探病的嬸娘扔進廢物箱去。如今過了一個星期,護士才來追討,廢物箱的垃圾怕也早進了焚化爐了。
沒有標本,如何化驗?不化驗,又怎么知道患了什么病?病人說:我怎么知道呀,又沒有告訴我要留著。從來沒有進過醫院,一切都不懂。只見醫生走來了,護士走來了,來了又去,不知道會怎么辦。只聽得六號說,是我自己不好呀,沒有知識。連連埋怨自己。這件事,既然沒有人追究,大概就不了了之了。
手術后的第二天早上,我的標本也送來了,塑料袋子里一團破絮似的浮游物體,這就是我的乳房了。《聊齋》小說里的書生,遇見了絕色美女,一宿歡樂,第二天才發現抱著一具白骨。真是色即是空。我家附近的一條街上,原來住了一個患精神病的變態色魔,是個計程車司機,遇到單身女子上車,把車開到偏僻的地方,用哥羅芳把女子迷昏,帶回家去。就在家里,用手術刀把女子的乳房呀、下體呀割下來,浸在酒精里。如果不是把女子的軀體拍了照拿去沖曬,恐怕還不會讓人發覺,竟已剖殺了四個人,滿屋子都是一瓶一瓶的標本。那些乳房還是一個個完整的乳房么?還是一團團破絮似的物體?每次經過那條街,我總覺得陰慘慘的。
《哀悼乳房》片段之二
奇怪,一上中學,我們就把皮囊徹底扔在一邊,專顧我們的腦。一切都是為了腦,數學、物理、化學、語文、歷史、地理、公民教育、課外閱讀,都為了充實腦子,只有體育課讓我們活動一下筋骨。
受了十多年學校的教育,我們都成了重視腦袋的人了。離開學校,常常追尋的是精神食糧,看書、看電影、買畫集、買唱片,全是喂飼腦子。老師從來不教我們買什么東西吃,沒有人說該不該喝牛奶,要不要少吃鹽和糖。凡是精神的,都屬于高尚、尊貴;凡屬軀體,就變成卑賤、鄙陋。上美術館看畫展是高雅的事,如某畫展里有一個大衛,有一個維納斯,那是美。可是這種美,仿佛又脫離皮囊而獨立起來,成為精神,僅僅是精神的東西了。至于上市場買菜就變成無知婦孺了。皮囊附身,我們卻越來越陌生。
3.《縫熊志》
“右手失靈,就去做熊”
2005年,由于癌癥手術的后遺癥,西西右手日漸失靈,要做物理治療。為了康復訓練,她開始做手工。
西西最初自己買書學做熊,正式拜香港熊會主席為師。西西是年紀最大的學徒,同學都是小學、中學的小女生,她從初級一直學到高級,大概用了半年多時間。
西西將做成的第一只毛熊取名為“黃飛熊”,西西帶著它乘搭飛機,去過荷蘭、德國、英國等地旅行,去看毛熊展覽。
黃飛熊
西西縫的熊,每個都有自己的身份。所選擇的都是她喜歡的,正直、英勇、有理想的人。比如拿著風箏的“曹雪芹”,因為曹雪芹見鄰居沒飯吃,專門寫本書教他做風箏,拿出去賣,養家糊口,即使曹雪芹那時也很潦倒。
曹雪芹
西西把自己喜歡的偉大的人、可愛的人做成熊,比如一身素衣、對視撫琴的荊軻和高漸離,臥而夢蝶的莊周,司馬遷、嵇康......憨態可掬的熊正經起來,讓人忍俊不禁。
后來西西寫了《縫熊志》,每一篇講一只熊,也就是一位人物,包括他們的生平故事和衣著細節,依附著這些熊,西西串出了整個中國服飾史:
“我在《縫熊志》里做得熊穿衣服,是一個系列,都是中國傳統服飾。當時,我剛好在看中國服裝史。我就想,外國人的熊都有自己的衣服,為什么中國人不能讓熊穿中國的衣服,讓外國人知道我們的衣服也這么漂亮。”
陶潛
司馬遷
4.《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
西西的早期短篇小說
西西有感于一位給死者化妝的遠方親戚的真實經歷,創作了《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小說的題目《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當年迅速走紅,人們紛紛沿襲她的句式,寫下“像我這樣的小公務員”、“像我這樣的母親”……
《像我這樣一個女子》記敘的是一位入殮化妝師,在咖啡廳等待男友,準備帶他參觀工作的地方時的一系列心理活動。文中的“我”繼承了姑母的職業,在殯儀館為逝者化妝。但由于這個職業,自己與姑母都不被人們接受。對于死亡,人們都會有一種原始恐懼——姑母曾經的戀人被嚇跑了,而“我”也因為這個職業被友人疏遠……
2018年捷克現代歌劇團將這個故事改編后在歐洲出演,雖然跨越了時空和語言,但并不妨礙當地人被故事感染。
《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 (2012)
《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片段
沒有人不知道怡芬姑母的往事,因為有些人曾經是現場的目擊者。那時候怡芬姑母年輕,喜歡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并且和躺在她前面的死者說話,仿佛他們都是她的朋友。至于怡芬姑母變得沉默寡言,那就是后來的事了。
怡芬姑母習慣把她心里的一切話都講給她沉睡了的朋友們聽,她從來不寫日記,她的話就是她每天的日記,沉睡在她前面的那些人都是人類中最優秀的聽眾,他們可以長時間地聽她娓娓細說,而且,又是第一等的保密者。
怡芬姑母會告訴他們她如何結識一個男子,而他們在一起的時候就像所有的戀人們在一起那樣地快樂,偶然中間也不乏遙遠而斷續的、時陰時晴的日子。那時候,怡芬姑母每星期一次上一間美容學校學化妝術,風雨不改,經年不輟,她幾乎把所有老師的技藝都學齊了,甚至當學校方面告訴她,她已經沒有什么可以再學的時候,她仍然堅持要老師們看看還有什么新的技術可以傳給她;她對化妝的興趣如此濃厚,幾乎是天生的因素,以至她的朋友都以為她將來必是要開什么大規模的美容院。
但她沒有,她只把學問貢獻在沉睡在她前面的人的軀體上。而這樣的事情,她年輕的戀人是不知道的,他一直以為愛美是女孩天性,她不過是比較喜好脂粉罷了。直到這么的一天,她帶他到她工作的地方去看看,指著躺在一邊的死者,告訴他,這是一種非常孤獨而寂寞的工作,但是在這樣的一個地方,并沒有人世間的是是非非,一切的妒忌、仇恨和名利的爭執都已不存在。當他們落入陰暗之中,他們將一個個變得心平氣和而溫柔。
他是那么的驚恐,他從來沒想象她是這樣的一個女子,從事這樣的一種職業,他曾經愛她,愿意為她做任何事,他起過誓,說無論如何都不會離棄她,他們必定白頭偕老,他們的愛情至死不渝。不過,在一群不會說話,沒有能力呼吸的死者的面前,他的勇氣與膽量竟完全消失了,他失聲大叫,掉頭拔腳而逃,推開了所有的門,一路上有許多人看見他失魂落魄地奔跑。
以后,怡芬姑母再也沒有見過他了。人們只聽見她獨自在一間斗室里,對她沉默的朋友們說:他不是說愛我的么,他不是說他不會離棄我的嗎?而他為什么忽然這么驚恐呢。后來,怡芬姑母就變得逐漸沉默寡言起來,或者,她要說的話已經說盡,或者,她不必再說,她沉默的朋友都知道關于她的故事,有些話的確是不必多說的。怡芬姑母在開始把她的絕技傳授給我的時候,也對我講過她的往事,她選擇了我,而沒有選擇我年輕的兄弟,雖然有另外的一個原因,但主要的卻是,我并非一個膽怯的人。
5.《哨鹿》
“以小說演繹的《木蘭圖》”
《哨鹿》是西西以小說演繹出來的《木蘭圖》。在觀看郎世寧等畫家繪制的《木蘭圖》長卷中,西西以此為靈感,重現乾隆木蘭圍獵的刺殺迷局:
“所謂木蘭,是滿語,意即‘哨鹿’;是獵人以長哨模仿鹿聲,引誘其他鹿只,然后射獵。郎世寧的手卷頗長,分四段;我也學它,寫長篇,分四章。對照圖卷,可以找到小說場景的許多淵源。”
郎士寧《哨鹿圖》橫幅絹本設色 縱267.5厘米 橫319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對于清朝皇帝來說,“習武木蘭”是祖宗家法,滿人底色。因此每年秋天,浩浩湯湯的皇家儀仗便從紫禁城出發,經承德避暑山莊至熱河圍獵,世謂秋獮,這也是小說《哨鹿》的故事主線。
西西寫《哨鹿》,聚焦清宮秘史,鋪開一幅十八世紀康乾盛世的風情畫,涉及到清代的稅收、官制、建筑、天文歷法、民間節慶等方方面面,題材不可謂不大不廣。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小說劈頭卻安排乾隆在圓明園西洋樓出場,而非紫禁城的正大光明殿。沒有朝臣、太監、宮女的簇擁,乾隆爺只是喁喁獨行,孤獨而憂郁。這一形象頗為現代,一開始就打破了讀者對清宮題材的想象。
《哨鹿》片段
圓明園內沒有銅壺滴漏,乾隆曾經想過把“浮箭漏”搬到園內去,可是,這一來,豈不是要把觀象臺也搬入園中?蔣友仁的建議不錯,在“西洋樓”這邊制造一個水的時鐘,一個比漏壺更大的時鐘,既是一個報時的儀器,又是一個可供觀賞的噴水池。圓明園內的一景一物,實用的價值還在其次,主要仍是供作觀賞,而在眾多可供觀賞的景物中,乾隆特別重視水。
“大水法”還沒有建成之前,乾隆最喜歡的消暑地點是圓明園內的“水木明瑟”,因為這個地方的殿宇是臨水建成的,又設計了一種利用水力來推動的風扇,對著這個風涼水冷的環境,乾隆免不了又題了不少詩,他在詩序中就說過:“用泰西水法引入室中,以轉風扇。泠泠瑟瑟,非絲非竹,天籟遙聞,林光逾生凈綠。”就是因為身處飄逸蘭香,涼風冷瑟的“水木明瑟”,乾隆才想起這是一個讀書的好地方,因此,他又決定了在“水木明瑟”的北面建一座“文源閣”。既然沈陽有一座“文溯閣”,熱河有一座“文津閣”,紫禁城內又有一座“文淵閣”,那么,圓明園內應該也有一座“文源閣”才是。
坐在“水木明瑟”里,乾隆可以隔湖相看,遙望東北的“舍衛城”。在圓明園中,乾隆特別喜歡“舍衛城”前的南北長街,這條街又叫“買賣街”,可以是個熱鬧的地方,但平時卻是一個人也沒有,只要乾隆一下令,街上就會立刻熙熙攘攘,人們摩肩接踵起來。這個地方的特色是假,一切都是假的:市場、街道、店鋪、旅館、碼頭和船舶是假的;兵士、商人、盜賊、驛卒、手藝工人,也都是假的。食物鋪子、公眾集會的場所都是故意建搭起來的;賣技的人、說書的人、小販和店員都是宮內的太監假扮的。這邊有一隊結婚的儀仗,那邊卻在辦理喪葬;有的人在表演舞獅、胯鼓、高蹺、耍大頭和尚;有的人在翻杠子、頂石鎖、扛箱,還有小孩騎竹馬、撲蝴蝶、跳白索、藏矇兒、打花棍、豎蜻蜓,都是太監們扮演的。滿街市聲喧騰,人群絡繹交錯,各種的鑼鼓聲,運輸貨物聲,熱鬧非凡。于是,皇帝御駕親臨了,貝子貝勒,王公大臣,文武官員,都到這條街上來了,在這個假城中,仿佛連皇帝和群臣也是假的了。
那邊有一名佃戶張三向田主施老爺租田。凡是要向施老爺租田,佃戶們都知道有一項送雞的規矩,但是張三沒有帶雞。于是施老爺說:此田不與張三種。張三記起了沒有帶雞,于是抱了一只雞過來。施老爺看見雞就改了嘴:不與張三卻與誰?旁邊圍觀的人一起問施老爺:這是怎么一回事呀,怎么一轉眼間說出了兩種不同的話呀?施老爺說:剛才的一句是無稽(雞)之談,后來的一句可是見機(雞)行事。
對于街上這樣的表演,沒有一名官員覺得不妥,無論是軍機大臣還是內務府總管,沒有一個人會喊:斗膽。也沒有一名太監跪下來磕頭,雙腿顫抖地說:奴才罪該萬死。因為這里是“買賣街”,這里是在扮演紫禁城外、圓明園外的市井景色。反正一切都是演戲,一切都是假的,假得仿佛連買了一個描金鏤花的琺瑯花瓶回去明晨起來一看竟會變成了一片灰燼似的。
再遠一點的地方,有人哼起一首小調來了:
——張老三,我問你,你的家,在哪里?
——我的家,在山西,過了河還走三百里。
——你的家,在山西,怎么你會在這里?
——為什么,在這里,還不是為了沒糧吃。
——當了兵,荒了地,全家都在北風里。
一切都是假的,這里是一座假城,一條假的街道;假的人,假的歌。但是,所有的人都在熱心地表演,仿佛一切又都是真的。王公大臣們帶著大群的隨侍,步入商店去購物了:珠寶、瓷器、綢緞、雕漆、象牙、藥材。白檀香、龍涎香、麝香的香都是真實的,綢緞觸撫起來平滑而柔軟,珠寶掛在項頸上光燦閃爍,一切又都是這么真實。
有時候,連乾隆自己也給弄糊涂了,走進了南北長街,到底眼前的一切什么才是真,什么才是假?坐在“水木明瑟”里,他才真正清醒過來,“買賣街”是一座假城,在紫禁城外,才是一個真實的世界。他想到外面去,想到這些圍墻的外面去,為什么要在假城里買杭州芳風館的扇子、張小泉的剪刀、蘇杭的刺繡?這些小玩意兒每年自有各地官員貢上來,反而是那些地方,鎮江是“銀碼頭”,無錫是“布碼頭”,至于蘇州杭州,更是五方商賈,輻輳云集,百貨充盈,那才是一個完全真實的世界。
乾隆可以到江南去。為什么不可以呢,他是皇帝,他要到什么地方去,就可以去。不過,要下江南,總得有充分的理由,譬如說,乾隆看著“水木明瑟”一帶的水,水一直是乾隆的靈泉。終有那么的一天,他要到江南去。去巡視江南的水利,就是最好的理由。從水到水。乾隆腦中的“大水法”忽然嘩嘩地噴散起來。而這時,一名內廷侍衛趨前跪奏,哈薩克汗國的大使進馬來了。
西西@《他們在島嶼寫作:我城》
6.西西的詩
“用自己的方式寫,不去理別人”
80歲時,西西獲得了2019年瑞典蟬文學獎,此獎旨在肯定東亞杰出詩人的創作成就,她是繼臺灣詩人楊牧、內地詩人西川之后第三位得獎的華人。不久前,她亦奪得2019年美國紐曼華語文學(詩歌)獎,之前得獎的有莫言、王安憶等人,而她是首位來自香港的獲獎者。
西西的提名者、香港浸會大學的何麗明博士在提名詞中寫道:“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香港文學都被視為是次要的,甚至有人認為這個城市不能出產重要的文學作品或著名作家。香港詩歌或許在很多人眼中是個更抽象和虛妄的概念。西西或諧或莊的詩歌道出了這個城市及其居民的品格。她的詩歌也證明了一個城市的故事不必是宏大的敘述,而可以是表面瑣碎的絮語、寓言或者童話。西西的詩歌陰柔、纖細、機智、敏銳、動人心弦,無可辯駁地宣示著香港詩歌的存在感。”
西西曾在《西西詩集》序言中寫到寫詩的原因:“近年多寫詩,有兩個原因,其一,因為學電腦。既要輸入文字,不如寫些短詩。漸漸熟習,詩也長了…其二,打開許多詩集,看又看不懂,讀也讀不出所以然來。不知何去何從。為什么讀《詩經》、李白、杜甫,反而能夠理解?何不用自己的方式寫,不去理別人。于是又敢寫了。當然讀了些美國當代詩人的作品也有感觸,正該把什么什么的主義扔掉。”
《西西詩集》選摘
長著胡子的門神
長著胡子的門神啊
你可要好好地替我掌著門啊
我該起程了
窗子都已經關上
爐子已經熄了火
我告訴過報攤依舊要每日送報紙來
米和石油氣也會按時送來
這些我都記得的
讓我再背一次給你聽
我的身份證明書是在我右邊的口袋里
我的牛痘證是在我右邊的口袋里
我的身份證也是在我右邊的口袋里
我的行李不會超過四十四磅重
冰箱里還有一個檸檬
若是你又傷風了
切兩片檸檬煮一杯可樂喝喝
就像平日那樣
傷風的時候不要吃凍梨子
記得早眠早起
攝氏五度的早晨
先圍一條圍巾才好開門出外
圍巾就在木櫥的第三格抽屜里面
一拉開抽屜你就看得見
記得的了
到了一個地方就寫信回來
記得的,到了那里
代你去問候龍
要是電視又沒有影像
把它捉去喂老虎
要是水廁又沒有水
把它捉去喂老虎
三腳凳我在大前天已經修好
這次不會累你再摔跤
疲倦的時候多坐坐
那么重的盔甲
不要自己洗
拿到干衣店里去
喜歡吃什么的話打電話叫他們送上來
記得的了
不可喝不明水源的泉水
不可胡亂吃鮮艷的果子
記得的
要一面走路一面唱歌
我的憂愁不應該超過四十四磅重
記得的
到該回來的時候我就回來
長著胡子的門神啊
你可要好好地替我掌著門啊
如果我回來
不比以前更誠懇
把我捉去喂老虎
如果我回來
不比以前更寬容
把我捉去喂老虎
書寫的人
也許,和我一樣,她也在土瓜灣
居住了近四十年;和我一樣
住在一層狹窄的樓房,開門
飄進對戶的香爐燭火
開窗,面對鄰家三餐茶飯
每次上街市買菜,總看見她
風雨不改,屈坐在天橋底下
這是天橋的意外功能
塑膠矮凳,腳前側立
水果箱,如今都用紙盒了
前面那婦人拖著一串
步向廢料回收站;頭發銀白
和我一樣,五尺身高,一樣
黑布搭扣膠底鞋,一度
是法國女子流行的時裝
她的職業是書寫,用
古老傳遞訊息的方法
有了電話,已經落伍,雖然浪漫
卻有忠誠顧客,潦倒的文盲
前來喃喃傾吐心事,請她記錄
融入角色,用第一身
參與細節的真實
低頭書寫,和我一樣
用圓珠筆,印上紋樣的紙張
疾書一陣,停下來回溯
發問,把文字讀出
也許,她沒有丈夫,沒有兒女
沒有別的技能,自力更生
她也戴老花眼鏡;額上有皺紋
手背長出疣斑,冬天
穿層層棉襖,頸纏羊毛
圍巾,戴頂圓圓灰絨帽
和我一樣怕冷,一樣一樣
同為書寫的人,我永遠無法明白
造物者復雜的設計,安排
她呆在天橋下寫信,我呆在家中
偶然寫詩,書寫是她的工作,我
只是游戲?她的抒情
永遠擊中企盼的眼睛
我的敘事只是瓶中的文本
西西@《他們在島嶼寫作:我城》
編輯 | 仿生斯派克
主編 | 魏冰心
原標題:《西西一生,精彩、愉快,并且有益 | 送別西西》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