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老齡化少子化背景下,靠“搶人”支持的產業都會淪為夕陽產業
現在很多城市都掀起了“搶人”大戰,為此各大城市紛紛推出門檻,為了在人才競爭中獲勝,不少城市甚至不惜降低人才門檻,有的城市甚至降低到中專學歷的程度。而在產業領域,對于人才的競爭更是早于城市就已經打響。雖然各企事業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八仙過海各出奇謀,但大多是資金和技術密集型企業,招到合適的人才并非易事。
在深圳以東80公里的深汕特別合作區這塊熱土上,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進駐,施工項目隨處可見。不過,隨著落地項目數量的與日俱增,對人才的需求問題開始顯現。截至2017年年底,已經簽約的企業名單中大腕云集:華為、華潤、騰訊、深業集團、深圳特區建發集團、深圳振業集團、深圳賽格、深圳天健、鹽田港、中交城投、中城建、中廣核和恒大等。當地一位官方人士表示,目前已經簽約的企業很多,涉及的產業鏈條廣,除了基礎配套,還有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藥、大數據等。所有這些企業都需要人才,而問題恰恰在于這些自命高科技的企業找不到人才。
第十六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現場在4月14日至15日,由國家外國專家局、深圳市政府主辦的第十六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上,雖然深汕特別區管委會與21家區內已經或即將投產企業帶來了共506個就業崗位,涉及建筑、新能源、先進制造、醫學、光通信、新材料等11個行業,包含高級軟件工程師、財務總監、銷售總監、法務總監、研發工程師、結構工程師、儲備干部等。在招聘會現場,展會第一天,通常是投簡歷最多的一天,但深圳一家正在招機械、機械設計、自動化等領域工程師的能源再生技術公司,當天上午只收到四五份簡歷,這讓招聘人員有點沮喪。“可能是因為我們招聘的崗位多是需要一定的學歷和經驗,而這樣的人基本上都已經或計劃結婚生子了,雖然我們給出的年薪是20萬到30萬元,還算比較高,但是他們不太愿意離開家人搬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她說。
實際上,用人難是個全國普遍的問題。現在,進駐深汕特別區的企業大多是資金和技術密集型企業,不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這些企業更多的是需要專業技術人才或經驗豐富的管理人才,而這樣的人才在當地難以招到?!庇绕涫巧钌翘貏e區處在開發初期,與周邊大城市相比,生活和工作等各種條件都有比較大的距離,招人難的問題可能會持續幾年。從中國特區的發展經驗來看,以往新區吸引人才的條件,其工資水平通常要高于正常水平的10倍以上,才能形成人才集聚效應。只有這樣的工資和收入水平,才能抵償城市公共供給的不足,令人有欲望去克服生活的困難。而現在無論是“搶人”的城市,還“搶人”的產業,其成本都在大幅上漲的過程中,早已經無力支付如此高的薪資水平和福利水平。
此外,高層次人才的供應更是大成問題。這個水平的人才,往往需要一定時期的工作經驗積累,而這樣一來,人才的背后就是家庭。過去招聘的都是普通工人,也就是所謂的普工,只要年輕稍加培訓就可以工作了,現在招聘的每一個人才,實際都要解決家庭的安置問題,就算是沒有結婚的人,也要考慮未來很快結婚置業的問題,這一切都將導致安置成本以及人才成本會以驚人的速度上升。
中國老齡化以及少子化的現實,正在迅速改變中國許多傳統的作法、經驗和政策。過去行得通,今后可能行不通;過去成功的,今后可能會失敗。就產業園區尤其是新區的建設來看,今后在東南沿海的高成本地區,除非依托現有城市環境,否則新區建設將會遭遇人才困境。實際上,一些勞動力供應量大而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城市化的進步,城市環境的改善,今后反而會比東南沿海地區更適合新區的開發和建設,他們將會逐漸成為產業發展的熱土。就東南沿海而言,他們正在面臨著成本大幅上升的嚴峻挑戰和考驗,很多所謂的高科技產業,正在面臨全面的人才枯竭考驗,今后除非實現智能化和機器人生產,否則表面是高科技,實際是夕陽產業的現象將會比比皆是。實際只要是繼續依靠“搶人”來維持的產業,都會淪為夕陽產業,這是中國人口變動規律決定的事情,無奈但卻是現實。
按照一般的人口規律,開始的時候總是城市化,人口向城市普遍集中。不但中心城市的人口出現上漲,幾乎所有地方的城市人口都會出現上漲。在下一個階段,按照人口規律,隨著總人口規模的約束,一般城市的人口規模開始下降,只有城市群的人口規模得以繼續維持上漲,部分城市出現人口荒的現象。到了第三個階段,由于人口總量以及老齡化等各種社會條件的約束,整體上進入人口停滯乃至人口萎縮階段,這將導致即便是都市圈的人口也會減少,如果遭遇更高的人才水準要求,那情況就會更為明顯。比如日本,1970年-2010年,500萬人以上都會區人口比重增加9.4個百分點。在日本,人口長期向東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集聚。1884年-1973年,東京圈人口占比從10.8%增至23.9%,大阪圈人口占比從10.5%增至15.0%,名古屋圈人口占比從8.3%增至8.4%;之后,日本人口遷移從向“三極”集中轉為向“一極”集中,2014年唯有東京圈人口占比達28.3%。在韓國,首爾圈人口占比從1955年的18.3%增至2015年的49.1%。
在中國,教育雖然極大地助力于城市化,從農村吸收勞動力,經過教育之后,再向城市輸出人才,完成了人才從農村社會到城市社會的轉化過程。不過由于農村的勞動力和人口已經頻臨枯竭,教育產業也將與其他產業一樣面臨人口壓力,自身難保。未來的中國,只有很少的選擇,要么是輸入外勞,要么就是輸出產業,進一步的新區建設僅能在中西部的少數地區實現。
由于人口壓力,中國已經到了輸入外勞、輸出產業的階段,中國各地政策以及國家政策應該盡早設計和調整,適應形勢的改變。
(作者系安邦咨詢創始合伙人、首席研究員陳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