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邢軍父親邢永康:兩個優秀女兒,我是這樣教養她們的
兩個優秀女兒,一雙跨國機構CEO,是我們夫婦今生最成功的作品。
——邢永康
曾任青島藝術學校校長、榮獲過山東省優秀教育工作者的邢永康老師的兩個女兒如今都在跨國公司擔任CEO,兩個女兒的成才必然與邢老師的教子之方分不開。
1997年兩女兒和香港特首在一起
大女兒邢軍說
從小爹在家就創造了極端民主的氣氛,我一個黃毛丫頭可以沒大沒小,可以挑戰權威,平等對話。我和爹一直很“哥們兒”。在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爹是我的專職顧問。從小學開始,我就參與了學校的各項社會活動,也被早早地推到了處理人際關系、化解事情矛盾的第一線。那時,我會毫無顧忌地把喜怒哀樂傾訴給爹,爹總能換位思考,對我進行心靈按摩,給出建設性意見。
小女兒邢戎說
老話說要富養女兒,我家從來沒有在物質上富養過姐姐和我,我們所擁有的是精神上的豐盈食糧。父親一直教育我們:女孩一定要獨立,經濟獨立、精神獨立。
在日益內卷的當下,焦慮而沒有方向的父母們加入各種“雞”娃群、給孩子報興趣班,與其說是為了孩子,毋寧說這些行為讓父母的焦慮有了安放之處,是給父母的一針安慰劑。
對于諸如“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盲目跟風雞娃”這些現下普遍的行為與論調,邢永康老師提出了他的見解:
樹人百年計,教子無近功。只有摒棄急功近利思想,抓住孩子基本素質養成這一主線,因材施教,才有可能遠離盲目跟風,走出誤區,理智清醒地直面世俗偏見,實施科學有效的家庭教育,扎扎實實為孩子奠定好人生根基。
紛紜教子
文 | 邢永康
為人父母者的職責,通常可概括為供養、監護、規訓、傳道和示范五方面,也可簡單歸納為物質供養與家庭教育兩大類。其中,最令父母感到困惑與棘手的乃家庭教育,正所謂“四書五經,難念不過教子經”。
家庭教育,是指以父母為主體的對子女進行的成長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長,從家庭到社會,從小學到大學,都離不開養成教育,即孩子“長大”之學。
教子,是天下父母無時不在想、天天都在做的,是陪伴孩子成長全程中日積月累的瑣瑣屑屑,散落于對孩子的精神賦予和日常行為的點滴灌輸中。它貫穿在孩子嬰幼期的吃喝拉撒、牙牙學語,少兒時的耳提面命與前瞻指引,青春時的守候關注和迷茫時的點撥。它體現為母愛之細膩,如呵護、絮叨,父愛之深沉、嚴肅,如定海神針。
家庭教育,屬既無教材也無課表的隨機教育。理想的家庭教育,是家長對未來孩子形象的精雕細刻,是放手孩子規圓矩方下的自理、自立;有效的家庭教育,絕非沒完沒了的恨鐵不成鋼,是父母經年累月、耐心守望后的點石成金;負責任的家庭教育,是比吃喝拉撒更為細微費神,比養兒防老更上多層樓的社會擔當;成功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心懷天下,為社會日益繁榮添磚加瓦,為人類長河注入的涓涓細流。
孩子教育起步在家庭,教子重任理所當然地首在父母。父母教子,當有農夫侍禾育苗般辛勤與心態,春耕、夏鋤、秋收、冬藏,向來人勤地不懶,一分辛勞一分甜。暑來寒往,風雨兼程,樸實的農夫從不怨天尤人,經年累月任勞任怨。為父母者踏實耕耘,自有天道酬勤。
#1
家庭教育之重——無可替代
家庭教育顯然不會像認字、識數那樣立竿見影,也并非背誦《三字經》、古詩詞所能取代,更沒有一加一等于二或ABC那樣簡單輕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兩者確需密切配合,但又各有側重。
學校教育的核心是“傳道授業解惑”,重在教書,兼以育人。而家庭教育屬自幼的養成教育,重在教子做人和立足之道,其內容大到仁義禮智、誠實守信、遵規守矩、自尊自立,小如日常嘮叨的“手腳動作輕而慢,心不狂躁口不喊”“敬老愛幼懂感恩,面客吃喝禮為先”“愛物面前不爭搶,美味搛菜不過山”。著眼此類孩子成長中的做人行為底線,與其說是教育,毋寧說是“人格養成”“家庭教養”似乎更為妥切。
從根本上說,相對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無論怎么評價都不為過。既如此,家庭教育絕不該隨心所欲、輕易而為,它不是父母的口頭功夫,吆吆喝喝就能奏效。
家庭教育映照著父母的責任與智慧,既不能貪圖清閑隨意放手,讓孩子一味賴爺爺、泡姥姥,更不能瀟灑地拋金撒銀,送托管、寄宿。很多家長為孩子擇校、選班,進行專業培訓,直至拼班轉場一對一,那只能算是為孩子提供的學習條件,難以替代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門嚴謹的心智性藝術,主要靠父母的身教言傳和家庭氛圍的熏陶,諸如為人處世的耳濡目染、家風的潛移默化、道德觀念的浸潤滲透、文化修養的日積月累,乃身教重于言教的背影效仿之學也。家庭教育在無聲無形中悄然浸染,然而影響深刻無比,此乃家庭教育的真諦。
美國學者泰曼·約翰遜斷言:“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家庭教育是孩子做人的基石,終身立世之本,孩子的成功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中國流傳千年的“子不學,斷機杼”、岳母刺字、曾子不欺子等家教經典,都是最好的范例。古今中外無數經典都在警示父母,務必踏踏實實,從點滴做起。在教子問題上,父母的任何慵懶與托辭所釀瀆職之惡果,除了自責,無人可以為其埋單。
家庭教育之難,難在從孩子的嬰幼成長到走向社會這漫長的歲月,需要父母的持續陪伴與不斷關注,斷不可企望畢其功于一役,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家庭教育之難,難在對教育成果的恰當期盼,這需要對孩子的天資秉賦有客觀的了解和把握,因材施教,掌控分寸,既不宜盲目望子成龍、揠苗助長,又不可降低要求、放任自流。
家庭教育之難,更難在難有成功的經驗與模式可供復制與效仿。孩子和父母的秉性各異,各有其特殊性,加上孩子成長環境的多元與多變,直讓出色的父母難當。
現實中家庭教育的成功率很低,也以不爭的事實證明家庭教育之難。有權威統計表明,我國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家庭教育方法欠妥或有嚴重偏離,家庭教育比較科學的尚不足四分之一。
現實中的父母必須理性自知,大多數家長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學知識。我國少兒教育專家孫云曉坦言:“面對世界現代教育觀念,中國的教育思想基本上還停留在父母專制、包辦代替、望子成龍這樣的傳統上。”他指出:“中國的早期教育非常落后,零到六歲的教育是最落后的教育。”
不可否認,眼下的應試教育與市場化教育亂象,都泛濫著教育的急功近利,極大程度地干擾著人們對家庭教育理念的正確認知。利用“孩子成長路上一刻不能停,所有經歷都不是彩排”的夸張話語,創造出“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類如雷貫耳的國民級廣告,讓家長們相信,孩子的教育就該從娘胎起步。有則產床寄語嚴肅而認真:“加油孩子,距離高考還有6574天。”這超級詼諧,直讓人如同走在散了劇場的人群中,不敢逆行。如此,身處社會大環境的家長們,于諸多令人眼花繚亂的雷人口號中焦慮、糾結,也就見怪不怪了。
然而,家庭教育是項長期工程,著重于孩子軟實力的塑造與積累,這恰恰是看不見摸不著而在眼下又難見實效的。樹人百年計,教子無近功。專家提醒,越是面臨紛擾,越是要把握家庭教育的本質初衷,經營好家庭教育這兩畝三分地。只有摒棄急功近利思想,抓住孩子基本素質養成這一主線,因材施教,才有可能遠離盲目跟風,走出誤區,理智清醒地直面世俗偏見,實施科學有效的家庭教育,扎扎實實為孩子奠定好人生根基。
家庭教育,是蒼天賦予父母的天職,家庭教育無可替代。教子,是始自孩子呱呱墜地后的沒日沒夜,是項極需刻意用心的系統工程,是門代代傳承的大愛藝術,是遠比農夫耕耘更加勞心費神的慢工細活苦差事,不容偷懶,無巧可取。能否持之以恒,是對父母教子理念的真正考驗。
#2
家庭教育的關鍵——父母定位
作為家長,對孩子負有教育的責任自不必說,更需強調的是家長對自己身份、職責的理性定位。在伴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身為主導者,父母應對自身角色有科學定位,可讓孩子或心悅誠服,或喜偎樂依,抑或敬畏有加,從而收獲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此乃家庭教育順利有效的重要前提與關鍵。
給孩子生命,不等于可以掌控孩子的人生。美國學者斯蒂德直言:“身為父母,不僅僅指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你做什么。”他在告誡天下父母,面對孩子,萬不可終日以父母自居,重要的是負起責任,找準自己的職責與角色定位,從而不辱家長使命。
而這恰恰擊中了我們的軟肋。千百年來,代代因襲的封建家長專制下,中國父母的一貫形象是慣于高高在上,長于空口說教,善于發號施令,好于高壓管制。這是因為中國父母骨子里大都患有封建皇權的角色頑癥:我是天定家長,至高無上的一家之尊,孩子必須按照我的意愿行事。父母把天生的自負塞進孩子的人生,用自己的自負代替平等和尊重,其典型表現是:天生的隨心所欲,傳統的故步自封,盲目的自以為是,愚昧的無師自通!
中國父母的這種專制角色定位,決定了他們很少考慮孩子的意愿和感受,慣以威嚴壓服,迫使孩子就范,而且高舉親情牌,動不動就說:“爹媽不可能害你,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血緣的羈絆,使以愛之名的權利邏輯變得永遠理所當然,成為虎爸、狼媽任意隨性的借口與無理壓服的擋箭牌,又是所有無知父母的盲行乃至胡攪蠻纏的遮羞布。于是,自詡權威的家長便可無所不能、無所不為,且毋庸置疑是一廂情愿。這種以愛為名義的道德綁架,變照顧為控制,成為一種愛的暴力,會壓縮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
與此相反,伴隨著獨生子女的出現,現實中的“小皇帝”讓很多中國家長又走向另一極端。在自己的“獨苗苗”面前,一些父母變身唯唯諾諾的奶爸、貓媽,對孩子嬌寵放縱,被孩子左右一切,面對孩子身上出現的種種問題首鼠兩端,束手無策。這樣的父母定位,后果照樣堪憂。
上述種種,不一而足,像一座座無形壁壘,阻礙著父母科學定位家長角色。而家長角色的錯誤定位,會導致諸多錯誤行為:或對孩子大包大攬、照護到事無巨細,或撒手、放任乃至任由孩子為所欲為;或愛之深,孩子似乎什么都好,或責之切,孩子幾近一無是處。
傳統的家長往往將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兩個極端,或管或慣,隨心所欲,愣是讓孩子找不著北。可以說,望子成龍的美夢,大多是好心父母親手將其化為泡影的。難怪有專家不無揶揄地說:“孩子的很多毛病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
一種頗為流行的觀念認為,父母在子女面前,無所不能,應該既是家長,也是導師,所以對孩子應該嚴加管教。中外教育專家給出的父母恰當角色定位則是:誠心誠意做孩子的知心知己。
切莫誤認為,憑借父母的天定身份,孩子就該無條件順服。殊不知這僅為一廂情愿。好父母應該是孩子心目中的益友良師,但現實中很多孩子與父母的關系卻是緊張對立,甚至對父母產生逆反心理。
不少孩子有話寧可悶在心里,或只對老師同學傾吐,也不告訴父母。究其原因,皆緣于為父母者從自己的主觀愿望出發,對孩子的要求不切實際,不顧及孩子的心理感受,單純強調自己為孩子的一片愛心、一番苦心,片面埋怨孩子不買賬、不懂事,導致親子關系緊張。這恰是父母自以為是的專制包辦釀就之惡果。很多家長習慣于這種角色定位,從而對子女無理管控,導致教育無效甚至適得其反,但他們始終搞不懂究竟錯在哪里,著實令人悲哀。
以現代科學的教育觀念看,這些家長錯就錯在自以為是,導致對孩子的定位不當。父母須首先拎清親子關系出現異常的責任大多在自己,宜投入更多耐心與真情去重建或修復。還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俯身與孩子交朋友,相信孩子不僅有獨特的幼思童想,更需要起碼的人格尊重。然而欲與孩子為友,得靠時間磨合,需要一股子韌勁兒。
首先要與孩子平等相待,善于傾聽交流,慎批評,不抱怨,以大愛之心贏得孩子的信任,讓孩子感受用心交流的快樂,愿意與父母分享,真心相處。其次是換位思考,因材施教,客觀以待,擯棄對孩子不切實際的盲目要求。果能如此,哪怕親子關系已經僵化,亦可以真愛感化,重新啟動。
在家庭教育這場慢跑中,父母有時是教練員,有時須甘為陪練員,但絕不可忘記自身的真愛角色。切記:不做為所欲為、信口開河的“不良足球觀眾”,少做評頭論足的裁判,父母的行為若無愛心相伴,角色錯位勢在必然。
在當今父母的諸多定位中,還有一個重要定位——家長的權威性。這種權威性,不是憑借天定的家長身份實施專制、管懾而贏得的威嚴,也不是靠嬌寵、溺愛和無原則的迎合來換取的依賴,而是通過親子間長期的平等交流、深入互動與相互理解,形成的一種水到渠成的信賴。
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小如學習難題、是非判斷,大到人生十字路口的彷徨猶豫,父母總能以自己的人生經驗、學識和睿智給予客觀指導,協助梳理,撥霧辨向。這是種基于天賜親情和長期平等的交流互動建立起的威信,是種彌足珍貴的家庭教育利器,其表現為子女對父母心悅誠服的尊崇。那些自以為是的獨斷專制型父母權威,孩子很難認可,只有孩子心目中的偶像型父母才可能享有真實的權威。
家長的真正有效的權威性,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如影隨形,足以讓父母穩妥主導掌控孩子的成長,對其進行必要的科學管教,實施到位的安全監護。它不僅直接影響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還具有多重積極教育意義。尤其是面對孩子偶現的不當行為時,利用其對長輩的敬畏感,家長道出的“是”與“否”,既能收到令行禁止之效,又可彰顯告誡指引之果。比如孩子的交友就需父母以過來人的權威給予恰當引導,使其明白“立身成敗,在于所染”。反之,父母的起碼權威喪失,有時會使孩子的成長失控,造成孩子的終身缺憾,甚而追悔莫及。
古今中外的無數正反案例表明,父母的角色定位在家庭教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既是一門嚴謹的科學,又需高超的藝術技巧。難怪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家長嘗試、探索易子而教,以求彌補因角色錯位而在親子教育中造成的理性與客觀性缺失。在教育科學日益發展的今天,父母更要借助現代教育理論與方法,找到自己準確的定位。
家長們特別需要銘記列寧夫人克魯普斯卡婭的忠告:“家庭教育首先是對父母的教育。”為人父母的第一課,就是學會尊重孩子的需求。稱職的父母,首先應善于學習,善于自省,摒棄傳統思想,敞開襟懷,適應時代潮流,接受科學知識。
事實上,大多數情況是只有教不好的父母,沒有學不好的孩子。只有父母好好學習,才有孩子天天向上。父母角色雖是地就天定,可好的父母卻需學而后成。通過學習,做個無愧于天賦使命、緊跟時代步伐的稱職父母。學習的內容,既有大到以兒童為中心(不是以“小皇帝”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小到在溝通交流中俯身與孩子平等對話的教育方式,更有窮盡三生也不一定能學好的教子范例和海量教子經。這就需要為人父母者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虛心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
#3
家庭教育的核心——教子做人
為人生奠基的家庭教育,核心是品性教育和德行培養,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使其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亦即教子做人。此乃家庭作為社會細胞對社會應盡的責任與義務,為古今中外大家智者所崇,當下尤然。
通常,“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愛而不知教也”。有時在公眾場合,面對那些熊孩子,人們屢屢無奈感嘆:“太不懂事,缺少家教!”說的正是孩子行為中映射出的基本品性和教養的缺失。常見新聞媒體曝出富人、名人、官員子弟的丑聞,其于晾曬紈绔們敗家兼“坑爹”的同時,更赤裸地暴露出隱藏在背后的家庭教育問題。這雖讓迷于當局的爹娘始料未及并追悔莫及,然眾圍觀者卻心明如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也。古訓“慣子如殺子”幾乎無人不曉,子女行為不端,家長自是難辭其咎。教子之艱、之苦、之難,是千家萬戶普遍存在的難題,達官顯貴也不能免俗。
做人,是孩子面向社會的首要必修課。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轉眼間便將成為社會一員。父母對子女的嚴控或嬌縱、管教或溺愛,必在其未來的社會表現中盡顯烙痕。來自父母的任何淺陋與偏頗之愛,都是對孩子當痛需痛的無理剝奪,其結果無異于戕害。
疏于教子做人,致家庭教育或缺失或錯位,造成孩子存在人格缺陷,孩子進入社會將因不被認可而舉步維艱,甚至終遭拋棄,讓所有美好流于空談。是故,身為父母,任何言傳身教之疏失與誤導均屬不可原諒。
教子做人,首先是做個堂堂正正的社會人,具備當有的良知感、公德心、是非觀,知曉禮義廉恥并將之作為基本行為準則,方可于未來坦然直面社會。大教育家陶行知早有明訓:“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我最是欽佩清朝才子袁子才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清朝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和美食家。,其對孩子的低調期望,心地清澈如泉水:“人人望子做公卿,每到趨庭絮不清。我道兒孫是何物?世間不過一蒼生。”他不求兒孫有多顯貴,只盼他們能“騎款段款段,馬行遲緩貌。馬,作鄉黨之善人,是即吾家之佳子弟也”。
孩子天分、秉性、志向各異,唯教其做人乃終身之本。孩子一路走來,難免磕磕絆絆,終需自己跨入人生考場,一切酸甜苦辣都是其不可多得的人生財富。家長對孩子溺愛放縱,或不顧現實,片面追求智育,忽視教子做人,無異于舍本逐末,終難遂愿。
晚清第一漢臣曾國藩,極其重視教子做人,他為我們留下了經典的教子遺訓:“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他要求后人潔身自好,心懷敬畏,仁愛處世,勤勉為本。其對子弟教育嚴而有理,句句苦口婆心,無一不直指做人根本。在他的教誨下,曾氏后代人才輩出。
教子做人,方法可以簡單質樸。父母并非必須有多高的學歷,亦不必須口吐蓮花般會說大道理,重要的是誠樸的行為示范,父母的一言一行均是孩子成長的導向儀。家長在孩子面前的言談舉止和為人表現,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袒露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處世待人方式,都將在孩子心目中留下不滅印記,影響其一生。“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有什么孩子必有什么爹媽”,話糙理不糙。說到底,家庭教育的實質就是父母背影仿效之學。
合抱之木育于幼苗,奔涌波濤源自涓滴。教子做人,當始于襁褓,貫穿孩子成長全過程。
#4
家庭教育的重點——習慣養成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指出:“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有統計表明,人的動作有70%以上屬于習慣性動作,就如亞里士多德所言:“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復。”良好素養與優秀品格完全取決于良好習慣的長期自覺積累,優秀是種習慣,卓越不是單一舉動的成果,而是良好習慣的積累。
良好的習慣,作為一種充滿恒久能量的人生定力,一向被公認為是健康人生之根基、成功人生的推進器、開啟孩子命運坦途的金鑰匙。人的一生是不斷養成好習慣和改正壞習慣的過程,這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是舉世公認的家庭教育重中之重。
好的老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始終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有首兒歌唱道:“請你先去洗洗手,若是手臟別碰我。”把幼兒園中的衛生習慣教育展現得淋漓盡致。學校教育尚且如此,在孩子啟蒙和成長全程中負有重責并具有奠基作用的家庭教育更要注意!其實,只要仔細觀察便不難發現,明智的父母在陪伴孩子自嬰幼兒到青少年的成長全程中,從起居穿戴、吃喝拉撒、認知玩耍直到交友待人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言傳身教、因勢利導、規范要求的,就是幫助孩子在語言、行為、好惡、思維等方面養成良好習慣。
日本有句著名教育格言:“家庭是習慣的學校,家長是習慣的老師。”這是在告誡我們:子女的習慣養成,成也父母,敗也爹娘。因此,為了孩子,家長首先應該自查,“學校”是否合格,“老師”是否稱職。
哪怕僅僅是為了孩子,這家也該有模有樣——無須豪華,但要整潔;孩子面前,父母須呈現光鮮的那面,時時檢點,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刻意避免撒謊、失信、無禮、張狂等陋習,更不能有吵架、動粗、酗酒、賭博等惡行。孩子心地潔如一張白紙,極易被渲染熏陶。溫馨和諧、書香濃郁、積極進取、富于時代節奏的家庭氛圍,無疑是孩子積極向上品性和良好習慣養成的理想環境。
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習慣的養成,舉足輕重。家長的習慣影響著孩子的習慣,家長的意識影響著孩子的意識,家長的恒心決定著孩子的恒心,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最佳途徑和方式,莫過于父母良好習慣的耳濡目染。
外因總要通過內因起作用,正如孫云曉所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習慣養成的過程是一個由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的過程。欲將家長的好習慣變成孩子的好品性,不僅需要家長循序漸進全方位的言傳身教,更需要陪伴孩子做出持續不懈的努力,最終養成孩子恒久自覺的良好習慣。
孩子的習慣養成,首先要靠父母的反復示范、規范訓練,然后是循序漸進、舉一反三。宜從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養成入手,比如從喜愛清潔、物歸原處、禮貌待人,延伸到善于傾聽、友善感恩、誠實守信;繼而擴展到規范的學習習慣,比如從靜下心、坐得住、坐姿端正及寫字工整,漸進到課前預習、課堂聽講、課后復習并能認真按時完成作業;再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逐漸引導他養成認真負責、勤于思考、主動學習、計劃目標、文明守法及合理消費等良好品德習慣。
孩子的習慣養成,是一個日積月累、潤物無聲的過程,難在堅持。有心的家長的實踐經驗是:好習慣的養成宜采用加法,使之漸進漸強,有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壞習慣的改正可采用減法,宜不動聲色,好似“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欲使好動浮躁的孩子坐下來靜心看書,可以從每次陪他坐幾分鐘開始,逐漸增加到每次坐5分鐘、10分鐘、20分鐘。要糾正孩子沉迷動畫片或游戲的不良習慣,可以與孩子協商,從每天只看或玩一次20分鐘開始,逐漸減少到隔天一次、三天一次、一周一次。家長需用愛心和耐心,恰當調動,適時鼓勵,萬不可急于求成,要始終關注已獲得的成果并進行鞏固。有經驗表明,一種好習慣,持續三周可以成就雛形,堅持三個月可以趨于穩定。
對于孩子的習慣養成,家長除身教外,還要言傳,讓孩子明白好習慣之利與壞習慣之弊。日積月累,孩子自會明辨好壞并舉一反三,自覺約束自己。然而,言傳只宜因勢利導,相機而行,不宜逼迫強制。切記,訓子千遍,時常效果適得其反。
在孩子的諸多良好習慣中,讀書與運動習慣被眾多有識之士看重,認為這是使孩子成功一生、文武兼蓄的兩大重要習慣。
一個人的讀書習慣,是其自學能力的重要依托,可以成為人一生精神與智慧的源泉,養成讀書習慣等于在心里裝了一臺成長的發動機。孩子讀書習慣的養成其實也挺簡單,只要有愛讀書的父母,經常陪孩子一起讀書,引導互動,為孩子自幼喜愛讀書營造氛圍、創造條件。
家長至少應有重視讀書的意識,幫孩子選購圖書并適時更新。然后,在愛讀書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要求,讓孩子養成用腦讀書、勤于思考的好習慣。須知,卓有成效的讀書方法是與動筆記寫讀書摘要、讀書心得等習慣相輔相成的,所以應該堅持邊讀邊寫,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略作札記,以志所得,以著所疑”,從而使讀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運動不僅能使孩子具有健壯的身軀、吃苦耐勞的品質,還會給孩子帶來活力,使其思維活躍,有助于提高學習效果。如果進而樂于參與體育競技,將會使孩子在意志力、榮譽感、責任感等方面有所斬獲。自幼養成喜好運動、樂于鍛煉的習慣,足可讓孩子終身受益。
綜上可見,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家庭教育重中之重。美國著名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認為:“品德實際上是習慣的合成。”優秀源自習慣,習慣成就優秀。優秀與習慣從來就密不可分,所以就有“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之說。愿天下家長慎思。
原標題:《邢軍父親邢永康:兩個優秀女兒,一雙跨國機構CEO,我是這樣教養她們的》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