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快遞業要珍惜自己的“基礎設施”定位
其實,快遞行業的行政立法曾幾起幾落,要而言之,就是行政監管十幾年來一直沒有跟上行業發展的節奏。在世紀之交時,中國快遞業的核心話題是加入WTO之后,海外快遞巨頭UPS這些“狼來了”怎么辦?之后,核心議題又轉向了郵政體系與快遞的分工之爭,特別是市內文件快遞一度被認為是快遞動了郵政的奶酪。
如今,以四通一達、菜鳥聯盟為代表的中國快遞業實現了跨躍式發展,2017年,中國快遞業務量超過400億件,占世界總量的40%以上,成為世界第一快遞大國,并且率先建立起了智能物流體系。快遞小哥成為都市人“最親密的人”,快遞成了城市的“基礎設施”。
也正是在這個背景上,國務院制訂了《快遞暫行條例》,將快遞行業放在了城市基礎設施的基準之上,按互聯網+、人工智能的標準予以規范、指導,這不是普通的行業監管條例。
國家郵政局馬軍勝局長曾直言,在快遞業“確實普遍存在著用地難、車輛通行難、進門投遞難的問題”。特別是,快遞三輪車屢屢成為一些城市交通大整治首當其沖的對象。對此,《暫行條例》基于保障民生的考慮,對快遞行業用地、用車做了特殊規定:要求公安、交通運輸等部門和郵政管理部門“建立健全快遞運輸保障機制,依法保障快遞服務車輛通行和臨時停靠的權利,不得禁止快遞服務車輛依法通行”。《暫行條例》還要郵政管理部門會同公安等部門,對快遞專用電動三輪車的行駛時速、裝載質量等作出規定。
從行業的戰略發展角度,《暫行條例》提出國家鼓勵和引導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采用先進技術,促進自動化分揀設備、機械化裝卸設備、智能末端服務設施等的推廣應用,以繼續保持中國物流技術的全球領先地位。
值得一說的是,不少媒體把這次《暫行條例》的重點放在了“快件未經溝通直投快遞柜違規”,這個解讀有一些勉為其難。或者更直白地說,對于方興未艾的智能快遞柜的責任分配,恰恰是行政立法有待細化的地方。目前《暫行條例》規定“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應當將快件投遞到約定的收件地址,并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人當面驗收”,但這一規定本身沒有排斥智能快遞柜的使用,也沒有約定相關罰則。事實上,快遞行業日新月異的經營模式,總會讓行政立法存在滯后。
國家已將快遞作為城市基礎設施,在分揀場的用地、路權、用車標準方面做出保障性規定,希望快遞行業珍惜這樣的政策紅利,當然也就要承擔起相應的民生責任,在前述智能快遞柜等問題上,也必須做出積極回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