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宏亮瞻局|“突襲者”來了,轟炸機迎來復興?(下)
轟炸機無可取代
自誕生之日起,重型轟炸機就被定義為一種能夠搭載大量彈藥遠程飛行的空中作戰平臺。以意大利人杜黑為代表的早期空權論者把轟炸機視為地面部隊的替代者,因為轟炸機能夠飛越前線,直接打擊敵方的心臟。雖然糟糕的轟炸精確性和防空雷達的出現,很快就讓“轟炸機制勝論”破滅,但后來的技術發展又重新確立了轟炸機贏得戰爭的潛力。現在,憑借隱身性能,B-2轟炸機能夠隱蔽滲透敵方空域,而且可以在一次飛行中,搭載大量衛星制導炸彈摧毀數十個敵方縱深目標。
可能讓許多觀察家難以理解的是,歷史證明,重型轟炸機其實比小型戰術飛機的威脅適應能力更強。例如,在冷戰之初,B-52作為一款高空面摧毀平臺登場,旨在攜帶原子彈滲透蘇聯空中防線。隨著蘇聯防御能力提升,B-52很快改變了戰術,它可以像戰術飛機那樣低空滲透進入蘇聯國境,規避蘇聯防空雷達的探測。當敵方防空系統進一步完善,且新一代高速或隱身轟炸機更適合執行滲透任務時,B-52又“退居幕后”,成為專用的遠程核巡航導彈發射平臺,從而可以在蘇聯有效防空區之外發起打擊。隨著冷戰后美國在全球參與的不對稱戰爭越來越多,B-52再次改頭換面,把核導彈換成了低成本的聯合攻擊彈藥,在類似阿富汗這樣的反恐戰爭環境中大顯身手。如今,B-52的服役期已超過半個世紀,未來還將繼續服役下去,而美國今天已經沒有任何一款誕生于上世紀50年代的戰術作戰飛機還在服役。
B-21將是未來美國空軍穿透性打擊的主力。
B-52的確是個傳奇,它突出了這樣一個事實:如果飛行平臺足夠大、飛得足夠遠,并且可攜帶大量有效載荷,這種特性本身就意味著極強的任務彈性和威脅適應能力。較大的機體平臺意味著巨大的升級改進潛力;遠程飛機能夠通過非常規路線抵達目標,無需沿敵方可預測路徑飛行,而大載荷則使飛機能攜帶從核彈、重型鉆地炸彈、巡航導彈到輕型精確制導彈藥在內的多種彈藥組合,在一次任務中同時打擊多種完全不同的目標。小型戰術飛機很難具備這種適應性,它們有限的航程需要依賴附近基地支持,或者進行空中加油,而其武器載荷通常只能在單位攻擊架次內打擊一個或一類目標。
不僅如此,在核威懾任務中,由飛行員駕駛的轟炸機能夠在任務中途被召回或重新設定目標,而彈道導彈一經發射就無法回頭,同時,在大范圍戰場監控并“察打一體”的任務中,有人駕駛的轟炸機(或在其基礎上改裝的其他功能平臺,如在圖-95基礎上研制的圖-142反潛機)任務彈性也比巡航導彈和無人機更大。一些分析家就認為,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距離中國太近,很容易被摧毀,在這種情況下,前沿部署的大量戰術飛機很可能無法發揮應有威力,且自身安全難以保障,而從本土或戰區外起飛的重型轟炸機則隨時都可以奔赴戰場。
必須指出的是,在近年來的地區戰爭中,敵方虛弱的攻擊與防御能力為美軍戰機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戰場環境。戰術飛機位于戰區附近的機場不用擔心被摧毀,其航程與載彈量弱點被掩蓋,一定程度讓重型轟炸機的特有價值被忽視。然而,未來戰場環境并不會總是有利于美國,裝備精良的大國能夠摧毀美國設置在其盟國領土上的軍事基地,甚至將美國航母阻隔在戰區外。對手的現代化遠程防空網會阻止美國空中加油機和偵察機進入戰區,在這種高強度“反介入”環境下,轟炸機有時甚至將成為唯一的打擊選擇。
空射巡航導彈的出現讓B-52轟炸機擁有更強的防區外打擊能力。
為什么需要B-21?
轟炸機的作戰效率能否保持在于其能否與時俱進,是否適應新威脅和融合新技術。當威脅與技術逐漸變化時,原有飛行平臺要確保自身價值,就需要升級機載設備、武器,并提供信息化作戰能力。然而,當威脅與技術發生質變時,就有必要研發全新的轟炸機來應對。例如無論如何改良,B-52都不可能擁有B-2那樣的隱身突防能力。冷戰期間,美國空軍不斷研發新型轟炸機是因為蘇聯及其盟國部署了十分強大的防空力量,使人們開始質疑現有轟炸機能否成功完成任務。
在艾森豪威爾和肯尼迪總統時期,美國共生產了744架B-52,里根時期美國又生產了100架B-1,以便提供一種超聲速突破蘇聯防空體系的手段,并對隱身技術做初步探索。B-2轟炸機出現于冷戰結束之前,它的設計目的就是通過隱身性能來滲透進入蘇聯空域,摧毀蘇聯境內的戰略目標。五角大樓本來計劃采購132架B-2,最終僅訂購20架。美國轟炸機的發展似乎也因為強大對手的消失而終結。
上述三款轟炸機都具備遠程與高載荷特點。B-52可以在沒有空中加油的情況下攜帶31噸彈藥飛行近14500千米,如果攜帶副油箱航程會更遠。B-1B轟炸機可攜帶34噸彈藥連續飛行12000千米。B-2轟炸機則能攜帶18噸彈藥連續飛行約1萬千米。隨著軍事需求的演變,每種轟炸機都針對特定任務類型做了優化。例如,B-2轟炸機主要負責在戰爭爆發首日壓制敵方防空系統;B-1B有效載荷最大,因此非常適合用來在戰場上建立一個火力封鎖區;B-52則主要執行防區外打擊任務。
B-2轟炸機雖然性能先進,但其維護成本也非常高。
重型轟炸機的任務演變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美軍現有轟炸機所執行的任務已與最初預期大不相同。從巴爾干到阿富汗、伊拉克,再到利比亞,盡管作戰環境與任務類型一變再變,但轟炸機一直表現得非常出色。那些鼓吹用大量的小成本戰術飛機來取代重型洲際轟炸機的設想并不符合現實需要。
美國重型轟炸機機群目前的平均服役時間為43年,這已經是美軍有史以來最陳舊的轟炸機隊。按照計劃,現有3種轟炸機將會一直服役到2040年,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轟炸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金屬疲勞與腐蝕以及機身零件報廢等問題,完好率與可出動率會逐漸降低。另外,由于其他擁有先進技術的潛在對手一直在研究這三款轟炸機,因此,即便是具備隱身能力的B-2也不敢保證能安全突破敵方防空系統。同時,維持及升級老式轟炸機的效費比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低。
正是出于這些原因考慮,美國空軍最終下定決心研發一款能夠利用最新技術、應對新興威脅,且成本更低,使用更方便的新型轟炸機。它也許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也未必真的能取代誰,甚至不是一款標準的戰略轟炸機,但它數量充足、研制時間更短、技術風險更低,足以滿足美國空軍急需大量新型轟炸機這一基本需求。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