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別讓“慢就業”成了大學指導就業不力的托辭
近日,山東省的省公務員考試剛剛結束,應屆畢業生已經撤出了大學自習室。齊魯晚報抽樣調查顯示,一些大學一個班級考研考公務員的人數占到百分之七八十,大學生尤其是本科生似乎不著急找工作了。山東政法學院傳媒學院院長蔣海升,將之稱為“慢就業”。
“慢就業”到底是對未來職業道路的理性選擇,還是“啃老族”的遮羞布呢?討論應屆畢業生是否應該“慢就業”,它的定義十分重要。譬如,有的人稱畢業之后沒有能力找到工作的學生叫做“慢就業”一族,就明顯不太合適。
理想的“慢就業”應該是考生主動性的選擇——在畢業之后并不急于就業,而是通過游學、支教、創業考察等慢慢明確自己的人生方向。如果家庭條件允許,這倒也無可厚非,但很多“慢就業”者并非主動選擇,而是迫于外界嚴峻的就業形勢,不得不暫緩就業。
我認為后者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慢就業”,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和就業率遭遇現實困難的情況下,很多媒體和學者用“慢就業”一詞來形容畢業生暫時找不到工作的窘境,不太合適,這會誤導很多人。
況且,“慢就業”在當下并不是一個值得提倡的現象,如果家庭條件不好則更甚,一旦錯過就業的最佳時機,自己失去應屆畢業生的身份,既無法參加校招,在社招時又無相關工作經驗,剩下的出路會越走越窄。當下“慢就業”者越來越多,這并非應屆畢業生所愿,學校作為育人單位,一定要拿出有力的措施來促進學生的就業。
譬如,學校應當提前開設就業指導類課程,并將此類課程貫穿大學教育始終,而非到畢業求職季象征性地開設。因為,此類課程盡早開設,可以提前培養學生的職場競爭力。試想,就業指導老師如果能提前讓學生們意識到自己缺乏的職場社交能力,則能有助于其盡早補短板,但若到求職季再開設此類課程,可能已經晚了。
很多學校可能是基于“避免讓學生就業導向過重”這一理由,而在大一、大二不開設就業指導課程,但卻忽視了校外嚴峻的就業形勢,況且開設就業指導課程擠占不了多少文化課的時間,還可以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實習、學習職場技能,利大于弊。
近期,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針對1973名高校在校生或畢業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2.1%的受訪大學生希望學校增加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和幫助,超過半數大受訪大學生建議高校就業指導面向各年級開放。
此外,為了促進學生就業,高校也應該對本校專業進行動態的裁撤,一些專業類院校出于更名、升格等需求,有向綜合性大學發展的趨勢,往往在師資和硬件不允許的情況下增設各類專業。譬如,我本科所在的某財經類院校居然增設了漢語言文學專業,與此類專業對口的崗位往往人才過剩,但此類專業一旦增設很難取消。久而久之,人才市場很難消化。
高校應該拿出勇氣,通過提前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和建立動態專業裁撤機制,幫助學生避免被“慢就業”。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