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滬專家歷時12年研發裝置,使顱內動脈瘤兩年治愈率達90%
一根細小的導管,從人體的大腿根部進入體內,繞過心臟,將一臺小小的“Tubridge血流導向裝置”送入腦血管病變部位,就能重建血管通路,激化血管愈合,顱內動脈瘤患者術后2-3天就能出院。
4月27日7時起,這一手術視頻在日本神戶“2018世界神經介入治療大會( WLNC)”上直播,而該神經介入術的創新研發要歸功于上海長海醫院的劉建民教授團隊。
劉建民表示,這種最新的神經介入治療方式,運用的“Tubridge血流導向裝置”由其專家團隊歷時12年自主研發成功,不久前已經拿到國家藥監部門的注冊,今后將會向全球推廣。這一革命性的國產創新醫療設備,將彌補20多年來傳統神經介入治療手術中復發率高的弊病,使得顱內復雜動脈瘤兩年治愈率可達90%。
短短2小時內,中國國內創新的神經介入技術即引起同行關注。
長海醫院腦血管病中心主任劉建民表示,介入手術即從患者大腿根部將一根微導管插入,這根導管猶如一根“釣魚竿”,由三段直徑不同的導管組成,從最根部的2毫米,到1毫米,末端僅為0.3毫米,導入患者頸部或顱內血管。相比傳統的開顱手術相比,介入手術創傷小、出血少,患者恢復非常快,2-3天即可出院。
“以往對腦卒中疾病當中常見的腦血管瘤的治療,都是開顱后,在患者腦內找瘤腔,并用夾子把它夾住、切除,但經過幾十年探索,這種治療方式創傷大、并發癥較高,也容易有死亡風險,而介入手術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現狀。” 劉建民具體指出。
介入治療有20多年發展歷史,經臨床實踐證明,已經成為腦卒中防治工作最有成效的治療方式。然而,傳統的介入手術也存在一些缺陷。“以血管瘤為例,傳統介入手術需要將瘤腔填上彈簧圈,但久而久之彈簧圈會被壓縮,復發率高達80%以上。” 劉建民補充道。
如何破解這種局面?劉建民的思路是“疏”而不是“堵”,其帶領的團隊研發的“Tubridge血流導向裝置”被送入血管后,可依據血動力學,激發血管愈合。這種運用新型設備的介入治療方式,將改變傳統介入治療復發率高的弊病,大大改善治愈率,6個月治愈率達80%,兩年治愈率可達90%,同時保留了傳統介入手術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的特點。
WLNC是全球參會人數最多、影響力最大的神經介入直播會議。在4月27日的直播上,劉建民團隊在短短2小時內,他們向全球展示了中國國內創新的神經介入技術,而術中運用的醫療設備不乏“上海制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關注。
劉建民指出,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微創治療技術將更為普及。從最先的巨創到微創,再到無創,將會是全球醫學專家研究和實踐的重點方向。
而對于腦卒中疾病,微創的神經介入治療正在成為更多患者的一種選擇。“無論是對手術不耐受的老人,還是小孩都可以首選這樣的治療方式,大部分腦血管疾病都可以采用這種治療方式。”劉建民說。
在對于當前腦卒中高發的現狀,新型的介入治療方式的存在顯得尤為重要。
“在臨床中,我們發現95%的病人都來得太晚,在病發后4-5小時內到達醫院的不足10%,但時間對于腦血管疾病的治療顯得尤為重要,以急性腦梗為例,病發后3小時即開展手術,成功率就會高達90%以上,而隨著時間的延長,血管被堵住后,腦細胞缺少了血供就會出現腦死亡,這種損傷并不可逆,越早手術效果越好。”
劉建民指出幾大類腦卒中的前兆,“突然頭劇烈疼痛或暈眩,突然眼睛看不到東西或突然不能講話了,半邊肢體麻木,嘴巴歪了,千萬不要忽視,要盡快送醫,而不是躺下來休息。”
對于一般人群,劉建民建議,40歲以上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或抽煙人群,最好做一次心腦血管疾病篩查,以及早發現早干預。同時他也倡導生活中要低脂低鹽少吸煙多運動,養成良好且規律的生活習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