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青報聚焦: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如何走正
一所重點中學的一位初一學生,期中考試考了80多分,本來挺高興的,結果被同學的反應“打擊”了一番:那位同學考了94分,還哭了,覺得自己考得很糟糕。
11月19日,在成都舉行的2022亞洲教育論壇年會青少年心理健康分論壇上,心理咨詢師徐凱文講到的這個案例,引發了諸多與會者的共鳴。他說,想起這種案例,自己就非常心疼,能感受到孩子們的“痛苦”。
更讓他憂心的是,在現實當中,上述案例并不少見。他呼吁以治理霧霾的決心應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部分孩子面臨過度內卷和競爭
據報道,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2020年,受調查的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郁為7.4%。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方晉引述的一組數據顯示,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服務需求巨大,未來需要培養大量的青少年精神科醫生。
是什么導致部分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出席論壇的專家有諸多不同見解,但“卷”是多位專家的共識。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院長周曉林說,青少年階段是一個身心發展極為迅速、也是危機重生的時期,青少年在學習如何適應社會環境的過程中,容易出現焦慮、抑郁以及暴力等問題,而快節奏及內卷使得這些問題更加多樣化。
徐凱文在總結導致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四個因素時,把學習壓力放在了第一位。他說,部分孩子們面臨過度的內卷和競爭,壓力巨大。“孩子苦,學業難,家長拔苗助長,孩子很累,作業多。”
“孩子們的時間被‘不快樂的事情’填滿了,他們很少有時間去玩兒,去體會人生的快樂,對他們來說,人生就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徐凱文說,“孩子們會自我否定,有人‘躺平’不干了。”
有一次,徐凱文跟女兒聊天,問她同學當中有多少人是厭學的。女兒反問:“現在誰不厭學?”徐凱文問:“學習真的沒意思嗎?”女兒答:“有意思,但是當它變成考點的時候就沒有意思。”
“壓力是前所未有的大,支撐自己的東西是前所未有的薄弱。”徐凱文這樣總結當下青少年面臨的境況:每天都要學,而且要跟別人比,要超過別人,如果不能超過別人就要被懲罰、被羞辱。他認為這是一種過度競爭的環境。
有的父母也把負面情緒傳遞給了孩子
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成績優秀的青少年在心理方面似乎受到了更多的困擾。
徐凱文曾在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任教,他說自己一直在跟最優秀的孩子打交道。“名校里滿分的學生非常焦慮,因為他不允許任何人超過他。如果被人超越,他可能就崩潰了。”
徐凱文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家庭和社會環境共同推高了壓力的強度。“有的父母把自己的壓力、挫敗、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
在社會層面,徐凱文認為,隨著社會的進步,更多的孩子早早地通過互聯網接受多元的價值觀,他們思考的結果常常是:我現在上學這么辛苦,我為什么要過這樣的人生?
周曉林說,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內卷使得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早出、頻發、更加多樣化,近幾年的新冠疫情也加劇了這些趨勢和可能性。
美國南加州大學藥學院教授、英國皇家醫學科學院院士梁京說,他們的研究發現,疫情期間人們睡眠質量、精力都呈下降趨勢,焦慮、抑郁的情況則不斷上升。
梁京說,“青少年心理健康非常需要我們去關注和重視,需要社會各界一起為青少年心理健康作出努力。”
徐凱文認為,疫情使孩子缺乏戶外運動的時間,缺乏和同學一起玩兒的時間,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了負面影響。
2015年,當時在北大工作的徐凱文提出“空心病”這一概念,指出價值觀缺失導致部分大學生出現心理障礙,“空心病”的表現包括缺乏自我認同、對被評判感到焦慮和恐懼、自我否定等心理狀態。
有中學教師認為,“空心病”其實在基礎教育階段就有了。中小學生的外在人際環境比較弱,成長空間缺少了思考和獨處的空間,造成孩子思想和心理難以得到真正的成長。
如何治理青少年心理上的陰霾
如何治理青少年心理上的陰霾,尚有諸多不同的見解。
徐凱文強調要在教育領域打破內卷。他認為,學習不能講競爭,考試是為了更好地學習,而學習不是為了考試。
“我們經常說孩子有問題,孩子有問題主要還是在成年人的身上,家長和老師的問題解決不了,然后不斷在孩子身上施壓。”徐凱文尖銳地指出,“一些家長和老師有一個認識誤區,以為孩子考上大學,問題都解決了。其實,考上大學還是在‘卷’。”
“怎樣讓自己成為美好、高尚的人,這才是教育的意義所在。”徐凱文建議,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培養兒童青少年的感恩心、責任心、孝敬心、是非心、惻隱心、羞恥心、寬恕心、誠信心,以此來抵擋“空心病”。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林崇德說,目前,我們對于心理健康的教育認知,更多還停留在防止抑郁癥、怎么調解情緒等問題上。
但他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為了促進身心健康發展,不能只針對部分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青少年,而要培養全體青少年的積極心理品質。
林崇德強調,不能只關注怎么防止抑郁癥、怎樣調解情緒等問題,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幫助學生發展積極的品質,包括樂觀、希望、創造力等,這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
2001年,林崇德就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路要走正”,強調“促進全體青少年的積極品質”這一觀點。從20世紀90年代起,隨著中國學生群體變得龐大起來,2004年震驚全國的馬加爵事件使得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受到普遍關注。
林崇德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整個教育的一部分,要以人民至上為出發點,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進行緊密結合。
而中國社區發展協會副會長兼兒童友好社區(村)專業委員會主任周惟彥認為,面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單靠醫學、心理學的力量是不行的,它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社會性的解決方案。
事實上,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經在國家層面受到了重視。2021年,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成立。該中心是經中央編辦批準設立的國家衛生健康委直屬事業單位,是國家級的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專業機構。
在2022亞洲教育論壇年會上,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副主任王鋼表示,中心的成立是黨和國家對加強包括青少年在內的全體人民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部署,也是全面加強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推動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王鋼認為,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既需要包括行政部門、專業機構、科研院所等全行業、全社會的凝聚共識、形成合力,也需要加強醫學、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多學科、多專業的系統集成,融通聯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