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江蘇一天開跑9場馬拉松:除了展現“面子”,更考驗“里子”
“砰!”“砰!”
隨著發令槍響,揚州馬拉松、南京仙林馬拉松等多場賽事,過去這個周末在江蘇開跑。
據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統計,之前的一個周末,4月15日上午,江蘇更是有九地同時開跑馬拉松,從蘇南到蘇北,從黃海之濱到洪澤湖畔。
2015年被稱作馬拉松元年。自那之后,中國馬拉松賽事數量呈幾何級增長,辦賽城市也從一線城市迅速蔓延至二三線,以及中小縣城。
從區域經濟的角度看,馬拉松對于經濟實力不同、人文環境迥異的各個城市來說,意味著什么?所追逐的效應是什么?賽事洶涌的背后,更多是政府主導還是市場所需?
以經濟大省江蘇為例,澎湃新聞梳理近兩年的馬拉松賽事,從地域分布看,經濟實力更優的蘇南明顯多于蘇北,旅游天賦更高的城市較其他也更為熱衷。
同時,一擁而上之后,城市馬拉松也已逐漸開始洗牌。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蘇北多個城市在2016年熱鬧辦過一屆馬拉松后已陷入停擺,再次舉辦時間未知。
2018年4月21日,江蘇省南京市,當日上午8時,“活力仙林”為主題的2018南京仙林半程馬拉松比賽在羊山公園開跑。 東方IC 圖場次多花樣多
每年的春秋兩季,都是跑馬好時節。
對于主辦方來說,每一次動輒上萬人參與的馬拉松,都是對組織能力、財政支持、服務水平的巨大考驗。作為經濟大省,江蘇在組織馬拉松賽事方面有良好基礎。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有超過40場馬拉松在江蘇開跑。2018年,這個數字只增不減。
澎湃新聞注意到,馬拉松賽事在多個維度正呈現多元化趨勢。比如,在距離上,分全馬、半程馬拉松和迷你馬拉松。在馬拉松運動專業程度尚且不高的情況下,完成難度相對較低的半程馬拉松,往往更受各地主辦發和參賽者歡迎。
在參賽選手方面,出現了專門針對女性跑者的“女王跑”。比如今年3月底舉行的南京浦口女子半馬,以及4月15日舉行的無錫女子半馬,蘇州也在2017年下半年舉行了女子半馬賽事,受到大量女性跑者的歡迎。
在比賽時間上,江蘇宿遷曾在2016年獨樹一幟地舉辦過一屆“熒光半程馬拉松”,也就是夜跑比賽。
甚至在跑步方向上也出現了分野。4月15日,國際垂直登高大獎賽無錫站比賽在無錫“第一高樓”國金中心舉辦,又被稱作“垂直馬拉松”。和向前奔跑不同,“垂直馬拉松”考驗的是選手向上攀爬的實力。
辦賽邏輯
從區域來看,經濟實力較為發達的蘇南地區明顯更多。
澎湃新聞梳理發現,江蘇長江以南五個設區市的馬拉松賽事,一年可達到30場左右。截至目前,蘇南地區的縣級城市中,僅丹陽沒有組織過或近期計劃舉辦馬拉松。
南京理工大學教授、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是否開辦馬拉松,與地方經濟發展水平有一定關聯,也與當地的交通、服務等要素密切相關。
經濟相對發達、人口相對集中的城市舉辦馬拉松時,馬拉松往往不會是單純的體育比賽,還會和當地產業特征相結合。
比如今年4月15日,全國百強縣龍頭城市昆山首次舉辦馬拉松。澎湃新聞注意到,昆山當地媒體稱,除了“美麗”牌、“服務”牌,昆山馬拉松還有“兩岸”牌。
昆山是老牌臺資高地,10萬臺商臺胞在昆山工作生活。因此,打出“兩岸一家親”主題的昆馬,被當地媒體解讀為“昆臺從產業相融到心靈契合的深度融合發展平臺”。
半年前舉辦的太倉中德馬拉松和昆馬有異曲同工之妙。公開資料顯示,縣級太倉市目前坐擁280余家德企,以及中德企業合作基地等產業園區,對德合作堪稱遍地開花。
反觀江蘇長江以北八座城市,馬拉松賽事平均數量普遍不及蘇南地區。然而,數量少并不意味著熱情低,蘇北也不乏熱衷于舉辦馬拉松賽事的縣城。
比如洪澤湖畔的幾座縣級城市。湖東岸的洪澤、金湖都已連續數年舉辦馬拉松賽事。
金湖縣副縣長高昌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馬拉松不僅是一項體育賽事,“我們想通過舉辦馬拉松推動金湖縣住宿、交通、旅游發展,把潛在資源變成‘財源’,推進金湖縣各方面迅速提高。”
洪澤湖西岸的宿遷泗洪,近年來更是形成了一年兩賽的機制。除了上半年的生態濕地半程馬拉松,下半年還會舉辦稻田國際半馬。
泗洪縣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馬拉松對當地旅游、住宿、餐飲等行業的帶動是明顯的。數據顯示,2017年,泗洪接待游客突破45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2.3億元,達到新高。
還有蘇北“經濟洼地”灌云縣,在“終結化工大縣,向旅游大縣轉型”的背景下,于4月15日首次開辦了灌云國際馬拉松,吸引了3000名選手參賽。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熱衷于開辦馬拉松的蘇北縣城存在共性,往往都擁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或有著旅游強縣的目標。
用馬拉松帶動旅游,實現“彎道超車”,已成為部分相對落后地區的共同捷徑。
2018年4月22日,2018年中國揚州國際半程馬拉松賽在揚州馬拉松公園廣場鳴槍開跑。 視覺中國 圖“自上而下”
王宗平認為,中國大部分馬拉松賽事目前還處于追求社會效應的階段,政府辦賽的目的,更多是為了通過取得社會效應實現經濟效應。
有分析人士認為,和國外“自下而上”的辦賽邏輯不同,中國馬拉松整體還處于“自上而下”的推動中。
2017年7月,國家發改委、體育總局等部門聯合印發《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馬拉松、自行車等大型群眾性體育賽事行動方案(2017年)》(下簡稱《行動方案》)。
國家發改委解讀稱,《行動方案》是有效拉動體育消費、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快體育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齊發展短板的有效手段。
在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又有政策鼓勵支持,各地辦賽自然你追我趕。
而這種“自上而下”的推動,有時也會導致賽事受干擾的因素較多。澎湃新聞了解到,蘇北某縣區在2016年舉辦過一屆馬拉松后,停滯至今。
當地體育局知情人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首屆馬拉松辦得有些瑕疵,當地領導赴外地學習辦賽經驗后,得知“馬拉松跑死了人,問題拖了大半年無法解決”,就決定不再辦了。
蘇北另一個縣城情況有些類似。據當地文廣新局知情人士透露,2016年辦了一屆后,2017年因為相關領導不支持再辦,所以擱淺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馬拉松賽事的連續性、品牌性,往往是一座城市馬拉松賽事成功與否的重要評判標準。辦辦停停,無疑對地方和賽事本身形象不利。
辦好需要“底子”
“雖然馬拉松等大型群眾性體育賽事快速發展,但仍然面臨著供給總量不足、賽事結構不優、服務質量不高、市場潛力未充分釋放等問題”,2017年9月,國家發改委社會司副司長郝福慶表示,問題突出體現在馬拉松賽事“報名難”、“參賽難”,多層次賽事數量仍然偏少,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參賽需求。
事實上,在政策和大環境推動下,馬拉松正一邊“開花”一邊“洗牌”。有序的組織、良好的體驗,都是馬拉松賽事主辦方所必需的“底子”。
據公開報道,國外有馬拉松賽事優秀主辦方對于辦賽經驗的總結就是,應充分適應和尊重參賽者的需求,并給參賽者和觀眾帶來難忘的體驗。
而這,將是馬拉松賽事在短暫刺激地方消費外,可能會給辦賽地帶來的良好的長遠口碑以及經濟效應。
“出于個人價值的實現和展示,多數馬拉松參賽選手往往會發布朋友圈、微博,這等于幾千人同時給當地做了一次免費廣告。”王宗平認為,社交媒體對于賽事的帶動作用無法忽視。
然而,社交媒體也是把“雙刃劍”。如果賽事組織和體驗做得不夠好,被數千人集體吐槽,那么對于當地的形象則會起到反作用。
因此,馬拉松除了展示“面子”,還相當考驗“里子”,比如賽事組織、保障水平等等。馬拉松比賽,一定程度上是一座城市軟實力的綜合體現。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