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自然主義……文學思潮還要被誤讀多久?
我們很早就學會對作者和作品進行“分門別類”,例如《詩經》是中國第一部“現實主義”詩集,屈原被奉為中國“浪漫主義”的鼻祖,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體現著“自然主義”的精髓……
這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常見做法,有助于最便捷地把握作品的精神特質,但是習以為常之后,卻很少有人去追問究竟什么是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自然主義……它們如何產生,又代表著何種內涵。
即使是一些專著,也會很自然地指出,我國從上古到近代的古典文學中,“浪漫主義”是綿延不絕的傳統。但是“浪漫主義”作為一個術語,它來自19世紀西方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即便是作為創作原則和創作方法,在西方也不是是“古已有之”,而說在中國是古已有之,則未免有些令人費解。
魯迅先生在《三閑集·扁》中曾說過:“中國文藝界上可怕的現象,是在盡先輸入名詞,而并不紹介這名詞的函義。于是各各以意為之。看見作品上多講自己,便稱之為表現主義;多講別人,是寫實主義;見女郎小腿肚作詩,是浪漫主義;見女郎小腿肚不準作詩,是古典主義;天上掉下一顆頭,頭上站著一頭牛,愛呀,海中央的青霹靂呀……是未來主義……等等。還要由此生出議論來。這個主義好,那個主義壞……等等。
我們不得不承認,魯迅先生所說的這種情況,在現今仍然部分地存在。文學觀念和文學批評術語譜系的科學性、準確性與合理性問題,關乎文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從源頭上深度梳理與重新闡釋西方文學思潮,是外國文學研究創新的重要途徑。
在北大博雅講壇第482期《文學思潮研究:文學研究的創新之維》中,浙江工商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蔣承勇講述了文學思潮研究的緣起、特點、案例等,為我們深入了解文學思潮打開了一個窗口。
01
體裁流變與思潮演變
中西文學發展有什么差異?
中國文學主要呈現為文體演變的線索——散文、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思潮流派不清晰。而西方文學明顯呈“運動”、“革命”的形態,思潮流派是紅線。
文學思潮是指在特定歷史時期一定社會-文化思潮影響下形成的具有某種共同美學傾向、藝術追求和廣泛影響的文學思想潮流。
文學思潮的界定有四個層面:
1、文學思潮產生發展的深層文化邏輯,是凝結為哲學世界觀的特定社會文化思潮。
2、文學思潮的理論表達,是完整、獨特的詩學系統。
3、文學思潮在作家生態層面的現象顯現,是流派、社團的大量涌現。
4、文學思潮的最終展示,是新的文本實驗和技巧創新。
02
不停留在字面意義上
文學思潮研究要求史論結合
文學史研究的三個層面是相互勾連的基本問題:作品研究、作家研究和思潮研究。其中,文學思潮研究是“史”和“論”的結合,同時又與作家、作品的研究密切相關;“史”的梳理與論證以作家作品為基礎和個案,“論”的展開與提煉以作家作品為依據和歸宿。因此,文學思潮研究是文學史研究的理論性、宏觀性和綜合性工程。
“理論性”意味著文學思潮研究高于文學史和作家作品研究,需要對作家作品和文學史現象在理論概括與抽象提煉后上升到文學理論和美學理論的層面。
“宏觀性”意味著文學思潮研究雖然離不開具體的作家作品,但又不拘泥于作家作品,而是從“源”與“流”的角度梳理文學史演變與發展的淵源關系和流變方式及路徑、影響,使文學史研究具有宏闊的視野。
“綜合性”意味著文學思潮的研究是作家作品、文學批評、文學理論、文學史和思想史等多個領域的研究,使文學史研究的全面性、系統性和跨文化、跨學科成為必然與可能。
與個案化的作家、作品研究相比,文學思潮研究在西方文學史研究中處于最高階位,這也就合乎邏輯地使其成為西方文學史研究的中樞地帶,也因此決定了其在西方文學史研究中的難度和重要性,以及對外國文學學科建設中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研究西方文學史和作家作品,如果沒有文學思潮的視野,勢必會因此缺失對文學史的宏觀思維、深度把握與理論考辨,從而失之簡單化與淺表化。
03
如何被誤讀?
文學思潮在中國的來龍去脈
由于我國特殊的人文生態環境,決定了對西方文學思潮的研究的特殊境遇,無可避免地使西方文學思潮研究出現了歷史性偏頗,從而遺留了諸多有待深化和完善的重要學術空間。
西方文學思潮在中國的傳播,乃新文化運動得以展開的重要動力源泉之一,并直接催生了五四新文學革命。人文主義、古典主義、啟蒙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自然主義、唯美主義、前期象征主義、現代主義等西方諸思潮同時在中國文壇繽紛綻放。
但是,一時間的熱鬧紛繁過后,主體性“選擇”的問題很快便擺到了本土學界與文壇面前。由是,崇奉浪漫主義的“創造社”、信奉古典主義的“學衡派”、認同現實主義的“文學研究會”等開始論。以“浪漫主義首領”郭沫若在1925年轉向,全面批判浪漫主義并皈依“寫實主義”為標志,20年代中后期, “寫實主義”/“現實主義”在中國學界與文壇的獨尊地位逐漸獲得確立。
民國11年之《學衡》創刊號
1949年以后,中國在文藝政策與文學理論方面全方位追隨蘇聯。西方浪漫主義、自然主義、象征主義、唯美主義、現代主義等文學觀念或文學傾向持續遭到批判;與此同時,昔日的“寫實主義”,在理論形態上亦演變成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或與“革命浪漫主義”結合在一起的“革命現實主義”。此時,本土評論界對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做出了嚴格區分,在價值判斷上,一味取向于現實主義,對自然主義的些許肯定也僅僅是因為它對現實主義有某種程度的補充與發展。
改革開放之后,“現實主義至上論”在持續的論爭中趨于瓦解;對浪漫主義、自然主義、象征主義以及唯美主義、現代主義等文學的研究與評價慢慢地開始復歸學術常態。但舊的“現實主義至上論”尚未遠去,新的理論風潮又開始盛行。上世紀90年代以來,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等文學觀念以及解構主義、“后殖民主義”等文化觀念風起云涌,一時間成為新的學術風尚。這在很大程度上,延緩乃至阻斷了學界對西方諸多文學思潮研究的深入。
后現代閣樓客廳設計,圖片來自攝圖網。
總體上看,本土學界對西方文學思潮在學理認知上始終存在系統的重大誤判或誤讀,對它的價值的認識嚴重不足。
在這種情況下,應如何推動中國文學思潮研究走上正確道路呢?比如我們常說的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自然主義,它們的真正意涵究竟是什么呢?
浪漫主義
作為文學思潮的浪漫主義,是對過往傳統的一次“革命”與“反叛”。
浪漫主義終結了此前主導西方文學200多年的古典主義文學思潮,并取而代之,在大約兩代人的歷史區段上,成為西方文壇新的領導力量。西方文學從理性主義走上了感性主義(情感主義)的階段。
浪漫主義文學早期作家歌德,他在1774年發表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描述一名帶有豐富感性和熱烈情感的年輕作家的故事,引發了全歐洲成千上萬青年的崇拜和模仿。
浪漫主義同時顛覆了此前主導西方文學2000多年的“摹仿說”,用其所倡導的“表現說”從整體上革新了西方的文學理念,開啟從“鏡”到“燈”的重大轉變。
對浪漫派作家來說,文學創作不再是對外在自然的模仿,而是詩人的創造性想象;文學作品也不再是自然的鏡子,而是作家創造的另一世界:一個不同于現實世界的藝術世界。
并且,浪漫主義革命使其成為西方文學進入現代階段的標志。浪漫主義以降,西方文學諸多思潮——象征主義、唯美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以及頹廢派文學等均是對浪漫主義的“正反應”——它們均肇始于浪漫主義,并從不同的側面深化、發展了浪漫主義。
而現實主義、自然主義則基本是對浪漫主義的“負反應”——它們雖然也肇始于浪漫主義,彼此也有不同程度的內在聯系,但基本上卻是以浪漫主義的“矯正者”的身份確立了自身的歷史地位。
現實主義
19世紀西方現實主義以其強烈的社會批判性和高度的社會認識價值而著稱于世。
現實主義者總是力圖給我們展示一個未曾美化過的世界,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現實主義比現代派形態的文學缺少虛構,僅僅是機械、簡單的“摹仿”,恰恰相反,只不過現實主義的虛構特別隱秘而已,在虛構的想象和抽象中提煉和結晶出逼真的效果,才是現實主義文學創作之藝術真諦,唯其達到逼真之效果的虛構更顯其藝術技巧之爐火純青。現實主義追求鏡子般的真實,也并非對生活的直陳,而是借助高水平的虛構技巧創造出來的一種合乎生活邏輯的逼真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并不是簡單的誰取代誰的雙向分裂,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包容。現實主義的奠基人司湯達和巴爾扎克實際上是以浪漫主義的姿態登上文壇的。
司湯達與巴爾扎克
作為一種“現代現實主義”,其反叛現代工業文明、社會--歷史描寫的風俗畫特征和心理描寫的細致性等方面,都傳承了浪漫主義文學。所以,勃蘭兌斯把早期現實主義稱之為“浪漫現實主義”,這可以理解為這兩種文學思潮之“現代性”的共同秉賦。因此,現實主義雖然有對浪漫主義的反叛,但彼此并不完全表現為絕然的分裂,而又有內在的勾連。
自然主義
在理論上,自然主義作家強調體驗的直接性與強烈性,主張經由“體驗”這個載體讓生活本身“進入”文本,而不是接受觀念的統攝以文本“再現”生活,由此,自然主義完成了對西方文學傳統中“再現”式“現實主義”的革命性改造,于是,自然主義開拓出了一種嶄新的“顯現”文學觀:“顯”即現象直接的呈現,意在強調文學書寫要基于現象的真實,要尊重現象的真實,不得輕易用武斷的結論強暴真實。自然主義“顯現”理論達成了對浪漫主義之“表現”與現實主義之“再現”的超越,也達成了自然主義對20世紀現代主義之“內傾性”風格的接續。
盡管在崇尚科學思維和實用理性這方面,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有某種程度的同根同源性。但關于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既不能籠而統之地用“寫實主義”將兩者一鍋煮,也不能以現實主義的標尺削足適履地評價自然主義。
由以上三個概念解釋與辨析可以看出推進中國對西方文學思潮研究的必要性。
研究文學思潮,可以拓展文學研究新路徑、新領域、補短板;為文學史“重寫”提供新思路、新視野、新成果;拓展作家作品研究的視閾。
總結而言,深度闡釋西方文學思潮,特別是十九世紀文學思潮,重新認識文學之傳承與創新的關系,可以助推外國文學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的重構,也可以助推文學觀念和文學批評術語譜系的更新與完善,同時也有助于整個文學研究理念與方法的創新。
19世紀西方文學思潮研究叢書
本叢書把19世紀西方文學思潮放在西方文學史演變和中外文學關系比較的基點上予以重新考察,從整體上對其基本面貌與內在邏輯做出新的系統闡釋,從而廓清并深化了該領域的學術研究,為重寫西方文學史和促進外國文學學科建設提供了重要而嶄新的成果借鑒。
-End-
原標題:《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自然主義……文學思潮還要被誤讀多久?》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