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 +156
專訪|周梅森:把握時代的本質——真實
作家、編劇周梅森,做過礦工,當過編輯,從過商,也曾在政府部門掛過職,豐富的人生閱歷,為他的寫作生涯打下堅實基礎:“正是過去那些年可貴的經歷,讓我既有了對社會觀察的機會,也為寫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
2017年,一部《人民的名義》成為年度爆款,也讓行業外更多普通觀眾對周梅森這位深耕現實題材的創作者更加熟悉。《人民的名義》之后,周梅森的《突圍》聚焦國企在市場化浪潮中的自救。
《大博弈》海報
最近播出的《大博弈》,同樣是著眼企業在時代浪潮中的變革,《大博弈》里,描繪了大型國企集團,有從瀕臨破產到重獲新生的上市公司,有大型民營企業等的不同生存狀態,其展開的面相、涉及的廣度、挖掘的深度,更上一層樓。
2005年前后,中國不少企業面臨著股權分置改革,伴隨著整個股改進程,周梅森自述,他關注到一家非常著名的制造業企業,從資本市場上收購一家汽車制造業企業,完成了自己在香港和內地上市的這個過程。以此作為背景,周梅森寫了一家企業在股改中的故事,并把中國制造業在計劃經濟基礎上艱難起步,并逐漸走向輝煌的過程,全面表述出來,最終形成了《大博弈》的故事。“在2005年前后那場股改雖然是個歷史的進步,但不能決定中國企業的命運。”那么,決定命運的是什么?
秦昊在《大博弈》中飾孫和平
周梅森曾追蹤了解過一位著名重裝動力集團公司老總,這位老總在企業最困難的時候,遠赴雅加達拓展市場,他發現當地鼠患嚴重,靈機一動,從國內購來老鼠藥售賣,在當地很快供不應求。他神采飛揚地跟周梅森說,當時他在雅加達售賣一包老鼠藥的利潤甚至超過一臺小發動機。“他說得隨意,我聽得有心,”周梅森回憶,“我強烈感受到一位企業家身上所具備的堅強毅力和商業嗅覺。”之后,周梅森多次到這位老總的企業采訪,體驗生活。“這位優秀企業家豐富而成功的奮斗經歷,為我打開了創作視野。決定企業命運的是一大批像孫和平這樣的企業家,是他們帶領企業走出了困境,創造出一個個產業奇跡。”
萬茜 飾 錢萍
于是,周梅森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都在研究中國的企業家們,并將他們書寫在自己的作品中。“很多在我們改革開放、中國制造這個變革歷史中出現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在《大博弈》中都能找到影子,比如說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徐州重工等等,他們的故事我都研究過,他們人物我也都研究過。”周梅森道,“所以說,最終這部作品應該講,是重卡裝備行業的精英們的歷史圖畫,歷史畫卷。”
坦白講,重卡裝備這一行業設定,讓《大博弈》存在“門檻兒”。周梅森坦言,“前面部分是關于重卡裝備企業的技術性的問題很多,后面關于資本市場博弈的專業內容很多,高層政治對經濟的影響也有很多。再者企業家,民營企業、國營企業,股份制企業、混合企業,這些企業之間由于各自的企業性質決定了他們博弈的層次,博弈的境界,各方面又有很多技術門檻,那就相當難。”
《大博弈》劇照
“一方面,我力求要做出時代的高度和深度,要寫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一方面,又要讓最廣大的觀眾和讀者進入我的作品,能夠接受我的作品。因此,就要放低門檻。”周梅森表示,本來《大博弈》的開場,是以一場國際股東大會開始的。在審劇過程中,周梅森覺得不對,“如果這樣開場的話,觀劇的門檻太高,把大部分的觀眾擋在場外了。”他當時就和出品方商量,從主人公在東南亞抓老鼠遇上槍戰那場戲開場,“用一個非常生活化的,每個人都能看懂的,一個處于逆境的孫和平,來講他如何逆風起航的故事,這樣就把孫和平的人物形象和觀眾就拉近了。”
周梅森堅持,宏大敘事的作品,一定要接地氣,要生活化,要真實,要寫出一個時代的本質。“主題宏大的題材,絕不能端著架子教育觀眾和讀者,絕不能狗血懸浮。”他說道,“有兩點非常重要,第一,緊緊抓住這個時代的本質,第二,要講好關于‘人’的故事,而不是‘神仙’的故事,不是神仙打架。把握時代的本質,本質就是真實。”
“從年長到年輕的觀眾,都是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目睹者、參與者、受益者。大家對我們這四十年的經歷都有刻骨銘心的記憶。中華民族從來沒有這么強盛過,這么輝煌過。我想這部作品會成為大家共同的記憶。”周梅森道,“我是隨改革開放一起成長的作家,我熱切關注著這個時代復雜劇烈的種種變化,作為一個在場者,我會根據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一些痛點,熱點,在文學作品中發表我的意見,也因如此我的作品,素材題材、靈感源泉,不會枯竭。”
周梅森工作照
【對話】
我們的時代精神是什么
澎湃新聞:工業題材電視劇在中國電視劇歷史中,是一個重要門類,而你在《大博弈》之前也創作過工業題材的作品,那么,《大博弈》相對來說,最大的特別之處是什么?
周梅森:我是一個不愿意重復自己的作家,當然更不會重復他人。我想嘗試一種新的表現工業和改革題材的藝術形式,首要一個就是不走技術派路線,不走悲情路線。感傷情懷、工人困境、工匠精神、勞模奉獻、產品升級,技術突破,這當然值得寫,但不是我關注的重點,因為就工業談工業,我稱之為技術派,這些講一廠、一地、一市產品創新、改造升級,工人無私奉獻,是最常見的小敘事角度。而《大博弈》講的是中國制造在什么基礎上、怎么崛起的,我們的時代精神是什么。全世界都是拿出最好的企業來上市,我們中國卻是拿出最困難的企業來上市,中國資本市場就是這樣起步的。所以,這是一個關于企業家和制造業的故事,又是一個關于資本的故事,也是一個關于人的故事。
第二個,我的作品通常規模很大,人物關系復雜,這是我的一貫風格。我喜歡縱橫捭闔的感覺,喜歡人物在大的時代舞臺上演出蕩氣回腸的大故事。再偉大的理想、再大的舞臺,都是人在表演,所以,我努力寫出每個人人性的復雜性和多面性,比如《大博弈》中的孫和平,是我最喜歡的人物。他幾度尋求“跑路”不愿擔任廠長,勉強出任后又四處卑微找其他企業“討飯”找資金,創業經歷“不正經”,博弈過程不按常理,但最終逆襲成功,算得上我筆下男主的一次“轉型升級”。一個人的心有多大,就決定了他能做多大的事業,就像《大博弈》中的這些主人公們,“中國制造”正是有許許多多像孫和平這樣的企業家出智出力,才取得了今天這樣的成就。
田雨 飾 劉必定
澎湃新聞:三位男主人公的矛盾、利益糾葛在前幾集中就被夯實,能否聊聊對于這些矛盾的集中呈現,當時在創作上經歷的一些考量,比如戲份的分配,人物關系的建立?
周梅森:孫和平、楊柳、劉必定這三個角色,我設計為大學時代老同學。這三個人物代表三種不同的人格和類型。三個人物,沒有一個是壞人,他們都是大時代下面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有理想有抱負的寫照,所以就沒有什么好人和壞人,但是同時他們可以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自己的夢,為了自己的制造業制造夢,拼一個你死我活。好人之間并不是沒有矛盾,有時候矛盾還是相當尖銳的。
《大博弈》的故事從主人公在海外從事貿易,甚至不得不賣老鼠藥開始,從舊廠發展公司,一步一步經過資本市場,經過企業管理,一步步走,他認為是自己站立起來,有能力和同行業的其他企業避險而立,到最后一步一步靠資本力量兼并一些其他的企業,一些在技術上先進的企業,包括在后來成就了為世界非常有名的,有影響的制造業企業,這個過程電視劇40集,我想寫就是三個主人公和制造三家企業的故事,比較符合中國制造業壯大發展的輝煌的道路。
譚凱 飾 楊柳
澎湃新聞:看到你在一個采訪中提到過:要寫出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要寫出典型性格,就必須要營造典型環境。無論是典型性格,還是典型環境,都需要對人物和社會非常深刻的洞察,能否就此談談“典型”怎么發現?怎么樹立?
周梅森:40年改革開放是中國的一個大環境,而在《大博弈》里寫到的這場重工汽車行業、裝備行業的博弈,就是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特有的國情條件下構成的一個典型環境。孫和平、劉必定、楊柳就是誕生在這個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發現這些人物需要一雙慧眼,而且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一段時間的沉淀。比如孫和平這個人物,我最早發現是在一家重點關注企業在兼并過程中的幾方決斗的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
那場讓資本市場記憶猶新的企業兼并,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對壘,讓我發現了產業資本的一個代表人物。后來我和這個企業的老總在交談過程中,他跟我談到了許多產業資本的故事。這個人物顯然和過去《喬廠長上任記》時代的工業題材的作品不同,因為這個人物的嶄新的形象最早就是出現在資本市場上面,他代表著一種產業資本參加了一場博弈,因此這個人物他天生就具有金融屬性,他天生就代表了產業資本對金融市場的那種特有的敏感。所以故事從東南亞街頭,從主人公的外貿銷售開始講起,是非常適合這個典型人物的出場的要素的。
《喬廠長上任記》片頭
《大博弈》這部作品會成為大家共同的記憶
澎湃新聞:看到你也提到,這部作品直面了中國制造過去二十多年來走過的艱巨、復雜又悲壯的道路,能否談談你的觀察和感受?另外,你還有一句話:“中國制造幾十年來的崛起震驚了世界,改變了整個民族的面貌。”這種“面貌”的改變,能否展開說說?
周梅森: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講話以后,真正的市場經濟大幕拉開了,我們的人物走上了歷史舞臺,《大博弈》中的人物,就是從南方講話以后,國企、民企、股份制企業,各種企業在市場條件下走上了他們各自的博弈道路。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個企業家,不論是民營的,還是股份制的,還是國企,在這個過程中變化都是相當驚人的,可以用天翻地覆來形容。很多老國企,在當年都是龐然大物,然而到今天真正還能在市場上博弈的已經非常少了;而草莽英雄時代的大型民企集團許多都消失了;最早的股份制企業,你看看當年老八股還有幾家在股市上混得下。一批新的力量,類似于“孫和平”代表的各種新勢力,在這幾十年中,紛紛崛起,國家因此改變了面貌。中國制造因為有了一批“孫和平”這樣的企業家,崛起了,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
《大博弈》劇照
澎湃新聞:多年前,不乏表現工廠、工人的影視劇,但近些年來,表現工人階級的影視劇越來越少,相反,所謂的都市白領、精英階層成為敘事主體。能否談談你對這個改變的觀察和看法?
周梅森:很多人講,工業題材、農業題材,寫工人、寫農民沒人看,我覺得我們這個國家還是以農民、工人為主,他們是我們共和國的基礎,文藝工作者有必要、有義務為他們做些東西,這些年這類作品太少了,我就是要做這樣的嘗試。
因為我們處在一個偉大的變革時期,所以我覺得,必須有一部分作家關注現實生活,關注老百姓關注的那些問題,關注社會變革中的一些矛盾,不能裝作看不見。長期以來,我一直都在堅持聚焦現實題材,不管外部有什么說法,不管這樣的寫作是否被認為落伍,被認為觀念陳舊老套,我都頑強地堅守著現實主義文學陣地,頑強地堅守著對現實的思考,對時代變化的觀察、積累。我想《大博弈》這部作品會成為大家共同的記憶。
澎湃新聞:現在市場環境上雖然總是談創新,但平臺、劇方始終更多關注的,還是被驗證了的商業模式、對標劇目,因為“新”有風險。作為資深從業者,你如何看待電視劇的題材創新?
周梅森:創新當然有風險,但是如果藝術不創新,必然是死路一條。創新是在風險中求生,守舊是在平靜中死亡。
《大博弈》劇照
寫現實題材作品,一定要有勇氣面對生活
澎湃新聞:你身兼原著作者和編劇兩個身份,如何看待編劇和原著作者、劇本和原著之間的關系?
周梅森:作家、編劇,都是很有意思的身份,而我只編自己的作品,不放心給別人編劇。我把小說作為提綱,有人物、有故事,那劇本做起來就很順。我已經養成了一種獨特的寫作習慣,有些地方,在寫小說的時候,我會盡可能減弱它的戲劇性,但在改編劇本時,我又知道在哪里該推動戲劇矛盾。雖然我小說里只是寫了兩頁紙的文字,但我也可以瞬間編劇附身,想象出劇情的走向,人物的心理活動,這真的很有意思。
澎湃新聞:你合作過很多劇方和導演,作為編劇,你認為大家最好的合作狀態是怎樣的?
周梅森:我是一個比較強勢的編劇,大概在圈子里面也比較少見,寫了十幾部電視劇,始終牢牢把握著話語權。我想在中國沒有幾個編劇敢像我這樣做,可以先把劇本做好,合作方覺得合適就做,他們覺得不合適我就換一家合作,但要拍,就老老實實按照我的劇本去拍。
當然,我不是一個“霸總”編劇,我真的很好合作!我堅持的是文學藝術的部分,如果制片人、導演說得有道理,我會從善如流,畢竟,影視是工業,是資本投入,編劇也要有邊界,工業的事情,還是交給專業的人來做。我和上海耀客連著合作兩部戲,兩部戲,我投入心力6年,這6年和整個耀客的員工都有很深入地接觸和了解。耀客是一個充滿朝氣,很有度量,很有擔當的公司。導演韓曉軍,他是一個很優秀的導演,而且很勤奮,也非常好溝通,重視與忠實劇本,非常了解演員情緒,很有親和力的一個導演。
澎湃新聞:這些年好的現實題材電視劇大多出自資深編劇之手,采訪一些制片人時也會談到他們對年輕編劇駕馭現實題材能力的質疑,對于想從事現實題材創作的年輕編劇有著怎樣的建議?
周梅森:我認為當代作家/編劇寫現實題材作品,一定要有勇氣面對生活。當下時代,一方面我們創造了中華民族最輝煌的一頁歷史,同時也面對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么一個“崛起的年代”,各種社會矛盾都會暴露出來,這都很正常。要有勇氣正視這些矛盾,不能“閉上眼睛”,因為真實是作品的生命。不管生活多么殘酷,或者可能會惹來麻煩,作家/編劇都必須要有勇氣,對老百姓講真話,不要去美化現實。文學作品,尤其是反映當代現實生活的作品,絕不能瞞騙。如果不能真誠面對生活,就很難寫出好作品。
- 拜登甩锅特朗普
- 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决议
- 文旅商体展联动如何激发城市新活力
- 海航一架波音飞机单侧发动机失效备降南昌,机上乘客无人员受伤
- 格力发声明辟谣董明珠被停职审查
- “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的简称,2025中国军团无人晋级单打32强
- 井上雄彦的漫画《灌篮高手》的一位主人公,会边骑自行车边睡觉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