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肺科醫院主治醫師戴潔:慢阻肺4倍以上幾率患肺癌
·新冠疫情時代,人們對肺部健康更加重視。慢阻肺和肺癌是目前死亡率最高的兩大呼吸系統疾病,它們的共同危險因素就是吸煙,需要重視預防。雖然吸煙帶來的影響具有延遲效應,但任何時候開始戒煙都不算晚。同時避免長期接觸空氣環境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戴口罩也是有效的預防手段之一。
11月16日是第21個世界慢阻肺日,11月17日則是第22個國際肺癌日。在此前夕,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以下簡稱“肺科醫院”)胸外科主治醫師戴潔接受了澎湃新聞記者專訪,分享他對于慢阻肺相關性肺癌的臨床研究和標準化診療實踐。今年8月底,戴潔入選了第二屆“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領計劃”。
“新冠疫情時代,人們對肺部健康更加重視。慢阻肺和肺癌是目前死亡率最高的兩大呼吸系統疾病,它們的共同危險因素就是吸煙,需要重視預防。雖然吸煙帶來的影響具有延遲效應,但任何時候開始戒煙都不算晚。同時避免長期接觸空氣環境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戴口罩也是有效的預防手段之一。”戴潔說。
肺部結節不應過度診療
上海市肺科醫院胸外科被稱為全球最大的“航母”級胸外科中心及微創、疑難胸外科診療中心,每天戴潔都要排上至少四五臺手術。而在繁忙的手術間歇,他還會見縫插針地開展科研工作。他的白大褂上衣口袋里,總是整整齊齊別著幾支筆,其中有一支記號筆專門為看文獻而備。
戴潔正在進行開胸手術。采訪對象 供圖
2018年進入肺科醫院工作不久,一項研究30年肺癌疾病譜變化的課題,就擺到了戴潔面前。要收集5萬多個病例數據,包括患者的基線信息、腫瘤學信息、術后生存狀態等,工作量可想而知,尤其是需要重新對多年前的外地病人進行回訪,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光是數據庫的搭建就花了七八年時間。
戴潔加入姜格寧教授課題組后,承擔了數據庫的維護和更新,“有時候一個科研想法的實踐,需要靠幾代人的工作,才能把研究隊列建成,這個過程中考驗的是堅持。”2020年,戴潔完成了初稿,今年中旬,文章發表在了《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上。
研究發現,近30年,外科診治肺癌患者的性別分布已發生巨大轉變。女性患者比例逐年增多,并于2015年超越男性,目前男女比為1:1.5。2013年后女性發病年齡呈年輕化,平均年齡由58.7歲下降至54.7歲。吸煙人群和鱗癌比例在男性患者中顯著下降,腺癌已成為外科治療最常見的肺癌病理類型。隨著肺癌篩查的普及,Ⅰ期肺癌的比例呈顯著增加趨勢。
戴潔指出,根據各國臨床指南建議,結合吸煙史、惡性腫瘤病史、家族史、肺部合并疾病史等綜合因素,一般50歲以上人士每年應做一次常規胸部低劑量CT。但當前許多30歲左右的年輕人,通過公司或自發體檢,發現肺部結節,應根據結節的不同性質確定不同的隨訪策略。
“新冠疫情下的CT篩查,增加了肺部結節的檢出,也可能出現過度診斷和治療的現象。”戴潔說,“有些結節可能終身不發病,過度診斷會引起患者的焦慮情緒,比如頻繁做CT檢查,或者要求穿刺活檢等。”一些多發磨玻璃結節患者甚至要求把結節一切了之,但戴潔會勸住他們,因為肺部不可再生。
“8毫米只是直徑上的數值標準,磨玻璃結節在密度、形態、位置上還有很多差異。密度越大,浸潤程度可能越高;圓形規整的和有毛刺的,靠近血管的和臨近胸膜的,處理方式都不一樣。”
戴潔介紹,如果小的純磨玻璃結節位于肺門結構中央,切除手術帶來的肺功能損失將增大,因此會建議患者繼續隨訪,可以等它出現浸潤趨勢時,屆時切除也不會增加復發概率或影響長期生存,但患者可因此多出兩到四年更有質量的生活。
針對上述臨床最新現象,上海市肺科醫院正在籌備第二版《磨玻璃結節早期肺腺癌的診療共識》(第一版發布于2018年),“其中最大的改變,是將腫瘤治療和患者生活質量共同納入診療策略。”戴潔說。
慢阻肺患者4倍以上幾率患肺癌
戴潔在為病人做檢查。采訪對象 供圖
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胃潰瘍可能最終導致胃癌,乙肝可能導致肝硬化繼而引發肝癌,這些增加患癌風險的疾病稱為癌前疾病,但說到肺癌,除了吸煙之外,是否還有促發癌癥進展的肺部疾病呢?戴潔在博士生階段一直思考這個問題,他將目光投向了慢阻肺。
慢阻肺通常是由于接觸大量有毒顆粒或氣體,導致氣道和(或)肺泡異常改變所引起,主要分為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最常見的癥狀為慢性咳嗽、咳痰和進行性呼吸困難。
在同濟大學讀博期間,戴潔作為校際交流博士,來到世界首屈一指的美國梅奧醫學院,學習肺癌臨床和遺傳流行病學。要在短短半年內完成別人兩年才能完成的成果,戴潔效仿美國前國務卿賴斯的勵志傳奇,使出了“八倍努力”,每天兩點一線,“朝八晚二”,周末無休。之后到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留學(同濟大學聯合培養),他又將三年培養時間壓縮到了一年,順利完成博士學位畢業論文。
國內外的流行病學研究文獻顯示,40%~60%的肺癌患者合并慢阻肺。另外現有研究表明,不管是否有吸煙史,慢阻肺患者患肺癌的自然概率是一般人的4倍以上。如今,我國的臨床實踐已經吸收了這一思路,在肺癌篩查指南中將慢阻肺列為高危因素。
從基礎研究的角度,戴潔探討了慢阻肺和肺癌之間是否存在共同的易感基因,而在臨床實踐層面,他繼續深入研究慢阻肺對肺癌外科手術安全和預后的影響。
“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受限,通常影響肺外科手術安全性,然而如果腫瘤和局限性肺氣腫出現在同一個部位,手術切除腫瘤后患者的肺功能反而有可能得到改善,相當于肺減容效果。”戴潔介紹。
“慢阻肺還會增加術后呼吸道感染并發癥,存在漏氣時間延長等風險。因此手術操作中需要額外注意,嚴密地縫合創口,術后拔管時間也應延遲,以免漏氣形成氣胸或皮下氣腫。”戴潔稱,合并慢阻肺會增加20%的肺癌死亡率,慢阻肺患者也是肺癌復發的高危人群,因此這類患者在術后隨訪時也應特別密切觀察。
戴潔還在臨床上發現,合并慢阻肺的肺癌患者,免疫治療的效果要優于單癌患者,團隊近期也在開展研究,比較兩種肺癌患者的基線情況、腫瘤標本以及測序結果,希望能破解現象背后的機制原因。
而在術前診斷方面,他們根據結節的形態進行三維結構重建,達到了精準診斷,并且對一類特殊的囊腔型肺癌提出了影像分型。針對這個發病率較低、影像表現不典型的罕見疾病,戴潔參與主編《囊腔型肺癌》一書,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與回顧,提供了獨到的“上海肺科經驗”,以減少漏診誤診的發生。
博士生階段,戴潔在美國梅奧醫學院交流。
臨床與科研齊頭并進
戴潔在科研設計中,總會多用幾種方法,來確認結果的可靠性。戴潔笑著解釋,這與胸外科姜格寧教授對青年醫師的要求分不開,“如果碰到疑難手術,也必須提前想好備選方案,萬一原先設計的手術方案沒有達到理想預期,就要有另一種手術方案去彌補,不能在手術臺上再去想該怎么辦,否則對患者影響太大。”
回到考入同濟大學的起點,大一的解剖課完全吸引了他。人體半機械的結構,帶來某種敬畏感,“人體解剖是一種藝術,每一塊肌肉的分布,每一條神經的支配,雖不像建筑設計看得見摸得著,但在強大的電生理等知識背景下,能夠知道大腦皮層的哪個區域控制哪塊肌肉。”戴潔感嘆,“人體并不是想象中的虛幻,而是存在非常精細的調控。”
外科醫生在傳統印象中需要“膽大心細”,這也塑造了他嚴謹的做事風格。疾病譜的改變,肺癌作為中國人高發的疾病,“胸外科將會有更多更大的用武之地。”在導師姜格寧教授的影響下,戴潔自覺將科研與臨床任務“雙肩挑”,在疑難復雜外科手術中磨練學習技藝。
有一臺氣管食管瘺手術,他們從早上8點做到晚上17點,中間沒有一刻停歇,這也是國際上首例胸外科聯合整形外科采用游離真皮瓣修補氣管食管瘺,團隊將對患者資料和隨訪情況進行整理并發表相關論文。
“由于慢性炎癥的存在,氣管食管瘺患者瘺口周圍的神經血管解剖結構往往難以辨認,手術中要完成食道縫合、氣道修補和肌肉瓣間置,需要極為精細的手術解剖技術。”戴潔介紹,像這類難治性疾病,不僅考驗手術經驗,同時術前評估手術時機和方案,以及術后管理,都需要建立一套標準流程。肺科醫院也正對此展開相關經驗總結,形成“肺科共識”。
“科研來源于臨床問題,而科研的成果也將回歸應用于臨床,兩者其實是齊頭并進、密不可分的。”戴潔說。
(編者注:本文系澎湃科技與上海科技聯合推出的“正自廣闊: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領計劃追光報道”系列之一。敬請垂注更多后續報道。)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