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通過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濕地并促進可持續生計 | 綠會Ramsar COP14邊會圓滿召開!
國際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Ramsar COP14)于2022年11月5日至13日在中國武漢的東湖國際會議中心(ELICC)和瑞士日內瓦的日內瓦國際會議中心(CICG)同時舉行。作為《國際濕地公約》(RAMSAR)的觀察員機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發會、綠會)代表團于日內瓦實地全程參加了會議。
2022年11月8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第三天,中國綠發會國際部攜手興安盟生態文明研究院、武漢商學院通識教育學院、溫州-肯恩大學、浙江科技學院環境與資源學院、智利大學和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成功舉辦了以“Restoring Wetlands while Advancing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via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Our Neighborhood(通過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濕地并促進可持續生計)”為主題的邊會。雖然本次邊會召開的時間很不友好(北京時間深夜),但觀眾熱情不減,為了一睹為快,堅持深夜蹲守直播。本次會議采用線上+線下的形式召開,共計2852人次在線參與了此次會議。
作為《國際濕地公約》的觀察員機構,中國綠發會一直在推動中國社會深度參與濕地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并為實現2020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開創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BCON)”,以平衡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生計。
本次邊會活動,旨在促進濕地恢復,對更多人產生積極的影響,并立即采取行動;以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并為所有依賴濕地的生命建立一個共同的未來,這正好呼應了RAMSAR COP14的主題“珍愛濕地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雄安集團院士工作站主任、濕地生態修復全國重點實驗室籌委會主任吳季松教授作為榮譽主席;溫州大學校長、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趙敏教授和中國洛陽師范學院校長梁留科教授作為榮譽副主席對于本次邊會給予了大力支持。本次邊會由中國綠發會日內瓦青年代表肖瑩佳主持。
會議伊始,由武漢商學院校領導彭瑜校長做開場致辭,主題為“凝聚共識 攜手奮進 合創人類美好未來”。他開篇強調了本次邊會的深遠意義,指出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然而生物多樣性喪失、生態系統退化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威脅。他表示,我們需系統謀劃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攜手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濕地的可持續發展,合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愿景的實現。同時,他還借此機會向大家展示了中國武漢濕地保護的重要成果及其意義,而坐落在這座濕地城市的武漢商學院一直以來大力鼓勵積極探索濕地環境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未來將繼續將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濕地的可持續發展。
緊接著,中國綠發會濕地公約COP14青年代表肖瑩佳女士以“當前中國濕地保護所面臨的最大危機——反思和改進環境保護模式”為題在日內瓦現場發表了主旨致辭。她以北京南苑森林濕地公園、天津濱海濕地、上海南匯東灘、江西鄱陽湖水利工程和深圳的紅水林保護區這些濕地的濕地建設工程作為典型案例,深度剖析了當前中國各地濕地所面臨的挑戰和威脅——“好心辦壞事”,以工業文明思想指導的工程建設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原本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綠水青山,給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并且這種對于自然的擾動和破壞幾乎是不可逆的,很難恢復如初。最后,她在線呼吁并懇請大家對自然少一點打擾,“讓自然回歸自然”便是最好的保護。
年輕一代是未來的希望,在這次濕地行動中,他們奮勇爭先,積極響應《國際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關于濕地行動的號召,踴躍參與,紛紛在國際上發出了中國青年好聲音。來自中國武漢的綠會志愿者、湖北省旅游學校薛競秀老師,帶領小區的學生們一共錄制了4個視頻。其中,關于武漢市濕地公園流動博物館的視頻,是她帶領10名小學生向全國乃至國際介紹武漢著名的十大濕地公園。這十名孩子都是中國希望之星英語風采大賽湖北賽區的獲獎選手,她們中年齡最小的朱子惜同學今年才8歲,小學二年級,但是說起英語講解詞非常大方流利。馬若曦同學只有9歲,小學三年級,因為講解詞里有很多專業詞語,她為了更好地完成講解,晚上練習到凌晨一點,一篇不到兩分鐘的英文講解詞反復錄了83遍。方睿洋同學,為了這次活動專門去東湖濕地公園多次考察,收集素材。通過這次活動,孩子們對濕地有了更多的認識和了解,也更加熱愛濕地。
第二個視頻“來自濕地的一封信”的主角是四位來自武漢的初中生鄧子天、劉騰楓、毛燦、龔蓽輝,他們是武漢小動物保護協會的志愿者。他們嘗試以濕地的口吻向人類發出一封信,信里表達出人與濕地密不可分的關系,以及對濕地遭到破壞的無奈,但更多的,是對一直致力于濕地保護的環保人的感激。希望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第三個視頻,是來自武漢的兩位非常可愛的小學生陳玥瑤和沈子奕。他們的作品是“寫給濕地的一封信”。兩位孩子都特別喜歡城市里的濕地公園,因為在鋼筋水泥的大城市里,濕地公園是他們接觸大自然最便捷的方式。兩位小朋友把對濕地公園的熱愛,化作一封信,在音樂的伴奏下,向人們緩緩道來。孩子們的成長離不開大自然,保護自然也需要代代相傳。在信的結尾處,他們向全世界兒童呼吁,一起保護濕地,一起守護我們美麗的綠色家園。
第四個視頻是來自武漢的兩位中學生,王辰睿,鄧辰峰。他們是一對雙胞胎,從小就特別喜歡小動物,尤其喜歡昆蟲。他們走進大自然觀察研究,閱讀大量和昆蟲等動物相關的書籍,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對昆蟲如數家珍,成為同學和老師心目中的“昆蟲小專家”。他們從小酷愛畫畫,會用畫筆描繪美好的自然世界,在他們的筆下,昆蟲栩栩如生,蝴蝶振翅欲飛,大自然美妙絕倫,各種動物和諧生存。他們的夢想是成為昆蟲學家,為保護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做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這四個視頻,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新一代環保人,正在學習、成長,并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他們不僅將環境保護的理念融入自己的生活,還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他們,和他們一起愛護環境,保護濕地,守護著我們共同的家園。
三位來自杭州狄邦文理學校高一E班、學生環境社團根與芽小組的學生以“濕地的外來入侵物種:福壽螺”為題作了較為詳細的主旨報告。他們分別從福壽螺的習性、危害;他們的實驗發現;以及如何有效防控福壽螺,并介紹了他們在中國綠發會以及學校老師Vivian Hu 和 Elizabeth Sun的指導下通過定期福壽螺實驗得出的觀察結論。最后,他們呼吁廣大市民保持警惕,積極探索防治福壽螺的生態可持續方案,共同助力濕地生態平衡,并發出號召:個人的一小步,可能是助力生態文明的一大步。
著名公益活動“跟著大雁去遷徙”發起人、湖南愛鳥志愿者周自然先生以視頻的方式展示了他辦公室外面的一條小河春夏秋冬美輪美奐的景致“鯉塘四季”,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美不勝收的濕地畫面,也表達了對工業文明背景下以“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的無限擔憂,但近些年,當地積極探索建設人工濕地,努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兼顧不同層次大眾的文化需求,雅俗共賞,以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他專門預錄了兩個版本的視頻:一種是格律詩風格,即所有的漢語文句均以七字成文,簡潔大氣,充分彰顯了中國漢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種版本則是平實無華的普通語句。
Biotope公司中國分部的總經理、自然資本和公共政策專家Karim Thibault先生以“通過休閑娛樂實現參與:支持城市人口的地方保護(Recreating engagement through recreation: supporting local conservation in urban populations)”為題進行了主旨演講。Karim Thibault研究的領域包括實施創新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融資機制、通過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和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來幫助開發銀行和組織更好地核算自然資本保護計劃、中國濕地恢復項目設計、生物多樣性基線、環境影響評估等等。邊會上他的演講主要圍繞以下內容展開:
-介紹《國際濕地公約》的成就
-世界濕地的惡化狀況
-濕地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合理利用/生態系統服務)
-基于自然的旅游和娛樂如何支持公民參與和基于公民的保護舉措
北京師范大學生態環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陳彬以“中國的濕地保護促進氣候復原力(Wetlands Conservation for Climate Resilience in China)”,他首先介紹了該議題的背景,接著以典型案例——中國最大的三江源濕地進行深入闡釋,三江源濕地擁有十分豐富的動植物種群,而氣候變化對該地的生物多樣性構成了巨大威脅。濕地以其強大的碳封存(Carbon Sequestration)能力可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提升氣候復原力。對此,可通過人工調節水資源、蓄水措施和濕地-農田調整等方式進行多目標空間優化。他著力強調了濕地作為“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對于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的重要意義,這也讓濕地領域的國際合作變得迫切而緊急。
在武漢行澈環保公益發展中心任法務專員的盛穎女士以《志愿者為保護沙河濕地進行的工作》為題進行了主旨發言,詳細介紹了志愿者們為了保護北京沙河濕地所做的種種努力,尤其是她在法律法規研究方面做的一些工作,以及通過鄰里生物多樣保護(BCON)來恢復濕地的思路。她的分享讓我們看到了志愿者的參與對于沙河濕地保護及動員周邊鄰里社區廣泛參與的重大意義。
作為本次邊會的聯合主辦機構,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委派余成華老師分享了對于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些觀點,并提到當前由于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云南的生物多樣性及濕地生態系統面臨著挑戰;同時借此機會呼吁人們想辦法平衡生物多樣性保護與人類的可持續生計,合力構建人與野生動物、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生命共同體。
最后,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雄安集團院士工作站主任和濕地生態修復全國重點實驗室籌委會主任吳季松接受CCTV魯健訪談中詳細闡述了中國濕地的保護歷程。曾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常駐代表團任職的吳季松院士,曾參與簽訂《國際濕地公約》,懷抱著對濕地保護的使命感,吳季松走訪考察了106個國家,并最終將這些經驗運用于中國東居沿海、臺特瑪湖和黃河口海灘濕地、河北白洋淀的修復工程中。同時,他也是國內將英文詞匯“wetland”為“濕地”,并充分詮釋濕地科學定義(干干濕濕、亦陸亦水、陸水交融),創立“氣候變化系統經濟學”;以及將法文單詞“Dévelopmen Susdenable”詮釋為“可持續發展”的第一人。“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引領吳季松院士走入生態環保領域,展開了與濕地保護的不解之緣,同時他大力呼吁人們關注“地球之腎”濕地,希望集結全球之力,共同守護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載體的濕地,促進可持續發展。
(以上文字根據視頻整理,部分未經演講者本人核實,僅供參考)
直播回放地址:
【百度直播】通過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濕地并促進可持續生計
https://live.baidu.com/m/media/pclive/pchome/live.html?room_id=7814672025
關于邊會更多詳細報道,敬請關注綠會融媒。
文/Samantha 審/Sara 編/angel
【拓展閱讀】
[1]柯立 李煦.周晉峰:我們是人類棲息地的守望者.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第1卷第10期.2022年9月.ISSN2479-9065
[2]徐艷君.深海采礦對深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第1卷第9期,2022年8月,ISSN2749-9065
[3]秦秀芳.“構建黃渤海斑海豹海洋保護地網絡”獲全球環境基金黃海生態恢復項目積極肯定.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第1卷第9期.2022年8月.ISSN2749-9065
[4] 聚焦近海濕地和海岸線生態系統保護 | 綠會成功舉辦《濕地公約》COP14邊會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