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遠離水泥森林,在俞湘君的鋼琴音樂會看鳥飛聽鳥鳴
5月的一個凌晨,樂評人顧超被窗外的鳥鳴叫醒,順手操起手機,把嘹亮的聲聲鳥鳴錄進手機里。當時的他沒想到,這段鳥鳴會被揉進一首當代音樂新作,并在一場超酷的音樂會上響起。
《彼岸》是鋼琴家俞湘君首創的“鋼琴超媒體”系列音樂會,一年一度,和上海觀眾相會。11月11日-12日,俞湘君帶著《彼岸4.0》登臺上海YOUNG劇場,帶領觀眾遠離水泥森林的喧囂,游歷鄉村、曠野、樹林、山川。
后疫情時代,俞湘君和彼岸超媒體工作室的小伙伴對生命、對音樂、對藝術都有了不同以往的感悟。這場音樂會以“聆聽生命的風景”為主題,回歸自然,回歸人文,希望讓觀眾從音樂中找到一些寬慰。
俞湘君
音樂會上的曲目,和鳥有關的占了三分之一以上。
以鳥為主題,作曲家秦毅為音樂會量身定制了《META鳥歌》, 顧超所錄的鳥鳴正是被揉進了這首新作里。
作品由真實的鳥鳴和鋼琴聲引入。隨后,合成的人工鳥鳴逐漸占滿整個聲音空間。由機器算法生成的“META鳥歌”,最終取代了來自真實世界的鳥鳴。作曲家借此隱喻了人類對于新技術的狂熱追求,并對自然本源發出追問。
除了聽見人工合成的鳥鳴,你還能看見AI技術生成的鳥影——在舞臺深處的投影里,那些由機器發明出來的鳥,不斷迭代,色彩瑰麗,唯美至極。
“秦毅打造了一個虛幻的聽覺形象,我打造了一個虛幻的視覺形象。”負責影像設計的視覺藝術家達彥介紹。
演出現場
邵青作曲的《金烏扶桑》里同樣有鳥,不過,她飛得有點遠,直接飛到了古蜀。
扶桑樹是《山海經》中描述的一棵連接天地人的神樹,居于扶桑樹上的十只三足金烏鳥,托載著十個太陽,每日輪流飛于枝頭,將光明帶給大地。
“扶桑樹和金烏鳥在《山海經》中出現,但一直沒有實物,直到三星堆遺址出土了青銅神樹,有了寫照。”邵青思緒飛揚,縱情想象,用蒙太奇一般的音樂,描述了古蜀先民的鳥圖騰文化和對太陽的崇拜。
演出現場
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奇請鋼琴家上臺在鋼琴前坐下。觀眾們安靜地等著,卻始終沒等來聲音,4分33秒后,鋼琴家起身謝幕:“謝謝各位,剛才我已成功演奏了《4分33秒》。”
誕生于1952年的《4分33秒》,是20世紀最具爭議又影響深遠的無聲樂曲。音樂會上,這部經典作品也被進行了別樣的演繹。
約翰·凱奇生前對《4分33秒》做過三次修改,俞湘君再現了它誕生的最初模樣,用琴蓋的三次開合,來表現三個樂章的起落。
“用心聆聽周遭,你會發現,哪怕是噪音,也會非常美妙。”如何表現周遭的聲音?達彥同樣借用了鳥的影像和現場的聲音互動——現場聲音越混雜,鳥的影像越渾濁,現場聲音越平靜,鳥的影像越清晰;當現場的音高到達某個絕值,鳥的影像會自動切換,切入下一張。
鳥有46只,不會重復,隨機出現。它們均由上海自然博物館提供,由上海的鳥類愛好者拍攝。“我們用了一種可控的隨機,一切都在致敬和傳承約翰·凱奇的理念。”達彥說。
演出現場
來自上海自然博物館的鳥,還出現在法國作曲家梅西安的作品里。投影上,俞湘君演奏的手和鳥的影像混雜,儼然她的手在攪動鳥影。
各種獨特的鳥鳴在梅西安的音樂中反復出現,成為連結自然與宗教的象征紐帶。《鳥鳴集》就像梅西安為大自然的精靈——鳥類所作的一幅幅聲音肖像。他一方面憑借自身超凡的聽覺將各種鳥類的鳴叫聲記錄在五線譜上,并以音樂結構對應日夜輪換中鳥鳴的變化,還通過各種節奏、模式的移位組合、色彩聯覺來表現鳥類棲息地的獨特景致。
《鳥鳴集》琴音剛落,一只機械鳥從舞臺上飛過。鳥是用鋁箔金屬做的,在燈光和投影的照射下,閃閃發亮,十分夢幻。這個突襲的彩蛋,讓觀眾驚喜。
演出現場
臺上的俞湘君分外忙碌。她的雙手不僅在黑白琴鍵上飛馳,還會伸到琴箱里撥琴弦;她的眼睛除了看樂譜,還要用余光掃影像,時刻和影像保持配合;她的耳朵里甚至還戴著耳機。
演奏《META鳥歌》時,她的耳機里就響起了秦毅數小節號的聲音,報數很快,然而她的演奏狀態非常松弛,就像在練瑜伽,“所以我很分裂。”
“她是整場音樂會核心的發動機和控制師。她演奏的動態和姿勢、表達出來的聲音,掌控著全場的所有媒介。”達彥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