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種中國產的小野味,占領了國外70%的家庭餐桌
通常人們提到珍饈美食,大概率會用到一個詞——“山珍海味”。
山珍海味,顧名思義是指山野和海里出產的各種珍貴食品。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可食用的“山珍海味”品種繁多。耳熟能詳的例如燕窩、松茸、魚翅、海參等;還有一些我們鮮少能見到的,例如熊掌、鹿筋、魚唇、裙邊等。
海味,獲取不易;山珍,難尋蹤跡。
這些珍貴的食材,往往價格不菲,能讓普通老百姓日常消費得起的少之又少。
但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卻不僅限于此。有一種來自山林間的“小野味”,早就憑借其爽滑的口感、豐富的營養、和低廉的身價,走上全國人民的餐桌。
木耳,是一種生長在枯萎的樹木上,通過吸收樹木中的營養來提供自身生長所需養分的可食用菌。它的顏色多為黑褐色,皺巴巴得像個耳朵,因此而得名,全球各地都能尋覓到它的蹤影。
在中國,人們食用木耳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戴勝者的《禮記》就有“食所加庶,羞有芝栭(ér)”的記載,這其中的“芝栭(ér)”指的就是菇、耳。
作為山珍的一種,木耳在我國隋唐時期就實現了人工栽培,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也是世界上人工栽培的第一個食用菌品種。
古人種植木耳,除了其食用價值外,更重要的是它能入藥。中醫認為,木耳性干、平,具有補氣益肺,活血補血功效。
據查,古今木耳入藥的藥方多達384份,居菌類醫方第二位,數量僅次于茯苓,足見其在藥用領域的地位。
黑木耳種植 圖源/百度百科
雖然木耳在全球各地都有零星種植,但仍然不妨礙中國成為黑木耳的主要生產國。
目前,中國年產量木耳超過700萬噸,并且,我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黑木耳出口國,國外70%的黑木耳消費量都源自于中國。
雖然黑木耳在中國分布廣、產地多,但由于地理氣候等原因,以房縣、黃松甸、東至縣、東寧這四大木耳之鄉最為有名。
這里出產的黑木耳,不僅在中國,在國際市場都贏得了不少盛譽。
01
湖北房縣:唐朝就被欽點為貢品得“房耳”
房縣,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毗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神農架。
房縣屬于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的地區,這里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0—15℃,晝夜溫差明顯。整個小縣城群山環繞,樹木茂盛,降雨豐富,使空氣中的相對濕度高達75%;再加上光照充足,無霜期長達223天,處在食用菌生長的“黃金線”上。
由于地形地貌的多樣性,小氣候優勢明顯,也為木耳的人工栽培提供了絕佳的自然條件。
從唐朝起,房縣人民就有生產 、食用黑木耳的習慣。
據傳,公元684年,唐中宗李顯被武則天貶至房陵(如今湖北房縣),心思郁結,久而成病。
中醫以黑木耳入藥,不料卻被廚子誤以為菜,炒入膳食中,李顯吃了柔韌潤滑的黑木耳,感覺神清氣爽,以后就經常吃,回京后念念不忘,親點“房耳”為貢品。
由于當時“房耳”產量極低,供不應求,房縣當地曾一度出現“百姓皆種耳、官商皆收耳”的繁榮景象,由此推動了房縣黑木耳大量種植的歷史。
圖源/網絡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全國木耳評比的比賽中,房縣的木耳因其色鮮、肉厚、朵大、泡發率高、營養豐富等特點,成為當時名震全國的優質木耳。
到了改革開放初期,房縣就制定了“興山富民”的農業發展政策,而發展木耳產業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
隨后,房縣木耳穩步發展,到了1991年,全縣涌現出10個萬斤木耳村、200多個木耳收入萬元戶,全縣直接農民增收1000多萬元。
房縣黑木耳種植基地 圖源/百度百科
如今,房縣早已成為全國著名的黑木耳生產基地,馳名中外的“木耳之鄉”。
2020年,房縣黑木耳還成功入選中歐地理標志首批保護清單。
目前,全縣14個黑木耳主產區鄉鎮80%農戶16萬農民家家都發展耳菇,收入占農戶收入的40%以上。
黑木耳耳林基地達到200萬畝,黑木耳年產量達60萬公斤,年產量占湖北省總產量的1/3,全國的1/8。
房縣黑木耳產品銷往日本、東南亞、法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均實現產值9.2億元,創匯9500萬美元,真正促進了當地農民就業和增收致富。
02
吉林黃松甸鎮:中國黑木耳第一鎮
黃松甸鎮,位于吉林省蛟河市東部,地處長白山脈延續山區。
這里雖然地勢高寒,但森林覆蓋率高達91%,山上的黃松樹隨處可見,加上田地多為沼澤形態,所以得名“黃松甸”。
黃松甸的冬季十分寒冷漫長,到了夏季晝夜的溫差也很明顯。
獨特的氣候條件,再加上水質清純的威虎河水徐徐穿過,為黃松甸鎮打造了一條長達20千米的無污染、純綠色的食用菌生長環境。
然而,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下,黃松甸一開始并沒有人種植木耳。
直到20世紀70年代,當時有村民嘗試在黃松樹木上打孔,利用木段在自然環境下進行黑木耳的栽培,但產量很低。
到了80年代后期,國家出臺“天保工程”等林業政策,黑木耳種植戶們開始利用黑木耳菌種(袋)在溫室或大棚內進行袋栽出耳試驗,沒想到大獲成功,“黃松甸黑木耳”因此得名。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種植木耳的隊伍。
黃松甸黑木耳 圖源/吉林農村報
為了讓黃松甸黑木耳的品質和產量更上一層樓,上世紀90年代,黃松甸鎮政府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的科研團隊展開合作,選育優質的品種,采用先進的種植技術,并將黑木耳菌種全部移至室外,進行全日光栽培。
這樣產出的“小碗耳”,朵朵都像一只小碗,質地厚,口感好,營養豐富,深受市場歡迎。
2010年,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黃松甸黑木耳”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指導農戶栽培黑木耳 圖源/吉林廣播網
隨后的十幾年時間里,在地方政府的合理規劃下,黃松甸鎮下轄的自然村,村村都有黑木耳合作社。全鎮1.4萬人,幾乎家家都在從事黑木耳產業,沒資金的村民,由村集體擔保,可貼息貸款;沒技術的村民,有農業大學的教授傾囊相授。
黃松甸的農民們通過多年的努力,從土坯房搬進磚瓦房,人均收入也翻了好幾番。2021年,在電商銷售的加持下,黃松甸鎮一年銷售黑木耳4萬噸,銷售額突破30億元。
黃松甸鎮種植黑木耳的農民臉上洋溢著笑意 圖源/中國吉林網
如今,黃松甸鎮已成為聞名全國的中國黑木耳之鄉和示范產業重鎮,建成了“中國黃松甸食用菌大市場”,被譽為“中國黑木耳第一鎮”。
黃松甸的村民也憑借黑木耳產業的發展紅利,大大提升了幸福感和收獲感。
03
安徽東至縣:華東地區最大的黑木耳生產基地
東至縣,位于安徽省南部,地處黃山余脈。
這里群山起伏、水系發達,森林覆蓋率高達58.7%,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東至縣的土壤中富含硒等元素。
再加上東至縣屬于北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區,全年雨量充沛,氣候濕潤,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山區晝夜溫差較大,為黑木耳提供了最佳的生長環境。
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東至縣就有許多農戶從事黑木耳種植。
隨后的幾十年里,黑木耳種植范圍逐漸擴大,在全縣食用菌種植品種中,黑木耳的占有率高達80%以上。
但原本被農戶們寄以希望的黑木耳一度受到品種雜亂,退化嚴重,品質參差不齊等不利因素的影響,難以打開銷路。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當地政府積極與省農科院聯合研發,選育黑木耳新品種“皖黑木耳1號”。相比于普通的木耳,“皖黑木耳1號”的品質更優、出耳更早、長勢密集,單位產量大大增加,經濟效益顯著提升。
圖源/家在東至
黑木耳新品的選育成功,給了農戶極大的信心。
2021年全縣黑木耳種植數量從最初的20萬菌棒發展到700萬棒,種植面積達到900萬平方米,年產量1.35萬噸,產值超過12億元。
不少農戶還通過種植黑木耳或參與黑木耳產業實現了脫貧致富。家住東至縣葛公鎮留鋪村的木耳種植大戶唐大哥激動地說道:
我原先是做木匠的,收入只夠一家三口日常開銷。后來偶然機會看到鎮黨委、政府在講解宣傳木耳種植技術和市場前景,大受鼓舞的我下定決心轉行種植黑木耳。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我現在已種植黑木耳10萬棒,黑木耳種植經濟效益達80多萬元,日子是越過越好了。
在東至縣,像唐大哥這樣通過種植黑木耳實現脫貧致富的例子數不勝數。
唐大哥家的木耳種植田 圖源/池州新聞
現在,東至縣已經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黑木耳生產基地。
2020年,東至黑木耳還獲得中國農業部頒發的農產品地理標志。
走進東至縣下轄的各村鎮,一眼望去,一根根菌棒在土地上整齊有序地擺放著,一排排菌袋“吐”出一朵朵小耳,形成了村鎮里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04
黑龍江東寧縣:擁有全國最大的黑木耳交易批發市場
東寧縣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屬長白山脈的低山丘陵地帶。
境內整體地貌呈“九山半水半分田”特征,土地肥沃,森林覆蓋率高達88%,柞樹、樺樹等闊葉林面積分布較廣。
同時,東寧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濕潤,陽光充足,晝夜溫差和濕度都比較大,非常適合黑木耳自然生長。
東寧黑木耳歷史悠久,清咸豐十年(1860年)東寧就開始伐木采耳。
1971年,東寧建立了東北三省第一個食用菌試驗站,當時就有不少人開始食用野生黑木耳。
到了20世紀90年代,東寧人發現當地黑木耳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于是開始人工栽培黑木耳。
由于先天優越的生長環境,東寧黑木耳的品質十分優越,不僅色如墨玉,肉質肥厚,其粗多糖和蛋白質、粗纖維含量明顯高于其它產區。
黑木耳營養成分 圖源/黑龍江日報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東寧縣生產黑木耳的規模突飛猛進。
到了2015年,東寧縣下轄的102個行政村全部開展黑木耳生產,年產量達7萬噸,占中國總產量近四分之一,產值45億元,僅生產木耳一項就使農民人均增收達2萬元。
但由于農戶追求面積數量的擴大,管理沒能及時跟上,最后并沒有達到與數量和投入相當的經濟效益。
東寧黑木耳生產基地 圖源/黑龍江日報
產量上來了,下一步就是要考慮怎么讓東寧黑木耳更值錢。
推動黑木耳精深加工,打開全國市場,加快外貿發展,是當下東寧人首要目標。
興建黑木耳深加工廠;研發木耳醬、木耳糖等深加工產品;頒布黑木耳出口退稅優惠政策;在淘寶、天貓、京東等國內各大電商平臺注冊開店……東寧在發展黑木耳產業上走得每一步都有條不紊。
黑木耳菌種研發 圖源/黑龍江日報
據了解,2021年東寧市黑木耳種植規模9億袋,產量4.15萬噸,占中國總產量的1/6,產值33.2億元。
如今,東寧擁有全國最大的黑木耳交易批發市場,年均交易黑木耳可達10萬噸,交易額60多億元,產品基本覆蓋全國地級市,并出口韓、日、俄、歐美等國家和地區。
曬干的黑木耳 圖源/黑龍江日報
黑木耳,不僅成就了中國四大木耳之鄉,還切實改變了當地人的生活。
回顧房縣、黃松甸鎮、東至縣、東寧縣的木耳產業發展歷程,我們也會發現,除了先天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外,勤勞肯做的決心、先進技術的支持、國家強有力的扶持,才是這一代中國農民最寶貴的財富。
超級鄉村研究所
四大木耳之鄉綜合評分:
*部分圖片素材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處理。
參考資料:
[1]“素中之肉”——木耳,有何本事能讓古代文人偏愛它?
[2]美麗鄉村紀事 走進鄉村看小康丨特別對話:黃松甸村黑木耳發跡史
[3]全國木耳第一鎮,中國木耳之鄉——吉林黃松甸
[4]東至:黑木耳成就致富大產業 硒土地里種“黑金”!
[5]小木耳成為東至這里致富的“大功臣”
[6]東寧黑木耳產業領跑全國
[7]數說龍江好味道|“天下第一耳”何以享譽全球?
[8]百度百科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