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哥窯的殘缺美
“哥窯”名列宋代五大名窯,在陶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與汝窯、官窯、定窯、鈞窯齊名,是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的官窯,其傳世品歷來珍貴。
南宋 哥窯膽式瓶 故宮博物院藏
由于“哥窯”在宋代沒有關于它的文獻記載,元、明兩代文獻記載也語焉不詳,而且迄今為止尚未發現燒造典型的傳世哥窯瓷器的窯址,墓葬和窖藏中也沒有同傳世哥窯胎釉一致的瓷器出土,致使有關哥窯的一些問題至今未得到徹底解決。
現在我們所說的 “哥窯”即約定俗成系指歷代宮廷流傳下來的典型的、被認為是宋代的“傳世哥窯”。
傳世哥窯瓷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在造型方面多以高古青銅器為藍本,造型古拙,質樸渾厚。釉色多呈灰青色,也有米黃色或淡米黃色呈現。釉質方面,感官極為溫潤,釉面微微泛著酥油光,稱為“潤澤如酥”最為恰當不過。
宋 哥窯青釉菊瓣式盤 故宮博物院藏
此盤通體作14瓣菊花形,弧腹,圈足。內、外及圈足內均施灰青色釉,釉面被“金絲鐵線”般開片紋所分割。
中國古代藝術家和陶瓷工匠在設計陶瓷造型時,善于從大自然動、植物中獲得靈感,蛙形、虎形、葵花形、菊花形等造型屢見不鮮。這件菊瓣式盤造型規整,青灰色釉素裹,交織如網的開片紋妙趣天成,堪稱古陶瓷模仿花朵造型的典范。
在中國傳統審美意趣中,“破碎、遺憾”是一種更高境界、更有生命感、更自然的美。古代文人從開片交錯復雜的紋路中,發現了美,并將這種“缺陷”上升到美學的高度。
宋 哥窯灰釉葵花式洗 故宮博物院藏
對古代工匠們來說,燒造出瑩潤無暇的瓷器才是他們追求的目標。開片是一個“缺陷”,在他們看來并不是一件好事。“碎了”的哥窯原本是個“意外”,是某次偶然燒制出的“殘次品”。
蜿蜒的開片增加了哥窯的偶然性,賦予瓷器獨一無二的生命感,也因此成就了哥窯深刻的美學意涵,并賦予其“金絲鐵線”的名字。
這種對破碎、殘缺的審美意趣,恰如《宋瓷中的中國文人精神》所寫:“可能是一種更深刻的美。”
明代戲曲作家高濂也是大生活家,熱愛各種古器,常對其進行尋源,并詳細記錄于自己的養生美學綜合著作《遵生八箋》中。
明 高濂《遵生八箋》
明萬歷時期雅尚齋刊本(哈佛大學圖書館藏)
色取粉青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高濂《遵生八箋》
傳世哥窯瓷器釉面一般均開有不規則的大小不一的紋片,小開片顏色較淺,一般呈土黃色,俗稱“金絲”,大開片一般顏色較深,呈現深棕色或灰黑色,俗稱“鐵線”,二者合起來即所謂的“金絲鐵線”。
觀復博物館藏一件宋哥窯紙槌瓶,觀察其釉面色調灰黃,釉質滋潤,釉中蘊含的氣泡密集,使釉面呈顯酥瑩凝膩的光澤,可見其燒制環境是氧化與還原相互配合的復雜過程。
宋 哥窯紙槌瓶 觀復博物館藏
整器大小開片交疊,密布周身,“金絲鐵線”的特征極為顯著。器底滿釉支燒,留下明顯的支釘痕跡。釉面零星分布的縮釉點,歷經歲月已經不再稱為瑕疵,而是已經成為這件器物神秘不可替代的美。
乾隆帝的個人收藏基本奠定了今日故宮哥窯收藏的格局。
據《清宮舊藏瓷器檔案全集》的統計,當年乾隆皇帝收藏的哥窯藏品總數在1500件左右??梢钥隙ǖ氖?,尤其在明清,主流的認知是:哥窯出龍泉。這種主流認知很大程度來自哥窯資深愛好者——乾隆皇帝的“站臺”。
宋 哥窯青釉碗 故宮博物院藏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