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東北地區首次啟用核能供暖,山東海陽、浙江海鹽已有先例
澎湃新聞獲悉,11月1日,遼寧紅沿河核電站核能供暖示范項目正式投運供熱,該項目是東北地區首個核能供暖項目,覆蓋大連市瓦房店紅沿河鎮,惠及當地近兩萬居民。
紅沿河核電站核能供暖示范項目規劃供熱面積24.24萬平米,最大供熱負荷為12.77MW,利用紅沿河核電站汽輪機抽汽作為熱源,替代紅沿河鎮原有的12個燃煤鍋爐房,實現清潔供暖。項目新建一次管網近10公里,二次管網5.7公里,新建換熱站4座。
據測算,項目投產后每年將減少標煤消耗5726噸,減排二氧化碳1.41萬噸、煙塵209余噸、二氧化硫60余噸、氮氧化物85余噸、灰渣2621噸,將有效改善供暖區域大氣環境。
紅沿河核電站是東北地區首座核電站和東北最大電力能源投資項目。一期工程4臺機組采用中廣核集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PR1000核電技術,于2016年9月全部投產商運。二期工程2臺機組采用中廣核全面升級的ACPR1000核電技術,2022年6月,紅沿河核電站一、二期工程6臺機組全面建成投產,成為國內在運裝機容量最大的核電站。
紅沿河核電站年度發電量可達480億千瓦時,約占遼寧省全社會用電量的20%。
紅沿河核電站機組全景
自2013年1號機組投產發電以來,紅沿河核電站上網電量保持穩中有升。2021年秋季,東北地區出現階段性電力短缺情況,紅沿河核電站全面響應需求,實現5臺機組連續滿功率發電,對有效緩解東北地區階段性電力短缺、穩定區域電力供應起到了“壓艙石”作用。
在此之前,北有山東海陽,南有浙江海鹽,國內兩大核電基地所在地已進入核能供暖時代。由核能來供熱其實并非一項新技術,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成熟的應用。目前,全世界400余臺在運核反應堆中有超過1/10的機組已實現熱電聯供,且已累計安全運行約1000堆/年。
2021年12月,中核集團秦山核電的核能供熱示范工程(一期)正式投運,供暖面積達46萬平方米,惠及浙江嘉興海鹽縣的近4000戶居民,開南方核能供暖之先河。到“十四五”末項目全部建成后,該項目能夠滿足海鹽約400萬平方米供暖需求。
秦山核電人士對澎湃新聞解釋稱,從過程上看,就是將核電廠產生的部分熱量傳遞給熱力公司,再經過供熱管網送至終端用戶的過程。利用秦山核電基地機組冬季剩余熱功率,提供130℃的出水,及接收70℃的回水,實現熱水循環供暖。
山東海陽在更早前邁出國內首例核能商業供熱的第一步。
2019年11月,國家電投集團山東核電公司70萬平方米供熱項目投運。去年11月,海陽核電基地的核能供熱項目已覆蓋海陽全城區,惠及20萬居民,海陽成為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當地12臺燃煤供熱鍋爐成為過去時。澎湃新聞從山東核電公司了解到,去年秋季國內煤炭價格波動較大,保供形勢復雜嚴峻,海陽核能供熱項目由核能替代煤炭,供暖價格與煤價脫鉤,進一步保障民生工程。去年供暖季,海陽市居民住宅供熱價格略有下降。
今年7月,海陽核電基地900MW遠距離跨區域核能供熱工程開工,計劃于2023年投運。屆時,供熱區域可達青島、威海地區,滿足約100萬人口的取暖需求。更遠期,《山東省核能發展建設工程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核能供暖面積力爭達到3000萬平方米;到2030年,力爭達到2億平方米。
核能綜合利用同時邁入工業領域。今年5月,全國首個工業用途核能供汽工程全面啟動建設。該項目以江蘇田灣核電二期工程3、4號機組蒸汽作為熱源,將蒸汽輸送至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進行工業生產,總投資7.3億元,建設周期24個月,預計2023年底投產供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