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殯葬劇熱播背后:僅8所中高職院校開殯葬專業,人才年缺口約1萬
上課演示的殯儀服務流程單 圖據受訪者
世俗眼光往往畏懼和忌諱死亡,也連帶著忌諱“和死亡有關的人”。盡管可能招致身邊人的反對和誤解,每年仍有年輕人進入院校殯葬專業,學習如何“處理死亡”,也從死亡中領悟如何生。
殯葬教育從起步至今近三十年,我國目前有8所中、高職院校開設了殯葬類專業,尚無學校在本科層次設立殯葬專業。紅星新聞記者從采訪中了解到,不少學生、老師甚至殯葬教育開創者呼吁開設殯葬本科專業,從而希望有更高學歷的專業人才帶領這個冷門又古老的行業向前一步,真正地做到“讓死者安息,生者慰藉”。
殯儀館每年人才缺口1萬左右
近日,嗶哩嗶哩自制劇《三悅有了新工作》再次將殯葬行業置于聚光燈下,引發熱議。劇中,三悅并非殯儀專業科班出身,卻仍能擔任遺體化妝師。
《三悅有了新工作》宣傳照
實際上,和三悅相似的情形在國內殯儀館并不少見,非專業科班出身的工作者反而占殯葬服務機構的多數。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生命文化學院院長何振鋒曾對全國150家殯葬服務機構1500多名從業者做過調查,只有21.52%的人專業為殯葬,有專業學習背景的人占比很低。
非科班出身并不一定意味著不專業,但殯葬業缺乏專業人才是現實。前述調查還發現,1500多名受訪者中,有53.74%的人沒有或者職業資格證書,僅有13.39%的人持有高級及以上職業資格。
開設殯葬專業的院校較少或是專業化人才缺乏原因之一。紅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全國只有5所高職院校、3所中職院校開設殯葬類專業,專業方向主要有殯葬服務、殯葬設備、防腐整容、陵園設計四大類。但總體上,8所院校的畢業生少、學歷層次較低。
據民政部2021年數據,全國共有殯葬服務機構4373個,其中殯儀館1774個,殯葬管理機構815個,民政部門管理的公墓1673個。與之相對的是,我國的死亡人數、火化遺體數、火化率卻逐年上升。有機構測算,中國2020年殯葬服務行業市場規模為2577億元,同比2019年上漲2361億元,預計2026年市場規模將達到4114億元。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招生辦主任謝海波此前接受采訪表示,殯葬行業人才需求量大,僅殯儀館這塊,每年的人才缺口在1萬人左右,而全國現有的8所開辦殯葬類專業的中、高職院校,殯葬專業畢業生每年總計不足千人。隨著老齡人口的持續增長,預計殯葬行業的人才缺口將越來越大。
“整個行業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殯葬禮儀專業畢業的小茶表示,她目前在某縣城殯儀館工作。由于缺人,她需要身兼數職,工作內容從禮儀、業務洽談、防腐、縫合化妝到人事財務,什么都得做。在寧夏某殯儀館實習過的小劉亦有類似感受,殯儀館里人手不足,多的時候一天處理了六具尸體。
不少殯儀館招聘要求本科學歷
除了缺人,殯葬專業的辦學層次低亦帶來不少問題。
“縣里的殯儀館和一線城市殯儀館服務對象的需求是不同的。”一名在高職殯葬專業任教的老師舉例表示,在大城市里,提供殯葬服務的人學歷都是專科,那么可能無法服務當地人的需求,“甚至沒法溝通”。
學校內的火化爐模型 圖據受訪者
《廣西壯族自治區殯葬事業發展規劃(2018-2022年)》顯示,據2017年底統計,廣西殯葬從業人員共1886人,其中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308人,占比16.3%;殯葬一線職工存在年齡偏大、文化和專業水平偏低,職業素養不高等問題。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民政與社會工作學院副院長沈宏格表示,因為專科生的學制一共三年,還有半年至少是頂崗實習。這意味著,在學校讀書只有兩年半時間,而“第一年基本上是公共課、專業課很少,因為專科教學偏重技術,理論較少。”
專科學歷對于學生入編和晉升或有影響。據一名殯葬專業老師了解,以殯儀館為例,目前已有不少殯儀館的招聘要求是“本科學歷”,“這專業就業率好,但是上限很低。即便有的殯儀館不要求‘本科’,但在后續競爭中專科生缺乏優勢,也難晉升。”該老師表示,學校里有不少學生選擇通過“專套本”的方式提升學歷,即學生在讀專科的同時,學習本科段的課程,通過本科課程考試后,專科畢業時會獲得高等教育本科的文憑。不過,這類人數有限。
殯葬專業的課表 圖據受訪者
除了“專套本”,專升本也是一種出路。目前并沒有和殯葬直接對口的本科專業,沈宏格表示,“每年專升本的學生占比不到10%,絕大多數學生如果有合適的就業單位還是會選擇就業。”沈宏格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從錄取分數上看,殯葬專業在湖南省內的錄取分數線一般高于本科線十多分。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副教授任俊圣也表示,現代殯葬技術與管理專業招收的大部分學生,高考分數均高于本科線。從殯葬業內人士到教師、學生,都多次跟記者表示,希望能有殯葬大類的本科開辦。
不過,也有不同的聲音。在殯葬專業大二學生小劉看來,學校里所學的技術,去殯儀館待上兩個月也能掌握,甚至有好師傅帶著會學得更快。小劉覺得,學校里的實操學習相對匱乏,“例如我們的防腐整容課程,基本只學一些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沒有什么實際操作的機會。”她想畢業后去北方城市的殯儀館,但“這些地方殯儀館的編制大部分都是給本科生”,她打算先去專升本,然后再考編。
有院校籌劃申報本科層次的殯葬專業試點
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我國殯葬教育發軔于上世紀90年代。1993年,原濟南民政學校副校長的孫樹仁受民政部人教司有關處室邀請開展殯葬專業的論證工作。1995年,濟南民政學校開辦殯儀技術與管理專業,隨后重慶、武漢等7省市的民政學校也有了殯葬專業班,但截至2022年,尚無殯葬專業的本科。
殯葬專業的插花課 圖據受訪者
現任中國殯葬協會秘書長的孫樹仁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殯葬教育從1995年到2025年充其量30年,和別的學科比,本身底子就薄弱。”另一方面,殯葬專業未列入教育部公布的本科專業目錄中,“沒有本科,你就招不來本科生,沒法列入招生計劃。”
此外,進入殯葬專業往往還要面臨外界的質疑和反對。有記載,早期的殯葬專業學生經常被其他學生嘲笑為“死人專業”“火葬場專業”,其他專業的學生甚至不愿意和他們一起排隊進餐。多名受訪的殯葬專業學生表示,自己在報考時均受到父母的反對。小劉表示,大部分人得知自己專業時最直觀的想法都是“女孩怎么學這個”。而她的學姐在相親時,一告訴相親對象自己是殯葬行業人員,對方“連水都不喝,直接離開”。對死亡的懼怕與忌諱,也阻礙著殯葬教育整體的發展。“自己不愿意干(殯葬),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去做。”孫樹仁稱,對死亡諱莫如深的意識也影響著學生們的報考,從而使殯葬教育發展較慢。
事實上,此前也有不少發展殯葬教育、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嘗試。2006年,上海理工大學與上海殯葬文化研究所聯合開辦殯葬專業研究生班,但該課程班并不授予學位,也不屬于學歷教育的范疇。2007年,中國殯葬協會與北京大學共同舉辦中國哲學專業殯葬文化方向研究生課程進修班,面向全國殯葬行業工作人員招生,希望能培養思考型人才,為殯葬行業提供建設性發展。不過,這樣的殯葬專業研究生班基本都沒有持續開展。2020年,上海開放大學在社會工作專業本科下增設生命教育模塊,開設殯葬社會學、生命哲學與生命教育、哀傷輔導與殯葬禮儀等課程,主要面向本市殯葬系統員工招生辦學。不過,這屬于成人教育,相當于本科同等學歷。
“我們殯葬業下一步該怎么發展?”沈宏格表示,這就像現代殯葬的發展一樣,首先有了火化,接著出現殯儀服務,“服務規范化是專科層次可以解決的問題,那么再從殯葬服務上升到文化品質,是需要受過本科教育的領隊人把一些理念落到操作層面的。”
紅星新聞記者獲悉,目前已有院校正在籌劃向教育部申報本科層次的殯葬專業試點。
殯葬業現代化該是怎樣的?
本科層次的殯葬專業又該怎么辦?目前尚無定論。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任俊圣副教授認為,在這之前,還需要解決如何揚棄傳統觀念、走向現代化的問題,這是本科殯葬專業籌建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任俊圣在學校里教授生死哲學,他給學生們舉了一個有關“廁所”的例子:“在農村地區,旱廁一般在院子后面,離廳堂較遠;而現在,無論學生宿舍還是家里,水廁可能就在臥室旁邊。這一變化原因在于,我們以前沒有能力處理廁所的負面影響,但廁所對日常生活是必要的,所以只能用空間隔絕。”
“旱廁就相當于處理遺體及應對死亡焦慮的傳統殯葬,水廁相當于理想的現代殯葬。人有死的必然性,處理遺體是必須的。那么人該怎么面對遺體和思考生死?殯葬工作者就在做著‘隔絕’這樣的工作。古代社會中,大部分百姓生活艱苦,通過傳統殯葬的處理,塑造死后世界,讓生者得以繼續生活。”任俊圣認為,現在的殯葬儀式仍未走出傳統的陰影,盡管具有特定的心理效果和社會作用,這種效果和作用常常停留在表層,讓情緒暫時宣泄和轉移。
“但現代生活中,大部分人的幸福比苦難多,不管是把‘廁所’理解成現在殯儀館的物理空間,還是大多數人對于生死問題的心理空間,我們現在還需要把‘廁所’建立在遠離我們之外的地方嗎?”在他看來,儀式作為死亡創傷的療愈沒有發揮理想的作用,人們因為死亡所承載的情感壓力和焦慮,未能得到有效的釋放,生存的根本問題“死將何往”及其相關的生命意義問題,仍舊滯留于心里底層,人們在殯葬儀式之后的生活,仍舊通過壓抑和遺忘來面對死亡創傷。
所以殯葬的現代化該是怎樣的?任俊圣認為,“我覺得是人正常死亡之后,我們通過對遺體的處理,對生者該產生什么樣的影響?”而這一點也正是他努力引導學生們去思考的問題。
沈宏格也贊同這一點。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目前的殯葬行業還停留在“對遺體的處理”階段,但這只是最表面的東西,殯葬的本質是通過死的儀式來影響活著的人。
他表示,殯葬并不只是技術或服務性質,殯葬本身是一種文化活動。所謂殯葬,一個方面是遺體的處理,另一方面是精神的處理。“精神處理包括如何把逝者一些好的精神品質傳承給后代,精神的傳承才是我們現在要重點去研究的,要去做的。”
(原標題:《“殯葬劇”熱播,記者調查發現僅8所中、高職院校開設殯葬類專業,開設本科呼聲高》)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