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重污染城市來了治霾“好郎中”,500人駐點“2+26”城
根據當時環境保護部的指示要求,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立即組織專家及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2+26”城市跟蹤研究工作組,每日定時與各駐點城市進行視頻會商,全力保障空氣質量改善。
事前預報、事中分析、事后分析總結,專家給了公眾明晰的解讀。不僅如此,駐點跟蹤專家也一直在分析研判污染過程,及時指導當地實施針對性的應急措施。專家精心指導,各地精準應急,在此次極端不利氣象條件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沒有出現PM2.5小時濃度“爆表”的城市。
“請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一理念對大氣污染治理尤為重要。
去年10月,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正式啟動,1500名科技人員組成強大團隊,聚焦大氣重污染的成因和來源、排放現狀評估和強化管控技術等課題。其中,500人駐點跟蹤“2+26”城市,越來越多的藍天中有他們的貢獻。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鞏固藍天保衛戰成果”。治霾“郎中”們仍然重任在肩。
大規模的科技攻關有必要嗎?
污染治理研究存薄弱環節;“包產到戶”機制讓城市治霾對癥下藥
幾年前,人們談起霾還一頭霧水。治霾,首先要搞清楚它到底包含了哪些污染物,污染物來自哪里。一時間,各地陸續開展了大氣污染源解析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灰霾污染成為全民關注,不少學者自覺步入這一領域的研究。去年1月的一場“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及趨勢分析學術研討會”,就集中了國內學者近80人,讓人感覺治霾科技支撐的隊伍還是很強大的。
去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對大氣重污染成因和治理開展集中攻關。有人問:有那么多科研人員已經在做相關研究工作,各地源解析也基本做完了,擼起袖子加油干就是,為啥還要集中攻關?
“實驗室里找原因”,與現實脫節的研究方式,與科技治霾的要求相去甚遠。同時,2016年至2017年秋冬采暖季空氣質量改善不明顯,重污染天數居高不下,也讓環境管理部門認識到,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存在薄弱環節。
“必須強化科技支撐,找準大氣重污染的成因和來源,研究更有效的措施,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大氣重污染問題?!睍r任環境保護部部長李干杰說。
缺乏科技支撐的煩惱更困擾著地方。
去年1月,河南安陽一位市領導見到清華大學教授李俊華,大吐苦水:“壓力山大!渾身有勁卻不知道該怎么發力。”他希望專家團隊提供科技支撐。后來環保部派出駐安陽的跟蹤研究工作組,李俊華擔任了負責人。
仔細審視“2+26”城市,除了京津集中了很多著名高校院所,其他城市的科技力量還顯得十分薄弱。即便是京津,專家們各司其職,若沒有專門的項目支撐,誰能把時間、精力投入到一個城市的分析治理上?
“排放源變化很快,如果不及時掌握動態變化,下一步工作會失去方向?!眹掖髿馕廴痉乐喂リP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污染防治首席科學家柴發合說,多名專家、技術人員、跟蹤研究團隊若下到基層,能讓最先進的科研成果與一線工作結合,將有效推動各地治霾方法更精準、更科學。
科技攻關的思路定了,那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包產到戶”跟蹤研究機制最符合現實要求。
“每個城市的產業布局、能源結構、交通情況、氣象條件等都不相同,污染成因各有特點。專家對不同城市進行詳細解讀,找準問題所在,有針對性地提出‘一市一策’,靶向用藥,避免‘一刀切’,才能提高環境經濟效益?!焙颖睖嬷蓠v點跟蹤研究工作組專家、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研究員李時蓓這樣認為。
有了這樣的共識,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正式落地。項目共設置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污染的成因和來源、排放現狀評估和強化管控技術、大氣污染防治綜合科學決策支撐、大氣污染對人群的健康影響研究4個專題28個課題。同時,由國家和地方科研人員共同組成跟蹤研究工作組,對“2+26”城市進行長期駐點研究和技術指導。
去年10月,28支跟蹤研究團隊進駐,在對應研究城市扎根,當起了“霧霾郎中”。
“外來和尚”的經怎么念?
抽絲剝繭,不放過任何問題;有的放矢,提出針對性方案
大氣污染防治的科技攻關,要研究的問題真不少。雖然重污染時跟蹤研究工作組的作用體現得更多,但工作是全方位的。李時蓓告訴記者,除了重污染應急會商,工作組的日常工作還包括攻關任務,細化污染源排放清單,源解析的監測工作和模型搭建,當地技術人員的培訓等,“一市一策”的基礎性工作事無巨細。
每個駐點跟蹤研究工作組都設置了目標任務,由不同的單位課題組承擔工作。
比如,清華大學為牽頭單位駐京,任務設置包括北京市大氣污染物動態排放清單的建立和校驗、北京市大氣PM2.5精細化來源解析、北京市大氣污染綜合解決方案研究。僅最后一項工作,就涵蓋秋冬季重污染應對及效果評估、減排潛力綜合分析、分階段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及減排需求、重大事件期間空氣質量保障措施及效果評估、空氣質量達標方案的費效分析與優化,可謂治霾的完全解決方案。
這么多工作,“包產到戶”的專家怎么才能做好,這些“外來和尚”經念得怎么樣?
今年1月,本報記者在河北滄州、山東德州、山西太原、河南安陽等地調研期間,趕上了好幾場專家和當地一起召開的會商,親身感受了駐點專家的工作狀態。
1月16日上午,圍繞污染物來源、未來天氣條件變化、應對措施等內容,太原重污染天氣分析會商在太原環境監測中心站舉行。前一天下午,太原PM2.5實時濃度在五六個小時內抬升150微克/立方米,這成為專家們討論的焦點。
太原市跟蹤研究工作組成員、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高健介紹,跟蹤1月12日—15日污染過程,PM2.5中首要組分為有機碳,其次為硫酸鹽和硝酸鹽,分別占比為26.05%、20.76%和15.23%。這說明污染主要來源于燃煤、機動車以及工業排放,要有針對性地強化相關措施。
其實,這樣的會商在所有駐點城市都已成為慣例。即便沒有重污染天氣發生,根據每周研究工作進展及時溝通情況,找出問題研究對策,是各地跟蹤研究工作組工作的常態。
“我們的工作概括成一句話,就是認真分析,從各種統計數據中抽絲剝繭,還原污染真兇,給出解決方案?!钡轮莞櫻芯抗ぷ鹘M負責人、上海環科院研究員李莉說,她的團隊正是這么做的。
對冬季錯峰生產的統計數據分析發現,德州一家煉焦企業雖執行了錯峰計劃,減排效果卻與預想相差很多。問題出在哪兒?跟蹤研究組成員單位山東省環科院的專家們不僅自己仔細分析研究,還特意請來焦化行業全國有名的專家一起會診,終于找出了癥結,給出解決方案。
安陽跟蹤研究工作組深入調研了多家企業,涵蓋玻璃、陶瓷、焦化、化工等8個行業,制定了16個行業污染防治規范,對8個重點行業76家企業開展“一廠一策”深度治理;太原駐點專家組建議當地統一評估焦化企業環保設施、運行狀況等,實行差別化管控措施,提升焦化、鋼鐵企業精細化管理水平……各研究組這樣的“細活兒”,就是不想放過任何問題,做到精準管理、精準減排。
“為降低鋼鐵、水泥、玻璃等高污染、高能耗重點行業污染水平,專家團隊把脈開方;對散煤、散亂污治理,區域交通方式改變,也提出了很多好建議。”柴發合這樣評價。
相關建議能否得到地方認可?
密切協作,讓研究成果變成實際政策;破解多項難題,形成一批成果
專家“智援”的成果,地方是不是真心采納,是最關鍵的環節。
北京跟蹤研究工作組專家、清華大學教授王書肖表示,由于建立了隨時匯報、定期調度和重污染會商機制,實現了科研與地方實際工作無縫對接。
“分析專報報給當地政府,很快就會有反饋,就能看到變化,有些還被市政府主要領導批示,以政府文件的形式,讓大家的成果建議變成切實的治理方案?!碧櫻芯抗ぷ鹘M專家、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薛志鋼非常欣慰。
德州會商時,記者目睹專家、政府部門與企業的一場互動,深刻地感受了專家工作在政府眼里的分量。
“大家看這家企業的二氧化硫小時排放濃度,從1月11日早上7點開始不斷出現峰值,到中午已經接近500毫克/立方米,超標非常明顯,建議加強監管?!睂<以捯粑绰洌弥@家企業有人在現場,德州市環保局局長趙華毫不客氣:“幾次都上了專家的超標通報,回去告訴你們董事長,再不能改好,按日計罰,環保局駐廠!”
德州市環保局大氣科科長張培勇說:“專家仔細‘把脈問診’,甚至從原單位調集設備支持我們,他們認真工作給出的提議,我們特別珍惜。地方政府與專家組一起配合,勁往一處使,一定會有好結果?!?/p>
在最近召開的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成果研討與交流會上,專家們呈現了攻關項目各專題與城市跟蹤研究半年工作的成果。
通過調查摸排,項目組獲得了更加精準的污染源排放清單。分析結果表明,“2+26”城市在不到全國3%的國土面積上,排放了全國10%以上的二氧化硫和揮發性有機物、15%以上的氮氧化物和一次顆粒物。這就初步探明了秋冬季大氣重污染的來源。
不僅如此,項目組整合環保、氣象、高校、中科院等方面科研資源,初步建成目前我國最大規模的多要素、天地空大氣環境綜合立體觀測網,形成了重污染天氣預測預報、全過程監測和成因快速分析的基礎能力;建立統一的顆粒物來源解析技術方法;初步建成攻關數據管理和共享平臺,實現環保、氣象、科研共享各類數據約2600萬條。重污染城市來了治霾“好郎中”
專家組的工作成果,直觀地表現在去年冬季以來出現了較多的藍天。經過各方努力和攻關項目的助推,2017年,“2+26”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1.7%,重污染天數下降28.8%;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20.5%,重污染天數下降43.6%,圓滿實現了“大氣十條”的目標。李干杰認為,專家組的工作,也為正在制訂的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藍天保衛戰仍在繼續,專家們對未來有何期待?“期待更多支撐,讓跟蹤小組面對問題時,能有足夠工具可用”“希望有更多培訓,不斷壯大地方的科技隊伍”“期待與地方的互動更密切、更高效”……“霧霾郎中”們思考的,依舊是把工作做得更實、更好。
(原題為《重污染城市來了治霾“好郎中”》)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