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評展|在美術館拍攝電影、解讀抽象、講述人生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6773257.com)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熱展。中華藝術宮的“回家——蕭勤藝術大展”感受東方抽象;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楊福東在美術館里拍電影;北京中間美術館“新月:趙文量、楊雨澍回顧展”講述大時代下個體的堅持和執著。本欄目歡迎投稿,投稿郵箱:dfzbyspl@126.com,郵件標題請注明“評展”。
回家——蕭勤藝術大展
地點: 中華藝術宮
時間:2018年3月16日-5月2日
票價:免費
點評:羅斯科是蕭勤欣賞的藝術家之一,羅斯科說自己的畫是關于“悲劇、狂喜、厄運、諸如此類。” 在展廳看蕭勤的作品或也感觸一下作品背后的情緒。
評星:四星
蕭勤“回家”展入口出的作品《大同》蕭勤的“回家”帶著某種情懷——11歲離開上海,83歲帶著一生的故事回到故鄉辦回顧展。但回到作品本身是公眾相對陌生的現代藝術運動和抽象繪畫,如何通過展覽讓公眾讀懂蕭勤,這是對主辦方的挑戰。
走入展廳,沖向眼睛的是一幅2米乘5米的巨幅作品《大同》,他色彩絢爛、形式明亮,以一種“萬夫莫開”之式涌向觀者。這幅創作于2012年的作品表達了“天下大同”的觀念,是藝術家對自己人生觀的概括。與《大同》相對的是一張26 x 36厘米的蠟筆小畫《京劇人物》,這張畫創作于1956年,那一年蕭勤21歲,7年前他來到臺灣,4年前他開始在李仲生畫室學習,那一年蕭勤獲得赴西班牙藝術學院獎學金,也由此開始了羈旅海外的生活。
蕭勤, 京劇人物- 3, 蠟筆紙本, 26.5 cm x 36.5 cm, 1956展覽也由此開始,以時間為序,展示蕭勤藝術的不同篇章,從1960年代的“龐圖國際藝術運動”、到西方“極限藝術”的影響下的《硬邊系列》、再到1970-80年代對中國《禪》、《炁》的筆墨闡述,再到1990年代喪女之后對于人生的再思考,直至21世紀對“宇宙的大能量”中人類精神生命的律動。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同于西方波洛克式的中國抽象,也看到了一個身居西方話語權下的中國藝術家“不在此山中”的對東方哲學、佛家學說的研究和表達。
蕭勤欣賞的藝術家有羅斯科,羅斯科的作品不是對形象或顏色的研習,而是對人類情感的探究,羅斯科說自己的畫是關于“悲劇、狂喜、厄運、諸如此類。” 在展廳看蕭勤的作品或也感觸一下作品背后的情緒。
蕭勤, 伊奇的無限之旅在展覽接近尾聲的位置,有一張藍色背景下粉色心心的圖讓很多人佇足,看到了什么、讀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或許因人而異。這張作品名為《伊奇的無限之旅》,講述的是,一只名為伊奇的小狗,離開人間后走向了無限的宇宙。有沒有感覺到那顆依舊在跳動的心?(文/小松)
楊福東個展《明日早朝》 美術館新電影計劃2018
展期:2018年3月24日—6月3日
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
票價:單聯門票50元 雙聯門票80元
點評:美術館成了電影片場?沒錯,正在龍美術館進行的2018美術館新電影計劃《明日早朝》就是藝術家楊福東醞釀了將近10年的影像作品。不同于成名作《陌生天堂》以及后來的《竹林七賢》等黑白影像,從最新透露的剪輯片段來看,這次藝術家將以全彩色作品講述一個發生在千年前的故事。
評星:暫無評分,拍攝計劃將持續30天,完整影像將在4月下旬向觀眾呈現
3月26日,龍美術館打破了周一閉館的慣例,因為這里正在拍攝藝術家楊福東2018美術館新電影計劃《明日早朝》。這天,當記者來到美術館,往日空曠的展廳被壓縮成一個布置有
巨型紅色立柱和大幅背景彩繪的片場。藝術家坐在一角,緊盯監視器里的畫面。隨著執行導演喊出“三二一,開始”,眾演員投入了一幕“宋代朝會”的形體表演。
《明日早朝》拍攝現場早在2009年,楊福東就動念在美術館拍電影,選址曾一度包括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但龐大的計劃受制于各方的條件,藝術家現在反而抱有更開放的想法,“重要的是在合適的地方,把合適的想法做出來。”
展覽中,藝術家根據龍美術館的結構特點,在一層、階梯式展廳搭建了“宋代朝會”以及“生命之塔”兩個拍攝場景,它們同時構成了這次美術館新電影計劃最核心的部分。展館的其他部分,設置了多塊屏幕,屏幕上寫有尼采關于欲望、權利和社會理想的語錄,隨著拍攝進行,每過一天,其中一塊屏幕的內容將在文字與前一天拍攝內容及花絮剪輯中切換。如果足夠有幸,參觀者亦有機會成為展出的影像。
楊福東《明日早朝》手稿據導演楊福東透露,這次的主要片場將輪替布置10個場景,而關于這場或將以龍美術館為起點的系列美術館電影計劃的故事走向,導演三緘其口,記者在現場也沒有看到任何劇本,有興趣的觀眾可以在30天拍攝期里親歷創作過程。
此外,美術館二層呈現楊福東的“一幀電影”圖片展,作品選自藝術家在2005年至2014年間拍攝的多部重要的黑白影片:《我感受到的光》、《新女性I》、《竹林七賢》等。“一幀電影”意在用短暫的畫面,傳達出藝術家本人對人類生存現狀的理解和闡釋。這些靜止的、記錄性的作品在展覽中與拍攝的現場藝術和影像作品形成呼應。(文/陸斯嘉)
新月:趙文量、楊雨澍回顧展
地點:北京中間美術館
時間:2018年3月24日-7月1日
票價:10元
點評:非官方美術館中的老藝術家回顧展,講述個體與時代的關系。展覽名為“新月”,取自民國時期的“新月社”,素有反對左派思想的文藝氣質。撇除其復雜性不多議,這強調了趙文量、楊雨澍創作中“為藝術而藝術”的主要成分。
評星:四星
我們似乎并太不習慣在非官方的美術館看到老藝術家的回顧展。好像藝術家到了晚年能辦回顧展的,因其成就之偉大便往往代表了官方、主流和體制的力量。在這樣的過程中,官方背書的“大師”名號往往讓藝術家的創作心路與藝術語言隱匿于光環之中,趨避了客觀的歷史認知思路。
1937年出生的趙文量和1944出生的楊雨澍代表了藝術界一種“邊緣”而特殊的聲音,盡管他們在上世紀70年代末曾短暫地因為“無名畫會”及其展覽而名聲大噪——那是“文革”后,中國最早的民間畫會與自發組織的展覽之一。他們從五、六十年代開始習畫、創作,并堅持外出寫生,改革開放后辦畫展,八、九十年代在紛繁的當代藝術潮流下持續著繪畫的媒介和自己的風格。即便生活困窘,卻一直堅持不賣畫,同時作畫不輟,直至今日。他們的一生不可謂無跌宕,不乏時代動蕩、經濟困難、藝術選擇、自我堅持等各種經歷,無一不有“神話”色彩。如何正確直面并客觀反思他們的藝術以及他們與美術界和大歷史的關系,是如履薄冰的歷史再考察。
中間美術館在本次展覽中,顯然面臨著這樣的問題;而其策展思路,顯得樸實而敬重:不避歷史的因緣際遇,尊重藝術家的個體創作。
展覽名為“新月”,取自民國時期的“新月社”,素有反對左派思想的文藝氣質。撇除其復雜性不多議,這強調了趙文量、楊雨澍創作中“為藝術而藝術”的主要成分。
《玉淵潭冬》,楊雨澍,1968,布面油畫,37X26cm美術館共分三層,入口即為二層的主廳,分四個模塊,文獻與作品交織,為回顧展打下歷史敘述的基礎。最早的敘述模塊考察了兩人50年代末相遇的“私立熙化美術補習學校”,盡管他們從未接受過系統的藝術訓練,但是這段美術教育或多或少了影響了他們的創作理念;相鄰的模塊考察了20世紀50年代引入中國(尤其是北京)的展覽,藝術家也曾前往參觀過一些,這些展覽整體嵌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文藝框架下,但是也潛藏了多聲部的藝術理論與創作;時間再往后移,我們在下一個模塊看到了60年代初,政治環境相對放松的狀況下,藝術創作中“抒情小夜曲”的出現,而抒情性的表達盡管時而隱藏,卻永遠沒有消逝;到了80年代,在劉海粟的影響下,兩位藝術家開啟了更為顯性的古典意味的創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改革開放后現代主義再返中國時,藝術界對傳統文化和自我認知的再確認——同樣,這樣的心態并非新事,劉海粟在1929至1931年游歐時,便已有了明確的表達。
《壺口瀑布》,趙文量,1994年,布面油畫,80X60cm美術館的一層分兩個展廳,各陳列了兩位藝術家的創作,以他們各自的年譜開啟,分述他們的創作題材,如“母親”系列和“雪山”系列等;分割兩個廳的展墻兩側,是他們共享的歷程,包括“文革”階段室內和外出寫生以及70年代開始一起經歷的數次展覽,既有文獻陳列,也有參展的歷史作品。
消化完一層、二層的大量歷史訊息后,步入三層的展廳,這里是靜觀的空間,展陳著相對抽象的作品以及涉及“夢境”、“回歸”、與“想象”等精神意象的題材。這里,藝術以唯美的姿態莞爾一笑,提醒我們:慢慢走、欣賞吧!(文/小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