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網絡“雞湯文”背后的產業鏈:往往有商業目的,暗含非法營銷
網絡上的“雞湯”一詞,源自于美國人杰克·坎菲爾德和馬克·維克多·漢森創作的勵志作品集《心靈雞湯》,喻指“充滿知識與感情的話語”。然而,過去散發過無數正能量的“雞湯”,如今卻在社交網絡亂象中變了味兒,各類“箴言妙語”“養神寶典”目不暇接,多種廣告信息難辨真假。三秦都市報記者調查發現,無論是在微博、微信等網絡環境中,還是在傳統出版領域,“心靈雞湯”類的文字泛濫,打著名人旗號“橫行”社交網絡空間的“高仿雞湯”屢見不鮮,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雞湯文”在誘發網友轉發的背后,還暗藏著一條收益不菲的產業鏈條。
老年人熱衷轉發“雞湯”
去年國慶節,在西安上班的廖曉琴回商洛老家看望母親。“工作太忙,平時很少回家,為了能和我媽視頻通話,我給老人買了部智能手機,也給家里裝上了寬帶。”令廖曉琴驚訝的是,已經68歲的母親很快就學會了微信視頻、拍照、轉發朋友圈。
“自從迷戀上手機上網后,我媽經常在朋友圈發一些‘雞湯文’,一點開全是‘驚呆了!年夜飯不能這么吃,否則減壽十年!’‘最該溫柔善待的,是自己的心’‘人家沒說錯啊,十一點前必須睡覺才能養肝’這類的提醒,我媽睡眠不太好,經常在深夜給我手機上發來這些……”廖曉琴說。她曾經總結了一下母親轉發的內容,包括:謬誤百出的政治經濟話題、養生常識、做人的智慧和哲學、家庭和美祈福貼、特別不好笑的笑話、讓人震驚的事件等等。
“我媽不但給我發這些文章,還不忘給正在上高三的外孫轉發,孩子學習壓力大,不堪其擾,只得開啟了免打擾模式。即使如此,我媽這樣的轉發仍沒停歇過。”有好幾次,母親轉發給廖曉琴的文章一看就不科學,比如有的說兩種食物一起吃比砒霜還毒,一看就很假,廖曉琴勸她不要相信這些,她雖滿口答應,但仍我行我素。
西安文化學者包戰民告訴記者,中國社科院近日發布的《2018社會藍皮書》關注了老年人的互聯網生活狀況。調查發現,絕大多數老年人(98.5%)都會使用微信聊天,75.8%的老年人會上網看新聞資訊,超過半數的老年人可以自己搜索,養生保健是老年人最喜歡瀏覽的微信文章,偏好“養生文”的老年人通常對自身健康非常重視。
“相對年輕人來說,老年人退休之后生活圈子變窄,社會交往減少,生活更單調,而其年齡特點也決定了他們更關注健康,因此,‘養生雞湯’的熱轉是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點的。”包戰民認為,對于一些偽養生的健康知識,老年人往往沒有鑒別能力,這就需要兒女多多引導,當然也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讓這些不靠譜的養生知識沒有生存的環境。
名人的煩惱:屢屢“被雞湯”
近日,一名博主發了一條“莫言語錄”,文中指,“莫言敬佩兩種人,年輕時陪男人過苦日子的女人;富裕時陪女人過好日子的男人”,并@莫言本人。莫言本人轉發了這條微博,并且配文稱:“理不糙,可我也想知道這是誰寫的。”當面打翻這碗“高仿雞湯”。這并非莫言第一次“躺槍”,早前,“你羨慕我的自由,我羨慕你的約束;你羨慕我的車,我羨慕你的房……我們都是遠視眼,總是活在對別人的仰視里;或許,我們都是近視眼,往往忽略了身邊的幸福……”“煙戀上了手指,手指卻把香煙給了嘴唇,香煙親吻著嘴唇,內心卻給了肺……”等署著“莫言”名字的雞湯就在網絡盛行。
打著名人的名義來推銷不知是誰創作的“心靈雞湯”式文字,導致名人“被雞湯”現象,在網絡中已見怪不怪。“楊瀾給女孩子的14條忠告”曾在網絡上被大量轉發,楊瀾卻撰文回應,稱看到之后感覺莫名其妙,“我從來沒有寫以此為題的博客”。楊瀾直言,“給女孩的14個建議”一文中提到的多讀書、適當提高自己的品位等建議她也贊同,“但將此總結為給女孩的14個建議實在非我的博客”,并“特此聲明,以正視聽”。網上的所謂“楊瀾語錄”也有一半不是自己說的。
曾經,有一段署名“魯迅”的金句也流傳甚廣,甚至著名主持人也在微博上轉發。文中寫道:“魯迅說,到了一定年齡,必須扔掉四樣東西:沒意義的酒局,不愛你的人,看不起你的親戚,虛情假意的朋友!”多個魯迅研究專家都出來表態說,魯迅從不寫雞湯文章,這幾句話與迅翁毫無關聯。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從內容上看,這些仿冒文章、仿冒語錄幾乎都是雞湯體甚至打油詩,所討論范圍超不出生活、愛情、人際相處,甚至酒色人欲,十分的“接地氣”,文字又朗朗上口,頗具感召力和煽動力。而將“心靈雞湯”式文字套上名人的光環,顯然可以使得這些文字更具備權威性和價值感。
“雞湯”背后的陷阱
“這類雞湯很多都出自段子手,看似溫情脈脈,背后則是真金白銀的商業利益。段子手通過微博、微信分發出去,博取點擊量和粉絲量,吸引大家對產品、商品的關注,最終實現盈利的商業目的。”在西安一家網絡媒體做編輯的郭昊告訴記者,互聯網時代,“眼球經濟”長盛不衰,文章火了,粉絲多了,利益自然就來了。郭昊說,“雞湯文”大多由專門的微信公眾號或者APP等轉發平臺進行分發,注冊人員再通過轉發此類附帶廣告的文章來獲取分成,轉發一次1到5分錢;一篇10萬+文章,轉發平臺可獲得兩三萬元的灰色收入。
記者隨機點開了一篇通過APP平臺轉發的微信文章,并點擊了文章末尾“根治白發”的廣告,通過掃描廣告中的二維碼,添加上了一名自稱是健康達人的賣家的微信好友。當記者向其索要生產許可證等相關信息時,該賣家將一個包裝盒的照片和一張染發劑專利發明公布截圖發了過來。而對于記者多次索要的生產許可證、衛生許可證、生產廠家的信息,該賣家未予回復。
記者采訪發現,“雞湯文”中廣告除了一些產品存在質量問題和信息模糊不清的情況,更令人擔憂的是,“雞湯文”的轉發不僅是在替別人“掙錢”,更有可能會害人。據媒體報道,一位老人在網上花1760元買了一種男性保健品,服用之后,老人就接到騷擾電話,不斷有“總監”“院長”等人物,以治病為借口讓老人買各種亂七八糟的藥物。而后出現的“消保委人員”“財務人員”“經理”等角色,則說前面“出場”的人有問題,稱給老人補償,但要其交稅。就這樣,短短幾個月時間,這位老人匯了14筆款,共計54萬多元。然而,吃了這么久,一點效果都沒有,最終老人報警。警方經過兩個多月調查,在廣西南寧一舉搗毀這個詐騙團伙,抓獲17人。
雙管齊下拒絕“毒雞湯”
對于微信“雞湯文”這個產業江湖,微信官方顯然也已經有所察覺,其發布公告稱,將對“轉發賺錢、刷分刷榜類”的誘導行為進行處罰,處罰形式包括刪文、限制賬號部分能力或封禁賬號等。微信公告稱,發現部分公眾號近期開展轉發賺錢、刷分刷榜類行為,通過贈送積分、禮品、現金等形式利誘、引導用戶轉發文章、關注公眾號、下載應用軟件等,此類行為已違反《微信公眾平臺運營規范》,對用戶造成騷擾、破壞用戶體驗、擾亂平臺的健康生態,微信將會對此類行為進行處理。
“近日,國家工商總局開展互聯網廣告專項整治工作,嚴肅查處5類虛假違法互聯網廣告,首次將新媒體賬戶列為了重點整治對象。”對微信雞湯文存在的問題,一名工商系統工作人員坦言,隨著社交神器微信的爆發式普及推廣和應用,各種網絡詐騙、非法營銷、侵權等行為依托微信公眾號平臺,借著移動互聯網的東風,披著合法的外衣,精準到達每一個使用微信用戶的朋友圈。該類營銷借助的是新興社交平臺微信,具有傳播迅速、轉發量大、不易監管、由點到點反復出現等特點,廣大用戶不勝其擾。
記者了解到,國家工商總局開展的互聯網廣告專項整治行動將持續到今年12月,工商部門將以社會影響大、覆蓋面廣的門戶網站、搜索引擎、電子商務平臺、移動客戶端和新媒體賬戶等互聯網媒介為重點,集中整治社會影響惡劣、公眾反映強烈、危害人民群眾人身財產安全的虛假違法互聯網廣告。
“藏污納垢的‘雞湯文’已經變成了‘毒雞湯’,要治理和遏制,還需雙管齊下,采取切實可行的舉措。一方面,國家相關部門要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加強對網絡管理,嚴厲打擊網絡違法違紀行為。另一方面,每一位網友都應從自身做起,增強自身拒防能力。”資深媒體評論員劉斯君建議,廣大用戶應加強信息接收的篩選力度,提高真假辨別能力,善用理性分析,抵制不良信息,對各類帶有明顯誘導、詐騙、噱頭、色情信息的轉發說不。對各種勸說消費者消費的所謂客服、工作人員保持警惕。遭遇侵權時,及時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原標題:《網絡“雞湯”背后的產業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