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柏格森的時間概念及其時代意義
柏格森的時間概念及其時代意義
溫韌
作者簡介:溫韌(1943-),女,江西興國人,安徽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安微大學 哲學系,安徽 合肥 230039
人大復印:《科學技術哲學》2000 年 09 期
原發期刊:《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 年第 03 期 第 27-30 頁
關鍵詞:柏格森/ 時間/ 綿延/ 記憶/ 知覺/ 創造進化/ 時間方向/
摘要:本文在論述柏格森時間研究的主要建樹的同時,揭示其時間概念的深刻內涵。認為柏格森在對綿延概念的重新闡釋中確立了時間的獨立地位;在對記憶活動的分析以及宇宙論中合邏輯地論證了時間的世界本體意義,并由此確立了時間相對于空間的優先地位;同時作為時間本性的必然推論,指出了時間的單一方向性。柏格森時間概念對生命和創造性進化的高度肯定,對當代西方哲學和自然觀的走向均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時間,是哲學和科學共同關注的課題。
柏格森(1859-1941)直覺主義的生命哲學在對近代科學和形而上的批判中所建立的嶄新哲學時間概念,盡管由于內在的某些困難與局限屢遭批評,但它對西方哲學深刻而持久的影響以及對科學研究的重要啟迪均是有目共睹、不可忽視的。
柏格森在哲學時間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建樹大致可概括如下:
1.確立時間的獨立性時間的綿延性與空間的拓展性向來被看作是時與空的一種本質區別,時間的本質特征是綿延,柏格森的獨到之處在于他對綿延概念作的全新闡釋和界說。
以往的綿延時間概念,被理解為由一個個同質而獨立的瞬間在規則地一個接一個、彼此無限緊密的排列或累加中所形成的一維連續序列,它與空間點的連續排列所構成的幾何直線無異,也與鐘表表示時間的方式相似,都可用一串符號或數字的序列簡單而機械地加以刻畫。因此柏格森認為,這種時間實質上是借空間化偷換了時間的本質,其實質是取消了時間存在的意義,因而只能稱之為“科學時間”,而非真正的時間。
柏格森真正的時間不同于這種科學時間,因而真正的綿延也不同于以往的綿延。首先,以往的綿延,雖然每一瞬間都是各自獨立、一個個地分別出現的,但其實彼此之間又無任何真正質的差別,它所具有的一切變化無非只限于量值的增減。質的這種均勻性說明了它的靜態性和固定性,而量的這種非均勻性則說明它是可量度的。但真正的綿延,其每一瞬間都無一例外地處在純粹質的流變中,處在真正的創造中,因而它是生動活潑但又無法量度的。其次,以往的綿延承認連續與間斷的辯證統一,它的連續排列可以分割為各自獨立的瞬間,具有分割性,以不連續為前提。而真正的綿延,則每一瞬間都是彼此互滲互融、分而不分的,共同構成統一整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現在攜帶著過去又預示著未來,都是無始無終的存在。最后,以往的綿延,各個瞬間排列的方式受到外在世界在方向上或秩序上的某種客觀規則的制約,因此它是外在化的、被動的、不自由的,與意識無關。而真正的綿延卻是以直覺的方式通過深刻的內省才能達到的深層自我狀態,即一種純粹內在的、主動的、前后關聯不可分割而又自由流動的狀態,具有意識性。
以真正綿延為本質的時間當然也就是一種除純粹質的流變外別無它物的存在了,具有整體性和意識性。由于此時的時間已與空間有著例如流動與排列、不可量與可量、一與多、內在與外在、精神與物質、認識對象與實用對象等種種相互對立的特征,實際上也就從對空間的依附和從純數學的表述中徹底地擺脫了出來,而成為獨立于空間的“真正的時間”了。
由此,柏格森在對綿延概念的修正和改造中確立了時間的獨立地位,深化了對時間本質的理解。時間的本質,首先是純質的流變,認為時間與運動統一不分,抓住了牛頓時間的要害之一,有力地批判了牛頓時間獨立于運動的絕對性。此外,柏格森所說的運動,是指運動本身純質的流變過程,與運動體所經過的空間,與牛頓所說的機械運動都不同。牛頓絕對時間獨立于機械運動,也獨立于柏格森的運動本身。然而,柏格森時間本質上又是純精神的,與物質無關,在這一點上,它又與牛頓時間獨立于物質的絕對性一致,所以說它又不能算是對牛頓絕對時間的徹底清算。
2.確立時間的世界本體意義柏格森哲學肯定精神與物質同樣是真實的,確有二元論的性質。但其真意又并不在于強調二極之對立,而在于尋找二極間的關聯點,以此揭示真正的實在,以最終克服二元論的理論困難。針對哲學史上唯心論與唯物論對立雙方在“材料”概念上的片面性和極端化,柏格森首先給予材料一個較為中性的定義,稱其為“形象”的集合。形象者,大于唯心論者所稱的“表現”,又小于實在論者所稱的“物體”,是介于二者間具有雙重品格的存在物。于是,材料也就具備了相應的二重性,既可被感知,與對它的知覺相一致,又是獨立于知覺它的意識的一種自存物。柏格森正是以此種材料觀為基礎,借記憶活動去剖析實際知覺,從而將精神與物質的對立壓縮到最窄的范圍的。
“記憶”,是意識活動的核心,是“存活下來的以往形象”,(注:柏格森《材料與記憶》,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頁。)具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習得的記憶”,它由不斷的重復而形成習慣,由習慣成自然而付諸于真實行動,實質只是對往日的一種表演,是激活了的被執行著的當前的一部分,它重在當前,未真正保留以往的形象,故充其量只是心理學上的記憶,只是“被記憶所解釋的習慣,而并非記憶本身”。(注:柏格森《材料與記憶》,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頁。)另一種則以“記憶——形象”的形式自動地記錄著過去的一切。出自自身之必然而無任何實用目的;僅是對往日的表現和想象并非真實行動;毫無保留且從所有細節上區分以往每一瞬間的全部細節,從而過去的每一瞬刻均一成不變且各自不同,因而是不可重復的。這是一種不含雜質、純粹而完美的真正記憶,稱之為“純粹記憶”。
與此同時,柏格森將知覺也作了“實際”的和“純粹”的區分。任一時刻的實際知覺就是以此刻為“當前”時我們對身體外部環境的形象的知覺。它在我們對知覺的有意認知中,用搜尋到的與當前知覺形象同類或類似的記憶——形象來加強和豐富自己,因而無一不是充滿記憶、由記憶再造而成的,無一不包含種種假想而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同時,它又因涉及到由認知而作出選擇的可能的行動而具有一定的現實性和能動性。這樣,實際知覺便成為兼有精神和物質相異品質的綜合體。為排除主觀因素的干擾,柏格森進而又將實際知覺抽象化為只在理論上存在的“純粹知覺”,它放棄了所有的回憶,僅專注于當前,它不被記憶所延長,是對材料的真正瞬時的洞察力。
“純粹知覺對于材料的關系,相當于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注:柏格森《材料與記憶》,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頁。)而純粹記憶則“向我們敞開被稱為精神的圖景”,(注:柏格森《材料與記憶》,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55頁。)二者的對立表現為物質與精神的對立,純粹知覺具有現實性,能動性,是空間擴展性的存在,可分割可量度,而純粹記憶則相反。
要從純粹記憶的深層搜尋到利于目前認知的回憶,必需使自己擺脫當前,逐漸回到過去。在這一過程中,回憶由虛擬而模糊的狀態漸漸清晰真切起來,最終轉化為實際回憶。一旦成為實際回憶,它便進入當前狀態而被現實化為形象,存活在記憶——形象中。記憶——形象是物質化了的純粹記憶,又具有模仿知覺的趨向,被界定為初期知覺,實質是純粹記憶與實際知覺的過渡狀態。于是,由于記憶由純粹的形式經形象形式,到與知覺相結合的形式的轉化,即由意識的記憶活動,使純粹記憶的潛伏、虛擬、純精神狀態過渡到實際知覺的顯現、現實、精神與物質綜合的狀態。可見,記憶正是溝通異質的兩種真實的關鍵,是精神與物質的切合點,故被指認為更為基本的真實。
記憶活動既是時間上過去、當前與未來的相融相滲,又是純粹記憶、記憶——形象以及實際知覺各記憶過程的相滲相融,具有分而不分的連續整體性。其中的“當前”,本身隨“時”而變,原本具有相對性。而且從根本說,它不可靜態地界定為現實中的已存之物,只可動態地界定為現實中的正在形成之物,具有真正的流動性。因此記憶活動最能反映綿延特征,最具有時間性。
記憶作為真正的實在于是便意味著時間是真正的實在,這樣,柏格森便以形而上思辨的方式由對意識活動的分析中合邏輯地論證了時間的本體意義,這是柏格森時間哲學中另一重要成果。由此,時間不僅能完全獨立于空間,而且取得了更勝于空間的優先地位。
此外,柏格森在其宇宙論中再次闡述了時間的世界本原意義。他認為宇宙萬物,無機物或有機物,物質或精神,所有種種實在的產生和演化發展均根植于一種稱為“生命沖動”的最根本最原始的實在,從而賦于生命沖動以世界本原及本體的崇高地位。
生命沖動不是生命有機體,而是一種不斷創造的強烈沖動與愿望,是心理的東西,是精神意識。然而這種意識非但不是自然物長期發展的產物,反而倒是自然物產生與發展的真正動力,它不僅派生物質材料,而且派生意識,故嚴格說,是一種神秘的超意識。
生命沖動沿兩條相反的路線進行,一條向上噴發,沿生命的自然方向產生生命,一條逆生命而下,產生物質。二種傾向相反相逆,物質是生命的逆轉和倒退。柏格森用生命沖動與物質阻抗力的拼搏與爭斗來說明物種的生成與進化。
柏格森進化論中最具積極意義的是進化的發散性。它認為生命沖動向上向下兩個基本對立的傾向總處于永無休止、永遠創新的爆發與分化之中,不受任何規則約束和任何目的支配,因而是自由的,連續創新的,即完全發散型的。
生命沖動之自由意識性、連續創新性等特征正說明了其本性是綿延,其本質是時間,因而也就確立了時間的本體地位。
就實用價值而論,時間作為近代科學中的基本參量,遠不如空間。就其本身的復雜性而言,時間不如空間直觀,不易被直接觸及,也不能被還原為外物的某種相似物;且與意識活動無法分割;特別是內存變易性與秩序不變性的固有矛盾。因而較空間研究更為困難。此種狀況致使哲學時間的研究長期落后于空間研究。為扭轉這種局面首先作出重大突破的是康德,他將時空看作是具有先天感性形式的純直觀,并以此解釋了諸如牛頓理論等先天知識得以成立的原因。康德認為,時間較空間有更大的普遍性,從而在充當知識范疇用于現象對象的中介對象(即先天圖式)時取得了優于空間的地位。柏格森同樣肯定時間的價值地位,同樣重視時間的研究,不同的是,康德僅僅將這種重視與肯定限于認識論的層次上,而柏格森則將其抬至本體論的高度。20世紀著名的時間哲學,如胡塞爾的現象學,海德格爾的存在論等,無一不是對柏格森之時間優先說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它們屬于20世紀西方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柏格森在哲學走向專門的時間研究這一新的發展方向的形成中,無疑起了重要的開創作用。這一專門的時間研究,與柏格森相同,都具有將時間內在化的明顯特征。
3.確立時間的方向性人類關于過去、當前和未來的時間意識是對自然、社會、生命體驗的結果。它一是來自對自然現象的直觀,來自對天體周而復始的運行、對四季循環不止的交替的體驗,從中悟出一種循環的時間觀。一是來自人總有一死的意識,來自對生命有限、時間一去不復返的體驗,并從中悟出線性的時間之流的時間觀。循環觀承認變化,但它的變化又總以回歸起點為終結,因此永無新質的創生,所真正追求的是不朽性。至今仍有人常以局部上的循環之無限作用的總和去說明無限宇宙總體上的永恒守一,以突出守恒原理的絕對性。而線性時間觀則不同,視流逝為時間的本性,并且否定可重復性,從而給予時間一個唯一而確定的方向。
柏格森在對其綿延概念所作的多角度闡述中,首先強調的便是它變化的純粹性,這種變化的純粹性表現在深層自我以及運動、意識活動和生命沖動中則都是那種剎那即變之流,因而以綿延為本性的時間只能是線性單向的,不可能是循環的。單一方向性不是柏格森的首創,僅是他的綿延觀在真正時間概念上的一個必然推論,是真正時間的主要屬性之一。
經典的科學時間實際是以循環時間觀為思想依據的一種測度時間,并在測度中被空間化,抹剎了時間的流動本性,也就抹剎了時間的方向性。相對論與量子論雖然分別從物質、運動與時空的統一性和微觀世界的不確定性兩個側面否定了牛頓時空的絕對性,但對于方向的單一性卻都是一脈相承,加以否定的。物理世界中唯一能與生命體驗取得共識的是熵增原理,但它所規定的世界無序性、簡單性增強的運動方向又恰與達爾文進化論有序性、復雜性增強的方向相反。這樣,在時間有無方向、方向是否單一的問題上,科學所描繪的便是一幅混亂無序的圖景。然而,人們崇尚和諧統一,故如何使科學時間在方向問題上自洽而統一,便成為相當熱點的前沿問題之一了。
首先是宇宙學,其主流派以相對論為理論基礎,以星系紅移為基本的觀測事實,獲得了宇宙膨脹,即時間有起點、有方向的結論。其次是量子論,也在量子測量問題中發現了時間的不可逆轉性。這樣,科學便在某些方面又重新尋回了丟失的時間方向。目前的宇宙學并進而試圖在相對論與量子論的最佳結合中構造世界的統一圖景,以求從中取得時間方向的更為根本的答案。與此同時,普里高津及其布魯塞爾學派用耗散結構的漲落生序理論對進化論與熱力學的時間方向的相容性也作出了相當成功的嘗試性的回答。作為對普里高津思想的發展,混沌學也在對決定性混沌的研究中試圖對時間方向的本質作出解釋。這樣,科學終于在自身的發展中依靠理性和經驗重新發現了時間的方向,與柏格森在對科學和理性的批判中從哲學上確立的時間方向觀念取得了一致。
任何科學問題的討論總是以一定的尚未被實證的假設為前提的,其中哲學觀會起到重要作用,科學就是這樣在與哲學的互動中求得發展的。科學的時間方向,正如普里高律曾多次談到的,正是以柏格森的單向時間觀為其前提的。沒有對時間方向的堅定信念,便不會將熵增作為不變的基本事實,也就不可能有成功的耗散理論。柏格森的時間方向性在此具有顯然的科學先導與啟迪意義。
當然,柏格森之時間概念中存在著貶斥物質價值的明顯傾向,存在著抓住其一而不計其余的過激態度,也存在著宇宙論上的某些惡性循環等等。但本文僅談其積極的正面作用,認為柏格森時間概念中最為閃光、也是最具特色之處在其對生命以及創造型進化的高度肯定,而其主要的時代意義也正在于他的生命觀和進化觀對當代西方哲學和自然觀的走向上所產生的重要影響。這可由當代自然觀的變更中略見一般。近代科學持以機械唯物論、機械決定論的自然觀,唯物論將世界看作是時空中的物質存在,將一切、包括精神都歸結為物質,決定論認為世界的各部分均受制于不變的規律,沿著由規律所預設的方向僅由外力推動而運動變化,本質上守恒不變、無進化可論,猶如一臺沒有生命的機器部件的組合運動。現代科學的發展因不斷暴露出上述自然觀及思維方式的局限,大有以有機整體的以及過程的自然觀取而代之的勢頭,特別是后現代科學所極力倡導的返魅自然觀,都可以說直接受益于柏格森的生命學說和創造論。我想,無論從何種角度考慮,柏格森高揚生命價值、高揚積極進取、不斷創新的精神,都是永不過時的。
原標題:《柏格森的時間概念及其時代意義》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