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聚焦315|“中國專家學者協會”的變身術和生意經
國字頭及主打“專家學者”,讓“中國專家學者協會”看起來“來頭很大”。
其官網上自宣系“黨中央、國務院及各部委領導直接關懷支持下成長發展起來”、 “黨和政府聯系廣大專家學者的橋梁和紐帶”……但卻被民政部三次點名通報,先后登上離岸社團、山寨社團、涉嫌非法社會組織名單。
即便如此,該協會也仍未去民政部門登記,而是各種閃轉騰挪:從注冊香港的離岸社團,到掛靠事業單位成為“直屬機構”,又更名摘掉國字頭,變身“專家學者管理服務委員會”。對民政部的通報,該協會創始人、常務副會長安衛華稱,“我們都停下來沒有工作了,它還在公布?!?/p>
對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就該組織為何未在民政部門登記的疑問,安衛華給出的解釋是,“民政部讓去找上級主管單位,上級主管單位又說要脫離開?!?/p>
這個一直未登記“入冊”的組織,有自己獨立的名字、章程和復雜的管理機構,還下設了全國13個二級機構、7個直屬機關和6家公司性質的下屬單位。澎湃新聞調查發現,雖然宣稱是一家事業單位的“直屬機構”,但中國專家學者協會及其負責人安衛華一直以非?!蔼毩ⅰ钡淖藨B招攬會員和培訓營利,甚至承攬“中國國際藥都”這樣的開發項目。
而該協會宣稱歸屬的城鄉小康發展促進中心,自身也深陷麻煩:因為違規設立帶有“全國”、“國際”字樣的機構被行政處罰,整改至今未完成。公開信息顯示,城鄉小康發展促進中心法定代表人李德勝曾多次為該協會站臺。
中國專家學者協會架構圖。圖片來自其官網【上篇:變身術】
找不到的地址
今年2月,中國專家學者協會第三次被民政部點名通報。
幾天后,中國專家學者協會在其網站發聲明辯稱,“我會并不是虛假機構,也稱不上是真正的‘山寨社團’,而是屬于中編委國家事業管理局依法批準成立的國家事業單位——城鄉小康發展促進中心的直屬機構。”
此前兩次被通報后,中國專家學者協會已選擇更名為“專家學者管理服務委員會”,去掉了國字頭。
但澎湃新聞調查發現,事業單位可以有內設機構但并無“直屬機構”一說。安衛華在電話中辯稱,“直屬機構”意思就是“事業單位的一部分”。
在電話中,安衛華表示自己做社團工作十多年,有關社會組織的管理問題,有機會可以面談。但澎湃新聞記者多次約其見面,他以在外地出差為由拒絕了。
在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主辦的中國社會組織網“離岸社團、山寨社團”查詢系統中,如今依然可以查到“中國專家學者協會”的名字。
早在2016年3月,中國社會組織網公布203家涉嫌違法的“離岸社團”“山寨社團”名單時,中國專家協會就名列其中。消息同時指出,“離岸社團”“山寨社團”系內地居民在登記條件寬松的國家和地區進行注冊,多數都冠以“中國”、“中華”、“全國”等國字頭字樣,主要目的就是在境內斂財。
北京市企業信用信息網查詢顯示,曾存在一個香港中國專家學者協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人是安衛華,駐在期限始自2006年11月,但在2010年5月吊銷。
該代表處的登記地址為北京市海淀區復興路83號東12樓209號,澎湃新聞近日實地探訪,此處為一部隊干休所,門牌編號并無209號。
城鄉小康發展促進中心事業單位法人證書,李德勝稱是復印件。趙孟 攝2017年3月15日,民政部公布一批“未在我部登記的組織”,中國專家學者協會再次上榜。
《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規定,全國性的社會團體的名稱冠以“中國”、“全國”、“中華”等字樣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過批準。全國性的社會團體,由國務院的登記管理機關負責登記管理。一位業內人士解釋,這些社會團體必須向民政部登記注冊。
這次被民政部點名三個多月后,中國專家學者協會更名為“專家學者管理服務委員會”,理由是“為了與時俱進,適應新的形勢需要,更有效執行國家相關方針、政策”且經過了國家相關部門的批準,但并未點出相關部門是哪一家。
到今年2月7日,民政部發布第一批“涉嫌為非法社會組織”的名單,稱這些組織未經登記擅自以社會組織名義開展活動,涉嫌為非法社會組織,“中國專家學者協會”第三次進榜。
澎湃新聞發現,中國專家學者學會的官網上,以及仍在開展的一些培訓宣傳活動中,仍然在使用“中國專家學者協會”的名號。
“直屬機構”
3月10日,澎湃新聞記者來到航豐路1號院2號樓6層616,這里是中國專家學者協會最新的辦公點。
迎頭可見中國專家學者協會的新名稱——“專家學者管理服務委員會”,同時掛著中安乾(北京)科學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和北京中聯社集團公司的牌匾。在辦公點入口接待處處右側,掛著安衛華等協會人員與退休領導的巨幅合影,和裝裱精致的城鄉小康發展促進中心的《事業單位法人證書》;左側,擺放著各類證書和各種培訓基地的授權匾額。
辦公點玻璃門緊鎖,澎湃新聞記者敲門無人應答。
中國專家學者協會更名后的辦公點。趙孟 攝雖然在前臺展示著城鄉小康發展促進中心的《事業單位法人證書》,并宣稱是其直屬機構,但經澎湃新聞求證,這一說法也缺乏合法性。
《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規定,只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直屬事業單位的條文,并無事業單位設立“直屬機構”或“下屬機構”的表述。
由國家事業單位管理局制定的《事業單位法人設立登記(備案)申請書》上,僅有事業單位“分支機構”的表述,但分支機構只有負責人,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
3月2日,國家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負責登記審核的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確認,事業單位就沒有“直屬機構”一說,“我們沒有聽說過這個詞?!?/p>
3月12日晚,澎湃新聞記者通過電話聯系上了中國專家學者協會常務副會長安衛華。
安衛華解釋,中國專家學者協會成立伊始確在香港注冊,原因是當初需要掛靠單位,在內地“不好批不好弄”。
他說,中國專家學者協會前幾年已經從香港“脫離了”,后來找到別的部委掛靠過一段時間,“接著要整頓,我們就出來了”。對“直屬機構”的理解,安衛華認為,“就是事業單位的一部分”。
但該協會有自己獨立的章程,且如今依然掛在官網上,章程的第一條就寫道“中國專家學者協會,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綜合專業性社會團體”。
而該會留下接受會費的賬戶,是其財務人員劉方的個人賬戶;該會的職業技能培訓指導中心,仍以“中國專家學者協會職業技能培訓指導中心”對外招生。
安衛華稱,作為城鄉小康發展促進中心“直屬機構”的該會,如今已不具備獨立法人資格,但因為該會人手有限,網站的信息量大,尚未更改完全。
“母單位”的麻煩
澎湃新聞經事業單位在線網查證,中國專家學者協會宣稱其直屬的城鄉小康發展促進中心確為一家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李德勝,舉辦單位為中國旅游文化資源開發促進會,注冊資金30萬元。事業單位在線網系國家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主辦。
在城鄉小康發展促進中心的官網上,“下屬機構領導”欄中,有安衛華的照片和身份介紹,職務為“中國專家學者協會書記、常務副會長”。
李德勝告訴澎湃新聞,中國專家學者協會是2013年“加入”城鄉小康發展促進中心并成為其“直屬機構”的。按照他的說法,依照該中心的管理規范,協會只能使用“委員會”,不能以出現以“中國”開頭的名稱。
在2017年7月更名“專家學者管理服務委員會”前,“中國專家學者協會”一直以“城鄉小康發展促進中心直屬機構名義”公開活動。而公開信息顯示,李德勝曾多次為該協會站臺:2015年1月,中國專家學者協會國學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李德勝出席;2017年7月,中國專家學者協會搬遷并更名時,李德勝前往道賀。
實際上,中國專家學者協會宣稱歸屬的城鄉小康發展促進中心,自身也深陷麻煩:因為違規設立帶有“全國”、“國際”字樣的機構被行政處罰,整改至今未完成。
網上搜索“城鄉小康發展促進中心”關鍵字,首先跳出來的是國家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2016年9月公布的一則處罰信息:
城鄉小康發展促進中心存在不按照登記事項開展活動,違規設立帶有“全國”、“國際”字樣的機構,未按規定報送年度報告,未按規定申請變更登記等行為,……國家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對城鄉小康發展促進中心作出暫扣《事業單位法人證書》及單位印章并責令限期(6個月)改正的行政處罰。
3月5日,國家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負責督查工作的人士告訴澎湃新聞,早在2016年,該局接到不少針對城鄉小康發展促進中心的問題線索。
接到投訴后,按照城鄉小康發展促進中心登記的地址,派人上門核查,但并沒有找到這家單位。物業人員稱,該單位已經搬走。
上述工作人員說,進一步調查發現,投訴內容屬實,隨后通知該單位負責人,告知對該單位作出暫扣《事業單位法人證書》及單位印章等處罰。
有意思的是,城鄉小康發展促進中心負責人一度宣稱,其《事業單位法人證書》遺失,無法提供。無奈之下,國家事業單位管理局只能先刊出遺失聲明,后對該單位作出上述行政處罰。
澎湃新聞查到,城鄉小康發展促進中心現已搬入豐臺區鄭常莊326號,一棟叫做安美爾的大廈內。
該中心主任李德勝向澎湃新聞解釋,國家事業單位管理的行政處罰,是因為“我們搞內部整頓”“民政部也在搞,我們也在搞,但是不同性質的。”
李德勝稱,整頓并不影響工作,該中心下設的全國13個中心、7個辦事處和32個委員會,也都在正常工作,“沒有說停止工作,取消這個單位”。
澎湃新聞記者看到,在其下設的城鄉小康培訓中心辦公室,四五個工作人員正在忙碌,該辦公室一位王姓主任表示,正常工作并未受到影響。
“雖然實際上我們并沒有控制他的證書,但在法律意義上是暫扣狀態,”前述國家事業單位相關人士則稱,如果以暫扣狀態的證書去辦理相關業務,審核資時將會被拒。
但他也表示,證書是否真的遺失,該局無從知曉;或該中心繼續以證書復印件對外開展活動,“我們也不好辦。”
澎湃新聞獲悉,整改期間,城鄉小康發展促進中心一直無法提供合格的整改報告,迫使國家事業單位管理局于2017年12月15日在官網發布消息,“該中心未按要求完成整改,對其暫扣法人證書及單位印章的處罰繼續執行?!?/p>
但3月12日,城鄉小康發展促進中心一位王姓主任向澎湃新聞展示了“遺失”的《事業單位法人證書》,證書上的法定代表人等信息,與從國家事業單位管理局查詢到的信息一致,且蓋有紅色印章。
澎湃新聞在中國專家學者協會的辦公地址,也注意到這張《事業單位法人證書》,擺在辦公點入口的顯著位置,并用精致的木框裝裱起來。
中國專家學者協會最新的辦公點,門口擺放著城鄉小康發展促進中心的法人證書。趙孟 攝對此,李德勝解釋,這張《事業單位法人證書》是彩色復印件,因為工作需要,保留了幾十份。對于原件是否遺失,李德勝稱,“原始的東西交過去了(其自稱交給了國家事業單位管理局),復印件得留著,很正常的事?!?/p>
頭銜奇多的中專生
以常務副會長身份主持中國專家學者協會的安衛華,是何許人也?
在協會網站上,姓首字母為A的安衛華正好排在專家庫的第一位,上列僅“現任”的頭銜就包括9個,包括“北戴河作家協會作家”、“河北省冀商研究會常務理事”等。
其部分學術成果,“主編出版著作五部,在國家權威報紙、雜志發表文章100多萬字?!卑ㄖ骶帯妒澜?00位首富人物發跡史》、主編《待人藝術》、主編《世界100位首腦人物曠世錄》。
澎湃新聞查證,上述頭銜中,部分連單位名字都表述錯誤。例如,并無“北戴河作家協會”,而與該名稱類似的有中國作協北戴河創作之家,但其并非一個團體或者組織。
在民政部的社會組織查詢系統中,查無河北省冀商研究會,而有河北省冀商文化研究會,但在該研究會公布的成員名單中,沒有“安衛華”。
一次會議上,安衛華對自己的介紹。澎湃新聞獲取的安衛華涉嫌詐騙的一份裁判文書顯示,其1962年生,中專文化,戶籍地為河南臨潁縣。
北京某高等院校教師劉彤(化名)與安衛華相識多年,他告訴澎湃新聞,安衛華最初在中國改革報工作理論版工作,這讓安衛華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專家。安衛華通過采訪該校一位年長的專家,進而結識劉彤。因為有老同事的介紹,劉彤對安衛華未加懷疑。
在劉彤的印象中,安衛華一直穿著西裝,頭發梳得一絲不茍,舉止得體,講話溫文爾雅,“很像個文化人”。
安衛華 圖片來自其官網安衛華告訴澎湃新聞,他于1999年進入中央黨校做國內訪問學者,并聲稱導師是已故的原中央黨校副校長劉某,次年畢業時還獲頒“畢業證”。他自稱是中央黨校培養的“高材生”。
中央黨校國內訪問學者制度起始于1996年春季,第一期國內訪問學者5名。一位中央黨校退休的教授告訴澎湃新聞,國內訪問學者并不需要考試進入,如果自己有相關項目或課題,只需要與導師取得聯系,獲得老師同意即可,“其實就是跟導師讀一年書”。
前述中央黨校退休教授稱,后期國內訪問學者中,“一些人打著中央黨校的名頭亂來”,這項制度僅持續了數年,便終止了。目前,中央黨校只有針對西部地區的“西部之光”訪問學者項目,進入門檻有嚴格把關。
在中央黨校做國內訪問學者的經歷,為安衛華提供了重要的人脈。2006年其成立中國專家學者協會后,第一批專家就包括他在中央黨校結識的多位退休老教授。
在中國專家學者協會的網站領導班子介紹中,包括1位會長,10位副會長、10位顧問和11位副秘書長。這些掛名的人員,多為一些機構的退休領導或專家,包括多位中央黨校的退休教授。
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求是》雜志原總編輯邢賁思,作為會長掛在其網站。
3月10日,邢賁思的秘書向澎湃新聞記者確認,年屆90歲的邢賁思,現已推掉所有社會職務,這一頭銜是多年前的事,且為“兼職”。
一位副會長羅志先,原為中央黨校政法教研部教授,于2017年7月因受賄罪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另一位顧問馬賓,原為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副總干事,已于2017年3月過世。
劉彤也是在協會創立伊始加入進來。他說,一些當初入會的教授和他一樣,并不清楚中國專家學者協會的來頭,也沒精力去了解它的底細。一些學者思想相對單純,加之退休時尚有精力,也有情懷繼續做些事,得知這樣一個聽起來很氣派的平臺,順理成章就加入了。
劉彤后來聽說該協會的注冊地在香港,覺得不妥,加之安衛華及其員工每次有會議都聯系他參加,甚至一些與他專業毫不相關活動,如有關中藥養生和書畫文字的會議,也拉他“站臺”,他感到商業意味太明顯,就不再參加協會的活動。
【下篇:生意經】
“打造中國蘭德”
中國專家學者協會的官網,儼然像是一家學術型、智庫型組織的網站:最上面的寬幅壓圖上,是“中國專家網”五個藍色大字和其logo,下面是三個閃動的紅色短語:權威專家網站、透析前沿理論、破解政企難題。
在網站的“關于我們”一欄中寫道,該會要努力打造中國的“蘭德公司”:我會用社會的資源,辦政府想辦而難辦甚至辦不到的事,用超凡的組織協調能力,將散落在各個行業、各個機構內的“明珠”串起來,為國家、為社會服務,擔當起未來中國和平崛起軟實力要勝過軍事實力的歷史使命。
在談及協會的任務時,章程寫道,每年努力向協會提交12項學術成果,并擇優以協會和作者的名義呈報中央和國務院。
關于經費來源,章程中寫道,社會各界資助、本會舉辦各種文化、學術、企業、事業活動的合法收入和會員會費,“本會不以盈利為目的”。
但澎湃新聞注意到,安衛華還是多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高管,這些公司的人員,與中國專家學者協會的員工姓名高度重合。
多位接近中國專家學者協會的人士告訴澎湃新聞,這些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均為安衛華,“以協會的名義不方便從事經濟活動,所以要注冊公司,但都是一套人馬?!?/p>
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查詢發現,中國專家學者協會列明的下屬單位的公司,包括北京中聯社圖書中心、北京正和永中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中安乾(北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聯合藥都(北京)置業投資有限公司,其法人代表要么是安衛華,要么是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呂芙蓉。
會員與會費
自詡智庫的中國專家學者協會,到底有多少專家呢?
安衛華在一次對外講話中宣稱,有“500多名各領域著名專家學者”,李德勝在祝賀其更名喬遷時又表示,“為安衛華同志帶領出來的這樣一支專家學者千人智庫團隊點贊!”
澎湃新聞統計,在“中國專家網”的“專家名片”里,共計收錄了409人。從簡歷上看,這些“專家”水準參差不齊,既有正規科研單位的退休教授,也有一些行業的普通從業人員。
這些“專家”,相當一部分是協會主動招攬來、繳納會費后加入該協會的會員。
2016年10月,中部某省一家診所的負責人王璐(化名)接到一個北京打來的陌生電話,推薦她加入中國專家學者協會,對方稱有大量中醫資源提供。
“我開始不相信,在網上查了以后發現確實有這個單位,電話也是一樣的,”王璐說,考慮到她經營的診所需要資源,遂決定加入。
當時的會費為每年8000元,由于已近年末,如果只加入交納一年會費,便只能享受2017年兩個月的會員資格,對方建議她不如將2017年的會費也交納。最終,她交了16000元的會費。
由于“感覺沒有什么用”,2017年底,該協會再次催繳會費時,她拒絕了。
專家名片庫里還有一位是山西的中藥養生企業負責人,他稱,數年前加入該協會,會費加上各種培訓的開銷,“可能有好幾萬”。至于收獲,“看你怎么去利用這些資源了?!?/p>
還有一些列入“專家”名單的人士表示,他們已經與該協會脫離了關系,不再是協會的專家。
加入該協會需要交納會員費,其對外頒發的證書分為三種,分別是紅色的專家證、藍色是會員證,藏青色的為理事證。多位加入該會的會員介紹,三類證書的會費各不相同,并無統一標準。
“中國專家網”上只發布邀請入會的廣告,并未寫明會費標準。一般來說,普通的會員證價格最高,專家證價格最低,有些貨真價實的專家,甚至不需要費用即可獲得證書,而理事根據加入者的實力,價格不盡相同。
民間書畫家王流云于2009年加入中國專家學者協會?!爱敃r收到一封邀請函,一看這種全國性的協會,只有他們一家,就加入了,”王流云分析當時入會的心理,“那個時候年輕,你在這個圈子混,總希望多認識一些人吧。”
因為有技藝在身,他被評為專家身份,每年交納180多元的會員費,獲得了一張紅色的專家證書。除此之外,他偶爾收到對方寄來的一些內部刊物。兩年后,王流云退出了協會,“現在想來挺沒意思的?!?/p>
但在2010年5月前,中國專家學者協會還是一個在香港注冊的離岸社團,按規定“只能從事總部研討、咨詢業務的聯絡,不得開展經營活動收取費用”。
中國專家學者協會官網顯示,協會體系龐大,包括了13個二級機構、7個直屬機關,還有6家性質為公司的下屬單位,包括一家中聯社圖書出版中心。
中聯社圖書出版中心注冊地在香港,由于不具備大陸圖書出版發行資質,該中心通過收取“制作費”的方式,套用香港書號,出版不能在大陸公開發行的“偏門”書籍。
一份裁判文書顯示,2012年3月,一位民間中醫愛好者閆震鈞,向中聯合圖書出版中心交納制作費用2萬元,欲套用香港書號,出版其所創作的《對人體陰陽的破解》等五本書。但編輯出來的樣書中,存在499處錯誤,其中一部書稿整章漏掉。為此,閆震鈞曾將中聯社圖書出版中心告上法庭。
中國專家學者協會職業技能培訓指導中心制作的證書。趙孟 攝無效證書
對于協會來說,培訓是很重要的一塊業務,中國專家學者協會還設立了一個“職業技能培訓指導中心”。
2017年初,湖南一家中醫診所的醫生蔡京交納3000元,趕到中國專家學者協會參加培訓,獲得一本“全國科技人才技能資格證書”,資格名稱為“高級中醫師”。該證的發證機關,為“中國科技創新與戰略發展研究中心資格認證中心”。
這家“中國科技創新與戰略發展研究中心資格認證中心”,于2017年8月被北京市民政局取締。北京市民政局對外通報,該中心及其下設的40多個機構,既不是國家事業單位,也不是在民政部登記的社會組織,屬于非法組織。
加上吃住的費用,蔡京這趟“趕考”花費了5000多元,得知并沒有“全國科技人才技能資格證書”后,他覺得花掉的錢不是太多,沒有精力去追討,只能安慰自己,“就當是去玩了一趟”。
該協會與另外一家山寨協會頒發的證書。除了這類非法組織的無效證書,還有些證書屬于是夸大效果。
成為中國專家學者協會的會員后,2016年年底,王璐到北京參加協會的年會,發現會上有不少各類培訓機構在招攬生意,“追著你讓你參加培訓,我覺得不靠譜,”她都推掉了,只是參加了協會人員大力推薦的中醫藥適宜技術職業化培訓。
在該協會網站上,至今寫著,中醫藥適宜技術職業化培訓工程是“國家項目,含金量高”,“這張證書將會成為創業者、從業者的必備條件之一”。
王璐抱著嘗試的心理,花了3600元,參加了這項培訓。當時參加培訓的有20多人,總共學習了三個中午,即參加考試,“都是翻出抄,當然都過了。”最終,她獲得了一張《中醫藥適宜技術職業化培訓證書》。這也是她加入該協會的唯一收獲。
當被問及該證書在地方行醫是否有用時,協會稱“會跟地方政府協調”。王璐回到老家,發現這張證書“基本沒有用處”,“衛生部門不認可,老百姓又認不得,還是需要靠專門的職業資格證書?!?/p>
中國專家學者協會網站和博客,多次轉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有關“中醫藥適宜技術職業化培訓證書”考試的內容,并稱“受國家中醫藥相關機構委托開展”,留下的咨詢電話來自該協會。
根據王璐提供的該證書編號等信息,澎湃新聞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官網上,查到該證書真實存在。
該中心一位黃姓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確認,該中心并未與中國專家學者協會展開合作,亦無從知曉他們從何取得證書。
黃姓工作人員介紹,從2017年10月開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就開始對《中醫藥適宜技術職業化培訓工程師資證書》的各類培訓進行核查整改,目前有關該類證書的培訓工作處于暫停狀態。
她表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確實與一些社會機構有過合作,對方通過申報的方式,對社會學員進行培訓。但近些年,社會上的各種培訓“太亂了”,“他們什么都敢說,打著我們的名義對外發假證?!贬槍@種現象,去年專門展開整改核查工作。
3月9日,澎湃新聞以客戶身份與中國專家學者協會一位負責建筑行業培訓的男子取得聯系,他提供的關于《高級咨詢工程師》的培訓資料顯示,A類證書由專家學者協會職業技能培訓指導中心頒發,培訓費用為每人3800元,B類證書由全國職業資格考試認證中心頒發,培訓費用為每人6800元,并且“保過”。
資料中繳納培訓費用的賬戶,是一個名為“北京中企海納萬匯教育咨詢中心”的賬戶。這位男子稱,該中心與中國專家學者協會職業技能培訓指導中心,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
幾番交涉,對方同意A類證降價到每人2800元,并承認“這個證意義不大”。但被這位男子鼓吹的B類權威證書,其發證單位“全國職業資格考試認證中心”,也來路成疑。澎湃新聞記者未檢索到該中心網站,在國家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和工商登記系統中,均未查到其信息。
“千秋大業”
除了招攬會員和進行培訓,中國專家學者協會還操辦起了項目——“中國國際藥都”。
2010年7月,北京某建筑公司負責人黃海寬,接到一個自稱中國專家學者協會人員的電話,對方表示有一個項目正在籌備,考慮到他的公司實力,愿意讓他來做。
黃海寬覺得不能放棄這個機會,與對方約了見面。見面時,安衛華和該協會副秘書長呂芙蓉等人告訴他,一位中央領導人的親戚,將投資50億在北京建“中國國際藥都”項目,一些建設項目可以讓他來做。
隨后的幾個月,黃海寬到項目所在地考察了五六次,對方又給他拿出了各種批文,“都蓋著鮮紅的章?!?/p>
黃決定拿下這個項目,但簽《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時,甲方卻變成了一家公司——北京正和永中醫藥有限公司。黃海寬疑惑,對方解釋,該協會和公司人員是“一起的”。黃最后將50萬工程保證金,打到了該公司賬戶。
工商登記信息顯示,北京正合永中醫藥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正是安衛華,注冊資金為1000萬。北京正合永中醫藥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的網站上,介紹稱該公司是“隸屬中國專家學者協會”。
黃海寬稱,不久,該協會工作人員又以要回扣名,向黃先生索要了15萬現金。
“中國國際藥都”工程遲遲未開工,對方又以項目需要等為名,多次問黃索要錢款。按照黃海寬的說法,總共損失有87萬多。
澎湃新聞檢索到一家域名為“guojiyaodu”的網站,里面充斥著“北京正合永中醫藥有限公司”和各種中醫信息的介紹,中間夾雜著一些于2014年發布的有關“中國國際藥都”的信息,稱其是“鴻篇巨制,千秋大業,蓄勢待發”。
網站對中國國際藥都的介紹為,“2014年6月19日,北京正和永中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與某中央企業簽署聯合開發建設并經營中國國際藥都項目的合作協議……中國國際藥都項目開發建設所需200多億資金由該中央企業全部投資”。
澎湃新聞在上述網站上,還找到一份黃海寬所稱批復該項目的“紅頭文件”,文件欄頭為中國專家,內容為答復北京正和永中醫藥有限公司,稱“你公司報來《關于開發建設中國國際藥都的報告》已收悉。經過中國專家學者常務理事會,認真研究和認證,認為此項目切實可行……?!蔽募≌聻椤爸袊鴮<覍W者協會”。
“這不是自己給自己批復嗎?”黃海寬如今才覺得荒唐。
安衛華的協會給安衛華的企業頒發的“批復”。圖片來自北京正和永中醫藥有限公司未獲立項的“大項目”
唯一能找到中國國際藥都項目的官方信息,來自北京市門頭溝區人民政府網站,2012年7月24日,該網站發布一則《門頭溝區政府與正和永中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舉行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的政府信息。
這則信息的內容為,“門頭溝區政府與正和永中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舉行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北京正和永中醫藥有限公司官網轉發了這則消息。
3月7日,龍泉鎮政府宣傳科一位李姓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此前聽說過這個項目,但并沒有推進下去,那塊地已經拆遷完畢,但尚未掛牌上市,“停了好幾年了”。
“框架協議是什么?只表示雙方有這個意向,至于什么時候做起來,沒人知道?!彼麑χ娔X屏幕上的這則消息,向澎湃新聞解釋。
該鎮區域經濟發展服務中心一位人士向澎湃新聞記者確認,正和永中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最初有意向做這個項目,但由于實力不夠,由另一家公司運作過一段時間。不過,該項目一直沒有立項,“沒有立項的在我們這里就等于不存在”。
該鎮分管拆遷規劃工作的副鎮長王月超也表示,他到該鎮工作兩年多,“從沒有聽過這個項目。”
3月7日下午,澎湃新聞來到龍泉鎮西辛房后街44號附近,這里是一片拆遷后的空地,約有數百畝,碎石磚塊上面,覆蓋著綠色的塑料網。
附近居民稱,曾聽聞這里將建“藥都”,但拆完幾年了仍無動靜。
黃海寬一直堅持尋找安衛華。趙孟 攝黃海寬認為,以尚未立項的“中國國際藥都”與他簽訂合同,“屬于合同詐騙”,多次要求退還保證金不得后,他向北京朝陽區公安分局報了案。
澎湃新聞獲得的裁判文書顯示,2012年8月22日,安衛華被北京市公安局朝陽分局以涉嫌合同詐騙罪刑事拘留,當年9月26日,朝陽區檢察院批準逮捕。2013年4月1日,北京市朝陽區檢察院批準其取保候審。
2014年1月8日,朝陽區檢察院認為,朝陽區公安分局認定的犯罪“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對安衛華作出不起訴決定。
黃海寬不服,繼續四處提交材料。
關于中國國際藥項目的疑問,今年3月14日,安衛華又短信回復澎湃新聞:造謠、誹謗!項目今年上半年開工建設。
但黃海寬不信,他說,此前每次去追問,對方給出的答案都是“今年會開工”。
(文中劉彤、王璐、蔡京和王流云系化名)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