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張伯禮代表:中醫藥理論先進、技術落后,需發展智能化生產
“經過20多年中醫藥現代化戰略的實施,古老的中醫藥煥發出勃勃生機,如今,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它一定會造福更多人。”說起智慧中醫藥的話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有著打開一個新研究領域大門的興奮。
張伯禮是我國中醫藥現代化的實踐者和推動者。他介紹道,中醫藥現代化戰略推動了中醫藥學與現代科學技術的交匯融合,產生了重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數據顯示,全國中藥工業產值目前約9000億元,約占我國生物醫藥工業總產值的1/3,并將帶動形成約2.5萬億元規模的中藥大健康產業。
與此同時,中醫藥科學研究取得長足進步。我國學者發表的中醫藥SCI論文從不到100篇增加到每年3000余篇,20年增長了30倍,占國際中醫藥論文比例從5%增加到35%,增長了7倍。“特別是近5年來,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持續支持中藥國際化研究,取得了諸多標志性成果。”張伯禮說。
但是,他話鋒一轉:“中醫藥現代化還處于初級階段。”例如,對中醫藥原創思維、臨床經驗、防治方法的科學內涵的認識不夠充分,中醫藥的優勢和價值還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中醫藥理論先進,但技術層面相對落后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等等。
尤其是在生產制造領域,大部分停留在機械化階段,“全國大部門中藥生產線還處于工業2.0水平,實現了自動化生產,但達到工業3.0或4.0水平的數字化、智能化生產線還很少。”張伯禮認為。
中藥成分和作用機理復雜,因而實現其智能化生產也更難。他以六味地黃丸為例。“以前只是將藥材放在一起煎煮,進行提取和純化,但不同批次有效成分含量及變化等缺乏研究和控制。現在我們希望能做到生產過程監測,通過優化生產工藝參數,保證有效成分穩定在可控范圍,提高制造品質和藥品質量。”
目前很多大企業都在探索中醫藥智能生產的路子,并進行積極實踐。其中,天士力控股集團在中藥智能化生產方面走在前列。
該集團董事局主席閆希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其高速滴丸車間以復方丹參滴丸為載體,突破傳統滴丸理論,自主開發高速微丸滴制設備,采用超高速非接觸電磁懸浮震動、4G重力加速度的滴制技術,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超高速微滴丸滴制設備,解決了傳統滴丸劑丸型偏大、速度慢、需要液體冷媒的制約,將傳統滴丸劑型改成容易被國際市場接受的微滴丸膠囊劑型,為中藥國際化提供了裝備支持, “在實現中藥提取自動化的同時可自動采集、實時監控重要過程數據。”
“但大多數公司的制藥技術是針對某一產品來做的,許多裝備是進口的,適合中藥生產特點的模塊化、數字化智能制藥裝備需要加快研制和推廣。”張伯禮說,“中藥制藥的智能化需要現代化的裝備,要用信息化給中藥生產插上‘智慧’的翅膀。”
“我們希望將之前多年基礎研究的成果應用到中藥制造工程,指導幫助生產工藝參數的優化,并通過大數據的收集和系統分析,推進綠色制造和智能制造,使傳統中藥產業實現技術升級和跨越。”張伯禮說。
探索之路已經開始。去年10月,聚焦信息技術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的首屆未來中醫藥論壇在昆明召開。重大新藥創制、核高基、集成電路裝備、寬帶移動通信等專項的技術總師和副總師及專家參會,對利用信息技術推進中醫藥現代化進行了深入交流和討論,并形成多項共識。
“建議由科技部牽頭設立重大科技專項,加快制定規劃,建立中醫藥與信息技術融合的發展平臺規劃;由工信部牽頭實施中藥智能制造工程,建立示范基地;在國家和地方科技計劃中增加對中醫藥與現代技術融合的資助。”張伯禮代表提出了推動中醫藥學與現代技術融合發展的建議。
(原文題為《張伯禮代表:中藥生產線也要瞄準工業4.0》)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