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評論|關于多西獲獎:細密畫里的“普利茲克”
2018年3月7日,第40屆普利茲克獎揭曉。如何看待首位獲得該獎項的印度建筑師巴克里希納·多西?建筑師唐克揚從多西的一張項目圖紙——同時也是一幅印度細密畫中找到“靈感”,他開始思考,在受到“西方”主導的整個當代建筑世界中,印度建筑師所受到的贊譽,會否是因為評審們抱著一種高級旅游者的姿態,看到了令他們滿意的“差異”?這種既有印度特色又似曾相識的現代主義將往何處去?細密畫中表現的“印度風味”何時能夠繪成真的現實?在強勢所烹飪的“集體大餐”里,“區域主義”究竟該如何生存?
就像今年忘了看春晚看奧斯卡一樣,我甚至忘了還有個普利茲克建筑獎評選這回事兒。一天之前,我被微信上突然出現的普利茲克獎的消息突然“轟炸”了,不免有人詢問我:該怎么看今年獲獎的印度建筑師?很遺憾,我卻并沒有去過他的任何一幢建筑,甚至都不能算是研究過他的建筑,因此覺得無話可說——畢竟,對于三維的空間而言,圖像畢竟是圖像……不過,偶然看到某個網上推送的圖像,卻突然感到有了點兒“靈感”。
媒體介紹印度建筑師巴克里希納·多西的時候,提到了他在齋普爾的Vldhyadar Nagar項目的一張圖紙,“平面及立面圖細密畫”——在網上搜索一下這類“圖紙”還不算少?!凹毭墚嫛笨赡苁峭鈬藢τ谟《壬弦粋€千年藝術的最直觀印象了,其實并不算印度土產,而是中亞的入侵者從波斯帶到印度的,尤其在受伊斯蘭文化區影響的拉吉斯坦很有市場。這樣的建筑設計,從它的表達形式看來就如此“印度”,不僅使我想起中國類似的情況,我們也有非?!爸袊钡慕ㄖW主張,是靠某些確定無疑的中國標志傳達出來的——我的一批建筑師朋友,就有孜孜不倦地畫著中國畫來做建筑設計,并且還讓學生也如此行事的。
多西建筑回顧展海報上的一幅精細畫原用于多西的維迪亞那加概念規劃 (Concept Plan Vidyadharnagar, 1984)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不失為一種正確的選擇,“意義”和“形式”是有關系的,“本地精神”的原汁,往往就隱藏在它的語言詞匯里??墒卿摻罨炷吝@些東西并不就一定姓“印”或姓“西”,所以,即使是印度的現代建筑,首先也還是一些大家熟悉的建筑形式,或者是它們的變種,并沒有完全超出當代建筑師的想象,也和細密畫之類竭力表達的“印度風味”沒有關系?!坝《取钡慕ㄖ谑怯辛藘蓚€版本,一種是完美的傳統圖像的表達,另一種,是實際散發著氣味和濕度的空間,是不能被博物館中的展覽所傳達的。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多西和現代主義運動及其余波的粘連之處:康的連續拱,高迪的塑性體積,巴拉干的顏色……于是,我們這些沒有去過現場的人,本能產生的第一疑問,便是這些涂抹著“印度”或“東方”的現代主義作品,在真實的語境中究竟離開它們的“母題”有多遠?
——比如,多西的老師之一,勒·柯布西耶在印度西北部的兩個邦的新首府昌迪加爾主導的烏托邦實驗,和他在歐美國家得以實現的建筑還是有本質差別的。今天去過昌迪加爾的游人,可以看到棲居在其中的土著人,依然執拗地按他們的方式持續“改造”著用混凝土澆筑成的、粗野的“現代印度”。這種改造痕跡也留在多西的作品中,甚至就在照片里也不難發現——它既不是原汁“印度”,也肯定不是標準的“現代”,這其間核心的差別,卻不是單單手機里的圖像便可識別。它落實到的指標是建筑施工的精度、結構的合理性、材料的表現和類型學——周榕的意見,按照“地球是平的”之標準,多西在這些方面都是不盡“合格”的,排不進國際先進建筑師的行列,至少沒那么“妥帖”——但最終,這些卻都是關乎宗教、物候、經濟水平和生活習慣的,一下子很難說有對錯之分。
柯布西耶的昌迪加爾規劃示意圖于是,“差別”的正當性變得復雜了。
按照慣例,普利茲克獎的評委需要實地勘察候選者的建筑作品,但為了讓國際大牌評委行動相對隱秘,實際上又難以大規模地、深入地遴選眾多的提名者。所以,很難保證,他們在親眼看到參選者的作品時,完全不帶著一種高級旅游者的心態特征——第一次來到普獎從未涉足的南亞次大陸,這些志在必得的評委或許正是為了尋求“差異”而來的,也必然會滿意而歸。
印度,比如齋普爾,瓦拉納西,是不乏讓發達國家的來訪者咋舌的“差別”的。我雖然只去過那里不長的時間,卻足以領略到這一點?!安顒e”本是一種好事情,問題是,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這種既有印度特色又似曾相識的現代主義將往何處去?它的不盡“妥帖”會被時間所彌合嗎?還是這種不“妥帖”將會以“差別”的名義一直延續下去?或者,還保持了一定似曾相識感的現代主義修正版的“印度”,又是在說英語的普利茲克的相冊上,它配套的細密畫何時才能繪成真正的現實?
阿冉亞低造價住宅項目,多西將現代主義與印度特色相融合2011年和普獎的一位評委坐在昆明湖邊,也曾就中國建筑聊起這樣的話題。整個當代建筑都設定在“西方”的坐標系中,甚至從多西的老師康所欣賞的羅馬人開始,這個坐標系的大致輪廓就已經落定,這是一件沒有辦法的事情?!拔鞣健闭Z境之強大,就是因為它既主導了當代建筑的質料和技術,也通過不斷侵蝕著“非西方”根基的現代生活方式,慢慢“控制”了我們的思想,甚至我們生成自己思想的思想,很難有人說自己將置身事外。相對于這種強勢所烹飪的集體大餐而言,“區域主義”(Regionalism)不過是一碟小菜而已——我們該重起“爐灶”嗎?在眼下,靠實地旅游,甚至是微信旅游獲致的“差別”里,一切尚無頭緒。至少,從中國而印度再非洲又……的擊鼓傳花游戲還可以持續很長時間。
另一位小有名氣又非主流的印度建筑師(他似乎肯定沒有機會再得獎了)講過一個故事,在他很年輕的時候,有一筆錢足夠他去MIT留學讀個建筑的學位。
他最終拿這筆錢自己蓋了一幢房子。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