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工作,怎么就成了“毫無意義的”?
原創 楊照 理想國imaginist 收錄于合集 #理想國人文精選 42個
小長假返工第二天,你的身體里的生物鐘還沒來得及適應在周末爬起來上班,人已經渾渾噩噩地站上了開往新一天工作的早班地鐵。幾十分鐘的失重時間飛馳而過,回想起假期窩在家里的安逸和放松,你安慰自己:沒事,前七天過得那么快,接下來的七天也會很快過去。
——讓時間過快點兒的秘訣,當然就是用一大堆“毫無意義的工作”來塞滿自己了。等等,工作為什么是“毫無意義的”?工作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降格成為“狗屁工作”的?
你關于工作的各種思考,都能追溯到《資本論》,早在十九世紀后期,卡爾·馬克思就預見到今天打工人會面臨的種種境況。在《〈資本論〉的讀法:資本及其創造的現代世界》中,作者楊照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當下世界的實際問題,講解了《資本論》在今天的讀法。翻開目錄,你就能看到不少“扎心”的問題:人是怎樣淪為勞工的?為什么我們無法決定每天工作多久?員工之間是競爭關系嗎?職業沒有貴賤,真的是這樣嗎?
《〈資本論〉的讀法》| 楊照
時代改變了,我們今天當然不能再以天真的眼光閱讀馬克思的論著。有兩種讀法:一種是歷史的讀法,透過馬克思理解資本主義如何從19世紀的殘暴不仁轉變為今日的慈眉善目;另一種讀法則是借由馬克思的理路,來省思自己對生活、生命的選擇。尤其需要思索的是,工作在生活當中應該占據什么地位,在生命當中又應該具備什么意義?
——楊照
人如何淪為勞工:被降級的工作成果
節選自楊照《〈資本論〉的讀法》
01.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說”,
過時了嗎?
馬克思《資本論》的第一卷主要著墨于資本增生的現象與活動,也就清楚顯示出馬克思經濟學與市場經濟學之間的重大差異。對市場經濟學而言,價值有什么來歷無須特別去分辨,尤其不需要分辨先后順序,更不用去分辨是否必要。從市場經濟學的處理來看,這些都是價值增生的活動形式。
例如貨幣變成了金融商品,從金融商品中獲取的所得就是一種價值增生;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而得到薪資,這也是一種價值增生;借由投資在生產活動上,你得到的收入與報償,是價值增生;你把錢借出而拿到利息,也是價值增生。對市場經濟學來說,這些都同樣是價值增生。這種價值增生在市場經濟學里是平行的,沒有高下之別,沒有好壞之別,全都由市場與供需決定,你需要懂市場究竟是如何運作的。
但從馬克思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怎么會是正常的呢?這里涉及馬克思的一項基本判斷,亦即他的勞動價值說。
勞動價值說在100多年來飽受各式各樣的批判。然而直到今天,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仍讓人記憶猶新,還是可以稍為回想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說是否有其道理和價值。比如我們認為,2008年的金融風暴理論上不應該變成那樣一場風暴。
這場風暴源自美國的金融業,更關鍵的風暴核心是美國的房地產業。在大家預期美國房地產價格會上漲的情況下,吸引越來越多人投注資金,許多人積極地買房子,將存款換成房產。現金不夠的時候,人們就去銀行借貸。銀行十分樂意借這種房貸,因為可以用房地產的價值作為抵押。由于預期房地產的未來價值將比現在更高,所以銀行不只愿意借錢給有房子的人,即便買房子的人付不出利息,還是可以用房地產未來可能的漲幅預借更多錢,以債養債。
這些活動與現象,從市場經濟學所認定的市場機制來看,有供應與需求,彼此互相配合,理論上合理。有人有買房子的需求,就有人蓋房子、賣房子來滿足需求。有人在買房子的過程中有借貸需求,于是銀行就提供了資金的供給來配合這方面的需求。這一切都只是涉及供給與需求。供給與需求的變化衍生了房價的漲跌,同時也導致金融商品或者是房貸的升降。
回到馬克思的理論中,最基本的不合理之處就是這些資金的活動都不涉及生產。這些資金都指向既有的商品,亦即在那些固定的房地產商品上去炒作,所牽涉的不是商品的價值,因為背后沒有任何勞動力或是勞動投入,只是固定已成的商品炒作出來的價格;但過程中完全沒有創造出新的價值,價格卻一直飆漲,勢必會產生不健康的排擠作用。從原始的馬克思經濟學來看,這些資金都投入在非生產性的投機行為上,于是就必然連帶著排擠生產領域,使得投資不足。
依照原始馬克思經濟學的理論,生產領域投資不足,經濟就非崩潰不可。因為沒有勞動、沒有勞動所產生的真實價值增生,資本從勞動生產上面被抽開了,造成了投資不足。一邊投資不足,一邊生產不足,經濟就無法維持。我們現在可以稍做修正: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說忽略了許多其他成分,可是不意味著毫無根據。
在一個經濟體系里,在資本必然有限的情況下,必須要取得一種基本的平衡。放在生產活動中的資本,借由勞動投入而產生價值增生,它必須要占相當比例,這個經濟體才有真實的活力,而不僅是用轉手交易產生價值增生。這種價值增生只涉及價格,而沒有本質上的價值。
從需求而來的價值增生,最后必然仍涉及經濟體通過勞動力產生的新的價值。沒有這種新的價值作為基礎,這個需求必然空洞。就像美國的房地產市場,一時之間大家都需要買房子,從需求層面炒作出來的經濟活動看似繁榮,一旦膨脹到一定程度,如果背后沒有勞動所支撐的真實價值,必然變成泡沫,泡沫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也就一定會破滅。
02.
原始的理想交易:
因使用價值不對等而來的交換
我們從《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就可以看出,馬克思提出的核心問題是價值是什么,價值從何而來?其中又涉及價值與價格之間的關系。提及價格又會聯系到貨幣,貨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貨幣如何終結在價值的實踐上?更進一步推問,貨幣如何扭曲了價值的實現?貨幣具備多種功能,這些功能彼此之間又有怎樣的關系?對這些問題,馬克思用最堅決的態度不斷追問下去。
在《資本論》中解釋資本一定會涉及貨幣的功能,可是在理解貨幣時,一定要回到最根本的價值與價格之間的關系。《資本論》第一章反復地說,物品只有在交易當中才會變成商品,商品出現的時候也就必然涉及交易。
在原始的理想狀況下,物品變成了商品,這項交易便涉及馬克思所認為的使用價值不對等。比如在原始的理想狀況下,一個鐵匠打鐵,打造出10只鐵錘,鐵匠為什么會將鐵錘拿去做交易?因為他一個人不需要用到10只鐵錘,這些鐵錘對他來說沒太大的使用價值,所以他才會拿鐵錘去做交易。他去跟木匠換一張椅子,因為木匠制作了10把椅子。木匠為什么用椅子來做交換?因為他一個人不需要這么多椅子,椅子對他來說使用價值并不高。
所以在這種理想的原始狀況下,對鐵匠而言,交易最根本的道理是將使用價值很低的、多余的鐵錘,拿去交換使用價值較高的椅子。對木匠而言也是如此,將沒有太高使用價值的椅子,拿去交換他比較需要且使用價值較高的鐵錘。所以在交易的過程當中,必然產生雙方使用價值都提高了的情況,才會達成交易行為。
這個過程是物與物之間的交換。物與物之間的交換涉及使用價值提高,進而給予參與其中的人成就感,不僅滿足他們生活上的目的,同時也刺激他們提高自尊。
03.
資本帶來的改變:
工人工作成果降級
在資本主義的系統中,資本介入之后,就產生了新的現象,影響了價值與價格之間的關系。
第一個重要現象是工匠和他生產的物品分離開來。以前一個鐵匠煉鑄出來的鐵錘即是他的創造物,他與這個創造物之間有直接的聯系。前文我們提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里解說了分工。亞當·斯密在意什么?他在意工人可以用10倍的效率在分工之后生產針。但千萬留意,馬克思不是亞當·斯密,馬克思是一個哲學家,他看重分工和制造制度形成的方式,在意這種分工對人所產生的沖擊。
原來一天做3根針的工匠,在一天的工時中從頭做到尾,在他原始的生產環境中,這3根針就是他一天的創造物,他和創造出來的針之間有著明確的生產者和創造物間的直接的關系。可是如果分工把制針分成了10個步驟,讓10個工人分別來制作,雖然這10個工人一天可以做出300根針來,但這300根針沒有任何一根是單獨由其中任何一個工人所制造出來的。這些針變成了無主物,它不再屬于工人。
所以當顧客來買針,買的很可能是這家工廠的針,甚至他們可能只認識這家工廠的主人,于是這300根針全都屬于這個工廠主人。工廠主人取代了工人,變成這些出產物的主人。反映在社會的效益上,就是工人付出勞動力,卻被剝奪了他與他的制造物之間的從屬關系,轉而賦予資本家、企業家及工廠老板。
工人與他的制造物之間的關系、勞動者的尊嚴是否值得探究,以及勞動者是否不應該被剝奪他和他的創造物之間的關系?
關鍵在于,我們要追問:一個人在工作上擁有什么?代表了什么樣的意義及價值?
*配圖及封圖來源:《風平浪靜的閑暇》
《人生切割術》《摩登時代》《我,到點下班》
原標題:《工作,怎么就成了“毫無意義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