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性育兒的興起:拋開刻板的性別規范,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性別,究竟有幾種呢?
很多人會說,毋庸置疑,無非男女。
的確,在世界各國的文化中,傳統社會大多對男女兩性的氣質做出嚴格區分,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經常被認為是兩種對立的氣質,男性陽剛、女性溫柔,男性擅長邏輯,女性更懂藝術……
囿于這種刻板的性別文化,我們很小的時候就有一些印象,男孩的玩具是玩具車、玩具槍、機器人,女孩跟洋娃娃、芭蕾舞裙更搭……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性別教育更開放的話,我們會長成什么樣?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父母都選擇了中性的育兒方式。育兒作家、心理治療師和學前班教師都表示,他們注意到,在過去十年中這種情況有所增加,尤其是在北歐和美國。這是一種非常規的選擇,而且阻力和爭議依然存在。
01
“我希望他們成為他們想成為的人”
當加布里埃拉·馬滕森在迎接她的第一個孩子的出生時,她就做出了決定:她不會告訴她的孩子TA到底是女孩還是男孩,并且會盡量避免與她的家庭和朋友之外的人討論他們的生理性別。
馬滕森說:“我希望他們成為他們想成為的人,我不想為他們做決定。我不想決定他們長大后要做什么,或者決定他們愛誰或者和誰一起生活。”
在孩提時代,馬滕森是在刻板的性別規范中長大的,比如用粉紅色的物品,穿粉紅色的衣服。但在她十幾歲的時候,她說她“了解了女權主義”,并開始質疑性別規范。因此,當她成為母親后,她選擇給自己的孩子買各種各樣的衣服和禮物,包括火車到洋娃娃,讓他們可以自由選擇想玩的東西。
她希望她的教育方式能讓她的孩子在探索愛好方面感到更自在,而不僅僅是推著孩子去做更具性別刻板印象的活動。她還認為,如果孩子最終確定自己的心理性別與出生性別不同,那么不按性別撫養孩子會讓事情變得更容易,還可以讓他們接受其他不遵守性別二元社會規范的人。
(在瑞典,加布里埃拉·馬滕森的三個孩子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穿著)
02
中性育兒的興起
中立育兒博主拉夫納·馬林·納薩內爾·西弗說,選擇不將孩子作為男孩或女孩養育長大的想法在1980年代開始受到關注,主要是在酷兒社區。這與他們所說的“第二波女權主義浪潮”不謀而合。
西弗稱,很多選擇中性育兒的父母都希望讓孩子避免經歷他們自己的經歷。在過去,男性-女性刻板印象和權力結構遠比今天更加嚴重。在這樣的世界中長大,跨性別者面臨更高程度的歧視,LGBTQ+關系并不被大眾接受,這些觀念都嚴重影響了不符合世俗規范的人。因此,中性的育兒方式并不是為了“中和”孩子的性別,而是“讓他們發現自己的身份,而不是光靠別人告訴他們”。
無論如何定義,中性育兒在上世紀90年代和2000年代仍然非常小眾。但在2010年代初期,一些酷兒和異性戀家庭在媒體上分享了他們的故事,之后這種育兒方式變得更加有名。
大約在同一時期,西弗開始用中性育兒法撫養了自己的孩子。西弗解釋說,他在上世紀90年代成長的個人經歷嚴重影響了她的決定。盡管她的父母受到早期女權主義浪潮的影響,鼓勵孩子們在活動方面“隨心所欲”地選擇,但他們仍然將西弗看作女孩,這讓她感到不舒服。
和馬滕森一樣,西弗認為,從出生開始就采用中性育兒方式可以讓那些認為自己不符合二元性別規范的孩子生活得更輕松,并且可以幫助這些孩子避免在他們年輕時產生的一些“困惑”。他們還希望這種育兒方法可以更廣泛地傳播女權主義信息。西弗說:“幾十年來,女權主義工作一直在認為僵化的性別觀念是父權制壓迫的主要來源。我們的孩子成長得越開放,性別權力結構就越不會影響在社會中擁有權力的性別比例。”
心理治療師馬克·瓦爾邁爾補充說,在2020年代,關于性別認同和性別壓迫的話題在媒體和社會中變得越來越普遍,這有助于向父母展示還有其他的方式來撫養孩子。
他說:“越來越多的父母意識到,撫養一個性別中立的孩子是可以實現的。越來越多的父母希望通過盡量減少性別偏見對孩子造成的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影響,在心理和情感上給他們的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空間。”
(在瑞士,馬克·瓦爾邁爾和他的妻子對他們的兩個孩子采用中性育兒方式)
性別中立育兒的實際做法有所不同。父母所采取的具體方法通常與他們自己的社會觀念和經歷有關。
對很多夫婦來說,中性的育兒方式與其說是對自己童年的反應,不如說是通過對不斷變化的世界的觀察,而決定以不同的方式行事。一對采用中性育兒方法的夫妻說:“我們確保孩子們會閱讀代表性別多樣性的書籍,觀看相關電影,并且提到太多的性別刻板印象。我們還很注意我們使用的語言,努力成為孩子的好榜樣。”
“我希望我們的孩子理解不同的性別認同,我希望他們理解不同的人稱代詞背后的含義。”
03
中性育兒的影響
由于中性的育兒方式仍然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因此研究人員對其長期影響還甚少,包括它如何影響兒童,如何產生更廣泛的社會影響。
中性育兒的支持者認為它正在取得成功,至少在個人層面上是這樣。
馬滕森最大的孩子,現年11歲。自4歲左右,她就認為自己是女孩,這與她出生時的生理性別相同。但她女兒在一個性別中立的家庭中長大,這段經歷讓她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追求廣泛的愛好和擁抱性別多樣化的衣櫥感到更加自在。她說她的女兒已經“非常接受”那些以同性戀身份出現的人,或“穿著不規范”的同齡人。馬丁森說:“她不在乎這些。她認為這很酷,她認為他們很勇敢地表達了自己。”
(許多放棄使用性別標簽的父母鼓勵他們的孩子玩非常規性別界定的玩具,并進行超出傳統性別期望的活動)
但心理治療師瓦爾邁爾表示,他與客戶合作的經驗表明,并非所有接觸過這種育兒方式的孩子都會做出積極的反應。“對有些孩子來說,這段旅程可能是一種發現過程。然而,對于一些孩子來說,缺乏既定的身份會帶來不確定性,讓焦慮增加。”
專家們一致認為,采用中性育兒方法的人面臨的一個共同挑戰,是學習如何處理外部反應。
“性別中立的育兒仍然比較小眾,他們受到的阻力幾乎與2010年代初一樣多。外界的人仍然很可能直接將孩子歸入‘男孩’或‘女孩’的盒子,因為根據性別區別對待他人的想法,已經從根本上融入了我們的社會。”
(中性育兒的支持者希望讓孩子探索自己的身份,這也會讓他們更容易接受他人)
事實上,馬滕森說她的母親就在一直質疑她的育兒方式,說她的孩子打破性別服裝規范很“奇怪”,她也一直難以理解馬滕森不談論自己孩子的性別認同。
中性的育兒方式是否會變得更普遍,更被人接受,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在中性育兒的支持者看來,這種育兒方法不會很快成為主流趨勢。“我希望它會變得更加普遍,但按照目前的速度,這至少需要數十年的時間,才能成為可能。”
原標題:《中性育兒的興起:拋開刻板的性別規范,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