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城市主義的“小街區”能改變中國城市現狀嗎
【編者按】
起源于美國上世紀80年代的新城市主義(new urbanism),迄今在中國已有近十年的實踐。這一針對美國城市郊區化蔓延問題而生的規劃思想,提出要重塑多樣性、人性化和充滿社區感的城市生活,讓城市從“功能分區”回歸到“社會有機體”。但其在中國城市的規劃實踐,主要集中于新城新區,也被指“水土不服”,如昆明呈貢新區等。
美好愿景為何難于實現?2016年,“窄馬路,密路網”進入中國國務院發布的意見之中,而這正是新城市主義倡導的手段之一。這是否意味著,中國城市進入轉折點,而新城市主義的理念將得到更多接納?
但現實與理念之間仍有距離。卡爾索普認為,在中國,要實現“小街區”原則,還面臨現有的技術規范等諸多障礙。比如,如果按照現在的退界距離(setback),就無法實現小街區。另外,他還曾回應質疑稱,新區出現大量閑置建筑的主要原因在于土地財政,即使市場和輔助服務設施尚未到位,仍然要把大片土地租讓出去。
即便如此,新城市主義的實踐者仍在努力推動。近期,基于中國城市的實踐經驗,新城市主義創始人之一的彼得·卡爾索普(Peter Calthorpe)及其團隊總結了“翡翠城市”十條發展原則,包括控制城市增長邊界、公共交通導向、混合利用、小街區等。
近日,彼得·卡爾索普、美國能源基金會聯合創始人何豪(Hal Harvey)、能源基金會(中國)低碳城市項目主任王志高,接受澎湃新聞的專訪,分享了相應的理念與實踐感受。
2018年1月,彼得·卡爾索普在上海城市規劃進行講座。馮婧 圖為何提出翡翠城市
澎湃新聞:城市概念已有很多,為何有必要提出翡翠城市的概念?
彼得·卡爾索普:諸如海綿城市這樣的概念,更多是側重于城市的某一個方面。相比其他的城市概念,翡翠城市是一個綜合性的城市概念。
比如,翡翠城市強調城市的混合功能,而城市的功能混合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是社區層面的功能混合。如果每個街區拿出容積率的10-15%,在街區的底層放置各種類型的服務設施,就可以滿足社區的基本功能。
第二,是居住層面的社會混合。美國在保障房建設方面有很多失敗案例,只把低收入人群聚集在保障房小區里,而且一些保障房小區位于城市郊區,最終造成了嚴重的社會隔離問題。理想的混合居住社區是,不同收入的人群、不同年齡的人群和不同家庭結構(單身、三口之家、三代同堂之家)的住戶住在同一個社區。另外,保障房應該和一般住宅沒什么不同,至少在建筑設計和品質上,應該一視同仁。
第三,是城市層面的功能混合。以往的城市喜歡把不同的功能分區放置,比如就業多在老城區,居住則在城市周邊,從而導致通勤時間過長,加劇交通擁堵問題。“多中心城市”是指擁有多個混合功能的中心的城市,保證基本的職住平衡,通勤距離不超過15公里。這個層面的功能混合是最具挑戰性的。
“翡翠城市”共提出了如下十項原則:
原則一:城市增長邊界。緊湊型增長規劃,保護自然生態、農業景觀與文化遺址;
原則二:公共交通導向開發。將人口集中在公共交通周邊,開發適宜步行的混合用途街區;
原則三:混合用途。創建功能混合社區和片區,縮短出行距離,平衡交通設施的使用負荷;
原則四:小街區。建設密集街道網絡,打造人性尺度的街區,優化步行、騎行和機動車交通流;
原則五:步行與自行車交通。打造適宜步行和自行車出行的環境,促進非機動化交通;
原則六:公共空間。提供人本尺度的、可達性高的市政配套設施、綠地和公園;
原則七:公共交通。公共交通須成為首選交通方式,而非次要選擇;
原則八:小汽車控制。規范停車與道路使用,提高道路交通效率;
原則九:綠色建筑。執行最佳實踐,減少建成環境對自然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
原則十:可持續基礎設施。通過開發可再生能源、推廣資源回收再利用、提高公共基礎設施的效率等手段,減少能源消耗、用水量和垃圾數量。
我們希望城市的市長和官員、規劃部門的工作人員、開發商、規劃相關專業的學生都能讀一下這些原則。我想對年輕一代的設計師來說,將有很大的幫助。
用房產稅取代土地財政
澎湃新聞:城市有非常復雜的運作系統,如何僅靠這十項簡明原則來指導中國未來的城市發展?
彼得·卡爾索普:每個城市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地理自然條件。但不同的城市之間也有共性,最根本的共性,就是人對空間尺度的感知,人的行為模式及交往方式。所以,在空間層面,城市的共性就是人性的尺度(human scale)。比如,適宜人們步行的距離是多少?一個廣場要多大,才能識別出對面走來的人?所以,如果說什么是城市的本質,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人性的尺度。
重要的是,城市已經發展到了一定階段。我們一直在做的是,讓城市從功能分區回歸到“社會有機體”(social organism)。這些原則就是希望能改變功能主義城市的本質。就像生態學一樣,生態繁榮依靠的是多樣性,城市也需要更多樣的社會生態。
比如,“城市增長邊界”的原則,這個原則一方面強調控制城市的規模;一方面強調保護環境,保護包括文化、社區和生態三個層面。現在很多城市在無限擴張,城市密度越來越低,這是一種全球趨勢。而中國正在經歷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如何讓鄉村可持續發展?如何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保護環境?針對這些問題,這條原則提出了一些建議。
何豪: 說到“城市增長邊界”原則,美國有些城市因為靠山臨水而有了自然的城市邊界。比如芝加哥,湖是城市的邊界,湖邊也成了各種文化商業活動聚集地場所。而那些沒有自然邊界的城市,往往會蔓延擴張,帶來不少城市問題。
在過去幾十年,中國的城市發展主要靠土地財政來支持,有些城市可能過于依靠土地財政。對這些城市來說,在一個項目中把一大片地賣給同一個開發商,然后這個開發商在這片地上建幾十座相同的住宅樓,這是最簡單可行且經濟利益豐厚的操作方法。千城一面的城市面貌就是這樣造就的。
城市當然需要財政來運作,但如果只靠土地財政就會導致城市蔓延擴張,所以城市需要其他類型的財政收入,這其中的邏輯非常簡單清晰。要想取代土地財政的城市發展模式,也許可以考慮房產稅(property tax),比如在美國,城市的所有不動產都要交稅。我聽說,中國已經開始了相關試驗,這將是城市改革的重點方向。
難以推廣的“小街區”
澎湃新聞:在中國的實踐過程中,實現這些原則,存在何種障礙?
彼得·卡爾索普:最困難的一個實踐,可能是推廣“小街區”的概念。似乎很多人都習慣了八車道的寬馬路,而寬馬路又帶來了封閉社區。在設計規范中,有一個技術規范——退界距離(setback),如果按照現在的退界距離,是無法實現小街區的。
我還記得去昆明的時候,一位政府官員帶我去看建設中的新城,新城的路網已經建好。這位官員說,你看這些馬路,都可以在上面停飛機了,這個新城要如何發展呢?
密路網系統。圖片來自卡爾索普的講座我們認為小街區是面向新建項目,希望不要再繼續建設大尺度的街區。我們的研究發現,密路網分散了道路交通流量,降低了多數道路的交通負荷,降低了堵車的可能性。同時行人過街距離更短,出行更安全。我想,當人們體驗了小街區,了解到它的好處,就會喜歡上小街區。人們會重新意識到,街道不是危險的,適宜人尺度的街道可以給社區帶來很多好處。
此外,密路網會提升土地的經濟效益。人性的尺度,也是關于經濟的尺度。小街區上會有各種小店鋪,而不是大型購物中心,這也會促進社區經濟的發展。小街區構成的城市形態擁有更強的適應性,土地利用的靈活性也更高,可以為小型開發商進入市場創造更多機會。
針對目前中國城市普遍的巨型街區、車輛為主導的城市格局,我們建議將街道寬度控制在40米,每個街區住戶不超過500戶,并在街區中心塑造共用的內部庭院供居民日常休憩,由此提高街區安全,增加居民的社區歸屬感。
我們在昆明的呈貢新城采用了單向二分路,這個技術已經在美國和加拿大得到廣泛推廣。單向二分路是兩條平行反向的單行道,每條單行道分別設置機動車道、公交專用道以和自行車道。單向二分路可以為所有交通參與者創造更安全的出行環境,并提高交通運行效率,同時增加公共交通的服務能力。
單向二分路截面。圖片來自卡爾索普的講座王志高:10年前,美國能源基金會開始邀請彼得·卡爾索普來中國做項目。剛開始,我們的理念在很多城市遇到了挫折,因為在那個時期,中國城市還在經歷土地財政驅動的快速發展期,城市化和機動化同步疊加,城市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在有些決策者看來,我們的理念距離他們所面對的挑戰和現實相當遙遠。
在中國的實踐中,一個很大的障礙是現有的技術規范,這些規范可能適用于一二十年前中國城市建設的主要矛盾,而無法實現“小街區”的設想。所以,我們和不同的政府智庫、高校和研究機構合作,探討如何解決技術規范層面的問題。例如城市道路密度和寬度的問題、建筑退線的問題、交叉口轉彎半徑的問題、平面和豎向功能混合的問題、等等。也包括一些現行標準體系尚未探討的問題,例如TOD開發的相關技術標準。
正是在這些合作中,我們發展出了現在看到的10項原則和相應的實現方法。這來源于許多中國城市的實踐。盡管具體方法和指標未必適用所有中國城市,但這10項原則所體現的以人為本的思想,通過業界不斷的交流和碰撞,在規劃師、學者、決策者中,形成了廣泛的共識,并最終體現在了政府的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政策當中。
道路改造。圖片均來自卡爾索普的講座澎湃新聞:如何看待未來的城市交通發展?
彼得·卡爾索普:要解決汽車擁堵的問題,關鍵在于要讓代替汽車的交通工具變得更有吸引力,從而讓人們愿意放棄私家車而選擇其他交通工具。中國很多城市都有步行街,也就是無車街道。如果未來有更多的小街區道路變成無車街道,然后再配置便捷的公共交通,就能減少私家車的使用。
未來一個很重要的趨勢,就是把自動駕駛運用到公共交通領域,而不是私家車領域。現在,一些城市的BRT系統多在城市的主干道上。我們最近有個新想法,未來可以在小街區的道路網絡上放置自動駕駛的電動公交系統。
想象一下,在無車街道上,除了行人和自行車,就是自動駕駛的電動公交,可以根據道路交通的狀況,滿足不同乘客的出行需求。我想,可能只有在中國,才能實現這個想法。
(《翡翠城市——面向中國智慧綠色發展的規劃指南》一書在能源基金會和能源創新有限公司支持下,由卡爾索普事務所、宇恒可持續交通研究中心和高覓工程顧問公司共同撰寫,并于2017年11月正式出版。該書的電子版也將于今年4月發布,并提供免費下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