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兒童文學作家張秋生辭世,《小巴掌童話》溫暖幾代讀者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新聞出版事業家、少年報社原總編輯張秋生先生于2022年10月4日凌晨3點07分在上海病逝,享年83歲。
提到“小巴掌童話”,這可是中國童書界一塊響當當的招牌,創作出這一經典童話系列的“小巴掌童話之父”張秋生曾形容自己是一只地道的兔子,他對森林、自然、童話有天然的熱愛。
張秋生老先生
張秋生,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靜海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上海作家協會理事、兒童文學委員會主任。曾任宋慶齡創辦的《兒童時代》雜志編輯,后調上海少年報社(現上海教育報刊總社),任《少年日報》總編輯、《好兒童畫報》主編等職(兩報皆1967年創刊、榮獲中國少兒報刊金獎)。畢業于上海第一師范學校。
對于小讀者來說,張秋生爺爺和他的“小巴掌”童話,想必非常熟悉。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起,張秋生爺爺開始從事兒童文學創作,早年寫詩,20世紀80年代開始創作集詩、童話、散文于一體的“小巴掌童話”,作品有著廣泛的影響力。曾出版詩歌、童話、散文等集子百余種。
張秋生老先生的作品《小巴掌童話》
張秋生老先生創作的《青蛙寫詩》《媽媽睡了》等作品,還被收錄進了小學語文課本里。
從做記者、編輯到主編、總編,張老師在報社為小讀者整整工作了四十多年。在他主編下,“小百花”欄目、“小百花”兒童文學獎和他的“小巴掌”童話紛紛誕生。
一生筆耕不輟,一生保持童心,張秋生老先生不僅為兒童文學界留下了一篇篇風格雋永的作品,即使在退休后,他也經常與青少年兒童親切交流,分享寫作的感悟。
他是“躲在樹上的雨”
今年是《少年日報》創辦55周年的一年,這五十五個年頭中,有五分之四的時間與張老師息息相關,從記者編輯到主任、主編、總編,他為報社整整付出了40多個的年華。他從《兒童時代》社調到少年報社的時候,只有寥寥數人,后來陸陸續續招了一些員工,但人手也不是很多。但不管是新生的報紙也好,后來的無數次的大大小小的改版也好,張老師都是親力親為,甚至連續數月和年輕人一起工作到深夜,研究報紙的定位、新聞稿件、版式設計;跑學校,特別是很遠的郊縣學校調研;跑教委,跟上級部門要政策。當時的在我印象中,當年在浙江北路少年報工作的時候,張老師也是每天最晚走的幾個人之一。
四十多年的朝夕共處讓張老師始終對報社懷著一種難以割舍的感情。只要是報社的事情邀請他,只要他的身體允許,他都會親力親為。最近他的身體一直不好,但是上個月前,仍然堅持在家中為我們報紙和小讀者們送上了三段視頻寄語和祝福,一段是作為少年日報小作家活動的作家講師、一段是作為中國好作業的導師、還有一段是作為少年報的創辦者和服務者。張老師的話就像他的文字一樣,安安靜靜,娓娓道來,沒有居高臨下,沒有空談說教。大家都很少聽到他大聲講話。有一位作家評論說他就像“躲在樹上的雨”。只有當“小熊”去搖動樹枝的時候,雨才落下來,“小鼴鼠”會得到很多快樂。
他用一雙大手溫暖孩子的小手
雖然是作為兒童文學家蜚聲文壇,但張秋生老先生始終是一個報人和教育家,一位長者和智者。
雖然張老師很早就從事兒童文學創作了,但是寫童話是從少年報社開始的。他說當年是在許多老作家和中青年作家的鼓勵下,開始嘗試童話創作,因為早年創作詩歌,他試著把詩、散文、童話糅合在一起,寫一種精短的力求富有詩意、情感和豐富內涵的小童話,他把它叫做“小巴掌童話,意思是小如巴掌的童話。
上世紀80年代,張老師的第一本童話集《小巴掌童話百篇》出版時,他曾寫下這樣的題記:
“讓我這短小的童話/像一個個小小的巴掌/和你們的小手握在一起/變得溫暖而有力量…..”
《少年日報》和當時的《童話報》也成為了最早的《小巴掌童話》的承載者,將一篇篇安靜、優雅、動人的故事送到了千千萬萬的小讀者手里,也讓張老師的一雙大手握住了他們溫暖的小手。
張秋生老先生(左)與小作家們一起交流
他把理解孩子當成一項神圣的職責
從青年走進壯年,又步入老年,這么多年,張老師始終都在給孩子創造食糧,為了孩子的成長不遺余力的人。他也始終把《少年日報》的辦報理念掛在嘴邊,“為孩子說話,說孩子的話,讓孩子自己說話。”
他始終將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和傾聽孩子的心聲,并把他當成一項神圣的職責。所以,我也把他稱為一個教育家。多年前,《少年日報》的記者去他家里拜訪的時候,正值他孫子還小,非常調皮。張秋生老先生就跟記者說起教育的問題,說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而這受教育的根本一點,是怎樣來了解兒童,尊重兒童,把理解孩子和傾聽孩子的心聲當作一項神圣的職責。
怎樣發揮媒體在教育中的角色作用,“兒童是一張白紙。”這話有很大的片面性,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天賦,在這張“白紙”的背后,隱藏著他們的潛質,他們的“一種神奇的力量”,我們作為報人、也是一個教育工作者,要為他們提供一種幫助、一種激發,為兒童的心靈成長提供積極的支持,而不是任意地去寫、去畫,遏制了他們的主觀能動,他們的想象和創意,他們的興趣和渴求,以及他們對于事物的一種特殊的敏感和求知欲望。
在生活中,張老師更多的是一個長者、一個智者。特別是在提攜后輩上,當時報社很多年輕人剛剛入職,張老師為年輕人提供了很多幫助,經常親自幫他們改稿子,特別是改過的文章標題總是很特別,除了準確之外,還富有趣味和韻味,這是普通的編輯很難做到的。
兒童文學作家們的追思
寫作六十年,張秋生先生創作了像山一樣需要我們晚輩來仰視的優秀作品。他用大量短小、雋永、凝練,飽含詩意、童真與哲意的文字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小讀者。他是孩子們在幼年時的文學啟蒙者,他用淺語,精準又潤物無聲地傳達中國語言之美,音律之美、情境之美、萬物生靈之美、智慧和心靈之美。短短數百字篇幅,卻盡顯構思之精巧,立意之絕妙,還有,那永不衰竭、自然流淌的童真童趣。深切懷念他。”
——殷健靈
任溶溶、張秋生,是上海,我敬重的的二位作家。他們可以說是我兒童文學創作的引路人。可現在,他們先后離世——任老師剛走不久,張老師也走了,讓我們后輩痛心疾首!敬愛的張秋生老師,我永遠懷念您,您一路走好!
——劉保法
秋生先生一輩子獻身兒童文學 ,是我的榜樣!他的童詩永存,童話永存,童心永存!
——方崇志
張秋生老先生的童話作品集
整理 孫宏
編輯 金浩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