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虛擬主播:我們在虛擬世界尋找情感與溫暖
撰文/陳俁伊(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唐雨菲(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運營/王云汐
如果你關注過B站直播,相信你一定會發現一個神奇現象:現在的主播都有一個會動的虛擬形象,與觀眾互動。這些主播就是虛擬主播,他們所用的形象被虛擬主播粉親切地稱為“皮套”,而主播本人則被稱作“中之人”。
早在2011年,就有油管博主通過虛擬形象錄制視頻,記錄自己的生活。但彼時,虛擬形象僅僅被當成一種新興技術。直到2016年,隨著油管博主絆愛(kizuna ai)以“人工智障”的人設出道,虛擬主播這一概念才正式進入大眾視野。這個有著卡通形象、頂著蝴蝶結的“二次元”小姑娘在視頻中開心地與自己“三次元”粉絲互動,其可愛的人設和獨特的設定迅速引起了大量關注和討論,短短三年不到的時間里,絆愛的影響力已從日擴散到全世界。
時至今日,虛擬主播的品類已經越來越多,人設也逐漸豐富起來:有住在虛擬世界“枝江”的虛擬偶像女團A-SOUL,有冒險家工會會長除魔者shoto,也有從官方卡通代言形象轉變為虛擬主播的新科娘。虛擬主播在滿足人們好奇心的同時,也不禁讓人思考:人們為什么會喜歡虛擬主播?
“我是怎樣的人?”——身份認同
仔細觀察虛擬主播的受眾群體,你會發現虛擬主播的粉絲大多是ACGN亞文化愛好者。他們對于二次元世界有著無盡暢想與向往,幻想著有一天能夠得到一張去往二次元的車票。而虛擬主播剛好能夠滿足他們對于二次元世界的想象。這些主播有著精美的卡通形象,通過彈幕和付費留言與粉絲交流互動,讓粉絲感覺自己與向往的二次元人物產生聯結。身份認同構建理論認為,人通常通過自我的反思及與他人的互動,逐漸形成對自身的認同感。在虛擬主播面前,亞文化愛好者可以充分結識同好,在與主播的互動中不斷加強自我身份認同,從而加強與主播之間的情感聯結。
“我是,你不是”——內群體認同
“中之人”“皮套”“kksk”“畢業”“單推”,你能猜出這些詞的含義嗎?
虛擬主播的粉絲似乎總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術語,讓圈外人看了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些詞語通常需要我們了解特定背景才能理解,因此,它們被稱為“強符碼”。比如,“畢業”和“單推”源于日本偶像組合,“畢業”指退出團隊活動,而“單推”表示只是某一個人的粉絲;“kksk”源于日語的ここすき(kokosuki),意為:喜歡這里。強符碼讓粉絲產生一種獨屬于你我的互動與默契感,增強了他們對于自己內群體身份的認同。
人需要媒介建立對于某群體的認同感,媒介可能是只有你我知道的特殊代稱或專用名詞。人通過與內群體成員互動,并將外群體成員排斥在外,建立與加強我們對于群體的認同感。作為圈外人,你在看虛擬主播的視頻時可能十分困惑:為什么彈幕全是一模一樣的內容?但是粉絲卻能從這些互動之中感受到快樂與認同。在群體集會時,人們會亢奮,產生自我超越感。當粉絲在社群中互動時,這種集體情緒會使他們更加團結,促進他們對于自己所在群體的認同,而這份認同感,也會增強他們與虛擬主播之間的粘性,增強他們對于主播的喜愛。
“你是理想中的我”——信賴與憧憬
對生活在聚光燈下的真人主播而言,自己的一言一行、過去將來,都會被人拿來放在放大鏡下剖析,稍有不慎便會“塌房”。但是虛擬主播則不同。雖然虛擬主播的粉絲會對“中之人”好奇,但是更多時候他們所喜愛的反而是技術造就的“皮套”以及角色設定和“中之人”的演繹。粉絲可以相信主播,主播所面臨的最大危機無非是技術問題以及“休眠決定”(虛擬主播決定推出主播界時,往往會封存這個專用形象,這個決定被稱作“休眠”),至于人設崩塌等事件絕不會出現,這份對主播的信賴也會促進粉絲與主播之間的情感互動,使粉絲與主播間形成了秘密同盟——我知道你是虛假的,但我并不在意。
此外,虛擬主播是粉絲對于現實的小小反抗;那一個個承載了自己美好愿景的虛擬世界,是粉絲對于理想生活的幻想,而自己喜歡的主播就生活在自己的幻想里面。虛擬偶像團體A-SOUL的某粉絲說:“看小姐姐的直播其實是對自己的治愈,我平常下班回來之后就癱在床上,完全沒有力氣,這時候就會點開她們的直播間,看她們在屏幕里面嘻嘻哈哈,聊著她們的夢想,而我也可以通過彈幕和她們互動。她們對于我而言,就像是一直陪在我身邊的朋友,在另一個世界里努力實現著自己的夢想的朋友。”
人是社會性動物,再冷漠的人都都需要陪伴。有時面對分別,我們需要抱著“再見無期”的覺悟。此時,人們渴望能夠通過一方小小的屏幕汲取陪伴的溫暖。渴望著情感關懷的人們開始涌入主播的直播間,在這樣的“賽博熱鬧”中,感受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情感流動。
虛擬主播的形象可能是虛擬的,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以及互動中流露出的真情卻如此真實。在交互中,粉絲能夠感受到屏幕對面是鮮活的靈魂,這給人點點溫暖。
參考文獻
高勇, 馬思偉, 宋博聞. (2020). 國內虛擬主播產業鏈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 新媒體研究, (01), 10-14.
呂品. (2019). “完美偶像”:虛擬偶像迷群的身份認同研究——以虛擬歌姬“洛天依”為例. 新媒體研究, 5(16), 101-103.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