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今對話中的“凈因”,開啟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
圍繞杭州博物館戶外的五代時期凈因寺石塔遺跡,12位藝術家的20余件當代藝術作品穿插于館舍內外,呈現“在”與“非在”的碰撞,投射歷史遺跡與今天的特殊關系。
澎湃新聞獲悉,第四屆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特別項目“凈因 | Pure Reason”計劃昨天在杭州博物館開幕,也以此展拉開本屆纖維藝術三年展序幕。
“緩存在/Being Theoria”——第四屆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將于10月18日在浙江美術館向公眾開放。昨天于浙江美術館舉行的首次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由來自全球十數個國家的60余名藝術家/團體所組成的參展藝術家名單。
第四屆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特別項目“凈因 | Pure Reason”計劃在杭州博物館展出現場
偏向抽象意念表達
“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是由中國美術學院與浙江美術館共同發起,聯合創辦的重大國際性展覽項目,從2013年首屆開展至今,現已成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展之一,也是亞洲地區最具規模的當代纖維藝術展覽項目。
第四屆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主題為“緩存在/Being Theoria”新聞發布會
第四屆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主題為“緩存在/Being Theoria”,擬定于10月18日在浙江美術館向公眾開放,展期至2022年12月4日。纖維藝術源于悠長的傳統,而在本次三年展上,我們即將迎來的是“緩存在”所勾勒的現象:將“纖維”視為一種探討世界基本結構與人類思想原型的線索。這是經2013年“纖維,作為一種眼光”、2016年“我織我在”和2019年“無界之歸”三屆洗禮后的延續與發展。
本屆三年展將有來自全球十數個國家的60余名藝術家/團體參與其中,包括安·漢密爾頓(Ann Hamilton,美國)、安奈特·梅莎熱 (Annette Messager,法國 )、康斯坦薩·皮婭(Constanza Pi?a,智利)、Raqs媒體小組(Raqs Media Collective,印度)、娜塔麗·吉伯特 (Nathalie Gebert,德國)、手冢愛子(Aiko Tezuka,日本/德國)、愛麗絲·凱特(Alice Kettle,英國)、支勒維納·康匹納(Zilvinas Kempinas,立陶宛/美國)、依凡娜·弗蘭克( Ivana Franke,克羅地亞/德國)、何銳安(新加坡)、陳界仁(中國臺灣)、陳哲、郭城、黃燕、廖斐、劉國強、娜布其、童文敏、趙要、鄭波等。
安·漢密爾頓 《線型》作品圖
其中,安·漢密爾頓是一位國際知名的視覺藝術家,以其大型多媒體裝置、公共計劃和行為藝術合作項目聞名。她的參展作品《線型》最初創作于1994年。即將在此次浙江美術館展出的新版本裝置作品中,兩位表演者將在一張長桌的兩端相對而坐,拿起面前經過切割的紙張進行卷繞:一端是一本中文印刷物,另一端則放有一本英文書籍。紙張均以之字形切開,作為連續不斷的線被卷起,好似從織布上扯出一條連續不斷的線條。由此,二維的頁面變為手工塑形的三維物件,徐徐堆積于空曠的桌面。在這連續不斷的纏繞中,平面變為球體,矩形變為圓圈,正變為負,字詞變為絲線。
康斯坦薩·皮婭 《奇譜:前西班牙時期電子紡織計算機》作品圖
智利藝術家康斯坦薩·皮婭專注于研究聲音中的雜音,把雜音看作社會、文化和政治現象。她的藝術創作基于手工和機器工藝,結合了當代工業技術和傳統手工技術。她的參展作品《奇譜:前西班牙時期電子紡織計算機》是一件裝置作品。印加奇譜是前西班牙時期記錄信息的織物設備,它由棉花或駱駝纖維繩制成,以繩結的形式存儲數據。奇譜被認為是前西班牙的生態計算機。皮婭的這件裝置作品外形為直徑約6米的碟形天線,由180根繩索組成,每根繩索均由銅線和羊駝毛手工混合紡制而成。繩索連接到一個電路板,能放大并聲化安置地點的電磁變化。其目的是研究傳統印加奇譜上的符號及繩結系統與當前二進制編碼系統間的相似之處。
印德爾·薩利姆將參展的作品《疫情期間來自我露臺上的旗幟系列》
印度藝術家印德爾·薩利姆將參展的作品《疫情期間來自我露臺上的旗幟系列》可看作是對近年疫情生活的一種回應。他想要在2019年這個全民隔離封鎖的年份感受到自己與世界的聯系,于是在每天清晨做好一面旗幟,然后看它隨風飛舞——這幾乎變成日常儀式了。
這191面旗幟即將在浙江美術館的展廳中呈現,向人們傳達隔離封鎖期間,常規被出人意料地打破,但同時也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去創造出超越行為。
施慧《書非書》+《一千年以后》場景圖
中國藝術家施慧是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當代纖維藝術研究所主任,她也是纖維藝術三年展的創始人、藝術總監,她將帶來參展作品《書非書》、《一千年以后》。
談及本屆三年展的主題和策展理念,總策展人劉畑介紹,策展團隊將“纖維”視為一種世界的基本結構與人類思想的原型(archetype)現象——我們不斷發明與周遭世界打交道、取諸萬物的“纖維”方法:樹皮做紙、蠶絲織錦、葛覃制布、羊毛制毯、蒲草成席、竹編造物……也不斷以“纖維”的方式描繪、理解世界,無論是世界的構造:組織、系統、網絡、經緯、線索,世界的色彩:紅、綠、紫、絳、緇、緋、素、絢;世界的復雜性:糾結、纏綿、繾綣、綢繆、縹緲、紛繁;以及我們自身的思想與情感:(思)維、(情)緒、緬(懷)、緣(分)、(演)繹……在三年展的實踐中,前者以一場持續性的,結合了行走、調研、拍攝,名為“萬物·纖維因緣”的“纖三田野”項目而展開;后者則是通過先導項目《纖維九講》針對《說文解字》中漢字的糸部(絞絲旁)系統進行了詳盡的考察,嘗試回返文明源初的世界理解。
第三屆纖維藝術三年展參展作品 鹽田千春《手牽手》藝術家正在編織作品,澎湃新聞記者圖
當代纖維藝術在中國發展較遲。在歐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已經從工藝的范疇開始轉向藝術創作。上世紀八十年代,萬曼(Varbanov)來到中國,在杭州現在的中國美院創立了壁掛研究所,引領了中國當代纖維藝術的發展。
近20年來,纖維藝術在當代藝術中的表現遠遠超出了傳統的眼光,它已不再只是傳統的手工技藝的編織連結,也不只是纖維性材料的造型與拓展,在它的開拓路徑中,始終維系著人們對今日文化、生活狀態以及未來模型的新思考。
屆時,浙江美術館作為四屆同地的主場館,將以群展形式呈現全球范圍內的藝術創作者對于纖維與藝術的思考和探索。通過參展藝術家們所具有的時代敏感性和創作體悟,傳承“纖維”本義中蘊藏的歷史財富,放諸今天的社會生活之中,用藝術的方式為時代提案。
五代凈因寺塔基引出展覽敘事
昨天(9月30日),本屆纖維藝術三年展的特別項目“凈因 | Pure Reason”計劃(展期:2022年9月30日-12月4日)在杭州博物館先行亮相,可視作本屆纖維藝術三年展的序曲。
凈因寺石塔基座(五代)
據介紹,“凈因 | Pure Reason”計劃基于項目發生地杭州博物館戶外的五代北宋時期凈因寺石塔遺跡展開,邀請藝術家根據位于杭州市中心的吳山(糧道山)上,杭州博物館紅線范圍之內的室外空間(環繞凈因寺石塔遺跡)以及博物館內的公共空間,進行在地創作。
凈因寺石塔基座(五代)最上層的土襯壁面刻滿須彌山,平面雕鑿海水浪花紋
杭州凈因寺建于五代末期,位于杭州市上城區荷花池頭舊仁和署路西側,該寺早年已全毀。2001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凈因寺舊址配合基建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此石塔基座。凈因寺石塔基座平面呈八邊形,分三層砌作,最上層的土襯壁面刻滿須彌山,平面雕鑿海水浪花紋,整個土襯刻劃十分精湛。這類寶山海水紋飾來源于佛教的“九山八?!保宕┢诘暮贾蓍l口白塔、靈應寺經幢的基座上均有這類紋飾。
凈因寺石塔遺跡露天陳列于杭州市中心吳山腳下、杭博戶外的北館廣場之上,供觀眾往來參觀憑吊。
策展人導覽現場
“基座(foundation)本非主體,它所烘托抬舉的主體已經空缺,但此刻,僅存的基座恰以留白的方式,承載了可供想象力投射建構的一片虛空。”項目總策展人劉畑說,由此也引出整個展覽敘事。
陳哲《觀星者》展覽現場
展覽以12位藝術家的20余件作品穿插于館舍內外、展廳前后,以一種肉眼不可見的哲思串聯——“在”與“非在”的展示狀態,投射歷史遺跡與今天的特殊關系,參展藝術家包括陳界仁(中國臺灣)、陳哲、克里斯汀·孫·金 & 湯瑪斯·馬岱爾 Christine Sun Kim & Thomas Mader(美國&德國)、吳山專 & 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爾 Inga Svala Thórsdóttir & Wu Shanzhuan(中國&冰島)、李維伊、廖斐、娜布其、萬振宇(美國 USA)、王旭 、吳鼎等。
于吉作品《石肉》系列 展覽現場
其中藝術家于吉作品《石肉》系列,將多個水泥身體像被遺棄的物質,又像歷史遺址中的殘骸,被不顯眼地安置在戶外自然環境中,以此作為對杭州博物館戶外凈因寺石質經幢遺跡中遙遠記憶的回應。雕塑的表面已長出青苔,并在展出期間繼續生長。
于吉作品《石肉》系列 展覽現場
《石肉》系列結合了于吉多年來對來自中國、柬埔寨和印度的古代雕塑的研究和現場考察。在此過程中,隨時間流逝而受到破壞的考古遺體的攝影文獻,以及對現實世界、生活中的身體的寫生,瓦解了形式和歷史準確性的權威。雕塑由廉價的水泥翻制,每個身體表面看似光滑,實則粗糲,且保留了雕塑這一傳統藝術形式生成過程中偶得的不準確的變形的材料痕跡。
廖斐 《反復吟誦直至消失》
廖斐 《反復吟誦直至消失》(局部)
藝術家廖斐的作品《反復吟誦直至消失》由回應杭州博物館戶外的原凈因寺石質經幢遺跡而制作。作品在外觀形式上參考了印章的樣式,頂部的有機玻璃上刻著“反復吟誦直至消失”。這些字被依次疊加,并用金色標記出了它們共同交集的部分。隨著字的增加,遺留下的交集部分也越來越少。
萬振宇《以太家園》展覽現場
萬振宇《以太家園》展覽現場
藝術家萬振宇的《以太家園》根據展覽期間月亮行進的周期來選擇19個時間段,用聲音來填充位于杭州博物館北館一樓的南宋展廳。她將會朗誦詩歌,或者分享自己長久以來記錄的思緒,內容包含九大類別。伴隨著她的聲音,我們還會在南宋展廳的內外發現運動狀的波形,這是聲音的視覺維度。她期待在不同的時間和語言之間穿越被壓縮的蟲洞。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杭州博物館作為一座展現杭州歷史變遷和文物珍藏的人文類綜合性博物館緣何會介入當代藝術展?杭州博物館副館長許瀟笑對此也給予了回應,她表示,今年國際博協對博物館的新定義中提及博物館“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進多樣性和可持續性”?!?讓博物館成為實驗場——思想的、文化的、藝術的、社會的,這就是我們對博物館新定義的回應?!?許瀟笑說。
觀眾參觀杭州博物館
劉畑表示,策展團隊嘗試將“凈因”建構為一個與杭州這座城市交融的城市項目、更多市民親和的公共項目,也是三年展自身探索邊界的實驗項目。
展覽海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