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工作坊|中國古代權力與秩序
中國古代國家治理是王朝國家與地方社會權力博弈的過程,秩序是權力博弈的表現或結果。中央與地方、官方與民間通過競爭、合作與沖突,塑造了國家與社會的制度、組織、結構、機制等秩序形態。可以說,“權力”與“秩序”構成了國家治理與地方社會的主要內容。
2022年9月24日,“國家治理與地方社會”工作坊以線上會議的形式舉行,主題為“中國古代權力與秩序”。本次工作坊由上海師范大學中國史學科主辦,上海市歷史學會、數字人文資源建設與研究重點創新團隊協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山東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西北大學、吉林大學、安徽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吉林師范大學、安徽師范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寧夏社會科學院、《江西社會科學》編輯部和上海師范大學的三十余位專家學者參加本次工作坊。
開幕式由上海師范大學陳大為教授主持。上海師范大學俞鋼教授致辭指出,此次工作坊有三個驚喜之處,一是參與度較高,與會學者來自全國各地;二是選題指向學術前沿,問題意識強烈;三是研究具有深度,富有新見。工作坊將會成為年輕學者學術交流的平臺,碰撞出學術的火花,助力學科建設和年輕學者的成長,希望大家秉持陳寅恪先生所倡導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通過不斷的學術交流,推進學術的發展和繁榮。
在主題報告環節,八位報告人圍繞“中國古代權力與秩序”這一主題,發表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吉林大學孫久龍、吉林師范大學薛洪波、上海社會科學院陳磊、首都師范大學劉曉滿、《江西社會科學》雜志社俞暉、北京師范大學徐暢、寧夏社會科學院張玉海、山西師范大學劉麗擔任評議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趙玉平的報告主題為《敦煌神判考——以晚唐五代時期敦煌〈探油〉齋文為中心》。該報告通過對敦煌寫本S.4474《探油》齋文的分析,介紹此次神判活動的基本情況,指出佛教探油神判可能是一種當時被社會廣泛接受的司法審判方式,探討了神判法與世俗司法間的關系,認為探油神判的出現反映了晚唐五代時期司法實踐中禮法對宗教的融攝。
評議人指出,文章以神判新史料敦煌文獻《探油》齋文為基礎,從齋意、嘆德、道場、莊嚴四部分對《探油》齋文進行了細致解讀,論證比較充分,但還需要進一步充實佛教、司法二者關系的考證。同時,就神判存在的依據、中國古代最早的神判案例等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
華中師范大學楊瑞的報告主題為《共致太平:大中祥符年間宋真宗分賜芝草符瑞探析》。該報告分析了大中祥符年間宋真宗對封禪所得“泰山芝草”進行的數次分賜,并考察了這種自上而下全國范圍內分賜芝草符瑞的舉措所反映的政治、宗教方面的原因。這種融合三教的政治宣傳方式,旨在達到強化政權合法性和君主個人權威的目的。
評議人指出,文章史料運用比較豐富,利用詳實的資料論證文章觀點,對問題有較全面系統的闡釋。對于文章標題中的“共致太平”、學術史回顧部分的引入和處理等文章結構布局、表述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和分析。
西北大學王晶的報告主題為《唐前期的差科簿與差科流程:以阿斯塔那61號墓所出役制類文書為中心》。該報告以阿斯塔那61號墓所出役制類文書為中心,對阿斯塔那61號墓所出文書的基本情況、《闞洛□等名籍》《田豐洛等名籍》《上番名籍》的性質、差科的記注等問題進行了考證,從而分析了差科的基本步驟。文章借助這組差科文書對唐前期正役、色役、雜徭的關系進行了探討。
評議人指出,文章關于這一組文書的年代斷限問題,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通過詳細考釋,多條線索彼此印證,論證過程有理有據,具有較強的說服力。該文是對已有文書研究的一次推進,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文章學術創新性強,對于文書材料進行了補充,提出了新的見解。并就色役是否作為一個獨立役種的問題、文章結構布局進行了討論。
安徽大學郭睿君的報告主題為《生前身后事:清代徽州寡居女性的家庭養老》。該報告以清代徽州的分家契約文書為中心,對徽州寡居女性的養老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就寡居女性生前家庭養老的資產類型、資產來源及資產占比和寡居女性身后之事的安排進行了深入分析,從契約本身、當事人以外的所有見證及參與者、違約的懲罰、宗族的保障四個方面探討了清代徽州寡居女性一紙鬮書的養老保障。
評議人指出,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進行細化和深化,選題角度新穎,也是對當下社會問題的關照,具有現實意義。文章將寡母的贍養問題作為一個群體研究,需要考慮這一群體特性,以及選取寡居女性養老的依據和意義。分家文書中有父親在、母親在或者父母俱在主持分家等情況,這三種情形可以進行對照分析。同時對“養老”一詞與文章內容對應性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西北大學鄭紅翔的報告主題為《潼關失守事件中哥舒翰史學形象的流變》。該報告以潼關失守中的關鍵人物哥舒翰作為研究對象,著重梳理從唐至宋史學記載中人物的細微差異,從哥舒翰失守潼關事件的復原、唐朝人對潼關戰局的反思、陷偽官命運沉浮下哥舒翰形象的塑造、宋人對哥舒翰變節過程的改述四個層面,分析后人對其人其事的態度。
評議人指出,可以從唐宋皇權與君權博弈的角度出發,抓住唐宋在此問題上具有深厚反差的制度背景,探討史家代表利益集團對歷史事件采取不同敘事的深層原因。或者將對哥舒翰一個人的分析拓展到相關群體研究,文章視角會更宏大,說服力更強。同時要注意史學研究中孤證不立的問題,以及“不守”和“失守”等相關史料記載值得進一步辨析。
上海師范大學楊曉宜的報告主題為《唐代法律專科出身者的司法經驗與仕宦歷程》。該報告以法律專科出身者作為研究對象,聚焦此類官員的特殊性與唐代法律人才培養問題,結合唐代傳世文獻、墓志、出土文獻等,以“司法經驗”與“仕宦歷程”為研究線索,討論法律專科出身者仕宦歷程的特色與差異,分析官員司法經驗對于未來仕途的影響。
評議人指出,文章選題值得肯定,材料充分,可再次進行細致的梳理,總結規律。文章中司法經驗對仕宦歷程產生的影響可以深入考證。法律專科出身者官員和唐代其他出身的普通官員,其遷轉經歷的區別可以在文中予以分析。同時對文章的結構布局、圖表引用、部分表述內容進行了討論。
上海師范大學李殷的報告主題為《敦煌本〈辯才家教〉考辨》。該報告對《辯才家教》的作者信息進行了考訂,并考證了其成書、抄寫年代和流傳路徑,分析了《辯才家教》的寫卷特性。報告認為《辯才家教》的成書與傳布既得益于中原王朝家教類著作的蓬勃發展,又迎合了敦煌本土盛行的佛教信仰。《辯才家教》是中原漢地與敦煌地區文化聯結的重要寫照。
評議人指出,報告對《辯才家教》的傳布時間進行了推定,是該文的創新之處。就文章結構布局而言,敘述過程中要注意文章的認證邏輯,由表及里。同時對報告的標題、摘要等部分表述內容進行了討論。
上海師范大學陳思言的報告主題為《“乾隆御制針灸銅人”的迷思與近代中醫統序的建構》。該報告從考辨“乾隆御制針灸銅人”的身份入手,討論其被視為珍貴文物的歷史環境,以及成為鎮館之寶的過程,呈現近代針灸及針灸銅人重新發明、醫學史統序構建等中醫發展的復雜面相。
評議人指出,文章可讀性強,邏輯性強,內容建立在堅實的史料實證基礎之上,以史料考辨為主,抽絲剝繭,問題意識強烈,論證非常充分。文章解決了針灸銅人造偽時間和動機的問題,但關于制造主體問題可以做進一步推斷。另外文中所涉及修醫書的規格可以適當補充證明,說服力更強。
在與談環節,六位與談人就八場報告涉及的問題分享了各自的看法。
上海師范大學宋雪春指出,研究要回歸到文本,從文本本身所透露的信息去判定,夯實文本信息,才能更有力地進行下一步研究。關于《辯才家教》作者的判斷,此類留存于民間的寫本,由于指向信息不明確,因而作者的判斷有較大的彈性,存在多種構思,都有其合理性。《辯才家教》有其自身的特點,可與同類家教相比較,來找尋其特定的性質,可以發掘同類文獻的相通相似之處,由此探討當時的社會背景、教育導向等問題。
山東師范大學王萍從自己的研究領域和關注點出發,從唐代色役問題,聯想到秦漢時期的勞役,二者是否存在聯系,秦漢時期是否把勞役單列為一種徭役種類。唐代文書中關于徭役攤派的記載比較多且詳細,如姓名、攤派方式、徭役工作人員的確定等微觀細節,但在秦漢時期的徭役問題中暫時沒有見到比較具體的材料,那么秦漢是否也存在此類詳盡文書。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所溫俊萍指出,雖然研究領域和時期不同,但在研究方法上依然有共通點。就選題而言,秦漢史研究也可進行嘗試,例如徽州寡居女性養老問題、法律專科出身者的仕宦歷程等問題,可以在秦漢史中進行研究發掘。夏商周至明清,各個時代都有比較廣義寬泛的神判存在。同時還就唐代差科問題,提及了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互證的問題。
安徽師范大學周瑩指出,關于大中祥符年間宋真宗分賜芝草符瑞問題,周瑩指出如果芝草和真宗政權合法性建設存在關聯,那在這一事件中亳州地方社會勢力發揮了怎樣的作用,芝草作為祥瑞是否在此時成為強化中央與地方關聯的紐帶。這一事件本身所體現的真宗政權合法性問題可以從地方社會的視角去進一步思考和挖掘。
山東師范大學田藝景指出,考證單一事件的不同時期記載,史料來源很重要。對比同一事件在不同時期的記述,史傳的記載和歷史現實存在一定距離。史傳是史書撰寫者加入了個人主觀意識的產物,書寫客觀性會受到史料來源、史家審美偏好、政治立場、價值判斷、個人業務能力等因素的影響,以及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政治環境、社會意識形態以及史學傳統等各種因素的制約。
山東大學王宇星從研究視角、研究方法出發,認為《潼關失守事件中哥舒翰史學形象的流變》一文運用歷史書寫和考據相結合,梳理哥舒翰形象演變和潼關失守事件始末。《“乾隆御制針灸銅人”的迷思與近代中醫統序的建構》從醫療史角度出發,也是近年來的熱點研究,文章具有現實關懷。同時也指出,出土文獻等反映了一時一地的社會狀況,極具地方特色。需要把具有地方特色的材料進行上升,與中央政權、國家治理相結合,即微觀材料和宏觀結論的結合。
工作坊閉幕式由戴建國作學術總結。戴建國指出,本次工作坊提交有八篇論文,內容涉及史學史、社會史、經濟史、法制史以及醫學史等多個領域。文章或以某部文書文獻為例,將其置于社會歷史坐標中進行考察,予以深入解讀,探討其社會功能和社會價值。或者通過梳理史實,考訂分析,得出有新意的結論。或者透過社會表象,深入挖掘,揭示出隱藏在表象背后的時代變化軌跡。與會論文實證性強,進行長時段的歷史考察,不局限于某一時段,開闊了研究視野。論文采用跨學科交叉研究,提取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融合貫通,拓展了研究領域。與會專家學者踴躍發言,點評十分強勁,對文章號脈把關,提出了寶貴中肯的意見,切中肯綮,這對于青年學者進一步打磨論文非常有利。舉辦工作坊,聚焦某一議題,為青年學者提供展示研究心得的討論平臺,以便聽取不同意見,啟迪思路,對于加強學術交流,促進學術進步,具有重要價值。
本次工作坊聚焦于中國古代權力與秩序,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相結合,涉及政治制度、社會秩序、家庭生活等方面,從宏觀國家治理到微觀家庭生活都進行了考察。與會學者都認為,不同學科、不同時代研究既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相互之間的切磋交流,有助于深化對相關問題的理解,推動學術發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