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琴與江南名士的二三事
蘇東坡云:“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撫琴吹簫、吟詩作畫、登高遠游、對酒當歌,一直是文人士大夫遙想追慕的理想生活。早在孔子時代,琴就成為文人的必修樂器,而且成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琴也遠遠超越了音樂的意義,為中國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
他們以琴為寄,發抒本心,申舒性靈,與文人心氣相通。公元263年,嵇康因傲視權貴為司馬昭所害,《廣陵散》便成古今絕響,古琴也成為士人風骨的代名詞。后來,宋儒將古琴看作“三代之音”的遺存,與宋儒們構想的“三代之治”相符合,古琴便成為文人士大夫理想中治平之世的一種象征與指代。在流傳至今的傳統文人繪畫中,以彈琴與撫琴為母題的作品不在少數,畫中描繪的文人寄情于山水之間,刻意突出文人的隱逸情懷。
漢 陶抱琴立俑 故宮博物院藏
總之,古琴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愛不釋手的器物。堯舜的琴是“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的頌歌;竹林七賢的琴是“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的政治逃避;陶淵明的琴是“樂琴書以消憂”“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的歸隱;劉禹錫的琴是《陋室銘》中所勾勒的“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岳飛的琴是“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孤憤和壯志難酬。
悠遠的琴將文人懷才不遇的心事沉淀;淡泊的琴使文人保有最后的風骨;琴宜伴月,“松風吹散帶,山月照彈琴”;琴可對酒,“一杯彈一曲,不覺夕陽沉”。
唐 玉玲瓏琴 故宮博物院藏
吳中地處江南腹地,為魚米之鄉,歷史上文人名士輩出,古琴文化同樣是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內容,很多文人也是琴人。
蔡邕與顧雍
東漢靈帝在位的某一天,蔡文姬的父親、書寫熹平石經、精通音律且酷愛古琴的蔡邕正在匆忙收拾逃命的行裝,為了躲避被他數次得罪的皇帝,他選擇逃往吳地歸隱。逃亡的路程艱辛悲苦,但最終還是落腳到了吳地溧陽,他帶著幾分愁苦的情緒坐在客店中歇腳,房內女房東正在燒火,“噼噼啪啪”,精通音律的蔡邕猛然站起,被這不同凡響的柴燒聲驚起,忙說:“別燒了,別燒了,這木柴可是塊做琴的好材料啊。”說時遲那時快,立刻將那塊梧桐木從火中救出,不停地贊嘆愛撫,在女房東震驚且懷疑的目光中買了下來。回家后,蔡邕精心琢磨打制,用它做成了一床琴,每日沉吟撫按,彈奏各種名曲華章,甚是滿意。由于琴尾被燒焦,就給它命名為“焦尾琴”。這便是著名的蔡邕救琴的故事,后世贊嘆“靈帝無珠走良將,焦桐有幸裁名琴”。
東漢 陶撫琴俑 故宮博物院藏
這件事在吳地很快便被傳開,一個風姿翩翩的少年也很快慕名而來,為蔡邕的名士之風而來,也為一覽焦尾的風采而來。這個少年便是顧雍,是歷史記載吳地的第一個琴人。少年開門見山地說,我想拜您為師,我愛琴想跟您學琴,想擁有和您一樣的風骨品格。蔡邕看著這個氣宇不凡的少年,心中暗喜,便將琴藝、琴道傾囊相授,琴道不只關乎音樂,它更承載著思想、意志和信念。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蔡邕對顧雍的才華和品德甚是賞識,認為其將來必定有所成,便將自己的名字所贈,“雍”和“邕”通用。蘇東坡賦詩寫道,“中郎老不遇,但喜識元嘆”(“中郎”指的是蔡邕蔡中郎,“元嘆”是顧雍的表字)。顧雍在弱冠之年便被舉薦為官,后官至丞相,在暴脾氣的孫權手下當了19年宰相,兢兢業業,沉默寡言,但政績斐然,為東吳的穩定作出了很大貢獻。
張翰鼓琴吊喪
顧氏家族自西漢以來一直為江南望族,家族文化積淀深厚,子孫集中分布以今蘇州為中心的周邊地區,顧雍的嫡系或同族后裔,受其影響,擅琴者不少,其中嫡孫顧榮、族裔顧歡等都是著名琴人,吳江史載最早的琴人張翰(晉)與顧榮私交甚好,經常一起切磋琴藝。
晉代的張翰是三國孫吳大鴻臚張儼之子,在洛陽為官,一日“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遂辭官回鄉,張翰也是歷史上吳地最著名的琴家,他與顧榮經常一起切磋琴藝,兩人引為知音。
(唐)歐陽詢《行書張翰帖》,故宮博物院藏
對于文人而言,其執著的理想、真誠的心思乃至孤獨的傾訴不只是通過文字書寫的方式來進行,往往也會抒發于七弦之音中,琴音以音樂符號來進行表達,在彈琴、聽琴、論琴的過程中,思想可以進行傳遞,達到精神交流的目的。對文人來說,“以琴會友,以友輔仁”是交友以及尋找知音的重要手段。“左琴右書”乃是魏晉時期的名士象征,通過琴書的交流,可以考察出一個人的藝術修養、文化內涵甚至品行氣量,從而進一步判斷是否適合與之來往,是否能夠與之為友。
《世說新語》記載,“榮素好琴,及卒,家人常置琴于靈坐,翰來哭之慟,既而上床鼓琴數曲,撫琴而嘆曰,顧彥先復能賞此,不因又慟哭不吊喪主而去”。這就是張翰“鼓琴吊喪”的典故。愛鼓琴的顧彥先去世之后,家人時常把琴放在靈床之上,一面寄托哀思,一面希望以此告慰顧彥先的在天之靈。前來吊唁的好友張季鷹難以忍受內心的悲痛之情,見到靈床之上的琴便徑自上前彈奏數曲,含淚問道:“顧彥先頗復賞此不?”問完此話便又哭著離開了。此時顧彥先雖已不在人世,但琴已成為其生命的延續和精神的凝聚之處,也成為了生死之間友情的溝通媒介。
皮陸醉漁
古琴曲《醉漁唱晚》曲譜最早見于《西麓堂琴統》,該書曰:陸龜蒙與皮日休泛舟松江,見漁父醉歌,遂寫此曲。西塞山前,桃花流水,其興致恐不相下也。陸龜蒙與皮日休是晚唐文學家。陸龜蒙,蘇州人氏,自號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早年舉進士不中,后隱居甫里。皮日休,字襲美,自號鹿門子,又號醉吟先生。登進士第,隨即東游至蘇州,做過小官。皮日休在蘇州與陸龜蒙相識,兩人詩歌唱和,品茶醉酒,是一對親密的詩友、琴友、茶友、酒友。世人以“皮陸”相稱。
《文會堂琴譜》中曾言:“坐石上,登山埠,憩山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氣清朗,當清風明月。”在清風與明月之間,在竹林與山谷之間,在石上,在舟中,文人可以體味琴趣,感悟哲理,成就自我。這是古琴和文人的山水品格。《醉漁唱晚》作為古琴的十大名曲,就是皮陸二位文豪在山水之間悟得宇宙自然之妙,于琴音當中傾瀉自己的山水之情下創作的,他們既在琴曲當中揮灑自己的山水隱逸之心,同時也通過琴意象與山水之情表達惺惺相惜的知音共鳴。
文人或因為游宦的需要,或因為對山水的羈戀,或因為隱逸的選擇,往往將自己沉湎于山水之中。將自己安放在一個安適的世界中,眼前所見的和耳中所聽的皆是自己所喜歡的自然之物。在隱逸之中,“假物以托心”,心中的桃源之夢便可隨著琴聲而表達,哪怕身在現實的桎梏當中掙扎。故而琴曲中有許多以超塵忘俗為題材的,就如這首“披蓑而漁、對酒而歌”的《醉漁唱晚》。
江南才子都愛琴
公元1095年,被貶至惠州的蘇東坡生活凄涼,幸有侍妾王朝云陪伴左右,在暮春的雨后,愛琴的蘇軾撥弄著珍藏的“松石間意”琴,吟唱出自己為朝云所作的詩詞:“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由于南朝沈約《宋書》載:“嘗從太祖(指宋文帝劉義隆)登鐘山北嶺,中道有盤石清泉,上使于石上彈琴,因賜以銀鐘酒,謂曰,相賞有松石間意。”松石間意的琴名便出自于此,“松石間意”琴承載著蘇東坡“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精神理念和理想桃源。
因為蘇軾對此琴的愛不釋手,使得“松石間意”琴變得身價不菲,成為文人名士競相追慕的對象。
宋 紈扇畫冊-宋人深堂琴趣頁 故宮博物院藏
四百多年以后,三月的江南乍暖還寒,才子唐寅興致勃勃地邀請文徵明、祝允明、張靈和文彭幾位摯友,來到離家不遠的溪水邊聚會。用曲水流觴的方式效仿大名鼎鼎的蘭亭集會。因為今天有真正的主角會亮相,他值得江南名士們用這樣的儀式去見證。
那日,唐寅有些微醉,眾人簇擁著請他為這場特別的聚會撫琴一首。當唐寅撥弄七弦發出沁人心脾的聲響時,在場的所有人都贊嘆,確是一張名不虛傳的名琴啊!而這張琴便是江湖中失傳許久不露面的“松石間意”。原來江南第一大才子唐寅對音樂十分癡迷,經常彈琴賞樂,更是對東坡居士的愛琴念茲在茲。就想盡一切辦法尋覓收藏。終于在明代中期,“松石間意”琴落戶蘇州。并最終輾轉流傳到了大名鼎鼎的怡園主人大收藏家顧文彬手中。
松石間意琴,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在日后頂級的江南文人圈聚會中,“松石間意”頻頻亮相,琴聲撫慰著名士們孤獨的心靈,情到深處,他們還在琴背上刻款留名,唐寅在琴背上右刻行書“松石間意”和“吳趨唐寅”的落款;龍池兩側還留下了好友祝允明和文徵明的題詩、畫家沈周的簽名,甚至還有唐寅鄰居張靈及文徵明兒子文彭的筆跡。一時間,“松石間意”琴成江南頂級文人圈的寵兒。
實際上,江南名士個個都是愛琴撫琴的高手。名士們的琴聲今人雖沒辦法再聽到,但名士們卻將古琴入畫,表達自己與琴的密切關系和深厚感情。
“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在離開官場后,畫了很多日常生活題材的繪畫。他在家鄉蘇州附近修了一座“玉磐山房”,專注于畫隱居山水。《攜琴訪友圖》便是其中一幅以古琴為母題的隱居山水圖。高山流水覓知音,隱逸遁世既是文人期望的,往往也是他們做不到的。追求名利和閑情逸致二者難以兼得,但文徵明做到了,《攜琴訪友圖》就是極好的證明,這幅畫內容格調高雅,讓人如沐春風。
明 文徵明《攜琴訪友圖》 遼寧美術出版社
明代仇英是最喜歡將古琴入畫的大家,關于該主題的就有《松陰琴阮圖》《柳下眠琴圖》《停琴聽阮圖》等作品傳世。其山水畫亦表現出一定的程式性,如巖壁流泉、飛瀑溪口、山巔幽亭、嶺上青松等,而琴如影隨形,成為文人身份的一種表征。
明 仇英《松陰琴阮圖》臺北故宮博物院
琴音是孤高的,文人卻又因為現實的孤獨和表達的迫切以求能夠獲得知音,知音,可以在茫茫人海之中使文人感受到思想與靈魂的契合,使文人漂泊與孤獨的心得以安放和傾訴。知音,是文人的另一個自我。
古琴于文人而言,是無話不談的友人,是引領自己與天地萬物溝通的引導者,是啟發自己靈性、幫助自己修身養性的導師。古琴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將山水永存,將精神永存,讓美成為不朽。在歷史的流變中,文人與古琴之間達成的是一種生命結構和歷史命運的統一,琴聲便是心聲,便是理想樂園、知音之遇、山水桃源。
(本文轉載自吳文化博物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