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社科新人訪談錄|支運波:在文藝與美學領域談論生命政治
為加快培養造就本市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青年拔尖人才,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上海東方青年學社從2010年起組織開展“上海社科新人”評選活動,有力助推了一批青年才俊加速成長,逐漸形成了涵蓋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領域、具有上海特色的青年學人共同體,對于加強社科理論隊伍建設和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發揮了積極作用。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的“上海社科新人訪談錄”專題,邀請2020-2021年度當選“上海社科新人”的14位青年學者進行專訪。本期邀請上海戲劇學院科研處副處長兼學科辦副主任,上海戲劇學院藝術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支運波,他的研究方向是藝術理論與美學。目前關注的研究內容是生命政治理論。
支運波,上海戲劇學院科研處副處長兼學科辦副主任,上海戲劇學院藝術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文藝理論與美學研究,特別是生命政治理論研究,對生命政治美學、藝術中的生命政治批評理論開展研究。在《文藝理論研究》《廈門大學學報》等CSSCI期刊發表《姿態的美學:阿甘本的生命政治批評》《生命政治:技術時代藝術的新機制》等學術論文70余篇,其中多篇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出版(或即將出版)《生命政治美學大綱》等學術著作4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等省部級以上項目多項。2017年入選上海市“曙光計劃”。
澎湃新聞:能不能介紹一下您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內容?
支運波:我主要研究方向是藝術理論與美學。目前關注的研究內容是生命政治理論。生命政治是由福柯開創的一個主題,現在已經廣泛滲透到哲學、政治、文學、藝術、傳媒以及廣泛的人文社會科學中,儼然成為了一個獨特的領域。與此相關的思想家,也幾乎都是藝術理論與美學方面卓有影響的理論家。同時,藝術作品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顯示出生命政治的特質與屬性。基于此,近些年,我集中關注的便是何以在文藝與美學領域談論生命政治問題。
澎湃新聞:您能向我們介紹一下您的學術經歷嗎?您認為自己在學術上取得進步的主要經驗和體會是什么?
支運波:與絕大多數當代青年學者令人艷羨的學術經歷相比,可能我略顯風雨兼程。我本科畢業于安徽阜陽師范學院,在地方縣城高中任教四年。之后,考入復旦大學文藝學專業攻讀碩博學位。2013年博士畢業,入職江南大學,我略微有些幸運的是直聘副教授,少了其他人非升即走的壓力。2016年引進上海戲劇學院,開始轉向藝術理論與美學研究。
與其說“經驗”,倒不如說“體會”更令人感到踏實些。學術研究的經驗大體相似,而體會則各異。我的體會之一是要保持專注。因為對于青年學者而言,在現實中往往會遭受來自許多方面的侵擾。這既有崗位上的,也有學術研究上的,或者社會生活方面的。可以說,侵擾的因素有一萬個,而專注于研究則只有一個;我的體會之二是要有研究素養。我的意思是要對學界具備相當地辨識度和澄明的理解力,這樣才能更好地保持定力。否則很容易在涌動的潮流中迷失判斷、喪失免疫、蹉跎歲月;我的體會之三是與時俱進。研究學問和評價學術的機制疾如旋踵。低眉昂首之間常常已是滄海桑田。時刻保持一種反思、警醒和開放的姿態或許才能守住學術的“初心”。
澎湃新聞:在您的學術生涯中,遇到過哪些困難?您覺得對于青年學者來說,哪些方面的幫助是很重要的?在您學術成長道路上,哪些人哪些經歷對您有重要影響和幫助?
支運波:我博士畢業入職即直聘副教授,五年正常晉升教授,職稱晉升上還算順利。這主要得益于江南大學的晉升政策,以及上海戲劇學院較為人性化的環境。在每一個階段,我都得到過許多老師、同事的厚愛與指點。但困難也是有的,我個人比較明顯的感覺是一些現實客觀條件的限制,在某種程度上給我造成了困擾。
是否有學術引路人,以及擁有什么樣的學術引路人對青年學者來說至關重要。遠的不說,就拿本屆社科新人來看,就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這個“引路人”,第一是導師,第二是自己領域德高望重的前輩,可以是身邊的學術帶頭人之類的,也可以是本領域的學術權威。就導師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導師在一定程度上形塑和規制了青年學者的學術氣象;就后者而言,他往往可以幫助青年學者在職業道路上盡快走向學術自強,兩者相得益彰。此外,還有一個不能忽略的是:學術平臺、學科領域等一些客觀條件也非常重要。學者之間的差距現實地也會由平臺的差距而翻倍標定。
在我成長的道路上,受益太多人的幫助和指點,每一階段都充滿了美好的回憶。那些個在老師們家里求教與暢談的畫面是永不褪色的大學時光,像黃裳裳教授、郭世軒教授等在一開始就播下了學術研究的種子。倘若沒有一幫同事的幫助,幾乎不可能從繁重的高中教學中脫身。導師張德興教授對我的影響是極深的,導師從不說教,更多的是在先生身邊領悟其儒雅風范。進入上海戲劇學院后,葉長海教授、黃昌勇教授、楊揚教授、王云教授等很多同事都給予了許多提點、啟發與重要影響,助益頗多。
澎湃新聞:作為一名青年學者,您覺得當下的學術氛圍是如何促進您個人的研究的?
支運波:今天,學術研究的氛圍與機制得到了極大的優化與改善。學術研究獲取認可的渠道大為拓展,發表學術觀點的方式更加多樣,鼓勵學術研究的舉措更今非昔比。國家非常重視青年人才的培養,上海更是在這方面走在了前列,實施了一系列的創新舉措和激勵辦法,鑄造了青年學者成長的坦途。作為青年學人,更需要扣住時代脈搏,承擔起奏響學術研究宏偉樂章的使命。
澎湃新聞:本市面向青年學者有不少相關的扶持政策,這些政策對您的學術研究工作起到了哪些幫助?
支運波:上海非常重視青年人才的培養,對青年學者也有很多針對性的扶持政策。我進入上海工作的第二年,就有幸獲得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的“曙光學者計劃”,這次再獲上海東方青年學社的“上海社科新人”的支持,也在高峰高原學科建設中承擔一定的任務。可以說,是政策的直接受益者。當然,針對不同層次與門類,上海已經形成了系統性的條例政策。幫扶與培育對青年學者成長而言,特別重要。他(她)既可以通過直接參與而不斷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而且這些政策更會有一種潛在的牽引和激發功能,進而形成一種學術研究的氛圍、環境與體制。這些扶持政策對遏制躺平思維、釋放學術研究活力、激發學術研究潛能、堅定學術研究道路具有不可估量的長遠意義。學者看重的往往不是一些外在的收益,他們常常是視榮譽為生命。
澎湃新聞:您認為您所開展的哪些課題研究及其取得成果,對您成功當選上海社科新人有所助益?
支運波:上面我提到過學術評價機制問題,盡管像課題研究這些學術活動多少會有一些因素存在,可是,任何一個哪怕自詡為真正學者的人都不會把某些外在的東西作為終極目標,或為此自愿地耗費一生。所有基于學術初心開展的評價,可能都毫無例外的堅持一種內在的尺度。社科新人評價尺度,我認為更是堅守了這樣一種精神。而且這種基于學術研究本身的評價旨趣會潛在地規約著學者的研究走向。
當然,學者們也越來越意識到是否擁有自己的學術標識碼,是否取得了相應的代表性成果在今天的學術評價中也至關重要。這也是學者們所孜孜以求的東西。本次成功當選上海社科新人,也許評委們在這兩個方面對我的一種認可吧。
澎湃新聞:獲得了“上海社科新人”稱號之后,您覺得對于您的課題研究會有哪些助益?“上海社科新人”稱號的獲得,對您的學術生涯的展開會有哪些助益?
支運波:上海社科新人具有嚴格的遴選標準,成為上海社會新人無上榮光。入選這一稱號的前輩學人,都在各自領域做出了巨大成就,成為了領軍人才。這種無形的引力持續召喚著后來人奮發有為。作為藝術學科和藝術院校僅有的一位,深感榮幸。見賢思齊,它只會讓人更加慎重地對待學術事業和學術生涯,以更高的目標重新出發。
澎湃新聞:您所開展的學術研究,對加快上海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發揮了哪些作用?
支運波:上海是哲學社會科學的高地,也是文化之都、演藝之都、時尚之都,具有鮮明的城市定位和文化品格。據說,上海堵車最嚴重的時段,不是早高峰,也不是晚高峰,而是劇院散場之時。稍微有些高質量的演出,幾乎都是一票難求。這在其他城市是不多見的。況且,作為一座國際大都市,上海理應擁有與其城市地位相匹配的藝術理論研究。同時,新版學科目錄的頒布,藝術擴充至七個一級學科,也為藝術學的發展提供新的機遇與挑戰。也就是說,多種因素都催逼著加快推進藝術理論研究。因此,沒有理由不相信,這是一塊大有可為的學術領地。
澎湃新聞:您是如何看待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整體的學術研究水平與城市軟實力之間的關系的?
支運波:城市軟實力絕非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它是由許許多多的具體事項構成的。繁星匯成銀河。上海這座城市之所以有魅力,恐怕就在于無數人的默默奉獻。哲學社會科學是城市軟實力中相當重要的一個部分,甚至是最為核心的基礎性部分。進言之,上海是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重鎮,社科新人的學術水平也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上海未來一段時期內的軟實力水平。
澎湃新聞:您覺得您的學術研究領域的水平提升將會如何助益于上海的城市軟實力的提升?
支運波:上海戲劇學院是一所綜合性專業藝術院校,在提升上海的城市軟實力上具有天然的優勢。我所在的一級學科,學科帶頭人黃昌勇教授是國內文化產業領域的著名專家,并是上海市教委高校智庫、中國劇院發展研究中心負責人。我同時也參與上海戲劇文化協同創新中心等三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部門工作。
近些年,我所關心的學術研究領域以及所求解的學術問題恰恰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應有之義,也是推進中國藝術學理論體系的必然要求。如何提升研究品質,萃取思想,推進學術以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戰略和地方發展需求是我們這些青年學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而我也將與他們一道為這一目標而奮斗終身。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