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松弛感,是最好的養生
最近,松弛感一詞在網上特別火。
它源于博主@黑貓白襪子分享的一則故事——
一家人出門旅行,孩子的證件過期,無法登機,媽媽只能和孩子打道回府。
可剩下坐上飛機的家人行李,是掛在媽媽名下托運,由于媽媽沒登機,導致行李全部退回。
一般人遇到這樣的事情,要么大發雷霆,要么彼此埋怨。
但這家人卻像什么事情都沒發生一樣,泰然自若,一臉輕松。
就是打了個電話叫家人回來拿行李,全程氛圍非常松弛。
這就是“松弛感”,它意味著允許一切發生,遇事不急,處世不躁。
在這個壓力重重的時代,每個人都會因家庭瑣碎而疲憊,因職場競爭而焦慮。
我們沉浸在對自己的高要求中,日復一日不敢喘息。
可那些真正幸福度高的人,都會把人生調成“松弛模式”。
你是否正在面臨這樣的狀態:
遇到突發情況就束手無策,怨天尤人,生怕做錯事;
哪怕已經很累,還是不敢停下,各種焦慮涌上心頭;
心里總是害怕比不上別人,稍稍落后,就變得惴惴不安。
對于工作和未來總是胡思亂想,晚上經常失眠……
這就是緊繃感,我們總是不斷對自己提出更高要求,似乎要求越高,就越體面。
于是,父母連夜學習育兒經,寄希望成為100分家長;
職場人日以繼日的熬夜加班,生怕被別人比下去。
殊不知,此舉卻讓我們神經緊繃,陷入精神內耗。
知乎上,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位年輕人名校畢業,能力不差,但他卻活得非常焦慮。
PPT沒得到老板賞識,他立馬大為不悅,懷疑自己;
發消息給同事沒回,他就反復打開聊天框,琢磨自己哪句話說錯了;
哪怕接到一個很小的項目,都會猶豫恐懼,坐立不安。
漸漸的,他自己也陷入嚴重的精神內耗中。
著名主持人竇文濤也曾因為緊繃感,游走在崩潰邊緣。
2003年,竇文濤主持《文濤拍案》節目,一炮而紅,名聲鵲起。
但隨之而來的是他的壓力與焦慮,他曾經一天飛一個城市,忙到一天吃不著半口飯。
身上長了帶狀孢疹,錄節目時全身乏力,皮膚灼熱,疼痛不堪。
可他還要假裝若無其事地工作,實在忍不住,就打電話給經紀人埋頭大哭。
而后,擦擦眼淚,繼續工作。
為了不給自己帶來負面影響,他也曾切斷了與外界的所有聯系,100天沒下過樓。
精神上的緊繃日復一日地折磨著他,抑郁癥無處遁行。
英國心理暢銷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書中說到:
沒有一種批判比自己更強烈,沒有任何一個法官比自己更嚴苛。
真正拖垮一個人,從來不是忙碌的工作,而是精神上的緊繃。
看似對自己的高要求,卻不知是畫地為牢,自我束縛。
只有放松自己的精神,張馳有度,才能輕松應對生活難題。
美國心理理療師洛莉·戈特利布,曾講述自己與松弛感戰斗的經歷。
結婚前夕,相戀8年的男朋友,突然提出分手。
洛莉猶如遭受晴天霹靂般,意志消沉,閉門不出。
在情緒的枷鎖下,她患上抑郁癥,整日抱怨自己命運多舛。
可成年人的生活就是,不論前一晚經歷了怎樣的血腥暴雨,第二天還得繼續。
于是,她強迫自己重新開始。
用工作麻痹自己、約朋友聚會聊天、和家人共進晚餐。
一番治愈下,她終于忘掉了痛苦,也收獲了未來。
通過考證,成了美國作家、優秀的心理學家。
她為《大西洋月刊》撰寫的文章深受讀者歡迎,她的TED演講也成了2019年播放率最高的十大演講之一。
漸漸的,她的情緒越來越平穩,人生越來越松弛。
那些活得成功的人,內心價值感高的人,未必幸運。
他們只是會在出其不意的變化下打破情緒枷鎖,迎來新生,活出自己。
就像樊登老師說的:
混亂、多變是世界的常態,我們要學會擁抱不確定性,正確地應對它,才能成為自己命運的掌控者。
我有個朋友,人生前十年一直活得很緊繃。
作為人民教師,她工作體面,認真負責,是學生眼中的好老師。
作為妻子、媽媽,她任勞任怨,把家庭打理得一塵不染,是家人眼中的“完美女人”。
我向她請教如何做到這么優秀,她的一句話讓我格外震驚:
哪有什么事業家庭兩不誤,我整夜整夜的熬夜焦慮,既擔心孩子考不上區重點、又擔心自己無法升職加薪,有時候都覺得自己分裂了,非常痛苦。
說罷,她從頭上抓出一大把頭發:“這就是最好的說明。”
好在孩子上小學后,她開始調整自己——
家里大小事不再親力親為,把更多時間留給了自己去放松、體驗。
對孩子的成績也不再斤斤計較,以平等的身份帶孩子從生活中成長。
哪怕在工作上,她也學會了順其自然,盡人事聽天命。
其實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的人不在少數,大多數時候,我們總以為自己身處戰場。
工作,家庭,孩子,都要做到完美無瑕,否則就會迎來滅頂之災。
可相比戰勝其它的人和事,戰勝自己才是一種成長。
與自己和解,保持松弛感,才是最頂尖的人生哲學。
2018年,加拿大溫哥華機場。
正在等待轉機的孟晚舟,突然遭到無理由扣押。
此后的三年里,我們除了看到孟晚舟錚錚傲骨,還看她對待生活的那股松弛感:
在扣押期間,孟晚舟怡然自得,保持著讀書學習的習慣,有空還會和母親孟軍一起包餃子。
給父親任正非的生日賀信,滿紙都是“俏皮話”,信尾還附上自己的小名豬兒,盡顯溫婉大氣。
和丈夫劉曉棕,出去散步,盡管被保安緊緊盯著,但是孟晚舟還是和丈夫有說有笑,閑庭信步,一副歲月靜好的樣子。
靠著良好的松弛感,孟晚舟挺過在加拿大一次又一次的指控,最終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松弛感,是現代人的必修課,是我們和這個混亂且無序的時代對抗的武器。
那么普通人該如何修煉松弛感,以下三點建議給到大家。
1、換個角度看問題
有一個男人要搭飛機,去見客戶。
但妻子和他說,今天是結婚紀念日,必須陪她。
他和妻子再三解釋這個客戶的重要性,可妻子死活不答應。
最后拗不過,他只好推掉客戶,留在家里陪妻子。
妻子開心了,但他卻損失了一張幾千萬大單,男人覺得很難過。
但是這時,電視里傳來男人將要搭乘的飛機失事的報道。
男人和妻子喜極而泣。
曾仕強先生曾經說過:
“世上發生不好的事情,都是在老天幫你。”
有時一件事看起來是壞事,可換個角度想,也可能就是好事。
2.拐點自律
經濟學上有個著名的拐點理論:任何一段上升趨勢的開始,一定是從位于最低處的某個點延伸開來的,低谷不是結束,而是新一輪增長。
眼科醫生陶勇,在診室被人持刀砍傷,身受重傷,心靈也受到極大的傷害。
然而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聽從醫生的安排,每天按時吃藥,堅持做康復運動。
他說:
被砍傷后的兩個月里,是人生最黑暗和沮喪的兩個月,但是鬼門關里走一遭,老天爺留了我一條命,可能是讓我繼續給大家服務。
陶勇醫生把低谷當作成長,把悲慘當作命運的轉彎與成長,這樣的人往往都擁有“拐點自律”。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遭遇低谷與失落。
唯有低谷中自律,自強,才有可能攀上生命高峰,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3.破局思維
司法考試時,羅翔老師遇到過一個讓他非常感動的學生。
這位學生高考沒考好,這時有人跟他說:你只要交錢,就可以先上車后買票。
學生信了,如愿以償地進入大學讀書。
有學生證,有飯卡,有班級,每次考試都一模一樣。
四年過后,也順利地拿到了畢業證,但這張畢業證卻是假的。
與此同時,他考上了研究生,法考也通過了。
但最后因為畢業證是假的,考研作廢了,法考也作廢了。
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會崩潰,會抓狂,會自暴自棄。
但這位學生怎么做的呢?
他沒有花很長時間內耗,短暫地哭了一會兒,緊接著以最快的速度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尋找解決辦法。
他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去自考本科,然后又花了兩三年的時間參加法考與考研,最后全部通過!
正如《破局思維》里說的:
只有沒想通的人,沒有走不通的路,解鎖生活中很多困局的鑰匙,就在思維,思維一變,就如同推倒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后邊的行為會跟著變化,最終產生戲劇化的效果。
人生不是一帆風順,我們經常面臨工作或學習的死局。
不破不立,只有改變思維,打破僵局,才能擁有更廣袤的世界。
畢淑敏在《像煙灰一樣松散》中寫道:
要像煙灰一樣松散。只有放松,全部潛在能量才會釋放出來,協同你達到完美。
壓垮一個人的從來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情緒。
情緒緊繃的人,內心就是一座牢籠,把自己困于方寸之地;
情緒松弛的人,人生就是遼闊平原,讓自己處于自由寬廣。
人活于世,挫折常有,沒有誰比誰更幸運。
有的人之所以幸福快樂,是因為他們把心態調成了松弛模式。
心態松了,路就平了。
原標題:《松弛感,是最好的養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